![]() |
|
|
|
且說楊修之死
有些人說《三國演義》拍得平凡單調、“土氣”,最近看過幾集,不大同意這種說法。倒是同意香港林大可先生的意見,“這套戲放棄了電視人認爲的戲劇衝突,沒有港式電視劇自制的‘恩怨情仇',沒有改寫人物關係,而是以綜觀歷史的角度一板一眼地重拍原著,戲劇的娛樂性源源來自歷史人物的眞正利害關係”。這,或許使這套戲顯得有點兒平凡單調,但這種非常“專注”、沒有“兒嬉”,沒有任何強加給觀衆的拍法倒是對觀衆的道德要求與歷史精神的一種尊重。也同此,留給觀衆的思考餘地就不是每集播映前那段短短的《三國啓示錄》所能包容的了。從這個角度我們來談談剛播出的這集《楊修之死》。
《啓示錄》說楊修的死是因爲他“恃才傲物、不知收歛、好露聰明”,以致“聰明反被聰明誤”喪了性命一大意一。這說法大槪源自《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李卓吾是這樣說的:“操殺楊修,忌才也……凡聰明而好露者,足以殺其身也,以楊德祖爲前車可也。”但曹操殺楊修是否就因爲楊修好露聰明或者曹操忌才這麼簡單呢?不盡然。倒是毛宗岡的看法比較深刻,毛宗岡說:“……使修非黨植以欺曹操,則操可以不怒,而修可以不死,彼謂修之以才見忌者,殆未爲篤論矣”。楊修被殺關鍵是他“黨植以欺曹操”,這一點原書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寫得非常明白;楊修解破“闊”、“一合酥”這些字謎、戮穿曹操夢中殺人的謊言,甚至“操因疑楊修潛害曹丕”時,曹操對楊修也只是“心甚忌之”,“心甚惡之”,“愈惡之”。對於這個“忌”和“惡”,毛宗岡在夾批中說:“非忌其才,忌其知我意也。曹操意中不言之事,最畏人知”。眞正使曹操想殺楊修的原因是因爲在曹操欲立世子時,曹丕與曹植爭奪嗣位的鬥爭中,楊修一直站在曹植一面出主意、耍小手段,“又嘗爲植作答敎十餘條”(大槪是敎曹植如何回答曹操的問題,取得曹操信任的一種備忘錄)。“後曹丕暗買植左右,偸答敎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
在曹操兵退斜谷,進,被馬超拒守;退,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的時候,楊修捅破了“雞肋”之意,這只是造成曹操以惑亂軍心殺他的由頭而已。
“曹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停,乃問賈詡”及曹丕偸答敎十條見曹操這兩個情節,分別在原書六十八回、七十回提到過,電視劇可能受叙述方法的制約——不像小說叙述那麼自由,將兩個情節合在一起,放在“張飛智取瓦口隘”那集前面,看過這集“楊修之死”再回想“瓦口隘”前面曹操立嗣和曹丕獻答敎十條的情節,觀衆也可以品得出曹操殺楊修的眞正原因。毛宗岡在《讀三國志法》中說:“《三國》一書有隔年下種,先時伏着之妙”,電視劇改編者在瓦口隘之戰那集前面強調一下“曹操立嗣”“答敎十條”顯然不是一成不變地照拍原著,着眼正在於揭示“歷史人物眞正的利害關係”這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