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熒屏



《合家歡》的喜劇氣氛

  喜劇,一般來講故事情節、人物關係都比較簡單。觀衆不用費太多腦筋就可以明白。沒有必須思考的負擔。在整個觀賞過程中心情自然比較輕鬆。但是,情節和人物關係過於簡單,喜劇氣氛必然淡薄。於是,劇作家們便從劇情和人物關係中去挖掘矛盾,用許多細節補充情節,豐富人物形象,製造喜劇氣氛。細節用得好,能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突出,反之,只是爲了製造喜劇氣氛,用一些與劇情無關的細節去塡充,甚至用一些有損人物的笑料強加進去,雖然也能惹觀衆笑,但對整齣戲卻是一種破壞。
  以《合家歡》爲例,許冠文去鞋店見工是一個情節,這情節是由許多細節去補充的。一見面,和老闆娘瑪麗亞握手是一個細節。握手時,許用手指去摳老闆娘的手心,使老闆娘產生了誤會。而許冠文摳手心這個不雅的動作,卻是他的外甥女炮妹——一個本來應該天眞無邪的小女孩敎他的。這個細節產生了“喜劇效果”,卻損害了一個孩子的形象,使人感到,這小孩怎麼這樣壞!
  影片開頭,許冠文在海南島,把叉來的魚分給孩子和老人,自己只吃一段魚尾巴。導演想用這個細節去告訴觀衆,這位海南島大舅是個很有愛心,很樸實憨厚的人。可是劇的中間,這位很有愛心的大舅居然把小外甥女奀豬詭進廁所裡,騙吃了她一隻雞髀!這細節也產生了“喜劇效果”,卻損害了這位憨厚大舅的形象,觀衆只能記得他貪吃到不知羞恥的地步!
  喜劇允許誇張,但它的基礎必須是眞實,許冠文吃自助餐肚脹得要作運動幫助消化,是屬於誇張一類,背着個破舊的痰盂到香港探親、不斷地抽煙、吐痰,和在尿斗裡洗蘋果……這些細節都夠誇張甚至失眞,可信程度已經剩不了多少了。這些細節之所以也能產生“喜劇效果”則全靠許冠文的表演技巧了。
  《合家歡》是一部賀歲片,應節戲,情節不盡合理、細節粗糙,理屬自然,不能苛求。但它卻令我想到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從四十年代的國語片,到五十年代的粵語片,到目前港產喜劇片,以至西片《鱷魚先生》等,不少是以鄕下人進城出洋相作爲喜劇素材的;《合家歡》的“進步”是在於把“鄕下人”具體化成爲“大陸人”。看來“鄕下人進城”可以成爲喜劇片的“永恆的題材”。舊瓶子可以不斷地裝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