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閒話《西太后》
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的歷史知識不是由歷史敎科書或歷史典籍獲得的,而是得自小說、演義、電影和傳統戲曲,尤其是電影和傳統戲曲,看後常常有人認爲:這就是史實。其實,嚴格來說,歷史劇應該是事件、情節、人物處處體現出史籍可考的歷史眞實。但是,完全拘泥於史實卻成不了戲,因而劇作家要作大量的補充和連綴功夫,甚至虛構一些情節才能使“史”變成戲。能做到人們常說的“七分史實,三分虛構”也就算不錯的歷史劇了。所以一部好的歷史劇,從戲的要求來說應該富有傳奇性;從史的要求來說要具備眞實性。從中國觀衆習慣於從戲劇中獲得些歷史知識這點來要求,歷史的眞實性顯得更重要些。
大導演李翰祥所拍的三部戲《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和最近上的《西太后》,前兩部可以算得上傳奇性和歷史眞實性兼備的。《西太后》卻有些漏洞,使這部戲的可信程度打了點兒折扣。
《火燒圓明園》,由一八五二年慈禧選中秀女入宮後封爲蘭貴人起,寫到一八六零年咸豐倉皇逃往熱河、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爲止。其中包括一八五六年慈禧生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和英法侵略者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攻佔天津、通州談判等歷史事件。《垂簾聽政》,則是由一八六一年咸豐病死熱河寫到同年十二月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整部戲都是寫慈禧從八個顧命大臣手上奪取執政權的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這兩部戲寫足了慈禧由入宮當秀女到登上執政台這九年間(一八五三年——一八六一年)全部活動,史料翔實,人物也有根有據。
正在上映的《西太后》,是從一八六四年湘軍攻克江寧寫起,到一八八八年東太后死爲止。這十七年中發生的大事有:一八六八年平定捻軍起義;一八六九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殺安德海;一八七二年同治大婚;一八七三年兩宮太后撤簾還政;一八七四年同治死;一八七五年立光緒爲帝、西太后四旬大慶和第二次垂簾聽政。
一八六一年辛酉政變的時候同治一載淳一還是個嚇得賴尿的六歲孩子。三年後,一八六四年湘軍攻克江寧時同治九歲。而影片開頭召見曾國藩、曾國荃的時候,坐在兩宮太后前面御座上的同治(陳道明飾)卻是個大小伙子!不像九歲,倒像十九歲。如果把《垂簾聽政》和《西太后》兩部片子連起來演,觀衆一定會笑:這位同治皇帝爲什麼長得這麼快!把同治寫得這麼大,並不是編劇、導演的疏忽,而是這套戲裡虛構了宮女桂連(鞏俐飾)這個人物。爲了同治和桂連的一段“戀愛關係”不得不把同治寫大點兒。虛構桂連這個人物無非是爲襯托同治的單純幼稚,安德海的驕橫無恥和表現宮廷中底層宮女的悲慘命運。就戲來講,有了這個人物,可以把幾個事件串起來,增加些戲料,但是因爲增加了這個人物而打亂了事件時序使歷史眞實性減色,可謂得不償失。
《西太后》主要寫慈禧,虛構桂連這個人物,寫她淪爲天橋下等娼妓的悲慘結局,對刻劃慈禧沒有太大作用,因爲這個小宮女與慈禧之間並不可能有什麼直接、尖銳的利害衝突。倒不如用這些筆墨去寫慈禧與東太后鈕祜祿氏的關係。辛酉政變,慈禧鼓勵東太后、拉籠奕訢、利用僧格林沁、勝保、榮祿、玩弄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於掌股之上,這已經懾服了朝中的王公大臣。辛酉政變以後,妨礙慈禧大權獨攬的只有東太后,而且東太后手上有咸豐臨死前的一道上諭。這道上諭成爲東太后隨時可以制服慈禧的緊箍咒。這件事使慈禧始終耿耿於懷,時機成熟,慈禧第一個要除掉的就是東太后鈕祜祿氏。雖然戲裡也寫到慈禧虛情假意討好(麻痹)東太后(這段戲劉曉慶演得眞好!),可是對東太后的死,影片卻只是打了個暫短的字幕草草帶過,未免可惜!字幕大意說,東太后死因不明,野史記載是吃了西太后送去的糕餅……。實際上,野史中有兩種說法,或說西太后密令進鴆、或說暗囑御醫用藥不對症的方劑藥死東太后。按慈禧的性格來推斷,後者合理些,慈禧只能假御醫之手害人,大槪不會親自密令進鴆。
由這件事,我想到《西太后》的另一個情節——慈禧親自指揮宮監將同治皇后吊在戲樓藻井高空,然後敲鑼,放繩子摔死皇后阿魯特氏。這情節顯然是爲了表現慈禧的狠毒而虛構的。實際,阿魯特氏是“絕食殉節”——自殺的。“殉節”是個公開、堂皇的原因,被逼才是阿魯特氏自殺的眞正原因。戲中所寫的慈禧對阿魯特氏的偏憎和不想愛新覺羅子孫的血液裡有花柳病毒在流動這些情節都是慈禧想置皇后於死地的依據,寫逼死皇后對刻劃慈禧性格中陰險狡詐的一面更有利。而且,按常理推斷,慈禧也決不會在衆目之下親手處死皇后——如何詔告天下?
慈禧盤詰郎窑瓷器那段戲挺有意思,順帶便傳給觀衆一點關於古董鑒賞的知識,這段戲我推測可能是出自李大導之手,因爲李先生對古董很內行,可惜的是這段戲也有個漏洞——太監安德海在場。戲的情節是這樣:宮女桂連打碎了一個皇上大婚用的成套郎窑瓷器中的一個捧盒,皇上大婚將近,再燒一個已經來不及了,只好用原窑剔出來的次品頂替……。這情節是根據下述記載演化出來的:“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春,預降懿旨,選翰林院伺講崇琦女阿魯特氏爲后,所有採納大征及一切事宜,着派恭親王奕訢、戶部尙書寶鋆合同各該衙門詳核典章、敬謹辦理。”盤詰郎窑瓷器這段戲,應該在一八七二年三月以後,甚至七、八月間,出場人物中有奕訢,寶鋆也是史有實據的,卻獨獨多出一個安德海!事實上安德海早在三年前(一八六九年)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了!
《西太后》這齣戲,雖然有點疪漏,仍不失爲値得一看的好戲,它好在塑造慈禧這個人物時體現出一種矛盾、複雜的性格組合,帶給人們一定的思辨深度,令觀衆在人物的矛盾性格中體味出當時複雜的歷史背景,使人物關係、人物形象有了社會的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