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廣州漫步


  廣州的財政廳前,即中山路和北京路的十字路口之間,從來是一段繁盛而喧鬧的地段,它有規模較大的百貨公司,有高級的服裝店,有著名的餐館、冰室,有書店、文具店、雜貨店和食品店等等。在這裏,可以看見南方都市的特色,看見市民的生活風貌。


  廣州排檔


  但在十年災難中,它驟然出現了一種恐怖而冷淸的情景。起初是鋪天蓋地的挑撥性的大字報,封住了商店的橱窗;接着是手執棍子的人羣,一羣一羣地在遊行,在瘋狂地呼喊着嚇人的口號;後來,街頭上掛起了無名者的屍體,把手執棍子的“英雄”都嚇跑了。兩年之後,混亂不堪的社會,似乎恢復了平靜,“最最革命”的掌印者却把城市看作是資產階級的安樂窩,叫喊着要讓廣州的服務行業搬到農村去“爲農民服務”。於是理髮店搬去了,飯館搬去了,服裝店搬去了,連北京路口裝飾輝煌的絲綢公司也搬去了,好像農民們眞地過上了富裕的共產主義生活,都愛穿綢子衣服上館子似的。有些店舖一時搬不走,就改作別的用場,例如廣大路一家淸潔雅致的專吃豆皮的館子,就改爲賣煤店,改得十分徹底。繁華的街道,大都成了機關宿舍,處處冷冷淸淸。有人說,如果“四人幫”壽命拖長幾年,東方賓館也將要改爲“三鳥場”,正如當時中山大學的翠綠草坪改作紅薯地一樣。
  粉碎了“四人幫”,許多傷天害理的事,一些人愚蠢可笑的行爲,都成了人們痛苦的記憶。我們的社會,逐漸恢復了常態。廣州,和別的城市一樣,在三中全會的正確方針指引下,不僅恢復了常態,而且顯現了令人欣悅的新姿。財政廳前的十字路口,架上了天橋,橋下的電車、公共汽車、旅行車、小轎車、吉普車,川流不息而又秩序井然地飛馳而過。
  街道兩旁的舖戶,已不是關上門窗的宿舍,而是裝璜華麗、色彩各異的商店。從百貨公司、食品公司以及各種商場的橱窗的精致擺設,反映出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產品質量的日益提高和發展。
  馬路兩旁的人行道上,經常擠滿了行人。從早上九時到晚上九時,都是鬧哄哄的。港澳回來探親的旅客、華僑、外國的旅遊者、國內各省來公幹或探親訪友的人們,都和廣州的居民一起走着。許多人的臉上都帶着溫和的笑意,似乎擠得很愉快。這顯示出繁榮、安定、色彩繽紛的廣州街頭,出現了一幅令人喜悅的圖景。


  從北京路往南行,走不遠,又有一道新建的天橋。走過天橋,拐進一條狹窄的小街,又看見一番新鮮的景象。這不足一華里的狹長的小街,早已聞名遐邇,它的名字叫高第街,又稱大姑街、女人街(因爲專賣女人的生活用品而得名)。這裏面有一條橫街叫“許地”,是許廣平大姐破落了的祖居,魯迅先生的著述中有過探訪高第街的記錄。這條頗具特色的小街,在“文革”中被粗暴地改換了名字,改爲羣衆街,隨之而來的是衰落、關門閉戶,商店剩下沒幾間,冷冷淸淸,羣衆也望而止步了。
  現在,高第街的名字,又引起人們的興趣,被廣泛地傳播着。常常有外省來的朋友向我探問:“高等街在那裏?”探問它的目的,就因爲它是一個熱鬧的羣衆化的市場,人們可以隨意挑選自己喜愛的衣物,而不會遭受售貨員的冷眼和叱喝。這裏面,街道的兩邊,擺滿了個體戶的攤檔。主要是售賣時新的尼龍衣服,有香港進口的,有出口轉內銷的,有廣州和上海製造的;男女皮夾克、大人小孩的宇航衣、西裝、衣裙、滌綸毛料、滌綸內衣,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一個攤檔連着一個攤檔,各自張起了遮陽的塑料篷帳,不怕日曬雨淋。
  除售賣衣物外,還有各種生活用品,如兩節的縮骨傘、塑料花、錄音帶、瓷器和雜七雜八的雜物,有些百貨公司買不到的東西經常會在此找到。物品的價錢比商店稍爲便宜,也不會“漫天開價”,一般是按照明價打個九折,如縮骨女花傘,明價是十元五角,約九元半便可以買到。有些沒有固定攤檔的小販,常常以假冒眞,買者容易上當受騙,特別是不懂粤語的人。
  高第街的顧客,主要是外省和省內四鄕來的旅客,廣州的顧客並不多,原因是那些所謂時新衣服,往往是過了時的,引不起廣州年輕人的興趣。例如T恤、宇航衣,那都是兩年前的時興貨。雖然如此,人們倒喜歡到那裏擠一擠,看一看,凑個熱鬧。如果眞要買一件價廉物美的外套,每個攤檔都細察一番,精心地挑選一下,總得花上半天時間,才能稱心如意。
  這條小街有自己的特色,越來越熱鬧,値得人們去巡察一遍。它吸收了許多待業人員,助長了市場的活躍,方便了羣衆,使城市生活趨於繁榮安定


  廣州的小食檔,同樣吸收了許多待業人員,同樣方便了羣衆。“吃飯難”的聲音聽不見了,站在別的顧客背後等候坐位的尷尬情景看不見了,前來廣州公幹的旅客們,不愁吃不上東西了。
  許多街頭都有“煲仔飯”。外省來的客人不知道什麼叫“煲仔飯”,吃一次就懂了,旣方便,又衛生,飯熱菜香。當中有排骨飯、臘味飯、牛肉飯、滑肉飯等等,每煲三兩大米。這是價廉物美的大衆化食譜,在廣州具有悠久歷史。三十年代西濠口有一間著名的六國飯店,就是以“煲仔飯”而聞名。今天的街頭“煲仔飯”,雖沒有六國飯店那樣的水平,却也値得遠地而來的客人嘗一嘗。
  小攤檔的拉腸粉,也是應時而來的精彩食品。所謂腸粉,就是用磨碎的大米粉調成稀漿,加些肉末或魚片,蒸熟以後捲成猪腸的樣子,因而簡稱爲腸粉。它是一種又滑又香的早點,通常是茶樓裏的點心之一,過去在街頭上不容易吃到。現在,由於個體戶增多,可以滿足人們的食慾,隨處吃得到。吃上兩碟,還可作爲一頓適意的正餐。
  在嚴寒的冬天裏,最逗引人的是“開煲狗肉”。在街頭的小桌上,擺着一個小爐子,煮着一煲香噴噴的狗肉,幾個人圍爐喝酒,邊吃邊喝,別有一番風味。廣州的市民們,把吃狗肉看作是一件難得的樂事。雖然狗肉的價錢很貴,一斤相當於兩斤豬肉的價格,却也以大吃一頓爲快。大寒天,街頭的狗肉檔特別擁擠。
  隨着市場的日趨興旺,街頭的小攤檔不斷增加,賣白粥油條的、賣牛腩河粉的、賣臘味糯米飯的、賣雲吞麵的、賣肉粥炒粉的、煎蘿蔔糕的、炒田螺的、包裏蒸粽的、燒烤鵝鴨和乳猪的、賣白切雞的,應有盡有,幾乎是要吃什麼有什麼,不管是碼頭車站,還是橫街窄巷,都能吃得到。人們說:“吃在廣州”。眞是名不虚傳。
  我很喜歡這種小吃,許多人都喜歡這種小吃,它豐富了普通人的生活內容,增添了人們的生活情趣。我希望排着長隊吃一碗麵條的日子,在館子裏像打架一樣吃一頓粗飯的日子,成爲歷史的陳迹。讓人們更勤奮、更顺心地創造美好的生活。


  溫暖如春的南國冬天,繁花盛放。
  夜晚,銀光閃閃、氣息淸新的文化公園,吸引着許多遊人。孩子們喜歡去乘坐旋轉木馬,少年們喜歡去乘坐電動飛機,靑年們喜歡去溜雪屐,老年人喜歡到勞動劇場看粤劇。有人愛看露天劇場的雜技,有人愛看廣場上的歌舞,有人愛看露天電影,有人愛看彩色電視,有人愛看廣場上的歌舞,有人愛看籃球比賽,有人愛看棋壇上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的“三王爭覇”。各有各的愛好,各有各的去處,怪不得文化公園裏每晚都擠滿了人。
  名爲文化公園,自然具有濃厚的文化氣味,除了娛樂之外,還有許多展覽,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畫展、書法展、科技展,以及衞生、治安等各種展覽,連續不斷。花一角錢的門票,就使人獲得了知識,開闊了眼界,眞稱得上是一個高尙的羣衆性的優美場所。
  當中有一個“園中院”,是一個園林式的幽靜雅緻的茶座。這裏舒適幽靜,在喧囂嘈雜的大城市中,這倒是朋友們談心的良好場所。特別是一些年輕的愛侶,對它十分留戀。
  整個公園,顯示出寧靜愉快的氣氛,人們的色澤各異的衣裝,歡樂的面容,都和時代的變化、改善了的生活緊緊相連。人們說,走進文化公園,就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廣州市民的生活情調和心情。是的,它不僅反映了廣州市民的心情,而且反映了珠江三角洲農民的心情,因爲遊人中不少是從那裏來的。
  在歡樂的遊客中,誰也沒有想到,這公園實際是一塊充滿眼淚、充滿屈辱的紀念性場地。四十多年前,這裏全是樓房聳立的繁華市區,罪惡的日寇炸彈,在大轟炸中把它夷爲瓦礫,無數善良的兄弟姊妹被葬身於瓦礫場。這墳墓一樣的廢墟,直至解放了,人民當了家,作了主,才把它淸理、美化,建立了新式的公園。老一輩廣州居民都忘不了那一樁舊恨。我盼望我們的後代,把那舊恨作爲促進我們振興中華,創造幸福生活的力量。我在文化公園的漫步中,追懷過去,向往未來,我願意和年輕一代一起,朝着美好的世界前進。
  1982年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