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艾青及其作品
應澳門政府教育文化政務司高秉倫的邀請,中國著名詩人艾青伉儷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抵澳,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並將參加澳門文化學會在七日舉行的《艾青詩選》(中葡文對照版)出版發行慶典。
艾青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詩人,他在詩歌園地中辛勤耕耘的歷史,超過了半個世紀。他是中國新詩的先驅;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艾青的作品已有英、法、德、馬來、瑞典、西班牙等多種文字譯本。這次澳門文化學會出版《艾青詩選》(中葡文對照版),將這位中國大詩人的作品介紹給澳門和葡語世界的廣大讀者,使艾青的詩歌藝術為世界上更多的人共享。
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詩人艾青的一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他誕生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宣統”末年。他和祖國一起經歷了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反右”、“文革”等數不盡的內憂外患。
艾青原名蔣海澄。他少年時酷愛美術,十八歲曾考入國立西湖(杭州)藝術院繪畫系,第二年到法國巴黎留學,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後艾青參加了反帝大同盟,並開始寫出了他的第一首詩《會合》。一九三二年初艾青回到祖國,投入抗日的洪流,不久即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入獄。在三年零三個月的鐵窗生涯中,他創作了傳世之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第一次署名“艾青”。出獄後,他繼續從事抗日活動,輾轉於武漢、西安、桂林、重慶等地,一九四一年初他在周恩來的幫助下,由重慶到達延安。五十年代初期,艾青曾訪問蘇聯、智利和巴西,並且和智利詩人聶魯達、巴西文豪亞馬多建立了友誼。
艾青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自由體詩的倡導者。他曾受西方後期印象派畫家和現代派詩人的影響,但他的作品不失中國的民族色彩和感情。凡是讀過艾青先生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人,都被詩人真摯的感情所俘虜。三十年前,我在中學時代第一次讀這首詩,直到今天,那激動人心的詩句,還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裏:
“……大堰河,
我是喫了你的奶而長大的
你的兒子,
我敬你
愛你!”
大堰河不單純是詩人的保姆形象,想起大堰河,就使我想起多災多難的祖國,她激發起海內外炎黃子孫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主義熱情。艾青先生半個世紀前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艾青先生一生中,雖然飽經滄桑,曾經沉默了廿一年之久。但是,他始終堅信光明必將戰勝黑暗,正如他所説:“我是樂觀的,也是達觀的。一輩子不知道摔過多少跤。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土就完了。”當“四人幫”被粉碎之後,他那詩人的歌喉,再次為祖國的新生而放聲歌唱。艾青為人民的勝利而歡呼,他寫出了心聲:“迎接一個迷人的春天”,同時又在詩作《古羅馬的大鬥技塲》中,寫一段蒙面鬥士,影射“文化大革命”中互相衝殺着的人被蒙上眼睛,勝利是盲目的,失敗也是盲目的,詩人希望這場“悲劇”再也不要重演。經過磨難,艾青的作品更成熟,更富有哲理性。
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九七九年,艾青恢復名譽之後,他先後訪問了西德、奧地利、意大利、法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而奔波,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法國駐華大使代表法國總統和文化部長,將一枚法國藝術最高勛章授予艾青,以表彰他傑出的詩歌成就和對中法藝術交流所作出的貢獻。隨着艾青詩作在全世界廣泛發行,對他的評價將會更高。
五年前,艾青應邀參加在日本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的亞洲作家會議,討論“民族文化與民族特性”。他在會上發言説:“茶葉和咖啡當然可以並存;鴉片與大麻必須禁止;科學與迷信應該區别”。我特别欣賞他這段話,由此我聯想到澳門,它是中葡文化的溶匯點,四個世紀以來形成的澳門文化,是中葡兩國文化的結晶,它具有“茶葉和咖啡”並存的特色。詩人艾青訪問澳門必將合力推動中葡文化的交流,促進澳門文化藝術的發展。我也相信,澳門這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小城,會使艾青先生產生靈感,寫出新的詩篇。
我和澳門的朋友們,對文化交流的使者—艾青伉儷訪問澳門,再一次表示熱烈歡迎。
他依然站在那裏
一本印刷精美的“艾青詩選”放在我的床頭,銀灰色的封面在枱燈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高雅。這是一本剛出版的《艾青詩選》(中葡文對照版)。這本詩集精選了艾青先生半個世紀創作中的七十一首詩。前半部份作品學生時代曾經讀過,而後半部份則第一次看到。在燈下我一遍又一遍地輕聲朗讀,艾青先生堅毅的面容浮現在我的眼前……
應有關方面的邀請,艾青曾經訪問過澳門,而我有幸在文化學會,與這位世界著名的大詩人有一段簡短的交談。當艾青先生聽到我曾經在北京讀大學的情況,他就關切地問:“你在文化大革命中有没有受到衝擊?”我告訴他:“受過一些小小的衝擊”,艾青先生聽完我的回答,臉上露出寬慰的表情。一位文壇先驅如此關懷後輩,使我十分感動,同時也使我回憶起那暗無天日的歲月,在“十年浩劫”時,中國知識分子受到史無前例的迫害,而艾青先生受到壓抑的時間更長,達二十一年之久。
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運動,將近五十萬知識分子被劃為“右派”。艾青先生説:“我成了痰孟,一切漫駡都是判決”。在北大荒的冰天雪地;在新疆的千里戈壁,艾青先生被迫放下了筆,開始時他曾受到王震將軍的保護,但是“文化大革命”一來,元師和將軍都保護不了自己,更何況詩人。艾青先生的處境可想而知,他的詩稿、信件和資料被抄走,惡劣的生活條件使他的右眼失明。但是,艾青先生以堅強的意志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五十年代初,艾青先生在智利海邊寫了一首詩“礁石”: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他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裏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這首詩正是包括艾青先生在內的中國正直知識分子的寫照。
比風更自由的思想
一九七六年臭名昭著的江青一伙終於垮臺,中國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一九七九年三月,正式為艾青先生恢復名譽,他隨中國人民對外友協代表團,訪問歐洲三國。在西德,他訪問了法蘭克福、漢堡、特里爾、哥廷根、慕尼黑、波恩……在“柏林牆”前,詩人以藐視的目光注視着這堵牆,他發自內心的寫道:“誰也不喜歡這樣的牆,三米高算得了甚麼?……又怎能阻擋天上的雲彩、風、雨和陽光?”歷史已經證明,而且還將繼續以事實證明;無論是柏林牆,監獄的牆;還是“文化大革命”的牛棚,都祇能禁錮人的軀體,而無法封鎖人的“自由思想”。
“文革”後,大作家巴金寫下了悲壯的《隨想錄》,表達了他發現“文革”是一場大騙局之後的幻滅和痛苦。而艾青先生用詩《古羅馬的大鬥技場》揭露了“文革”中互相衝殺的人,“勝利是盲目的,失敗也是盲目的”悲劇。
讀者從艾青先生“文革”後的詩作中得到深刻的啟示,特别在知識分子中產生強烈的反響,他們掙脱了封建法西斯主義的桎梏,由於內心的創傷,很容易使人消沉。艾青先生的詩《迎接一個迷人的春天》,使他們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嚴冬過後,春天一定會來臨,“即使冰雪化了以後,道路是泥濘的,即使要穿過一大片沼澤地”。但是,我們一定要執着地向前,因為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在艱辛的藝術道路上,艾青先生和他的詩,不斷激勵我們前進。讓我們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熱情,張開雙臂,迎接“一個迷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