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與澳門
澳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是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的港口,這座小城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保存了許多歷史遺跡,珍貴的文物建築星羅棋布。
偉大的愛國者,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和他的家庭與澳門有密切的關係。
澳門是他走向世界的門户,也是他革命生涯的一個重要基地。
第一章
位於澳門文第士街一號的小樓是澳門國父紀念館,陳列着許多孫中山先生和家庭的珍貴文物和豐富的歷史圖片。國父紀念館的室內陳設都保持着歷史風貌,通過這些實物和圖片,觀衆們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國歷史上重大的事件,清晰的看到孫中山先生一生的豐功偉績、偉大思想和艱難的革命道路。
孫中山先生於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誕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户農民家庭裏。
離翠亨村最近的海港城市就是澳門。歷史上,翠亨和澳門同屬香山縣,兩地相距卅五公里,步行半日即可到達。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孫達成,早年曾經在澳門學過裁縫,又在板樟堂街的一間鞋店當鞋匠,後來才返回故鄉務農。板樟堂街至今還保留着許多鞋店,這個地區是澳門鞋店最密集的地方。
孫中山先生的兄長孫眉晚年在澳門定居,在澳門逝世後安葬在故鄉翠亨村。澳門國父紀念館的前身,就是孫眉所建。
孫中山的元配夫人盧慕貞和女兒長期居住在這裏,盧慕貞女士是一位善良的中國女性,她一生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由於孫中山先生長期在海外從事革命,盧夫人承擔了孫中山先生的全部家務,含辛茹苦地養育子女,分擔孫中山先生的憂慮,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操勞了一生,默默的貢獻她的全部精力。澳門國父紀念館中陳列着盧夫人親手縫製的衣物,其中有她為孫中山先生縫紉的衣衫,在這一針一綫中傾注了她的無限深情和心血。
盧夫人於一九五二年在澳門逝世,原安葬於澳門舊西洋墳場,一九七三年遷葬到澳門氹仔島的孝思墳場。盧夫人安息在蒼松翠栢之中,肅穆的墓地和碑文表達了澳門人對孫中山先生和盧夫人的崇敬和懷念。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先生和他的家庭與澳門有非常深的淵源。
澳門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海外貿易港口,也是中西文化交匯的重要城市。在孫中山先生的青少年時代,澳門媽閣廟前的內港,是他出國和學習的必經之地。
孫中山先生十二歲時隨母親離開翠亨村,經澳門前往檀香山。
孫中山先生到的第一個城市是澳門;第一次接觸到西方文化也是在澳門。首次出國使他大開眼界,也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孫中山先生所叙述的:“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腐朽的滿清政府利用封建迷信,麻醉和控制人民。孫中山先生十七歲時,和同學陸皓東反對封建迷信,損毀村廟北極殿中的偶像,以致遭到保守勢力的責難,被迫離鄉,再次經澳門到香港讀書。當孫中山先生在澳門內港登上輪船,他遙望十字門的海面,思緒萬千,下決心用“科學和民主”喚起民衆,拯救多災多難的祖國。
孫中山先生在香港期間,澳門成為他來往香港、翠亨之間的通道和居留地。
在澳門國父紀念館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張珍貴的照片,它真實的記錄了孫中山先生和同學陳少白、楊鶴齡及尤少統(即尤列)的革命友誼。在這個時期,孫中山先生經常和他們在澳門水坑尾青磚巷口的樓中,暢談時局,互抒救國、改革的抱負,因言論激烈而為時人稱為:“四大寇”。
今天,我們站在水坑尾巷口仰望這些古舊的窗口,仿佛還能聽到孫中山先生和他的同學們激昂的聲音……
孫中山先生在澳門期間,發表了“致鄭藻如書”這封信是一八九○年他寫給以“通時務”著稱的香山籍退職官史鄭藻如。孫中山在信中呼籲效法西方,進行社會改革,主張興辦農桑,禁絶鴉片,提倡普及教育,在香山實行後再向各地推廣。如今這封信成為孫中山全集開卷的第一篇文章,這封信顯示出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在澳門孕育成長。
孫中山先生在一八九一年前後寫的兩篇論文《農功》和《商戰》,為近代思想家鄭觀應所賞識,以“孫翠溪”的筆名,收錄進名著《盛世危言》之中。孫中山在澳門與鄭觀應交遊甚密。一八九四年孫中山從上海經日本抵檀香山,由鄭觀應設法代領出國護照。
在香港求學期間,孫中山先生經常回到翠亨村,他把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現在翠亨故居的房屋,就是當年孫中山先生親手設計而成的,從這幢房屋的結構、方向和窗户走廊的安排都可以明顯的看出孫中山先生打破舊式建築的傳統習慣,吸收了西方建築的優點,獨具一格。就在這座房屋的二樓孫中山先生和陸皓東澈夜長談,討論政治,研究改革,並寫下了著名的“上李鴻章書”。
第二章
一八九二年七月,孫中山先生以“最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華人西醫院(即今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教務長康德黎醫生(DR JAMES CANTLIE)非常滿意他的中國學生。
同年九月,孫中山先生到澳門鏡湖醫院擔任義務醫席,他是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也是鏡湖醫院設西醫的開端。陳列在翠亨中山故居紀念館和澳門國父紀念館的一些器皿鐵床、醫療器械和木桌都是孫中山先生在澳門鏡湖醫院行醫時使用過的。
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期間,他還兩次向鏡湖醫院借款,在草堆街八十四號開設中西藥局,他在鏡湖醫院義務行醫,他開設的中西藥局免費供應藥品。
孫中山先生醫術精湛,擅長外科和治療肺病,行醫“不滿二、三月,聲名鵲起……就診者户限為穿。”在澳門的行醫和施藥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和早期的“人道主義”哲學思想。
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的同時,還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和葡國人法連斯哥。飛南弟(FRANCISCO H·FERNANDES)在下環正街三號合辦了一份周刊《鏡海叢報》,逢星期二出版,每周刊登一篇由孫中山執筆鼓吹革命的文章,這份刊物遠銷中山、佛山、廣州、香港、漢口、上海、福州、廈門以及新加坡、小呂宋、舊金山、葡萄牙等地影響很大。
由於受到排擠,孫中山先生於一八九三年被迫離開澳門,前往廣州冼基行醫,並且在廣州進行革命組織的籌備工作。
孫中山先生雖然在穗行醫,但仍經常來往穗澳間,並保存澳門的“中西藥局”,成為革命活動的據點。仍擔任《鏡湖叢報》的匿名編輯和主筆,經常發表政治論文,抨擊時局。
一八九四年冬,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之後,不久就回到祖國,策劃武裝反清起義。
原定於一八九五年十月廿六日(重陽節)在廣州發難,後因消息洩露而失敗,陸皓東被捕犧牲,他是為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國而犧牲的第一位烈士。
廣州起義之後,孫中山先生等受到清政府的通緝。孫中山先生於十月廿七日晚逃出廣州,輾轉於水路,第二天到達香山縣小欖鎮。在友人和同志的幫助下藏於“昭忠祠”內。後又越過鳳山,繞道抵鶯哥咀河邊,登上偽裝成運魚草料的小船,一夜之間孫中山先生安抵澳門。
他在澳門向葡國友人飛南弟求助,而飛南弟同時也得知清政府通緝孫中山的消息。據澳門歷史學家、漢學家高美士記述,當時孫中山剪辮換服,扮成女裝,由飛南弟陪同,乘渡船經香港偕陳少白、鄭士良赴日本。滿清王朝在人關之後強迫全體中國人蓄髮留辮,因此辮子成為效忠滿清王朝的象徵。孫中山先生剪辮標誌着他與腐朽的封建制度徹底決裂。
從此孫中山先生開始了他在海外的長期流亡的革命生涯。
第三章
一九○五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同盟會以三民主義為政綱,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是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同盟會綱領。
同盟會在澳門成立了支部,租南灣街四十一號作為秘密機關,不少會員在澳門活動。
當時澳門有一位水上居民梁鏡清,他參加同盟會之後,經常用自己的漁船秘密運送武器彈藥,並借出自己的寓所——由義巷十一號作為會員開會及通訊聯絡的地點。
由於同盟會經濟困難,梁鏡清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家中的三艘漁船,全部變賣,捐獻給同盟會,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
在同盟會員潘才華開辦的澳門“培基兩等小學堂”裏,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在學生中傳播,一九一○年春培基學堂公開邀請同盟會會員演講,成為同盟會的革命講壇。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爆發了武昌起義,革命黨的槍聲震撼了滿清皇帝的寶座。消息傳來,大大鼓舞了澳門同胞,由同盟會發起在“清平戲院”舉行了“澳門華服剪辮會”赴會者達千人,同盟會員在剪辮會上講話,情緒極為高漲,受感動而當場剪去辮子的就有百餘人。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説:“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民主和自由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一九一二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一九一二年四月,孫中山先生辭卸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後,出任全國鐵路督辦,為中國的鐵道建設日夜奔走。積極倡導民生主義。澳門國父紀念館中保存了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
同年五月,孫中山先生由香港抵達澳門,應鏡湖醫院慈善會負責人盧廉若先生的邀請,下榻於盧九花園春草堂,廣泛的會見了澳門各界人士,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孫中山先生在澳門期間,還到鏡湖醫院探望朋友和同志,歡聚一堂合影留念。澳門國父紀念館和鏡湖醫院至今珍藏這些歷史圖片。
在澳門逗留數天之後,孫中山先生返回闊别十八年的故鄉翠亨村,他在故居一樓住了三天,和全家團聚,這是他最後一次回故鄉。
第四章
一九一三年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妄圖恢復封建統治,孫中山先生看清了袁世凱稱帝的野心,他從日本回國,策劃反袁鬥爭,進行“二次革命”。一九一三年六月,孫中山先生由上海赴澳門,同當時的廣東都督陳烱明在澳門附近海面的軍艦上會晤,商談討伐袁世凱。之後孫中山先生還看望了病危在澳留醫的長女孫娫,此行是孫中山先生最後一次訪問澳門。但是孫中山先生的同志和親友仍在澳門從事革命活動。據史料記載: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朱執信在一九一四年後曾長期在澳策劃籌款買軍火,設立討伐軍閥的秘密機構。此外,孫中山先生的岳父——宋耀如先生在世界各地活動,持的就是在澳門取得的葡國護照。
一九一九年五月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發表“護法宣言”,同時命令他的兒子孫科到澳門以特派員的名義成立辦事處,號召在粵海陸軍起義響應,驅逐桂系軍閥莫榮新。
孫科在澳門鵝眉街十號設辦事處,聯絡各方面派來的代表,策動桂系軍閥的艦隊起義。七月十五日停泊在肇慶的“江大”號軍艦起義成功,十八日上午江大艦駛到澳門,受到孫科等的歡迎。孫科在澳門為驅逐桂系軍閥還做了不少工作,直至一九二○年十一月粵軍攻克廣州,孫中山先生至上海回廣州重組軍政府之後,孫科才離開澳門回廣州。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先生逝世的噩耗傳出舉國悲哀。澳門各界人士和華僑於三月廿九日,假座鏡湖醫院開追悼會,商界下半旗休業致哀,到追悼大堂致祭的市民先後達二萬多人,是澳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追悼會。
孫中山先生為中國的獨立富強,為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奮鬥,為他創立的三民主義革命思想,全心全意地為中華民族貢獻了畢生精力。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得到海內外中國人的一致敬仰。
孫中山先生的長女孫娫,一八九五年生於香山故鄉。就讀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成績特優。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因腎疾逝於澳門。次女孫金琬,一八九六年生於檀香山,一九二一年在廣州與戴恩賽博士結婚。戴曾任廣州軍政府外交秘書、梧州市長、海關監督、駐巴西公使等職。一九四九年後,戴恩賽、孫金琬旅居澳門,一九五五年、一九七九年先後逝世。孫中山先生的外孫女戴成功事母至孝,陪待近半世紀,現年已六十九歲,目前仍在澳門居住。
孫中山先生雖然已經去世,但是澳門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孫中山先生的足跡。
南灣的古榕樹、草堆街的舊屋、媽閣廟前的港口、大三巴牌坊的石階……都是歷史的見證。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深深的銘刻在澳門的土地上。
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和品德、永遠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孫中山先生永遠活在澳門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