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和歷史的紀念碑
——大三巴牌坊初探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這座歷史名城的象徵,就如同人們説到巴黎就聯想起埃菲爾鐵塔;提起紐約港就自然地想到自由女神像。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驕傲,是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結晶,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藝術價值
“石作雕鏤,金碧照耀,
上如覆幔,旁綺疏瑰麗,
所奉曰天母,名瑪麗亞。”①
大三巴牌坊,原為“聖母堂”的前壁,因為教堂旁是著名的“聖保禄學院”所以人們習慣地將聖母堂稱之為:“聖保禄教堂”。
A、巴洛克藝術的特色
我們將目前的大三巴牌坊和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聖保禄教堂的圖片結合起來,能看到它完整的風貌,可以毫不猶豫的得出結論:聖保禄教堂是文藝復興運動後期巴洛克風格的代表性作品。
研究大三巴牌坊,要從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建築藝術談起。
十六世紀末葉到十七世紀初羅馬教廷因為從西班牙得到巨額的貢賦而繼續興旺。在羅馬掀起了一個新的建築熱潮,它們以鮮明的特徵,開始了建築史上的新時期。思想活躍的設計師們標新立異,以前所未有的建築形象和手法,賦予建築實體以動態。他們打破建築、雕刻和繪畫的界限,許多畫家、雕刻家參加到建築設計者的行列中互相滲透和影響,他們突破了歐洲古典主義的“常規”,創造了被稱為“巴洛克”(BAROQUE)式建築。“巴洛克”原意是奇形的珍珠,古典主義理論家們帶着輕蔑的口吻稱十七世紀意大利建築為“巴洛克”。
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所帶來的新世界觀,促進了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對現實生活的愛好,對世俗美的追求,以及敢於獨闢蹊徑的創造精神,在巴洛克建築中有充分的表現。大三巴牌坊的前身——聖保禄教堂的設計、建造和它具備的藝術特色都體現了新時代的進取精神。
在全世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中,澳門聖保禄教堂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首先,它具有跳躍的藝術節奏,它的正面墻(玄關)分别用雙柱和三棵柱編組,開間的變化也就顯得很大;其次,在結構上突出垂直分劃,採用疊柱式,把基座,檐部都做成斷折式,加強了上下的聯繫,造型上強烈的體積感產生豐富的光影變化,加上墻面上深邃的壁龕、嵌入的銅像、圖案、匾額、浮雕和其它雕飾造成了奇特的藝術效果。聖保禄教堂的設計者把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和繪畫藝術結合成一個整體,在這三方面都追求動勢與起伏,造成視覺上的疊影和幻象,使建築產生交響樂和史詩般的大氣磅礴、攝人魂魄的魅力。
巴洛克建築發端於文藝復興運動後期的羅馬,迅速在意大利推廣,接着傳到法國、荷蘭、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又越過大西洋,傳到美洲殖民地。由於教會的大力提倡,巴洛克式教堂在天主教國家最為流行。
在封建勢力極其強大的亞洲,特别是中國,巴洛克建築也隨着天主教傳教士的活動,突破了意識形態的封鎖,在澳門建造了第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築——聖保禄教堂,並且通過澳門運用教會的力量,將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帶到了中國各地,以及亞洲鄰國。
B、東西方文化藝術的結晶
大三巴牌坊雖然是巴洛克式教堂的一面前壁,但是我們仔細考察它的設計和雕刻部份,可以明顯的看到東西方藝術交融的特點。
牌坊共五層,由四十根石柱組成它主要的架構,組合的石柱又把牌坊分成三個廊,這些都是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牌坊的第一層有三道門、正門的楣額上刻着葡文“天主聖母”(MATERDEI)左右對稱的門楣上刻有神聖的耶穌基督(IHS)字樣,而在牌坊的第三層則刻有中文“念死者無為罪”、“聖母踏龍頭”和“鬼怪誘人為惡”的箴言和警句,這些中文和周圍的浮雕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據筆者攷證並查閲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資料,在那個年代的巴洛克建築上,刻有中文字樣的祇只有澳門的聖保禄教堂。
此外,大三巴牌坊的雕刻有明顯的東方特色。特别值得研究的是:牌坊的第三、四層,左右兩端都有中國民族傳統的石獅子雕像。這幾個石獅子造型别緻、姿態生動,十七世紀澳門的雕刻家們顯然受到中國民間舞獅的啟發,他們將騰躍的獅子形象大膽而巧妙地組合在教堂的兩側、這和中國廟宇門前左右對稱安置石獅的意念也是相通的。大三巴牌坊上的石獅子形象,是當時澳門民俗的反映、它既有中國明代雕刻的手法,又大膽創新,比同時代的石獅更活潑、更誇張、也説明參加雕刻的藝術家們思想解放的程度。
大三巴牌坊第四層中間的壁龕安置着耶穌的銅像、銅像的兩旁刻有西方的百合花和東方的菊花浮雕圖案。這和同一時期日本的圖案風格一致,和日本的傳統繪畫裝飾紋樣極為相似,也説明日本教徒在澳門的活動和日本文化的影響。②
從原聖保禄教堂的設計和佈局來看,設計師吸取了中國名山寺廟倚山而築的手法;使這座教堂矗立在七十級石階之上,其壯觀的氣勢與中國許多名山古寺、如五臺山古刹和泰山南天門的肅穆、神聖,使朝拜者產生至高無上的心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上所述的東方特色,也進一步證實了中國人、日本人參與設計和建造聖保禄教堂的史料和傳説。
原聖保禄教堂主體建築高度約三十八點五公尺、寬二十八公尺、長五十九公尺(其中正面墻,即現在的大三巴牌坊高二十七公尺、寬二十三點五公尺、石壁和石柱的厚度為二點七公尺)。如果加上七十級台階的高度(每一石階高十八公分),那麼聖保禄教堂建築物整體高度達五十公尺。這樣的高度、規模及設計營造的工藝水平,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
我們將同一時期歐洲建築藝術的代表作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里斯本聖心大教堂和澳門聖保禄教堂的資料、圖片相比較,澳門的聖保禄教堂毫不遜色,而且它正面(玄關)墻上的裝飾雕刻的東方色彩和直上雲霄的氣勢,是其它三個教堂所没有的,更顯出大三巴牌坊獨特的藝術價值。
C、焚燒後的殘缺美
一八三五年一月廿六日傍晚六時,聖保禄教堂突然起火,教堂五口大鐘以響亮的鐘聲報警,附近大砲臺的駐軍也鳴槍告急,熊熊烈火挾西北風助威,教堂據高臨下,大火映紅了附近海面,雖經教會人員、軍隊和居民奮力滅火,但盃水車薪,二個小時之後,聖保禄教堂的大鐘發出了它最後的悲鳴,宏偉的殿堂和聖保禄學院在烈火中付諸一炬,但教堂正面由巨石壘成的玄關,卻奇迹般的保存下來,一百五十多年始終屹立在東方。
由於焚燒後出現的特殊效果,教堂的正面玄關變成了和中國的牌坊相似的紀念碑式遺迹,中國人也就自然地把它稱作“大三巴牌坊”。
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聖保禄教堂的遺迹似乎是很不完整的,但是從造型藝術的角度來看,它卻具有迷人的“殘缺美”。殘垣斷壁、斑駁的石雕,如同斷臂的維納斯女神雕像一樣,雖然她失去了雙臂,但是她更加充滿了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在藝術家的眼裏大三巴牌坊和維納斯雕像在造型上都是完整的。他們誘發人們無限的想象力和思古之幽情。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光綫產生不同的藝術感染力。
近年來大三巴牌坊周圍建造了一些現代建築,造成了新舊對比,產生有趣的藝術效果,使大三巴牌坊彷佛像一位飽經風霜的歷史巨人站在一羣少男少女中間,向他們講述着娓娓動聽的古老傳説,增加了觀光客的興味。
自七十年代以來澳門的文化藝術界十分活躍,很多活動如:中國的武術、舞獅、葡國土風舞蹈和新潮的時裝表演都在大三巴牌坊下舉行,牌坊七十級臺階成為天然的看臺,健美的舞姿、悦耳的音樂、變幻的彩燈組成了熱烈的氣氛,不僅感染了市民和遊客,也使古老的大三巴牌坊恢復了青春。
今天大三巴牌坊不僅是世界聞名的名勝古迹,旅遊勝地,也成為澳門市民文化活動的重要塲所。
東方和西方;古老和新生;歷史和藝術在大三巴牌坊前得到和諧的融滙。
二、歷史地位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葡萄牙人開闢了里斯本——果亞——馬六甲——澳門——長崎,這一修著名的貿易航綫。
在當時澳門所處的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比目前香港的地位更高更重要。這個重要性在大三巴牌坊的浮雕上得到真實的反映。建造教堂的設計師和雕刻家們在第三層左邊顯著的位置,刻下了葡萄牙商人使用的典型三桅大帆船的雄姿。(估計載重六百噸至一千六百噸)
澳門原是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的一部份。隨着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澳門港的對外貿易迅速崛起,當時葡萄牙商人以澳門為中心,開展對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際貿易活動。同時也促進了當時正處於萌芽狀態的中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博克塞指出:“從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至崇禎十三年(一六四○)的五十五年中,葡萄牙人從里斯本運往果亞的銀子,幾乎全部由澳門流人中國”,“自萬曆十五年(一五八七)至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從馬尼拉運進澳門的白銀共二千零二十五萬西元,佔馬尼拉運進中國白銀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八點九。”③異常繁榮的對外貿易,使澳門由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貿易中心。“高棟飛甍、櫛比相望”,“不踰年多至數百區,今殆至千區以”。④明朝萬曆年間“聚澳中者,聞可萬家,至十餘萬衆矣”⑤“西藉共六七千人”。⑥
大三巴牌坊和它的前身聖保禄教堂是澳門海外貿易繁榮的產物,也是澳門興衰榮辱歷史的見證,大三巴牌坊形象的代表了澳門的歷史地位。
三、天主教的傳播
在大三巴牌坊第三層的三桅帆船浮雕的左上角,有一聖母石雕像。設計師以言簡意賅的造型語言説明了海上貿易和宗教的內在關係。
葡萄牙商人航海的大帆船,雖然在當時屬於先進之列,但是雷達、先進的導航及動力設備尚未發明,所以海上運輸仍是十分冒險的行業,遇到風暴“人財兩空”,分分秒秒都有滅頂之災。華人海船出航前拜祭媽閣廟,祈求天后娘娘保佑,而葡人則盼望聖母瑪麗亞護航,求耶穌基督庇佑。“左手財富、右手十字架”這兩句話説明當時西方人東來的物質追求和精神寄托。
明朝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耶穌會兩名傳教士抵達澳門,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批來澳門的傳教士,天主教開始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立足點。從此傳教士紛紛東來。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耶穌會傳教士增至八人,居澳葡人亦有九百餘人”。⑦
澳門的國際貿易促進了宗教的傳播,宗教的傳播又給澳門這座城市帶了日趨重要的教區地位。澳門耶穌會擔負起培養和訓練傳教士到中國各地以及日本等國的重任。於是“聖保禄學院”應運而生,一五七二年耶穌會在大砲臺旁建造了早期的聖保禄學院和教堂。設有神學、中文、葡文、拉丁文、數學、天文學、音樂及東方的儀禮習俗等課程。到明朝萬曆三年(一五七五)羅馬教皇正式頒諭成立澳門教區並任命澳門主教,作為遠東的第一個教區管轄中國、日本和中南半島各子區。
廿年中聖保禄學院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萬曆廿年(一五九四)聖保禄學院已擁有學生二百多人,駐院任職的耶穌會士亦有五十九名之多。
大三巴牌坊上衆多的雕刻內容均出自聖經,它以生動的形象語言向人們講述聖經的真諦,它像是聖保禄學院一本立體的教課書,默默無聲的傳播宗教的福音。
四、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
澳門聖保禄學院和教堂自一五七二年開始建造,先後二次失火、二次重建、一次比一次完美、直至一六四○年第二次重建的教堂全部完工,教堂正面墻(玄關)就是目前的大三巴牌坊。聖保禄教堂建造的年代,正處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後期。
文藝復興是中世紀轉人近代的樞紐。西方從此擺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桔,逐漸得到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精神的解放。在經濟上資本的原始積纍,工商業的發達以及新興資產階級的日漸發展,都替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打下了基礎。在精神文化方面,自然科學的發展,唯物主義哲學日漸抬頭,文藝的世俗化與對古典的繼承發展,都標誌當時歐洲文化達到了希臘以後的第二個高峯。
在文藝復興運動中,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求得發展,其先進的思想家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用理性和科學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它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與要求,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在藝術領域內意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大師的繪畫、雕塑和建築設計,一反中世紀死板呆滯的傳統,以生動活潑的形象取而代之。
澳門聖保禄教堂建築就是文藝復興運動精神影響下開始設計建造並在二次大火後不斷完善。最後以生動的巴洛克風格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今天我們在大三巴牌坊中可以看到文藝復興運動生氣勃勃的雄姿。大三巴牌坊中蘊藏着充滿活力的文藝復興精神。
三百五十多年來,在聖保禄學院和教堂學習任職過的著名傳教士利瑪竇、南懷仁等人,他們對明末清初中國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將西方先進的天文、地理、數學帶進中國,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包括利瑪竇的學生、摰友徐光啟對中國科學的重大貢獻都和澳門的聖保禄學院、教堂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之後,在聖保禄學院學習,並由澳門教區派往中國服務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他不僅把西方油畫帶進中國,而且結合中國工筆畫的傳統,使油畫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郎世寧還參與了北京圓明圓的設計和建造,豐富了中華民族園藝的內容,使中國園林建築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完美境界。無論是利瑪竇、南懷仁還是郎世寧;他們以高度的工作熱情和無私的獻身精神,體現了文藝復興運動崇高的人道主義思想。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是“產生巨人的時代”,我們看到大三巴牌坊就自然地聯想起澳門聖保禄學院和教堂,想起它的歷史作用。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為中西文化科學交流作過傑出貢獻的巨人——利瑪竇、南懷仁、郎世寧等人,他們其中不少人含寃長眠在中國的土地上,大三巴牌坊就是他們不朽的紀念碑。
註釋:
① 印光任、張汝霖:《澳門紀略》
② 日人中山省三郎:《澳門記》
③ 王啟臣、鄧開頌:《國際貿易的中轉港—澳門》
④ 印光任、張汝霖:《澳門紀略》
⑤ 王臨亨:《粵劍篇》
⑥ 汪慵叟:《澳門雜詩》
⑦ 方豪:《中西交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