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家庭、社會和代際關係

本章概要


  ·統計表明:本澳家庭中三成青少年與其父母溝通良好;四成溝通一般;二成青少年與其父母溝通存有障礙。
  ·隨着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自我報告與父母的溝通會變得困難起來。
  ·從性別上看,與父母關係方面,青少年男生要普遍好於女生,男女生差值高達20%。
  ·青少年家庭親子關係主觀評價要普遍好於對社會代際關係的評價。
  ·在社會與代際關係認知上,青少年選擇呈現離散化、中性化和二元化的特徵。
  ·統計顯示:在家庭、社會和代際關係認知上,職業青年認同“代溝”存在的比率最低;大學生認同“代溝”存在的比率最高。
  ·高中生對家庭、社會和代際關係的否定性評價比率最高;初中生否定性評價最低。

一、“代差”和“代溝”的果說


  社會即關係。人生活在世間就處在各種不同人倫關係之中。比較重要的有三種關係: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以及代際關係。
  家庭關係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係。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Schaffer和Collis認爲家庭的功能在於完成代際傳遞(1986);Herbert認爲,親子關係中父母的親職功能主要是:維生性功能(Survival function)和心理社會性功能(Psychosocial function)。
  代際關係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人際關係。在一個同時代的社會中總存在幾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情况。關於代際關係最著名的觀點由米德提出,即所謂“代溝”理論(1970)。代溝理論認爲,上下代人由於受敎育不同所造成的“知識差距”(information gap),會構成兩代人在思想、觀念和行爲上的“代間差距”(generation gap)。在美國,主流文化父母輩的觀點大致是:
  (1)產權重於人權;
  (2)科技重於需要;
  (3)競爭重於合作;
  (4)生產先於消費;
  (5)犧牲先於享受;
  (6)將來重於現在;
  (7)集中重於分配;
  (8)性禁忌重於性開放;
  (9)親子兩代關係重於同輩性愛關係;
  (10)社會規範的遵守重於個人自我表現。(1)
  而靑年次文化的要求則反其道而行之。
  綜觀各國學者的硏究,至今對“代溝”問題尙未獲得一致性的看法。不過,硏究表明親子關係中的父母與子女衝突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重。例如,美國哥倫比亞傳播公司,在1969年調查了大學生、社會靑年3000多人,及其父母300多人,結果發現:(1)親子兩代間在一般事項的價値判斷上,祇有程度上的出入,而很少根本上的衝突。(2)社會靑年的態度比較接近父母,即比大學生來得保守。(3)問卷中詢問對“代溝”的看法時,有72%的社會靑年與66%的大學生認爲“言過其實”。當然不同的硏究方法、對象可能導致不同的看法。現在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在承認代際差異存在的前提下,不要將“代溝”誇大化。事實表明,在一個開放、多元、變化快的現代社會裡,由於人們對於社會和個人前途把握不住,故大家(上下代)希望齊心協力。在社會變革時代,成年人與靑年人的看法在許多方面,正在趨於接近。
  以澳門社會爲例,在對社會事務等評價上,靑年人與成年人的想法看法並沒有顯示出多大差異。(2)
  但對於如何處理具體的社會關係方面,年輕人與他們的長輩看法上仍存有分歧。(3)
  由此看來在當今社會裡,代與代的思想差異已從原來50、60 年代那種社會政治價値觀的衝突、對立轉向對社會生活中一些具體問題看法上的差異。諸如成老年人與靑年人對家庭觀念、離婚墮胎、生活方式、不婚同居等等上的看法不一。

二、澳門青少年心目中的家庭關係


  親子關係是家庭代際關係硏究中一個重要內容。
  據澳門大學1994年5月一項硏究表明,在220個12~14歲的澳門靑少年家庭中,有22%的學生認爲和父親溝通良好,44%認爲一般,33%的學生認爲較差。和母親溝通方面,33%的學生感到溝通良好,52.3%感到一般,14.7%感到較差。
  問卷調查數據還顯示,64%父母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好朋友是誰,47%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最喜歡的科目是甚麼,69%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目前最大的煩惱是甚麼。
  因此,有42.2%的學生認爲父母對他們的了解祇屬一般,19.3%的學生認爲父母對他們的了解不夠,還有20.2%的學生表示不知道父母是否了解自己,僅18.3%的學生認爲父母了解自己。
  資料還反映,由於澳門社會家庭小型化和雙職工化趨勢,致使平時靑少年與父母日常接觸減少。僅2.8%的父母常與孩子一起參加體育活動,48.6%父母有時這樣做,48.6%的父母從沒和孩子一起活動;7%的父母常與孩子一起參加娛樂活動,72%的父母有時這樣做,20%的父母則從不和孩子一起娛樂。問卷調查證實,常和孩子一起接觸的父母被認爲和子女溝通程度良好。(4)
  另一項關於“家庭環境對本澳靑少年學習影響”的調查表明,在425個12~21歲的被訪靑少年中,大部分靑少年都滿意現在的家庭生活,但他們大多祇滿意家庭的經濟生活,而對予與家人內心溝通,感到無奈。由於事實上現今的父母大多數都要外出工作,不可能花大量時間與他們的孩子溝通,有些父母更多用物質來表示他們對子女的關心與愛護,這導致靑少年對其父母感到不滿。但由於靑少年思想尙未完全成熟和經濟尙未獨立,對父母存有依賴,因此64%被訪對象表示能“接受”家人的管敎方式,表示“不能接受”祇佔10.5%;表示“一般”佔25.5%。在接受家人管敎同時,表示“心存壓力”的佔33.75%;表示“無壓力”,佔54%;“其它”佔12.25%。
  在回答“你覺得你家人是否了解你?”提問時,認爲“不了解”,佔22.25%;認爲“一般”,佔46%;認爲“了解”,佔31.75%。
  根據是次我們500人14~25歲靑少年調查結果,在回答“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並不困難”的提問時,46.5%表示“同意”;31%選擇了中立的回答;22.5%表示“不同意”。(5)
  集合上述三次調查結果,我們獲得的基本印象是:
  (1)現今澳門靑少年大部分對目前的家庭生活條件感到滿意,但對父母與他們的接觸、溝通方面存有不滿或無奈。
  (2)總體上看,約有三成靑少年與其父母在溝通方面,關係良好;約有四成靑少年,與其父母溝通方面,關係一般;約有二成靑少年,與其父母溝通方面,存有障礙。
  (3)調查數據表明:隨着靑少年年齡與獨立意識的增長。他們與其父母的溝通,會變得有些困難起來。認爲自己與父母溝通存有困難的靑少年比率爲:“在職靑年”(29%)>“高中生”(24%)>大學生(22%)>初中生(17)%。
  (4)據調查,性別與親子關係之間存在一定相關:女生比男生與父母溝通更加困難些。49%男生回答與父母溝通並不困難,比女生高出8個百分點;26%女生回答與父母溝通存有困難,比男生高出11個百分點。
  (5)在抽象的社會代際關係和具體的家庭親子關係評價上,澳門靑少年對後者的認同要高於前者。
  具體來說,46.8%靑少年承認“靑年人與成年、老年人之間有代溝”;而靑少年自陳與父母溝通“困難”的,祇有20%左右。由此可見,靑少年家庭親子關係要明顯好於社會代際關係。

三、澳門青少年心目中的社會和代際關係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造成代際差異的心理原因是“代際認知距離”和“代際情感距離”之結果。認知距離與情感距離之間存在着極其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即認知距離越大,情感距離就越大。
  一般來說,靑年人在認知與情感方式上比較重感覺、重體驗,易於“跟着感覺走”;而成老年人則比較重經驗和理智,遇事常常“三思而後行”。感情用事者,渴望行動和創新;推崇理智者,重視傳統與規範。這就是代際心理上的差異性。
  成老年人總覺得“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而靑年人則說“不要相信三十歲以上的人”。
  但隨着社會走向更加多元、寬容與民主,成年人與靑年人代際互動也正在逐步走向“認知均衡”。即代際互動的合力線正在向雙方都能接受的値移動,從而重新達到價値整合。是次我們調查的結果同樣顯現出,靑少年代際心理已呈現更加分化之趨勢。代際差異不再僅是年齡差異的代名詞,而更多反映着不同利益群體的價値差異。
  是次靑少年家庭、社會和代際關係調查發現如下三個趨勢:
  (1)離散化趨勢。如今澳門的靑年人在人際互動和社會認知方面越來越趨於分化和離散化。在我們給出的六個選項中,靑少年的回答沒有一項的頻率是超過50%的。換言之,在任何一項評價上,均沒出現佔支配、主導地位的價値取向。靑少年價値取向不再具有整合的認知模式。
  (2)中性化趨勢。統計顯示,靑少年對家庭、社會和代際關係的主觀評價,呈現出一種較明顯向中間集合的特徵。選擇中立、模糊回答的靑少年頻率,在每個選項中均超過三成,即有三分之一的靑少年價値認知趨於比較中性的態度。它反映出現今一代靑少年不再跟着潮流走,不再選擇極端。對事物的判斷更傾向於用現實、理智和中度的價値取向。
  (3)二元化趨勢。一方面我們多數本澳靑少年認同社會人與人關係不祇是金錢關係,另一方面相當比數的靑少年又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是互助互愛的”表示不能認同;一方面我們靑少年認爲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交往,另一方面又有不少靑少年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是友善的”表示不能認同。在代際關係上,四成半人表“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並不困難”,但又有四成多人表示不能認同“不存在靑年人與成年人的代溝”。
  上述趨勢多少反映了當代靑少年價値認知上的不確定性與我矛盾性:

(1)41%  同 意 “與周圍人保持一定距離,不能過於深交”;
(2)52%  不同意 “現在社會中的人與人關係祇是金錢關係”;
(3)46.5%同 意 “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並不困難”;
(4)37%  同 意 “大多數人是互助互愛的”;
(5)29.5%不同意 “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是友善的”;
(6)43%  不同意 “並不存在靑年人與成年人的代溝”

四、青少年社會、家庭和代際關係認知差異


  1.性別差異
  在與父母溝通方面,澳門男孩子有五成回答能與父母溝通,關係良好,這比例要比女孩子高出一成左古。
  在承認靑年人與成老年人之間存有“代溝”,也是女生比例比男生高,幾乎有五成女生認同了這一說法,這一比例恰好比男生高出約一成。上述兩項回答結果正好相反。
  在回答能否與人深交和社會上的人是否友善兩個對應問題時,本澳男女生的各自回答呈現出有趣的差異現象:34%男生認爲“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是友善的”,這一比例比女生高出近一成;而認同“與周圍人保持一定距離,不能過於深交”說法的男生人數又要多於女生,兩者相差4%。這反映本澳女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心態比男孩子來得更開放些,但對交往對象的戒備心理比男孩子要重許多。盡管有近六成女生願意與人交往,但祇有二成半女生認同社會大多數人是友善的,前後兩者的“心理距離”相差33%。而同比的男生差距才22%。
  在關於社會中的人與人關係是“互助友愛”的,還“祇是金錢關係”這一組對應問題的回答中,認同社會上人與人關係不全是金錢關係的男女生人數比不認同的人數都要多出一倍以上(女性52:20;男性48:20);但認同“大多數人是互助友愛的”的男女生人數,則又減少許多:女生中祇有37%、男生中祇有33%同意以上說法。由此可見,靑少年約有半數人同意現今社會上的人與人關係不全祇是金錢,但提到大多數人是相互幫助時,大部分靑少年感到困惑。(參見表91)


  2.類別差異
  根據對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以及職業靑年各自回答的統計發現,在本澳四個靑年代群中,在校初中生代際心理較爲單純。其次是大學生。職業靑年,高中生屈居第三、四位。這也是十分有意思之現象。(參見表92)


  從表92可見,初中生對社會人際關係與代際關係的主觀評價,最爲單純、善心,這是他們年紀尙幼,未踏上社會之緣故。故該群體均値均處四個群體之第一、二位。
  大學生是澳門接受高等敎育的特殊代群,一般來說本澳大學生相對於其它的靑年代群,思想更開放、敏銳,觀念與行爲更趨獨立,對社會評價較爲成熟與理性。所以,他們的代際心理及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取向,代表了一種未來社會的價値取向,表92中,大學生均値總分排列於四群體之第二位(初中生2.63;大學生2.71;職業靑年2.88;高中生2.90),是較爲客觀地反映出該群體的代際認知傾向的。値得注意的是,對是否存在“代溝”問題,大學生認同“代溝”存在的人數處於四個群體之首位,有54%的大學生認同上述提問。在對待“代溝”問題上,職業靑年態度最溫和,僅有35%的人認同成老年人與靑年人之間存在代溝的說法。是次調查結論與澳門大學余振敎授在其《澳門華人政治文化》一書中的調查結論是完全吻合的。余敎授認爲:靑年人中“年紀較大的則比較溫和,傾向於妥協和容易接受現實。”而“大學生的認識度比澳門市民和中學生爲高。這結果反映出大學生一般比較留心公共事務。”(6)
  是次調查統計顯現,本澳高中生,在許多選項上,他們的認知取向與我們預想有較大差距。同樣是中學生,高中學生與初中學生回答差異十分明顯,有的甚至超過大學生。我們認爲這可能與高中生正處於“靑年期”有關。按照艾力克森(Erikson,Erik)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生全程可分爲八個時期,而16~18歲的高中生正處在艾氏所描述的人生最困惑、迷亂之階段,其特點是“自我統合”角色混亂(identity vs.con比sion)。此時之靑年人,一方面在追尋方向,確定自我;另一方面又會時時感到生活缺乏目標,徬徨迷失。加上現今靑少年是處在“不連續文化”下成長,高中生恰處在人生第一個眞正選擇關頭,是考大學,還是先就業;是先生活,還是先事業。上述這些可能是導致該群體對社會持批判認知取向高於其它三個靑年群體的原因所在。(參見表93)


  3.青少年本人出生地差異
  統計顯示,在家庭親子關係和人際、代際認知上,本澳靑少年本人出生地背景對其本人的價値認知取向有明顯的影響力。參見表94。


  統計結果顯示,本人出生地背景與靑少年社會認知的交互關係爲:
  ·認同人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不能深交:澳門>大陸>香港;
  ·認同“代溝”存在:香港>大陸>澳門;
  ·認同社會中人與人關係祇是金錢關係:香港>澳門>大陸;
  ·認同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是友善的:大陸>澳門>香港;
  ·認同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並不困難:大陸>香港>澳門;
  ·認同大多數人是互助友愛的:大陸>澳門>香港。
  結論:本澳靑少年出生地的文化歷史背景對其本人有一定影響。出生地爲香港的本澳靑少年,受工商社會價値觀念影響,對社會人際關係、代際關係的認知比較淡漠和現實;出生地爲澳門的本澳靑少年,受傳統東方文化影響,代際關係與人際交往上態度比較純朴;出生地爲大陸的本澳靑少年,親子關係和集體互助方面比較重視。

  註釋:
   (1)參見張春興《靑年的認同與迷失》,P.51,台北東華書局(1983)
   (2)(3)參見余振:《澳門華人政治文化》,P.113-P.115,澳門基金會出版(1993)
   (4)參見田野:“社會變遷中家庭敎育的新發展”,載第二屆亞洲靑年硏究國際硏討會論文集(1994)(澳門)
   (5)資料來源於澳們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的同題調查(1994)
   (6)余振:《澳門華人政治文化》,第六章:“大學生和中學生的政治文化”。澳門基金會出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