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媽祖與宫裝觀音
徐曉望
澳門多媽祖廟,亦有許多的觀音堂,媽祖廟如前所述,共有八座廟宇;而供奉觀音的廟堂所在多有,例如澳門三大廟宇之一——觀音堂,又如望廈古觀音堂、氹仔觀音岩等,都是以觀音爲主神的廟宇;其次,澳門的許多廟宇都附有觀音堂,例如媽祖閣、蓮峰廟等等。觀音堂廣泛存在於華人社會,這幾乎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媽祖廟配祀觀音堂,也幾近是普遍規律。就以媽祖的祖廟一一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來說,她的衆多建築內,即有一座專門供奉觀音的觀音堂。澳門觀音崇拜的特殊性在於:除了觀音堂大悲殿的一座觀音像是作我們熟悉的菩薩裝束外,其餘的觀音都是穿着鳳冠霞披的宮裝——與人們所熟悉的媽祖形象一致。我在新加坡(亞洲文化》發表過一篇論文:《論東南母親崇拜與觀音信仰的嬗變》,在該文中我提出了一個觀點:觀音在佛敎內原是一個中性菩薩,他之所以在中國變爲母親之神,是受到了東南的母親崇拜衆神——媽祖、臨水夫人等神性的影響①,所以,各地民間信仰內觀音與媽祖信仰的關係就更能引起我濃厚的興趣。
一、澳門媽祖形象對觀音的影響
澳門媽祖崇拜的發生早於觀音崇拜。觀音崇拜在今日的華人社會是最爲廣泛的民間信仰之一,不論高堂廟宇,不論大街小巷,祇要是華人社區,到處都是觀音像與祭祀觀音的香火;不論男女老少,若是爲佛敎諸神進香,說得最多的即是:“觀音菩薩保佑”。其實,即使是中國本土產生的道敎諸神,也沒有一個能比得上觀音在民間的影響。換句話說,觀音是華人社會裡最有影響的神明,不過,以歷史的觀點看問題:華人的觀音崇拜有一個發展過程,在觀音崇拜發生的早期,人們祭祀觀音的普及性肯定不如現在,當時,媽祖等神靈的影響,在某些方面也許可以超過觀音,祇是隨着歲月的流逝,集中了衆多母親之神形象塑造起來的觀音漸漸超過諸神,成爲華人社會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敬——乃至無處不在的第一神明。但是,對這一發展過程,至今未有人作出過令人信服的硏究,本文僅是在一個較小的範圍裡探討這一問題。
廣東區域崇拜媽祖有悠久的歷史,宋代福建莆田籍文學家劉克莊說:“某持節至廣,廣人事妃,無異於莆,蓋妃之威靈遠矣。②”著名的深圳赤灣天后宮、香港九龍天后宮都創建於宋代。明代澳門始見開發,其時,香山澳門一帶的媽祖信仰是有相當深厚的基礎的。明末崇禎年間香山縣的《大欖天妃廟碑記》即表明了這一點——我們已在《從航海之神到好運之神》一文裡進行了探討。事實上,淸代廣東的媽祖信仰具有相當的廣泛性——不論哪一個階層的人,無論貧富,都對媽祖十分敬仰。從澳門的資料看,明淸以來媽祖在當地也得到大多數人的信仰,彈丸之地的澳門陸續建立了8座專門祭祀媽祖的廟堂,雖說澳門多有各類神明的廟宇,例如觀音堂、康君廟、玄天上帝廟、關帝廟等等,但媽祖的數量在澳門各類華人廟宇內居第一位。
明代時期,觀音的信仰也成爲百姓中普遍的信仰,謝肇淛說,天下以觀音、關帝等四神的崇拜最盛,“遐陬荒谷,無不尸而祝之者。凡婦人女子,語以周公、孔夫子,或未必知,而敬奉四神,無敢有心非巷議者,行且與天地俱悠外矣。③”廣東的情况自不會例外。實際上,就媽祖與觀音二神在全國的影響而言不管從哪方面來說,媽祖都比不上觀音,媽祖作爲全國性的神明之一,她是司職海神的神,祇有從事航運業、或與航運業有關的人才對媽祖發生特別的信仰,她在一些地區被視爲孕嗣之神等,則是鄕土之神的關係。而觀音對人們的影響則發生於許多方面,尤其是對女性而言,她們不論遇到甚麼問題,都向觀音祈求。但是,媽祖信仰仍在閩粵沿海的民間發展,這是因爲:閩粵沿海人民對水運有特別的依賴性。在他們看來,能否得到媽祖的保佑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否存續基本前提,所以,他們無論如何都要將媽祖崇拜放在第一位,在這一基礎上,兼及其他神明。而作爲華人社區之一,觀音的無處不在,則是普遍規律,所以,閩粵沿海也不可能沒有觀音信仰。這樣,在中國的港口區域,便形成了這樣一種關係:人們崇拜觀音,同時也崇拜媽祖,觀音照顧他們生活的各方面,媽祖則保佑他們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水上的運作。在澳門這一明代方始開發的地區,首先它是作爲男人的冒險樂園成長起來的,這而一樂園又是以海運爲基礎的,所以,肯定是媽祖最先登陸澳門,澳門最早的廟宇是媽祖廟也說明了這一點。以後,由於華人社區的發展,人們便需要引進大量的神,其中,觀音又是首選,於是,澳門出現了觀音堂。澳門的望廈古觀音堂出現於明末,原由粵人建造,後因廟堂狹小,寓居當地的閩人又蓋了新的觀音堂,今爲澳門最大的觀音堂——這都是我們所熟知的。
如果確定澳門的媽祖崇拜先於觀音崇拜,那麼,澳門的觀音被塑造爲宮裝貴婦像,這便不是不可理解的。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神靈究竟應該是甚麼樣子,他們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他們祇是以自己最理想的形態去塑造神。由於澳門的媽祖在當地已扎下了根,而且,媽祖的神性又與觀音相近,老百性便以自己所熟悉的形象去塑造觀音,這樣,觀音便不能不是與媽祖同一個形態一一身着鳳冠霞披的宮裝。具體地說,這一過程應始於媽祖閣,媽祖廟附設觀音堂,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習慣。福建地區的多數媽祖都附有觀音堂,其中湄洲媽祖廟的觀音堂起源於元明時期。從這一習慣來看,澳門最早的廟宇媽祖閣內附設的觀音堂,應爲澳門最早的、獨立崇拜觀音的地方,將觀音塑造爲媽祖形象的習慣,也該是從這裡傳到其他地區的。澳門有一個習慣:還願時爲神明製造新衣。在所有的媽祖廟宇都可看到媽祖身披還願人訂製的紅色宮裝,她大多是人們祈求媽祖後的還願品。同樣,這種同一樣式的宮裝也穿在澳門觀音堂的觀音身上,例如蓮峰廟的觀音、福慶街的觀音、述仔的觀音岩、媽閣廟觀音堂、望廈觀音堂內後堂觀音像(觀音堂內有一座觀音像是我們熟悉的大士觀音像、其他皆爲宮裝觀音)等等。據調查,這些信徒捐贈的鳳冠霞披都是來自澳門某一家裁縫店,該店專門訂製信徒捐獻給媽祖、觀音衣服,裁縫將二者的披風做得一模一樣。當然,其中根本的原因還不是在於這家裁縫店,裁縫店不可能將自己的形象強加給顧客,而是顧客的選擇決定了裁縫店的發展方向。從神像的塑造來說,澳門多數觀音的塑造都與媽祖相同,反映了長時期來澳門對媽祖與觀音形象的認同,這種文化氛團一直延續至今,培育了今日澳門的觀音形象。
總的來說,澳門觀音崇拜在其發展之初應不如媽祖崇拜,所以,其形象亦受到了媽祖形象的影響,成爲宮裝媽祖。而由於澳門文化的相對獨立性,澳門的宮裝媽祖形象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今日澳門媽祖信仰與觀音信仰影響的比較
盡管澳門的觀音像受到媽祖形象的強烈影響,但是,這祇是歷史上造成的情况,今日澳門的觀音崇拜則遠勝於媽祖信仰。在澳門期間,我跑遍了澳門的大街小巷,歷覽了所有的華人廟宇,很淸楚地看到:澳門現有的神廟香火出現了旺盛與冷落的極大反差,在香火最盛的二大廟宇內,其中一爲媽祖閣,其二爲觀音堂,反映了媽祖與觀音的信仰仍在澳門社會裡佔重要地位。但是,在二座廟之外,其餘的媽祖廟與觀音堂的香火則有很大差異。澳門的觀音堂不論座落在那裡,都有旺盛的香火,而媽祖廟中,除了媽祖閣之外,大多香火冷落。再以各座附屬廟宇而言,媽祖閣附屬的觀音堂香火頗盛,而觀音堂附屬的媽祖廟,則沒有幾束香火,遊人亦罕駐足。與所有的觀音廟欣欣向榮,形成鮮明的對照。然而,如前所述,澳門的觀音像除了觀音堂內的一座外,其表現都與媽祖塑像一致——穿着宮裝。在看慣了媽祖廟的冷落之後,又見衆香客在宮裝觀音前虔誠叩首,心中難免感慨系之。在《澳門媽祖文化硏究調查問卷》裡,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您是否在家中供奉媽祖神位呢?若無,是否供奉其他神靈?是那一位?”的問題下,回答在家中供奉媽祖的僅有47位,而回答在家裡供奉觀音的竟有104位,佔總數的22%。當然,中國人敬神有家內神與廟堂神之分,有一些雖然很靈,但人們不在家內祭神,例如北帝、孫悟空之類。媽祖在大多數地區不是家堂神,因故,澳門的471份調查問卷裡有47份——也就是說約十分之一的人在家裡祭祀媽祖,這在華人區域已是十分高的。但比之觀音,則遠不如了。
實際上,從調查資料看,澳門今日的觀音信仰更盛於媽祖信仰,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在問卷內,我們提出了幾個有關媽祖與觀音的問題,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我們的問題:“你最經常祭祀哪一尊神?”之前,回答的情况下:在總共471份問卷內,204份塡觀音,74份塡天后(媽祖),其餘依次是:關帝、財帛星君、玄天上帚、洪順大王。可見盡管媽祖是澳門歷史上最有影響的神明,但在今日,媽祖已退居觀音之後排在第二位。從數量來說:經常祭祀觀音的信徒幾乎是媽祖的三倍。爲了更明確地分析各神在民衆心裡的地位,我們提出了“在下列衆神中您最崇拜哪一位?請按您的崇拜程度編出序號”的問題,其下,我們開列了觀音、天后(媽祖)、玄天上帝、關帝、洪順大王、金花夫人、財帛星君等八位,結果僅有少數幾位將關帝與媽祖排在第一位,其餘有回答的200多份中的大多數都將觀音排在第一位。可見,觀音的影響在澳門華人中是第一位的。
三、今日澳門觀音與媽祖神性的比較
觀音與媽祖都是女神,我認爲,中國人是在媽祖等女神的基礎上塑造觀音這一形象的。④但是,在形象定位以後,媽祖與觀音相比,她更重要的是作爲專業航海之神的形象。而觀音的形象則廣泛得多,有送子觀音、慈悲觀音等等。當然,這種分工也不可能是絕對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各種神明在各地的形象漸漸發生異變。在《從航海之神到好運之神》一文裡,我已經闡述了澳門媽祖已從古老的航海之神轉化爲好運之神,她的專業特點已淡化,那麼,作爲今日澳門的女神之一,媽祖與觀音的區別何在?她們的形象是趨向於統一、還是日益分離?這是我們關心的一個問題。
今日的觀音在澳門華人社會裡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例如,在澳門的觀音堂裡經常可以看到百姓將子女獻給觀音做義子的“神契”,下引二份蓮峰廟裡的神契:
契書(一)
兹本澳信女張**,現居澳門**大廈十三座九樓E座,願為兒子**在九四年六月十九日拜觀音菩薩為義子,禱求保佑**勤力讀書,尊守校規,聽母親教導,日後如**勤力讀書,成續進步,聽聽話話,我定會答謝觀音菩薩。
信女 張**敬上
契書(二)
福建省晉江縣赤埔鄉移居澳門**新村**大廈六樓五一座弟子林**、信女黃**,今夫妻相商,願將小女林**拜蓮峰廟觀音菩薩為誼女,祈求四季平安。日後長大成人,香花火燭叩答恩功,決不吃言。
立於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九日
這類神契僅在蓮峰觀音堂內便見到二十幾份,貼在觀音堂的神廚上。將子女送給神作爲義子,這是福建、廣東、台灣很流行的習俗,而各地所選擇的神靈各有不同,在福建最多的是臨水夫人、媽祖、觀音;在廣東最多的是金花夫人、觀音等,所選神明大多是女神,也有個別人將子女獻給男神作義兒的。例如,在澳門即發現有將兒子獻給北帝作義子的。這種種與人的契約一般長達十六年,從兒童出生到十六歲成人,按閩粵鄕間的習俗,成爲神的義子後,能得神的細心呵護,百邪不可侵。但是,作爲神之子,其家長必須按時祭神,每逢重要節日都要給神明獻上花果香燭。當子女到了十六歲以後,還要專程攜子抵達廟內,爲神獻上一份大禮,感謝神的庇護,同時正式宣告神契的結束。以後,義子當終生敬神,但不必每逢神誕日便來祭拜神明,一切隨心而爲。這種神契流行於東南沿海各地,反映了這一帶民衆對神的投入較深,而在某一地區某一神明擁有大量的義子,無疑反映了這一神明在這一區域已有了扎根性的影響。
觀音被選爲神契的主人,當然與其“送子觀音”的形象有關,她被許多人選爲“義母(或稱觀音老母”,表明在在澳門人的心中,觀音已是當然的兒童保護神。
媽祖在澳門也有廣泛影響的女性神明,而且,她在許多地區被視爲少兒的保護神,那麼,她在澳門是否能繼續扮演這一角色呢?我在瀏覽各神廟時,很想找到一個以媽祖爲對象結神契的例子,但詳細搜各廟後,竟未發現一則,這使我們不得不承認失敗。由此想到。在澳門,盡管媽祖與觀音的外形十分相像,但其神性還是有所區別的,仔細分析《澳門媽祖文化硏究調查問卷》的各個問題,更堅定了我們的觀點。
在《問卷》裡我們提出的第10個問題是:“當你因某種緣故想求助神靈時,您首先想到哪一位?”提出這一問題主要目的是分析澳門人心目裡衆神的不同功能,回答的情况如下:
澳門華人社區衆神的“功能”
1995年12月調查匯錄

從以上表格來看,在今日澳門最有影響的四位神明是觀音、媽祖、關帝、財帛星君,剛好二位是男神、兩位是女神。在這四神裡,男性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升職”與“發財”這二個領域,其中關帝在保佑“升職”方面“得票”48,位居第一,在“發財”方面得票25,位居第二;而財神在“發財”方面得票97,位居第一,在升職方面得票12,位居第二。至於二位女性神靈,觀音在“祈求平安”方面得票190,位居第一,在“保健治病”方面得票20,位居第二;而媽祖在“保健治病”方面得票37,位居第一,在“祈求平安”方面得票71,位居第二。從得票總數的分配來看,男性神和女性神有明顯的區別,在男性神“擅長”的“發財”、“升職”領域,二位女神的得票率很低,而在女性神“擅長”的“平安”、“保健”、“順產”、“賜子”、“婚姻”等領域內,男性神的得票率也明顯偏低。本文主旨不是討論澳門男女神的分工,但從這一反差裡我們可以看出:幾位女神的主要功能十分相近!尤其是在“升識”、“發財”、“婚姻”等三個領域,媽祖與觀音的得票率基本相同。不過,進一步分析之後,會發現各女神的側重點略有不同,例如,在其他四個領域裡,觀音在“平安”、“賜子”二個領域裡領先;而媽祖在“保健”這一領域領先,而在“順產”這一領域,媽祖稍許領先於觀音,但不如另一女神——金花夫人。
通過以上材料的分析,對澳門爲何沒有(或者甚少)與媽祖結契的現象得到了解釋,因爲,在澳門人的心中,媽祖主要是“保健治病”之神,而在保護兒童方面,金花夫人與觀音菩薩的影響更大。
在中國的的民間信仰中,誰也不否認觀音信仰的影響有日益擴張之勢,面對這一趨勢,我常在想:是否有一天觀音信仰會兼並中國衆女神的信仰範疇,成爲唯一的“女性菩薩”媽祖在民衆裡的形象,已經歷了一個失去航海保護的個性,而後又重新在“保健治病”領域找到立足點的過程,祇要保住這一特性,媽祖信仰便會繼續存在,而且會發展。當然,現在作最後結論還太早,有待繼續觀察。
註釋:
①④徐曉望《論東南母親崇拜與觀音信仰的嬗變》,新加坡《亞洲文化》第十九期,1995年刊。
②劉克莊《到任謁諸廟》,《後村居士集》卷36。轉引自蔣維錟編:《媽祖文獻資料》第14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版。
③謝肇淛《五雜俎》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