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媽祖文化源流與澳門媽祖信仰的傳播
徐曉望
媽祖是中國南方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她的產生及其傳播源流,對我們理解澳門媽祖文化的發展是極爲必要的,本文介紹本世紀對媽祖文化的硏究成果,並探討媽祖信仰在福建的產生、及其從福建鄕村傳播到中國各地,從地方性女神上升爲天后的過程。並從這一背景來看澳門媽祖文化的萌生與發展。
一、關於媽祖文化的研究
本世紀三十年代,老一輩的歷史學家從西方引進文化人類學,中國下層社會的民俗與民間信仰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從而也引發了對中國沿海媽祖信仰的硏究。顧頡剛、容肇祖都寫過有關論文。魏應祺的《福建三神考》匯錄了當時學者對媽祖、臨水夫人的硏究。這些硏究從現在來看是十分初步的,但開風氣之先,惜被二次世界大戰打断。二戰後,廈門大學的朱杰勤先生在五十年代著《福建水神天妃考》一文,延續了對媽祖信仰的硏究。而在這方面有劃代意義的著作是僑居日本的李獻璋先生所著的《媽祖信仰硏究》一書,他經過幾十年專心致志地搜集有關媽祖的史料,終於在七十年代初發表了本書。通過這些材料和李先生的硏究,人們對媽祖信仰的起源,方有較爲系統的認識。後人所著有關媽祖的文獻資料集,大都取自該書。此後,台灣學者蔡相輝著《台灣的王爺與媽祖》等。進入八十年代中期,媽祖硏究熱悄悄地席捲大陸,朱天順敎授開風氣之先,而莆田的學者在當地《白塘李氏宗譜》中發現宋代廖鵬飛所作《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使媽祖信仰起源的一些早期問題得到澄淸。1987年媽祖千年誕辰,福建莆田召開媽祖學術討論會,與會論文達60篇,會後出版《媽祖硏究論文集》。進入九十年代後,有關媽祖的學術討論會陸續舉行,1990年在莆田召開了第二次“媽祖國際討論會”,會後出版了《海內外學人論媽祖》一書;1995年在福州召開“閩台民間信仰學術討論會”,在澳門召開“媽祖信俗國際討論會”,以及1996年在泉州召開“媽祖硏討會”都使媽祖硏究成爲一股風氣。現在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美國都有一批硏究媽祖的學者,成果陸續問世。
澳門的媽祖閣是澳門的代表性建築,也是旅遊者必經之地,她的來歷早就引起了學者的注意。幾乎有關澳門的著作都會提到媽祖閣,並將它作爲澳門華人文化的象徵。不過,對這一有代表性的建築,從一開始就有許多爭議。例如關於媽祖閣的始建年代,便是長期聚訟不已。對於澳門的媽祖廟,澳門大學的鄭煒明進行了實地考察,他的《葡佔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收集了二座離島上有關媽祖廟的碑銘,極有參考價値。鄭煒明在其與人合著的《澳門宗敎》、《香港與澳門之道敎》二書中,都對澳門的媽祖信仰進行考察,唯惜篇幅過短。章文欽的《澳門與中華歷史文化》一書里,也專章硏究《澳門媽祖閣與中國媽祖文化》。最近,澳門大學的譚世寶君作《澳門媽祖閣的歷史考古硏究新發現》一文,①提出澳門媽祖閣的始建者不是福建商人而是地方官府,這些觀點有利於硏究的深入開展。而本書作爲對澳門媽祖文化硏究的第一部專著,我們力圖掌握的特點是:不僅要回答澳門媽祖閣的始建者,更要圍繞着澳門的媽祖文化去硏究澳門的華人社會,因此,我們的着重點是媽祖文化涵蓋下的澳門華人社會信仰、經濟、社會史。當然,在進行深入硏究之前,有必要對福建媽姐文化的來歷與硏究情况以及澳門媽祖文化的傳播進行簡要的論述。
二、有關福建媽祖信仰起源的一些問題
關於媽祖信仰的起源,傳統的說法是:五代閩王都巡檢林願生一女,名林默。此女自幼好道,又得觀音菩薩超渡,成爲女神,保佑航海的人們。也有人認爲媽祖並不是一個眞實的歷史人物,天地之間以天爲尊,以地爲大,故天爲“上帝”,地爲“帝后”,而海洋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祇能作爲天的次要配偶——“帝妃”,所以海神被稱爲“天妃”。經過李獻璋先生的考證,這一問題已基本解決。歷史上確有以后被稱爲“林默”的人,有關天妃的神話是她事跡的神化。而林默出生的年代,卻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早期文獻中,一直沒有明確的記載,現在人們將其定爲北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也是一種推測。在宋元時期的材料中,有幾種說法:五代時期、北宋初年、北宋中期等。北宋中期一說明顯是錯的,因爲,許多材料表明:早在北宋初年即有了崇拜媽祖的廟宇;而五代說與北宋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統一起來,因爲宋朝在北方崛起時,福建仍處在割據之中,直到18年以後才被北宋統一(即978年)。閩人稱這一段歷史爲“五季”,即“五代季年”之義,它相當於后人所說的北宋初年,所以,媽祖誕生於“五季”與“北宋初”二說實不矛盾。宋代莆田文學家劉克莊曾說:湄洲神女與“建隆眞人”同時奮起。建隆爲宋太祖第一個年號,所謂“建隆眞人”,即宋太祖之謂也。以此看來,將媽祖出身年代定在宋太祖登基的建隆元年,至少離事實不太遠,因此,在目前掌握材料有限的前題下,多數人接受這種說法。其三,有關媽祖生前的身世。媽祖生前眞是閩王都巡檢林願之女嗎?有的學者考證:巡檢是宋代才有的官職,媽祖若出身於五季,她的父親不可能是都巡檢之女。其實宋代的材料都表明:媽祖生前是一個海濱農村普通的女巫。其四,有關媽祖信仰起源地。李獻璋先生根據宋代黃公度的詩句:“枯木肇靈滄海東”,推測媽祖信仰起源莆田寧海聖墩廟。然而,這種推測與宋代媽祖被封爲“湄洲神女”的稱號不符,宋人祝穆的《方輿勝覽》一書也說“湄洲神女”廟在海島之上。可見,該說頗成問題。自從莆田學者發現宋代廖鵬飛所作《聖墩祖廟重建順濟記》後,這一問題得到解決。此文中,廖鵬飛明確指出:湄洲神女最早在湄洲出名,然後顯靈於寧海聖墩。
三、宋代媽祖信仰的性質
媽祖信仰的本質是甚麼?是佛道?還是道敎?抑或是其他宗敎?在這裡,人們首先關心的是:宋代的媽祖信仰屬於甚麼性質?李獻璋先生認爲:根據宋代的材料,媽祖生前是莆田沿海的一名女巫,“少能言人禍福,歿號通賢神女。”以後得到莆田百姓的信仰,成爲神女,並在著姓林氏的支持下超越了一般女神,成爲地方著名的保護神。蔡相輝先生則認爲:媽祖是摩尼敎的產物。他的理由是:摩尼敎長期在福建民間傳播,摩尼師多爲女性,而且他們的種種“神術”也與女巫相近。一些女巫實際上就是女摩尼。而媽祖的生前就是這樣一位女摩尼。
李獻璋先生與蔡相輝先生的硏究,在揭開媽祖生前眞實形象方面有重要貢獻。略感不足的是:他們對古代福建社會特點的了解畢竟不深,因而,李先生未能掌握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而蔡先生的觀點似是而非。筆者在《福建民間信仰源流》一書中提出:古代福建文化的性質是巫覡文化,它的源頭至少可以上溯至西漢初年,媽祖信仰是土生的巫覡文化的產物,而不是外來文化。實際上,蔡先生並未拿出媽祖生前是女摩尼的證據,在古代福建女巫非常多的背景下,沒有直接證據,是不能說媽祖生前是女摩尼的。所以媽祖信仰最早不是任何宗敎,媽祖僅是普通百姓崇拜的一個民間女神。當這一信仰產生、發展,並造成廣泛影響之後,媽祖信仰才被佛敎、道敎納入,因此,今天的媽祖崇拜,已是混合多種宗敎的信仰。
四、媽祖為何能成為航海保護神
從宋元時期的材料看,媽祖本來是一個多元的地方保護神,她能護嬰、救災、御亂、占卜吉凶。保護航海者,僅是她衆多功能中的一個。而與此同時,各地百姓都創造了許多海神,例如南海的伏波將軍,浙江的伍子胥等等;而朝廷從西漢便開始祭祀四海海神。就福建民間而言,各地民衆也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海神,例如,演嶼神在北宋福建航海界的影響便勝於“湄洲神女”。以導致湄洲神女第一次受封的遠航高麗一事來說,演嶼神的重要性便勝於神女。據徐競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使者在福建乘船之前,首先去演嶼廟進香,回來又到該廟還願。其中卻未提到湄洲神女,這至少證明,在當時水手的眼里,演嶼神比湄洲神女更爲重要。看來,宋朝在這次海事活動結束後,晉封了一批海神,其中最重要的是演嶼之神,而湄洲神女僅是衆神中的一個。然而,隨着時間的推衍,神女卻淘汰了衆多的海神,成爲海洋的最高保護神,這無疑是一個奇跡。在人類學家看來,在夫權盛行的中國古代,一個原爲普通的鄕村姑娘的女神,能取代各個聲名赫赫的男性神明,這是一個難解之謎。筆者認爲,這與福建古代社會的特性有關:福建婦女下田能勞動,在家能主持家政,而福建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於是,形成了福建婦女在下層社會裡有相當影響的局面。人們崇拜母親的心理釋放在神的世界,便形成了一系列的女神崇拜——其中包括媽祖。在海上遇險的人們,會產生一種呼喚母親保護的本能心理,所以當遇到海險時,他們大多想起是類似母親的海神——媽祖。這便造成媽祖顯靈最多的局面。這樣,媽祖便超越了衆多男性神靈,成爲航海的第一保護神。
五、媽祖文化在海內外的傳播
媽祖信仰在誕生之初,其影響僅限於莆田海濱區域,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媽祖信仰的影響逐步擴大,至今已成爲國際性的、典型的華人信仰。就中國民間諸神來看,北有關帝、南有媽姐,二者可並稱爲傳統信仰領域的泰斗。那麼,爲何媽祖信仰能從海濱一隅傳向全國、全世界,成爲最有影響的中國土生民間信仰神明之一?這是値得硏究的。對這一問題,許多學者進行過多方面的探討,筆者認爲最重要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1)北宋以後中國海事活動的發展。中國國土廣袤,在宋以前,中國的文化、政治中心一直在內陸。海事活動在上古中國經濟中,一向不佔主導地位。所以在唐以前,中國的海上貿易一向是由外籍商人扮演主角的。在唐代的中國沿海城市,匯集許多來自中亞和西亞的胡商,至今中國人提起巨商,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古代的波斯巨賈。這表明他們在古代中國商界有着巨大影響。而中國人的主體發源於北方內陸,大海對中國人來說一向是陌生的。以周朝所祭大自然諸神來說,上有天帝,下有三山五岳之神,卻沒有海神!在水神領域,僅是夜郎自大的江河與湖泊之神。這充分說明大海對早期中國人來說是陌生的。所以,他們沒有創造海神。迄至唐代,中國人的海事活動尙是零星的,因此,雖說中國某些區域早已產生了海神,但其影響還是局部性的。然而,自從五代北宋開始,大批中國商人也捲入海外貿易,文獻資料表明:這一時期的中國商人已遠航東南亞諸國,其中有些人已出現在南亞次大陸沿海了。由於中國人捲入了海上貿易,頻繁的海事活動使中國人眞正認識到大海的偉大,從心底裡產生了崇拜海洋的情結,這種感情抒發於信仰領域,便造成了航海保護神的崇拜——媽祖崇拜。媽祖雖然祇是誕生於海隅的一個小神,但由於這種崇拜符合中國人對海洋崇拜的心理,所以,它具備了傳向全國的條件。
(2)和閩人在中國航海界的地位有關。認眞地思考中國人的海洋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在航海歷史上,閩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福建沿海,一直有一個以航海爲生的種族——疍民。疍民在歷史上被視爲賤民,實際上,他們對中國海洋文化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疍民以船爲家,常年在海上航行,千百年來,他們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他們所乘“鳥了船”,船型狹長,吃水較深,乘風破浪,無所畏懼。當中國人開始大規模投入遠航時,福建人很自然地借鑒了疍民的航海術,因此,他們對航海術很快領先於全國,並一直保持這個優勢。從唐宋到明淸,閩人一直被譽爲最好的水手。我們了解這一點,就不難明白:爲甚麼福建人的海神信仰——媽祖能傳向全國,因爲:中國的航海界一向是由閩人控制的,不論宋元明淸,不論官府還是民間,在航海領域,到處都可發現閩人的作用。由於閩人在航海領域不可動搖的地位,閩人的航海文化在領域也有了絕對的權威。認識這一點,便可知閩人的航海之神被傳向全國,實際上是不足爲奇的,在古人看來閩人的媽祖信仰也是航海術的一部分,以故,當各地水手在向閩人學習航海術時,也將媽祖文化吸收於本地文化之中了。其次,福建水手是媽祖文化的最佳傳播者。就以東亞和東南亞的廣大範疇來說,凡是港口之處,幾乎都有媽祖廟——這是因爲:不論是日本還是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他們的船隊中,大多有閩南水手,或由閩南人導航。這也是媽祖文化普及至全國的重要原因。
(3)和閩人在中國商界的地位有關。由於福建人長期控制了中國的海外貿易,並在海外貿易中賺取大量利潤,因此,閩中商人集團歷來以貲力雄厚聞名於世。他們長袖善舞,深入內陸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建設的會館。閩人建立的會館向來以媽祖爲主神,這就使閩人的媽祖信仰在內地傳播。而閩中富商的財力很自然地引起當地人的韵羨,許多人將閩人發財的原因歸結爲對媽祖的崇拜,因此,他們也接受了媽祖信仰,自發地建立媽祖廟宇。由於這一點,中國內地增添了不少媽祖廟。
(4)與海神成爲最高水神有關。在莊子的寓言中,有一則河伯與大海的故事。說的是:黃河洪水暴漲之後,黃河之神——河伯洋洋自得,以爲天下唯己爲尊。迨至他來到了入海口,見到煙波浩渺、無邊無際的大海,方才自慚形穢,和大海相比,自己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這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的大海觀一一大海是天下諸河流、湖泊的領袖。因而,在衆神世界,海神也很自然地成爲最高水神,也就是說,海神媽祖是一切水域的最高統治者。按照中國水上人家的觀點,凡在有水之處,都應建立水神的廟宇。這便造成媽祖信仰深入中國內地。即使在很偏僻的中國內陸山區,祇要有能通航的河流,大多會有媽祖廟,它們多爲水上人家建立。這是媽祖的地位造成的。
(5)與官府的崇祀有關。歷代統治者給媽祖的無數封號,一步一步地抬高了統治者的地位,也擴大了媽祖的影響。關於封賜的詳細過程,以及學者對封賜的探討,我們留在下面詳探。此外首先指出一點:官府的封號不僅抬高了媽祖的地位,也使媽祖成爲朝廷的供奉的正神,因而列入中國正祀。許多地方的人並不知道媽祖是甚麼神靈,但會供奉媽祖,這是因爲:媽祖是天妃,是天后,按照國家禮制,各地都必須祭祀。因而,這些地方也建立了媽祖的廟宇。
媽祖信仰誕生於五代末年或宋代初年,起初祇是地方信仰,直到北宋末年得到朝廷的封賜,媽祖才逐步發展爲有影響的神靈。因而,媽祖文化的對外傳播,應是在南北宋之交開始的。在個別書中,我們也看到反常的記載:例如,嘉靖《香山縣志》載,當地最早的天妃廟建於唐代。看來這是不可信的後人追記。南宋時期,媽祖信仰已在各地海濱傳播。例如,浙江的杭州已有多座媽祖廟,而早期的記載表明:南宋初年,媽祖已在廣東官軍平定“大奚寇”的戰門中顯靈。當時,在廣東做官的莆田人劉克莊說:“廣人事妃,無異於莆。”這些材料足以說明:在南宋海事活動最爲活躍的福建、廣東、浙江三省,都有了媽祖崇拜。還有些後人追述的材料揭示:南宋北方的渤海灣島嶼已有了媽祖廟,雖說這並非不可能,但缺乏直接的材料,尙無法作出明確的判断;媽祖文化向內陸的傳播亦始於宋代,現有史料證明:閩西客家區域最早的媽祖廟即始於宋代,迄至元代,閩江中游的南平,運河沿岸的個別城市都有了媽祖廟。迨至明淸時期,媽祖文化的傳播就相當廣泛了,西至四川、陝西,北至東北,到處都有媽祖廟。媽祖文化向海外的傳播主要也是在這一時期,日本、越南、泰國,凡是有華人涉足的港口,幾乎都有天妃宮。迄至近現代,隨着華人足跡遍佈天下,媽祖的香火也傳到世界各大城市,美國的紐約、法國巴黎,都有了媽祖的廟宇。
不過,媽祖信仰的基本文化是中國海的周邊區域,而且以福建與台灣二省最盛。台灣的媽祖廟現已達到九百多座。是台灣全島最多的神靈廟宇;福建的莆田一縣,到處都是媽祖廟,總計不下百餘座。從全省各地的縣志上我們知道:民國以前的福建沿海各縣,每縣都有幾十座,香火之盛亦不亞於今日之台灣。閩台之外,嶺南的媽祖信仰最盛,這是因爲廣東人的生產與生活相當程度上依賴海洋,是中國重要的海洋文化的區域,所以對海神的信仰也勝於它處。
六、歷代朝廷對媽祖的封賜及媽祖地位的提高
媽祖最早的封號始於北宋宣和年間,其原因是:宋朝廷派給事中路允迪率船隊出使高麗,船隊在大洋中遇到風暴,莆田籍水手與官員祈禱媽祖保佑,終於安然到達高麗。這些莆田籍人士回國後奏聞朝廷,宋徽宗下詔給“湄洲神女”賜“順濟”的廟額。而後,媽祖所得的封號越來越多,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封靈惠夫人、三十年增封昭應二字;迄至淳熙十年,已封至“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光宗紹熙元年,在莆田籍宰相陳俊卿的主持下,晉封媽祖爲“靈惠妃”。宋代的封爵制度規定:若給大臣國公的封號,其夫人可同時得賜號:“夫人”,例如:“魏國夫人”、“鄭國夫人”等等。祇有皇親國戚被封爲“王”,他的妻子才能得到“妃”的封號。因此,媽祖晉升爲“靈惠妃”意味着她已享受“王”的等級待遇。由於媽祖多次顯靈,所以,她也多次受封,迄至宋末,媽祖得到的封號已有十四次之多,在宋代亦不多見。
宋朝給媽祖的封謚對推動媽祖的崇拜有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同時必須注意:宋朝並非祇給媽祖封號,而是給各地許多民間信仰神靈以等級不同的種種封號。僅以福建路的範圍而言,在宋代多次得到封號的有:定光佛、淸水祖師、辟支佛等等,媽祖僅是得封號的衆神之一。就是以莆田一縣來說,除了媽祖之外,還有許多神靈得到封號,個別神靈所得封號之多,亦不並於媽祖。宋朝的整體氣氛是崇道的,各地神靈受封不下數千次,媽祖是最受寵的神靈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受封神靈,這是必須說明的。
元朝的封賜制度有很大變化,道敎在盛行一段之後,很快受到來自儒佛二敎的排濟,民間神靈要受封是相當不易的。從元代政書來看,僅有極少數的神靈從元朝廷得到封號,但是就在這種氣氛中,媽祖不僅得到封號,而且還上升一級,成爲“護國明著天妃”,這不能不說是媽祖信仰史上的一件大事。天妃,即爲皇天上帝之妃,她是天的配偶,已不是人間皇家所能比擬的了。媽祖得到這一封號,才眞正超軼衆神,成爲祇有關帝等少數幾個神靈才能比肩的頂尖之神。當然,元朝廷之所以給媽祖上此尊號,是因爲元代海運相當發達,從事海運的人員需要媽祖的保佑,這才造成媽祖在衆神中脫穎而出。
明朝對媽祖的封賜頗爲曲折。在明代初年,海運、河運頗爲發達,官兵對媽祖的崇拜造成媽祖屢屢受封,洪武五年,明太祖所上封號是:“孝順純正孚濟感應聖妃”,値得注意的是:明初未沿用元代天妃的稱呼,然而,隨着鄭和七下西洋壯舉的進行,媽祖在航海保護神方面的作用得到重視。永樂七年,朝延給媽祖的封號是“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善濟天妃”,天妃的稱呼再次得到官方的認可。不過,明中葉以後,朝廷大規模的海事活動停止,天妃的地位漸漸被官府忘卻,加上道學的強大影響,媽祖在官府的地位大受削弱。我們看到:在嘉靖《延平府志》中,媽祖的廟宇竟被列爲“淫祠”。當然,這是個別的現象。明朝的使者經常遠渡大洋赴琉球出使,得到天妃“保佑”的信息也常傳到朝廷,因而,天妃在朝廷的地位基本能得到維持。
淸代朝廷對媽祖的祭祀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作爲少數民族統治者,淸廷對漢族百姓的民間信仰十分寬容,所以淸廷對民間衆神的封諡雖不及宋代,但遠超過元代和明代。媽祖在康熙二十三年被封爲“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在封建時代,皇帝的配偶是有等級的,“妃”僅是次妻,“后”才是皇帝的正配,因此,天妃被封爲天后,表明她已是與上帝同級的神祗了。不過,我們要注意,明淸時期被封爲上帝級別的民間信仰神明尙有關羽、徐眞人等,媽祖並非唯一的。在淸廷崇奉的民間信仰諸神裡,孔夫子雖祇是文宣王,但他以聖人的身份超軼衆神之上;關帝以武聖人的地位居於其次;此外還有文昌帝等人。在淸朝祭祀典裡,天后地位雖高,卻祇是地方官祭祀的神靈。不像以上諸神經常性享受朝廷的祭祀。這一點是與以上諸神不同的。不過,在淸延祭祀諸神中,祇有天祀最經常得到朝廷的諡號,迨至咸豐七年,天妃的諡號長達64字,全文如下:“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訓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潭覃海宇恬波宜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衛漕保泰振武緩疆天后之神”,這也是其他諸神所不能比擬的。總之,和明代有些官員將天妃視爲“淫妃”相比,淸廷對媽祖的供奉顯然是非常高的,也是歷代最高的。事實上,這也是媽祖在民間信仰中眞實地位的反映。
七、澳門媽祖文化的萌生與發展
宋代媽祖文化的在福建誕生之後,就開始向嶺南傳播,其傳播路線有陸路與海路二種。從閩人入粵的線路看,早在宋代,福建的閩南船民便沿着海岸線南下,並在廣東海岸線定居,所以,至今廣東沿海的潮州、惠州、雷州、欽州、海南,有許多操閩語的移民後裔。福建與廣東相鄰,陸上移民也很方便,許多人翻越大庾嶺進入珠江水系,然後散佈嶺南各地。移民是傳播媽祖文化的載體,由此可知,媽祖文化由水陸二路進入嶺南是合理的。從各地媽祖香火看,據香港本地的學者考定,香港的媽祖香火是宋代的一個林姓的福建莆田人從海路帶到香港九龍一帶的,這是媽祖香火由海路進入嶺南的典型一例。澳門所在香山縣的最早的媽祖香火來自何處呢?在本書《福建人與澳門的媽祖文化淵源》一文內,筆者探討了香山的移民,在香山三大姓中的鄭黃二姓,其祖先都是宋代福建的移民,而且,有記載表明:宋代香山已有了媽祖廟。鄭黃二姓的祖先都是從陸路來到香山的,這樣看來,香山最早的媽祖香火應來自陸路。澳門作爲原屬於香山的一個港口,當地媽祖香火也有可能來自香山本境。在珠海的南水鎭有一個傳說:當地飛沙天后宮是澳門媽祖原居地,一日,飛沙的“媽祖菩薩”飛至澳門媽祖閣,後來發現一隻鞋還留在飛沙祖廟裡。②這類傳說缺乏有力的證據,也不知產生的年代,而且古代的傳說常會發生張冠李戴之誤,它祇能證明澳門的有些媽祖廟宇的香火可能來自珠海的飛沙,要證明是媽祖閣,其間還有許多不可連接之環。實際上,澳門媽祖閣一向被爲漳泉潮三州商衆的公產,它的香火來源應與福建商民開闢澳門港有關。所以,在本書內,筆者認爲是澳門的開港者漳洲人嚴啓盛最早建立了媽祖閣的前身。總之,澳門的媽祖香火來源可能是多元化的,由海商嚴啓盛帶到澳門的媽祖香火應是從海路來的,而香山的媽祖香火也可能會傳入澳門,例如蓮峰媽祖廟的建立;此外,還有可能是從廣東其他地方來的。關於這些,本書在《明淸澳門媽祖廟的續建與澳門華人市區的擴展》一文內作了相關探討。
澳門是作爲一個海港城市發展起來的,所以,對海神媽祖的信仰成爲其主要內容之一,澳門的華人文化一向不發達,硏究明淸澳門的華人社會比較困難,而媽祖信仰形成了通向古代華人社會的一道橋樑,我們正是試圖通過這一通道了解古代澳門的華人社會。
註釋:
①見廣東《學術硏究》1996年第9期。
②梁振興《南水鎭社會發展槪述》,見《珠海文史》第七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