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雜詩



雜詠二十六首



關閘


互市濠鏡澳 聿自嘉靖始 設關官守之 啟閉候符使
如何百年來 彼族頓增壘 旁行斜上書 突兀閘前峙
我來長太息 疇為志疆理


  《廣東通誌》“濠鏡澳在香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突出海中”。《廣東新語》“彝船停泊必以海之灣環者為澳,澳者,泊口也。”《明史·外國傳》“諸國互市,俱在廣州,舊置市舶司領之,正德時移於高州電白縣,嘉靖十四年,指揮黄慶納賄,請於上官,移電白互市於濠鏡,歲輸課二萬金。”《澳門紀畧》“澳之有蕃市自黄慶始,嘉靖三十二年蕃舶託言舟觸風濤,願借濠鏡地暴諸水漬貢物,海道副使汪柏許之,初僅茇舍,商人牟利,漸運瓴甓榱桷為屋,佛郎機遂得混入,高棟飛甍,櫛比相望,久之遂專為所據,蕃人之入居澳,自汪柏始。”《耶提氏世界商業史》“一千五百十六年,即中國史册所紀嘉靖三十年,或為三十二年,葡人請隙地建屋,歲納租銀五百兩,疆臣林富奏許之,葡人遂設埔頭,流通商貨,又因嘉靖以來海賊騷擾,明兵不能討,求援於葡國兵船,葡人以平賊功,遂穩據澳地,中國不能下逐客令,惟使歲納地租而已。”《香山縣誌》“萬曆二年建閘於蓮花莖,設官守之,每月六啟閉,文武官會同驗放廣肇南韶道馳符封閉之。”近人陳沂輯《澳門》云:“天啟時設兵防制嚴密,終明之世無他虞,先是有利瑪竇者自稱大西洋人,居澳二十年,其徒往來日衆,清初已盡易西洋人,無復有佛郎機矣。考東華錄嘉慶十四年四月 上諭英吉利商船帶兵入澳,佔據東望洋、娘媽閣、伽思欄三處,砲台雖向係西洋商人防守所設,但究在中國地面,即與闌入內境無異,應立時驅逐,道光十四年十月 上諭澳夷安居內地,築臺列砲,日練夷兵,如謂自備洋盜,有內地沿海文武衙門代為巡防,內地邊疆,豈容外夷設險屯兵,置之不問。又十五年正月 上諭造辦處現存乾隆初年洋畫澳門圖一幅,三巴門等處名目,俱係清書標識,自可仍循其舊,天朝體制斷不可失,外夷釁端斷不可啟,是道光初仍以澳門為中國地。道光二十九年,西洋兵頭亞馬勒在關閘外被人殺死,該國領事將關閘兵擄去三名,兩廣總督徐廣縉緝獲兇犯沈志亮,據供亞馬勒在三巴門外開闢馬路,平毀附近墳墓,伊懷忿恨,起意殺死除害,當將沈志亮正法,剳知領事,將汎兵三人交出,葡人藉此遂不繳納澳門地租矣。”(《阮通誌》“雍正八年,册歲輸澳租銀五百兩。”《澳畧》《明史》載濠鏡歲輸課二萬,其輸租五百,不知所緣起。國朝載入賦役全書,蓋以萬曆刊書為準,今以《世界商業史》證之,則起於嘉靖時矣。光緒間總督張之洞奏稱,自明以來知該處被佔已久,難以收回,遂改税課為地租,道光廿八年以前,尚按年完納,附入地丁正項報銷彙解。)是年葡人並毀拆沙梨頭顯榮里之中國官署,復毀舊關閘建一新閘,名曰鉢道沙高。光緒十二年總理衙門奏派總税務司赫德赴香港,與英官商辦協緝洋藥,以尚須澳門會辦為言,於馬騮洲設關緝私,拱北關税務司金登幹前往葡國,議立節略四款,其第二款內載中國堅允葡國永駐管理澳門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總督張之洞奏陳七可慮,此草約雖經金登幹畫押,而詳細條約仍須俟葡使到華,會同總署核議,應聲明永駐澳門一案,因商辦徵税,格外見讓,租銀仍係中國疆土,非畫地歸葡者,其界限有水界陸界,陸界東枕山,西南濱海,舊有圍牆為止。葡人於同治初年,將圍牆拆卸,然原立之三巴門水坑門,舊址具在,水界仍係中國所有,無水界之可分。旋經總署奏覆,與葡使羅沙磋商,於約內第二款聲明澳門界址俟勘明再定,未經定界以前,彼此不得有增減變改,然塔石、沙岡、新橋、龍田、望廈等處,均已歸葡人管理,現各紳商設勘界維持會。”按:宣統初元,部派專員勘界,迴翔香江,未履澳地,迄無成議。
  按:茇舍即以茅草蓋成之簡陋房屋。


蓮花逕


北自前山來 沙堤平而直 路南一山聳 儼如蓮莖植
跗萼連蜷中 秀采森嵂崱 怪石高逾尋 惜乏文字泐
徘徊一瞻眺 天然樹封域


  《澳畧》“澳惟一逕達前山,南北一沙堤亙其間,徑十里,廣五六丈,盡處有山拔起曰蓮花山,徑下有蓮峯寺,祀天妃。”


萬里長城


澳城固而庳 明代已毀壞 基址猶可尋 纖兒昧邊隘
地志亦有言 倚水以為界 長城稱萬里 自大誠狡猾
安得張許才 威棱懾中外


  《澳畧》“澳城明季創自佛郎機,萬曆中總督何士晉下令隳之。天啟時澳彝偽言紅毛將犯香山,請繕垣墉,已而彝警寂然,海道副使徐如珂遣中軍領兵赴澳,毀除殆盡。”《縣誌》“澳彝所居地,西北枕山,南建圍牆,東南倚水為界。”又云:“澳城固而庳,明所毀餘也,今在聚廬中,與西北圍牆不相屬。”按今媽閣砲台後街稱萬里長城,前臨北灣,所謂東南倚水為界也。西北圍牆,今東望洋山下尚有雉堞遺跡迤邐,下屬水坑尾,與荷蘭園大砲臺相對處,舊城基址彷彿可尋,當是昔時以此為界。乾隆時知縣張汝霖、許乃來諭澳彝檄,皆嚴正持國體,見縣誌卷四,張汝霖宣城人,姚姬傳為之誌墓,見惜抱軒集卷十三。
  按:明時稱葡人及西班牙人為佛郎機Frank,稱荷蘭人為紅毛。


媽閣


媽閣多奇石 古木蟠其巔 標題弘仁字 當在朱明前
磐陀廣盈畝 雕刻猶帆船 陳跡足俛仰 時會有變遷
小憩贊公房 遺墨懷高禪。


  《澳門紀事》“葡人初入中國,寄碇澳口,是處有大廟宇名曰媽閣,葡人誤會此廟之名為地名,故以初到所見者以名其地,各國曆史稱中國為馬交,其名當起於此。”《澳畧》“萬歷時閩賈巨舶被颶風,危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舟遂安,因立廟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娘媽,閩語天妃也,於廟前石上鐫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異。”按媽閣廟楹額刻“弘仁閣”三字,上款弘光元年,(辛亥冬余初到尚見,今已毀。)石壁縷刻,海物神怪,山多老樹奇石,磨厓“海覺”二字大逾丈,雄偉峭勁,又“太乙”二字,皆無年月及書人名,又擘窠“海鏡”二字,道光壬子武林陸孫鼎題,張玉堂書。餘無佳刻,山麓有正覺禪林,藏憨山、天然、澹歸三和尚書直幅各一軸,天然幀尾有高要彭泰來隸書“觀於風幡堂”字,不知何時移置於此。
  按:弘光為明末福王年號,元年為一六四五年。道光無壬子年,壬子為咸豐二年,汪氏所記似誤。杭州别稱“武林”。


東望洋山西望洋山


東西兩望洋 崷然聳雙秀 地勢繚而曲 因山啟户牖
南北成二灣 波平鏡光逗 登高一舒嘯 空翠撲襟袖
尤喜照海燈 薄射夜如晝


  《澳畧》“澳山形繚而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二灣規圜如鏡,故曰濠鏡。”按澳東大海浩淼,不能泊船,澳西多礁石,亦不能停泊,自廣州來將扺境,先經東望洋山,西行繞至西望洋山下,折入內港,所謂北灣,方能下碇,東山頂有燈塔,陳沂云同治四年建。
  按:同治四年為一八六五。


十字門


濠鏡本半島 迤邐形如彎 海水貫厥中 四山相迴環
縱横若十字 俯瞰排雄關 層疊分內外 險要見一斑
籌邊孰失計 巢佔嗟群蠻


  《澳畧》“南有四山,曰蠔田、曰馬騮、曰上滘、曰芒洲,為內十字門,又南二十里有四山,曰舵尾、曰鷄頸、曰横琴、曰九澳,為外十字門,澳彝商舶出入必由之。”陳沂云內外十字門皆四山環抱,地不相聯,海水縱横貫其中,俯瞰如十字形,所謂十字門也。


九洲


九點浮青螺 巉秀不可名 隱見煙水際 晚照搖光晶
海外聞九州 附會玉溪生 乘風泛一葉 巨浪聲鏗訇
過此舉酒笑 咫尺湖鏡平


  《澳略》“東為九星洲山,九峯分峙,下為九洲洋,多暗礁。”吳墨井畫跋:李義山詩“海外徒聞更九州”即此也,遠望之或隱或現,如浮鷗然。


白鴿巢


囂然塵市間 乃得清淨境 松篁散涼翠 炎曦澹無影
之徑窈以深 品石危而整 怖鴿無自來 幽峭味深領
闢萊思黔枚 造像紀遐永


  白鴿巢石奇樹瘦,綠陰如畫,石岩有西洋人黔枚銅像,眇一目,少工詩,有詩王之名。以事竄澳門,手闢草萊,遂成勝境,後赦歸,航海遇風,舟覆,盡棄輜重,口銜詩稿一束,水而免。葡政府徵寫其詩,皆忠愛之言,英俄德法意日諸國,皆有其詩集澤本,見英人所輯百科全書第四册。
  按:黔牧今譯賈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在澳門所寫之長篇叙述葡國歷史詩《葡國魂》,今已有中文譯本。


馬蛟石


欹岸一卷石 巧作螺旋形 坡陀生雜樹 接葉參天青
天風捲海濤 萬象入窈冥 夕陽半山赭 紛遝來香軿
銷夏此勝區 晚涼聞素馨


  《澳畧》“馬蛟石橢而磽,無趾,三小石承之,相傳浮浪至。”按馬蛟石臨海,山不甚高,盤旋曲折而止,樹陰中設桌椅,供客品茗,自荷蘭園迤北,夾道雜卉,濃綠交蔭。


西灣


西灣與媽閣 脊聳隔一山 鑿空闢坦途 石氣青孱顔
驅車得捷徑 勞頓忘躋攀 危厓怒潮立 聲在杳靄間
撫松時小憩 悠然煩慮删


  南灣與媽閣山徑阻閡,近年始開鑿通行,地名西灣街,山下潮湧時,有高至盈丈者。《澳畧》所謂:“厥壤砠,厥木樛,巑岏薈蔚,石氣凝青與波光相上下”者也


青洲


青洲舊隔水 倏忽海岸連 松杉綠如霧 盪漾清霞姸
蕃寺有興毀 可考天啟前 新製士敏土 機廠崇且堅
祇惜佳蟹絶 持螯空流涎


  《明史》“萬曆三十四年,佛郎機於澳之隔水青洲山建寺,高六七丈,閎敞奇秘,非中國所有。”《縣誌》“佛郎機建寺,已於天啟元年,經監司馮從龍毀之。”《澳畧》“今西洋蕃僧復構樓榭,雜植丹果,為澳彝遊眺地。”按青洲山下海水淤淺,今已連亙陸地,直達蓮峯寺前山下,舊產黄油蟹極肥美,近年設士敏土廠,擲灰海中,佳種頓絶。
  按:英商早年在澳創辦青洲英泥廠,後遷香港。


萬松嶺亦名琴山


岧嶢燈塔下 亦曰萬松嶺 危礓咽寒濤 響撼瘦蛟影
蟠曲若無路 深翠闢奇境 幽人汎瑤琴 衆籟動淒警
風帆時去來 縹緲盪千頃


  萬松嶺西南面新荷蘭園,東北面海,山不甚高而層複曲折,極松石煙濤之妙。


南灣公園


樓臺面碧澥 門前樹扶疏 薰風習習吹 涼意生羅裾
路盡啟園林 奇卉紛芳敷 清樾以蔭暍 乃出碧眼胡
芻蕘與雉兔 古義我嘆吁


  南灣亦稱南環,枕山面海,沿岸疏林掩映,有公園可以遊憩。
  按:南灣公園現祇存八角亭一座,改為市民閲書館,當年初闢公園,葡人多遊憩於此。


新荷蘭園


新闢荷蘭園 範銅像嶙峋 其下沙草平 衆綠生遠春
龍首引靈液 涓涓清以醇 汲飲萬松底 燥吻滋芳津
此地即桃源 嗟哉思避秦


  新苛蘭園以空曠勝,樹列齊整,修剪以時,園後萬松嶺,大龍二龍諸泉,俱出嶺麓,以供衆汲,園中設銅像一具,相傳為西洋人哇士咕咖嗎,明初到印度洋始探悉中國航路者也。
  按:哇士咕咖嗎(Vasco da Cama 1460—1524)為葡國航海家,一四九七年沿非洲海岸南航繞好望角,至東非之馬林底,翌年復抵印度到西岸之果亞(後為葡之殖民地),澳門初期隸屬果亞總督所轄,咖嗎完成歐亞新航路,使葡人能不經地中海而抵達中國,因此澳門政府立銅像紀念之。


兵頭花園


酋長稱兵頭 遊息自有園 離離馬纓花 絳葩垂籬樊
治圃效華風 小池鵝鴨喧 地狹景彌幽 萬綠擁一門
嗚嗚奏胡曲 同樂古誼存


  兵頭花園在荷蘭園馬蛟石之間,有小池,鷗之屬拍浮其中。
  按:澳門初期之行政首長稱兵頭 Capitão 一八四四年始設總督。


議事亭


提調郡縣承 前代有故衙 壤畔敦古處 荒圮奔
尚餘議事亭 崇敞飛槍牙 從來鄉校法 亦不廢邊遐
權衡孰持平 愧矣吾中華


  《縣誌》“明故有提調備倭行署三,今惟議事亭不廢,又原設有税館及澳門同知縣承各署,今遺址已漫滅矣。”


澳官公廨


海隅蕞爾區 鉅細職皆備 置員不在多 要貴能治事
出門坦蕩蕩 爾我無擾累 回首慨宗邦 鋒銛各恣肆
中外與古今 豈有殊治理


  《澳畧》載澳目有兵頭、判事官、庫官、大紅棍、二紅棍、小紅棍等名目,今職制名稱多不同,爰考其大畧紀之於下:總督為行政總機關並管全澳兵,所謂兵頭也,公署在南灣,另設輔政司以佐之,俗稱兵頭大寫,其下又有二寫三寫等員。華民政務司(亦稱西華政務廳,即俗稱庫管),兼警察廳在龍嵩街,凡華人西人訴訟,及滋事人犯,由廳拘解按察司審辦。按察司為司法官所屬,有大寫二寫三寫各員,另設國家律師監察律例事,並申辯冤屈。國課官管財政,與按察司均在南灣公署。繙譯官主繙譯華文公件。步兵統領即二兵頭,駐加司欄砲台。砲兵統領駐荷蘭園砲台。海軍統領駐兵艦。船政廳管港口船隻出入及巡查海面,駐媽閣。工程司即三兵頭,掌街道建築事宜,所屬有大寫二寫三寫等員工程,公所在白鴿巢。咖嘛喇公局即議事亭,在板障廟前,有事集議公決之,設局紳六人,由澳中紳商公舉,兩年期滿。驛務署(即郵局)、醫生局(即紅十字會)、救火局、慈仁堂均在板障廟前。兵人醫院在東望洋山。公家大學堂在竹室街,設監學員,學生七年畢業,小學堂三,一在風順堂,一在小三巴寺,一在岡頂,學生五年畢業。女學堂在大堂街,貧兒學堂在塔石街。育嬰堂在白鴿巢街,公醫院在白馬行街。砲台五,一在東望洋,一在加司欄,一在荷蘭園,一在望廈,一在蓮峯。兵房五,一在加司欄,一在二龍頭,一在媽閣,一在火船埗頭,一在三巴門。監獄屢易地,今在西墳馬路。
  按:澳官公廨即澳門政府合署,早期設在南灣花園附近,四十年代新建於南灣街現址。


大街


通衢左右栅 分標旅獒文 約束至堅明 故老猶傳聞
遺規今已渺 石路空塵氛 黑奴兮紅鬼 花兮錦裙
誰解歌舊謠 蠻婦薔薇薰


  《澳畧》萬曆中總督張鳴岡,奏請就其聚廬大街中,各樹高栅,榜以“畏威”“懷德”,分左右定其門籍,以旅獒“明王慎德,四譯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服食器用”二十字,分東西各十號,使互相維繫譏察,毋得容奸,一聽約束。”《新語》澳人以錦裹身,無襟袖縫綻之製,其侍立者體如漆黑,名曰黑奴。”釋今種澳門詩:“薔薇蠻婦手,茉莉美人頭,花紅鬼子,寶鬘白蠻娘。”


學塾


學童禁讀經 中土新建議 此邦老塾師 猶下舊學棄
彈丸一海區 黌校已鱗次 雅頌聲琅琅 到耳良快意
禮失求諸野 宗風儻未墜


  澳中華人學塾於西文算術外,仍以四子書五經課學生,西洋學堂亦繙譯論孟為課本。


鏡湖醫院


三山多靈草 海上傳仙方 僑萌重樞素 自愛土物良
廣廈延醫師 藥石嘘羸尫 餘力博施濟 振恤周遐荒
漫謂他人昆 我獨敬梓桑


  鏡湖醫院在沙岡,華商醵資公立,選設董事,訪延醫士,貧民得赴院就醫,皆以中藥施治。復有義莊義地,為旅櫬殯埋之所,中外偏災,亦籌款賑濟甚力。


抛球場


昔有戲馬臺 後世乃無聞 此地開廣場 草色春氤氳
蹴踘亦古法 體育舒勞筋 樹的相督校 汗走猶欣欣
兵固不可逸 習勤豈具文


  荷蘭園下兵房有抛球場,亦時於此賽馬。
  按:當時稱足球場為抛球場。


普濟禪院


望廈訪禪林 澳刹斯最古 懿哉跡删師 結夏静揮塵
沿逮嘉道間 風雅亦萍聚 晚近何雕零 落葉冷秋雨
試繹法身言 皈依思淨土


  普濟禪院在望廈村,釋跡删有<丁丑夏客澳門普濟禪院贈劍平師及寄東林諸子詩>,院中藏澹歸和尚書直幅云:“一腳踢翻淨瓶,説甚法身向上,張家不使李家錢,李家莫算張家帳。”嘉慶道光間,黄香石鮑逸卿諸老來遊,結詩社於此。
  按:丁丑即光緒三年(一八七三)。鮑逸卿名俊,香山人,道光三年中進士,入翰林院,晚歲主講鳳山及豐湖書院。


大廟 風信堂


大廟最始建 歲首迎耶蘇 前導十字架 僧徒持咒珠
蕃婦祈風信 亦如祠浮屠 鯨鐘響鞺鞳 流聲播海隅
神道以設教 華彝甯或殊


  《縣誌》“大廟在澳東南,彝人始至澳所建也,西南有風信廟,蕃帕既出,番婦祈風信於此。”《澳畧》“澳彝歲奉天主出遊,十字架謂之聖架。”


大三巴門


乾隆全盛時 封禁唐人廟 畏懷豈無術 所貴樹聲教
一廢不復興 綠蕪黯斜照 堂移門猶存 雕石彌晃燿
靴帕迎漢官 故事足憑吊


  《縣誌》“寺首三巴在澳之中,雕石綺疏,製殊瑰異,奉祀天母及天主耶蘇像,下有天主堂,名唐人廟,誘內地民人入教,乾隆十一年知縣張汝霖往捕封禁之,彝人不敢抗。”《澳畧》“內地官如澳,判事官以下皆迎於三巴門外,三巴砲台燃大砲,蕃兵肅隊,一人鳴鼓,一人颭旗,隊首為靴袴帕首狀,舞槍前導,及送亦如之。”


龍鬆廟 板障廟 瘋堂廟


跡師惜宗教 翻羡禮拜頻 吾乃厭侏儒 異服徒紛綸
龍鬆與板障 怪誕欺愚民 瘋蕃亦修齋 豈足歆明神
吹萬自不同 縵縵皆迷津


  《澳略》“龍鬆廟初就圮,或覆之以簑,鬆鬅如髯龍,後廟鐘不擊自鳴,衆神之,恢崇其制,仍名龍鬆。板障廟相傳廟故庳隘,以板障版為之,今壯麗特甚。瘋堂寺內居瘋蕃,各寺僧衣冠不同。”跡删詩:“年來吾道荒涼甚,翻羡侏儒禮拜頻。”


小三巴寺


西洋測天象 學徒出三巴 利湯與南羅 厥名震邇遐
文物達上國 此邦為萌芽 今來觀外庫 齋舍彌足嘉
古畫可猶存 俛仰一歎嗟


  《澳畧》天象之學,自萬曆間利瑪竇輩由澳門輾轉至京師,世始重其術。康熙七年命大臣偕西洋人赴觀象臺測驗,南懷仁旋以欽天監監正兼工部侍郎,自後三巴寺僧世習其業,俟學成,部文行取,由香山縣送省,督撫咨遣入監。又云三巴寺有皮畫、玻璃畫、法瑯山水人物畫,織成故事畫。小三巴寺,大三巴之外庫也,規制差約而軒豁過之。”《縣誌》“小三巴寺在澳西。”按今小三巴內有學堂,齋舍嚴整,學徒猶衆。”
  按:上面汪氏所作五律二十六首,乃汪老在辛亥革命後由廣州移居澳門時流覽景物勝跡,考察風俗政制所作,(約作於一九一二至一七這六年間),引用資料有下列各書:《明史》《廣東通誌》《廣東新語》《香山縣誌》《澳門記事》《澳門紀略》等。本詩第三句指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羅雅谷四天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