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雜詩



澳門雜詩

二十首 已丑旅居澳門時作

商衍鎏



棄地空山四百年 中原刼火尚依然
我來憑弔濠江水 樓閣參差夕照邊


  原註:印光任《澳門紀畧》云:“嘉靖初粵巡撫林富請復通市,十四年都指揮黄慶復請准移舶於澳,三十二年海道指揮副使汪柏,始許西人建屋而居,並訂禁例五條”。



規圓如鏡南環澳 海水縱横十字門
異代名存城郭渺 空留掌故向誰論


  原註:澳門亦曰濠鏡、濠江、濠湖,因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是稱為澳,南有四山離立,於此築城,闢有城門,東北曰花王廟門,西北曰沙梨頭門,東曰三巴門,西曰小三巴門,天啟年間燬。



萬里帆檣紛海外 通商遠溯此權輿
香江闢埠繁榮後 祇共中山一軌車


  原註:澳門闢埠最早,至康熙乾隆時航行歐西船舶每數十艘,及香港繁榮而海外之航業絶跡,現陸路有汽車通中山縣石岐,水路僅有與內地往來之貨船,已不為重要商埠。



小島積沙連陸地 黄油蟹絶酒樽空
麻姑坐歎桑田改 滄海揚塵在眼中


  原註:青州原為一小島,積沙久遂與陸地連,前以產黄油蟹著名,自英人於其處建工廠,將煤渣傾入水中而蟹種遂絶。



馬交石倚螺絲山 媽閣閩音譯市闤
仍是名從主人得 參稽史乘管窺斑


  原註:據傳明代葡人初登岸近媽閣廟,欲問地名,人以為其問廟名,答云媽閣,葡人音譯,遂稱澳門曰馬交。螺絲山麓有一大石,葡人曰馬交石,或亦曾在此登陸者。



粵閩脣齒往來通 天后旌旗愛護同
放海神船迎賽鼓 乘潮安穩一帆風


  原註:閩商至澳最先,媽閣亦稱天后廟,建於明時,賽際日以神船放海。



愛國詩魂白鴿巢 常留遺像重葡胞
神靈惝怳如相語 日夜潮頭送馬交


  原註白鴿巢葡詩人賈梅士銅像,其<葡國魂>詩多借神語推波助瀾。



甘清泉水二龍喉 松嶺來源活活流
品第當前無陸羽 茶經應向此中收。


  原註:澳門水鹹澀,惟二龍喉背倚松山,泉水甘冽。



東風卷海沸斜曛 萬樹濤聲入耳聞
疑是仙山同漂渺 夢魂北道憶松雲


  原註:余曾於北平香山松雲别墅消夏,澳門松山萬松環嶺,依稀似之。



幾時一炬等阿房 磁石閎門古教堂
刼火胡僧何處去 路人誤指説牌坊


  原註:明嘉靖時,葡人所建之天主教堂,不知何時燬於火,僅留前大門,以石砌成,俗誤指為牌坊,秦阿房宮北闕以瓷石為門。



古廟蓮峯普濟先 黎蘇書畫繞雲煙
鎮山若論名人跡 獨漉濂歸反在前


  原註:蓮峯廟最古,葡人未入澳門前已有,但其書畫祇有二樵六朋,反不如普濟禪院之藏有獨漉、石濂、澹歸之年月在前也。
  按:黎二樵、陳獨漉為清代詩人,蘇六朋為清代名畫家,石濂、澹歸俱明亡反清來澳之僧人,俱善書畫。



國耻百年湔不盡 猶留石案任摩挲
侵凌外侮通商始 貧困由來血淚多


  原註:道光二十四年中美訂貿易章程三十四欵,在澳門望廈山普濟禪院簽訂,謂之望廈條約,石案尚在,未幾鴉片戰爭,英割香港。以後外交更不可問,禍原則實始於中美商約。



直節深悲天地昏 孤忠耿耿寄空門
丹霞龍護匡廬影 日月當年記刼痕


  原註:澹歸日記一册,自六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三十日,凡二十八頁,汪宗衍考證謂為康熙十二年癸丑之作,前半為住丹霞别傳寺時記,後半移錫龍護園與出嶺後時記,中間别棲賢還歸宗則皆匡山名刹。按丹霞在仁化,龍護在南雄,澹歸為金堡江西人,皈依天然和尚,明桂王時給事中以直諫忤時,見國事不可為,祝髮為僧。



書生巨眼識英雄 擲筆龍蛇舞半空
萬古禪房伴今釋 精光交映墨痕中


  原註:查繼佐致今釋書,繼佐即識吳六奇之查孝廉,今釋即澹歸。
  按吳六奇為明末清初大將,事跡見《聊齊誌異》。



石濂交祭遍名流 工畫能詩孰與儔
長壽寺門朝市改 低徊小像幾春秋


  原註:觀石濂畫佛長卷及頭陀小像。按普濟前為長壽寺下院,石濂即大汕。



學道三巴吳墨井 樓居望海世同危
遙聞大廟留遺畫 魚作清齋教律奇


  原註:吳墨井名歷,號漁山,有《三巴集》澳中雜詠,天主教徒,曾居澳門大廟,尚藏其畫一幀。吳有“年來學道三巴,樓居望海,不知世與海孰危”浯,及“清齋食有魚”句,天主教以魚為齋。



豈真一步限雷池 兩界居然判險夷
縱有鷄鳴同狗盜 關門欲度竟難欺。


  原註:關門為中澳門分界處,亂兵在前山石岐,而澳門晏然,足為一歎。
  按:“關門”俗稱“關閘”,國內有戰事,皆在閘外,從不涉及澳門。



濃陰映海長隄繞 煙雨清秋水半環
可奈南風今不競 軍聲刁斗遍前山


  原註:澳門連日聞廣州退兵集石岐前山三灶一帶。
  按:時共軍入廣州,國軍退至中山縣,再由三灶島乘船撤往萬山群島。



兩洋咫尺判西東 放眼環球九萬通
更拓心胸觀宇宙 真憐蝸角互相攻


  原註:澳門東望洋西望洋相距咫尺,然與大東洋大西洋之在地球者何異。再以宇宙觀論,則地球亦至渺小,爭取攘奪,人類為墟,可憐可嘆。



出海千舠似葉輕 先知晴雨計歸程
安身我愧漁人識 飽受風波度一生


  原註:澳門漁船甚多,每知風雨,收帆內艤。
  按:各詩作於一九四九年,錄自《商衍鎏詩書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