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呂平義

  巴西學者麥斯基特拉説:“對於研究澳門歷史的學者來説,最熟知而可以使用的資料源於歐美,儘管在許多著作中援引並提及中文或日文的文獻,甚至有些段落有較為詳細的譯文。一般來説,這種文獻的援引僅僅限於作者探討的論題,對更為完整的歷史境況卻不適用。這樣,對於學者的探討和研究便缺乏涉及更廣泛的歷史課題和歷史時期的譯文,以資與西方的文獻資料相比較而得出恰當的分析。”
  這一語道破了澳門歷史研究中西方學者與中國學者的隔膜。澳門雖小,卻有着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許多事件至今仍然是一個謎。這吸引了中西許多學者的興趣,為解開澳門的歷史之謎作出了卓絶的努力。研究歷史離不開文獻和史料的搜集,而澳門許多有價值的第一手或第二手歷史資料遺失或毀壞得非常嚴重,因此有學者説:“澳門的歷史有幾個世紀之久,历史資料卻極其匱乏。”這是研究澳門歷史的學人無不感到棘手的問題。其次,即便是這些匱乏的資料也不是能為中西方學者容易利用的。西方的學者不懂中文,他們雖很想了解中國的歷史檔案記錄了什麽,開擴其眼界和研究的範圍,終於也祇是一場美麗的夢想。對於中國的學者,也有如何更好地利用西方文獻的問題,他們對於有關澳門歷史的中文資料早已熟知,為了研究更加深入,他們感到西方的歷史文獻的價值了。這種雙向的交流就更顯得迫切和必要。
  黄啟臣教授和鄧開頌教授編選的這部《中外學者論澳門歷史》,在某種意義上説,正是滿足中國學人進行這種交流的嘗試。既然是嘗試,意味着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有更多的地方要去補充和完善。因此,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帶動更全面、更深入、更細致的研究,使澳門歷史的真實更清晰、更系統地展露出來。
  另外,需作説明的是《澳門沿革》一文因發表時間較早,文中許多人名和地名如“Camões”、“Taipa”、“Coloane”均有約定的中文名稱。如不作適當的改動,讀者會感到不方便。有鑒於此,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均作了技術上的加工,如“Camões”一律改為“賈梅士”,“Taipa”、“Coloane”改為“氹仔”、“路環”。其他更改之處,不再一一注明。
  一九九四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