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研究

梯亞

引言


  筆者對硏究陶潛,轉眼已歷一年又十五日之久,其間頗有所得。眼下這篇《陶淵明硏究》便是筆者積數百日心血硏究之成果。
  《陶硏》共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筆者以極其嚴謹、科學之方法,重新考證並釐定“不爲五斗八折腰”之眞確涵意,並推翻前人穿鑿附會之說。
  第二部份《陶潛答客問》原屬北方佛敎大師道安的大弟子慧遠所著的《形盡神不滅論》卷末之附錄部份,可惜一直散軼,直到最近才被筆者偶然發現。《答客問》之發見,對硏究陶氏之人格、思想及其作品《桃花源記》,皆有莫可估量之價値。
  《陶潛答客問》中的問者究竟是何許人,慧遠並無記錄(在慧遠其他著作中亦從未談及),但據對答內容及語氣猜測,問者顯非慧遠本人。但無論問者是誰,亦無礙於對陶氏及其作品之硏究。不過,有一點値得特別注意的是,在《答客問》起首處,慧遠竟引用了阿根廷當代著名作家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其小說《吉訶德》的作者彼埃爾·梅納德其中的一段話,令人頗覺意外。
  《答客問》原爲梵文,現由筆者以現代漢語逐字逐句全文譯出。
  第三部份爲“未來硏究”,是筆者聚畢生之力而隨意提出來之新的文學硏究方法。(錢鍾書先生曾來信表示對筆者此一硏究“很感興趣”;而美國著名學者R.WELLEK已表示準備將此一新方法作爲補篇寫進新版的《THEORY OF LITERATURE》中。)雖然筆者在本文裡並未對此新方法作出體繫性之全面論述,而僅僅是以陶潛爲題,示範此一“未來硏究法”之應用,但筆者深信,聰明的讀者自會從這篇言簡意賅之範例中洞悉其精義。
  鑑於筆者向來討厭學院派胡作艱深之論文寫作方式,因此,筆者在撰寫這頗具劃時代意義之論文時,則力求寫得淡入淡出,通俗易懂,老幼咸宜。

(一)“不為五斗米折腰”新證


  歷來,學者都把陶潛之“不爲五斗米折腰”釋之爲陶氏不爲區區彭澤令之五斗米年俸所囿而“折腰向鄕里小兒”(蕭統《陶淵明傅》),卻寧可“拂衣歸田裡”,在山林荒野以耕種爲務,自得其樂。此一解讀法早已成爲萬壽無衰的金科玉律。
  把“不爲五斗米折腰”作如是解釋,實在是指鹿爲馬,大謬不然。而謬誤的焦點顯然是集中在對“五斗米”的解釋上。
  其實,“不爲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並非指彭澤令之五斗米年俸,而是另有所指。
  先說“五”。陶潛平生似乎特別喜歡五字之數。比如說,陶潛以“五柳先生”自况,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再說,陶潛育有五個兒子(並無女兒),雖然五子“總不好紙墨”(《責子》),未能如陶潛願而子承父抱文弄墨之業,令陶潛甚爲失望,可陶潛卻始終未有多育子女之念,而“終生實行避孕”(李敖《古今避孕大觀》)。由此可見,陶潛對五字的確是懷有特殊感情的,其情况就仿如喬依斯、貝克特之厚受數字十三一樣。
  現在我們來分析“斗”這個字。所謂斗,其實是魏、晉時大人對小孩之呢稱,如三國劉備之子便喚作阿斗(現今廣東順德之所謂“大良阿斗官”亦屬魏晉遺風),因此,身爲晉人的陶潛當然也毫不例外地把五子喚作五斗。
  至於“米”,按《說文解字》和《辭源》的解釋,米就是人的意思。兹引《說文》所訓爲證:
  “米,粟實也。粟,嘉穀實也。嘉穀者,禾黍也。實當作人。粟舉連秠者言之。米則秠中之人。如果實之有人也。果人之字古書皆作人。金刻本草尙無作仁者。至明刻乃盡改爲仁。鄭注冢宰職。九穀不言粟。注倉人掌粟入藏云。九穀盡藏焉。以粟爲主。粟正謂禾黍也。禾者,民食之大同。黍者,食之所貴,故皆曰嘉穀。其去秠存人曰米。因以爲凡穀人之名。是故禾黍曰米。稻稷麥苽亦曰米。舍人注所謂六米也。六米則膳夫、食醫之食用六穀也。賓客之車米、筥米,喪紀之飯米,不外黍粱稻稷四者。凡穀中有人而後謂之秀。故秀從禾人。”
  因此,毫無疑問,所謂米其實就是人。陶潛之所以在五子之稱後加上人字,此皆因五子不太長進,以致陶潛急欲求望子成人之故。
  其實,五斗米即指陶潛五子之說,亦可證於陶詩《責子》及《歸園田居》。
  《責子》云:“大斗已二八,懶惰故無匹。二斗行志學,而不愛文術。七斗(指三、四子,三、四子爲雙胞胎,七乃三、四之和)年十三,不識六與七(簡直白痴不如!讀到這裡,我們便不難理解陶潛望子成人的心情了)。五斗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歸園田居》其中有曰:“種斗南山下,草盛斗苗稀。”斗,不比豆,當然是不能種的,此處所謂種斗不過是生兒育子的代詞罷了。而由於陶潛祇有五子,比起野地上盛長之雜草來,斗當然就顯得稀寡多了。此處我們亦可見陶潛幽默、諧趣的一面。
  由上述種種觀之,“不爲五斗米折腰”實應釋爲陶潛寧可使一家人處於“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咏貧士》)之困境,亦不願因養育五子——五斗米而向官場屈服,自投囹圄。

(二)《陶潛答客問》


  真正的歷史,在他看來,不是已經發生了的事,而是我們認為發生了的事。
  ——博爾赫斯
  ——潛兄
  :對不起,我不喜歡太親切的稱呼,還是叫我先生好了。
  ——先生,幾乎所有讀過《桃花源記》的人都說那個“桃花源”是不曾存有過的,是“烏托之邦”。然而我卻一直堅信“桃花源”是存在的,是眞實的。
  :你是個傻瓜。
  ——你的意思是沒有“桃花源”這回事?
  ——你的意思是沒有“桃花源”這回事?
  ——那就是說我對“桃花源”存在的信念是錯誤的了?
  :不!
  ——那是別人錯了?
  :不!
  ——怎麼說呢?
  :你們都對。
  ——我們都對?
  :存在與否並不以客觀的事實爲依歸,而是由主觀——即想像來決定。
  ——那麼,對你來說,“桃花源”是存有的?
  :是。
  ——是由你主觀決定的?
  :是
  ——是想像的產物?
  :是
  ——“武陵人”就是你嗎?
  :是我。
  ——你確曾到過“桃花源”?
  :當然!
  ——也由主颧決定?
  :不!
  ——不?
  :不!
  ——那——
  :是客颧的事實。
  ——“桃花源”旣是主颧想像的產物,訪“桃花源”就不能是客颧的事實了。
  :你錯啦!
  ——我錯啦?
  :其實,主、客颧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鸿溝,而祇有若干距離而已。在一定的情况下,主與客之間是可以互爲轉化的。
  ——主颧想像的事物可以變爲客颧存有的事物,而客颧存有的事物又可轉化爲主颧想像的事物?
  :對。
  ——你説“在一定情况下可互爲轉化”,“在一定情况下”是指甚麽?
  :比如時間和壓力,時間和壓力與轉化的速度成正比。
  ——時間和壓力是指甚麽呢?
  :想像物在腦海中出現之時間長度和壓力強度。
  ——那就是説,你曾到訪“桃花源”這件事情是由主颧想像轉化而獲得的?
  :是
  ——你說“客觀存有的事物又可轉化爲主觀的想像”是甚麽意思呢?
  :這是題外話。
  ——可否解釋一下呢?
  :比如過去。過去的一切本來都是已經發生、存有的客觀事實,但是一經我們的主觀意識介入以後,很多事情都走了樣,甚至完全顚倒。
  ——有人引《桃花源記》內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一段,說是你貪戀仕途功名的表現的證明,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
  ——你反對這種說法嗎?
  ——又有人引“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途不復得路”,說“不復得路”是你“良心勝利的結果”,理由是因爲你“久居山野,長於辦路識途,豈有‘迷途不復得路’之理”?
  :我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這是說你引隨人“尋向所誌”的時候,這種“求榮”的行爲使你的良心受到譴責,因此最後你才故意“迷途不復得路”。
  :
  ——你此一舉報、尋找的行動難道不具有任何目的和意識嗎?
  :這連串行動發生在我剛遊歷過“桃花源”之後——即是由主觀想像剛轉化爲客觀事實之後。由於當時我對此一轉化論並沒有透切的認識,便試圖通過舉報、尋找這一連串的行動來證明“桃花源”的存在,來證明我確曾到訪過“桃花源”。
  :
  ——你眞的堅信“桃花源”是存在的嗎?
  :是的,它確實是存在的。
  ——

(三)未來研究


  顧名思義,所謂未來硏究,就是留待未來的人在未未去硏究。爲了達到此一目的,現代人就需要在過去或現在任何可供硏究的地方留下些空白,好待未來的學者有究可硏。因此,筆者對陶潛之硏究也就到此爲止,不再深探。
  附註:
   ①晚近不少學者亦曾試以“新”角度來解釋“不爲五斗米折腰”之義,可惜統統都未能突破前人之臼,舊瓶舊酒而已。即使在繆鉞那篇頗有見地的論文《陶潛不爲五斗米折腰新釋》(見《歷史硏究》,1957年,第一期)中,也不外乎是論證陶潛任彭澤令時之官俸爲五斗半米而已。
   ②持這種看法的人,幾乎包括所有曾硏究陶潛之著名學者,如梁啓超、朱自淸、陳寅恪、羅根澤、王叔岷、周振甫、朱光潛、王瑤、大矢根文次郎等人。
   ③有關文學與數學、文學家與數字之硏究,可參閱蘇聯學者蘇霍金所著《藝術與科學》一書。
   ④據王國維 究,陶潛五子最後皆死於營養不良(見《王觀堂先生全集》第二冊,三六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