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的“六藝”到顏元的“六齋”
——漳南書院課程的中外融合性和先進性
課程(Curriculum),是指爲實現各級學校的敎育目標而規定的敎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範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包括傳授文化知識的理論課程及培訓體能、技巧的實踐課程。
英語 Curriculum 源於拉丁文“跑”的意思,引申爲爲了達致預定的目標而經歷的全過程。在中國古代已使用課程一詞,唐孔穎達說:“敎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①它說明課程的實拖,要有法制依據,要有監督,可見它在敎育中的重要,敎師不能隨意刪削以免影響受敎育者人格的形成。宋朱熹“小立課程,大做工夫,”又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也涉及了敎學科目、敎學計劃和敎學進程。
一、六藝,周孔的課程大綱
中國古代的課程,是圍繞少數奴隸主貴族培養管治人才的目的而開設的。商代官校,設有祭祀,樂舞和文字等科。到了周代,課程隨社會需要漸漸發展爲“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兒童八歲入“小學”,學小藝,履小節;十五歲入“大學”學大藝,履大節”②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課程分爲初、高兩階段,初級學的小藝、履的小節,是“書”和“數”;高級階段學的大藝,履的大節,是“禮”、“樂”、“射”和“御”。統稱六藝。這就是周代的課程大綱。《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以敎後世”。鄭玄說:“儒,有六藝以敎民者”。可見孔子對西周沿襲的敎材作過增刪訂正,但“六藝”仍是他的課程大綱。
六藝是什麼?它是周代形成的官學課程的六個組成學科:
(1)書 八歲學童入學的識字敎學。四盤磨出土的甲骨中,“有三行小字,六是正着刻的,七、八是倒着刻的”郭寶鈞、陳夢家都認爲後者是初學者的“習刻文字”。③解放前燕京大學硏究所藏的甲骨片、郭沫若著《殷契粹編》第1468片,也是一行整齊優美,而其餘幾行歪斜而幾不成字的。顯而易見,不同的字跡出於純熟者與初學者的不同手筆和刀刻。郭沫若分析:“蓋精美者乃善書善刻者之範本,而歪斜不成字者乃學書者之摹仿也”④敎師“起字頭”讓學生臨摹,原來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寫字敎學方法。據考古發掘統計,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已有漢字五千五百多個,到了西周,字數又有增加,筆劃結構也更複雜,相傳《史籀篇》就是周宣王太史籀爲敎童子而編的,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編寫的識字課本。學漢字的讀和寫,從古至今都是最基礎的一藝。”書”也理所當然成爲基礎敎育的第一個學科。
(2)數 是數術(不是算術,古代的算相當現代的數學)呂思勉說它包括六個方面,“曰天文、曰曆譜、曰五行、曰蓍龜、曰雜佔、曰形法”。⑤內容雖駁雜,但旣安排在初級課程中很可能是數學的最基本的運算,以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最大可能性是四則運算。《禮記·內則》說:“六年敎之以數與方名……九年敎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學書計。”據考釋,六歲兒童學一到十的數目,九歲兒童要學天干地支的“紀日”方法。⑥十歲則出外從師,繼續學書和數。
(3)禮,即周禮。周公制禮作樂,孔子選《周禮》中十九篇, 編輯成《儀禮》(即《禮經》)作爲敎科書。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它是孔子私學的重要的科目。禮旣是維護奴隸制宗法等級政制和道德觀念的理論課。也是訓練合乎“禮”的行爲規範的實踐課⑦,以培養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君子。禮,是中國最早的政治課和德育課,也是孔子考查評價學生的首要標準。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禮,還是法制敎育、史鑒敎育、社會敎育的材料,是孔子的課程結構中的核心。
(4)樂 是配合禮儀的音樂,樂與詩二者都是富節奏美的相連學科,是從原始的祭祀、樂舞演變而來的一門課。從社會職能來看,孔子認爲“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⑧從培養君子的功能角度看,“樂所以修內”,“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身目之欲也,將以敎民平心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⑨樂,在孔子的課程中,起着薰陶作用,和現代的美育觀的基本理論是吻合的。
“詩”沒有獨立成一藝,但卻是孔子重要的敎材。它是西周以來的詩歌,是距今3,000年我國第一批用文字紀錄下來的、包括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詩歌創作,文藝精華。孔子從3,000 多篇中,選輯305篇作爲敎材。這些詩歌雖然是按孔子的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來選的,而其中有不少是富人民性的、能針砭時弊反映當時進步思想的作品,它們是音樂性和形象性都達到高水平的作品,而且還具有豐富的知識性。根據淸代顧棟高的統計,《詩經》中提到的動植物共有334種,包括穀類25種,蔬菜38種、藥物17種,草37種,花果15種,木45種,鳥42種,獸41 種,馬的異名27種,蟲31種,魚16種,還有不少關於動植物形態、習性、栽培和飼養方法的紀載。《詩經》裏還記錄了山崩地震、雷電交加,洪水泛濫等自然現象,對一年四季物候氣象也有藝術的反映。
“詩”是文學課,也是自然課,是社會課,也是政治課、它和”書”、“數”都有傳授知識,啓迪思維的作用。是智育美育的敎材。
“詩”又是孔子精選的德育敎材,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⑨孔子選詩編成敎本,就是以君子應有的、純潔而正派的思想感情來感染學生。
孔子又把詩、禮、樂三者聯繫起來,相互補充、相互滲透,以此陶鑄君子的完美人格。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⑩就是說以詩來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薰陶學生的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以禮來養成學生的道德行爲並鞏固奴隸社會的道德規範,最後以樂來陶冶學生的道德觀念,鞏固德育的成果。從感性認識提昇到理性認識,從形象思維發展到邏輯思維,是符合科學規律的。
孔子自己還槪括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11)詩旣與初級課程的“書”和”數”共同構成智育的敎材,又能與高級課程的“禮”和“樂”共同構成德育的敎材,詩,不是六藝中的一藝,敎“詩”的目的不在敎學作詩的能力。詩又是語言敎材,”不學詩,無以言。”當時有一種風氣。即高級的會晤特別是國君的會晤,言談中必定引詩爲證。整部《左傳》引詩之處極多。孔子爲升堂弟子開設的“四科”中有“言語”一科,想必有敎學生如何依據語言環境引詩的內容。用現代的話來說,詩,是多功能的敎材,是孔子自編的、爲培養君子具備六藝的課本。而這一部份是相當重要的敎材。
(5)射,射箭技藝的練。
(6)御,御馬術的訓練,兩項都是軍事體育。自古征戰農耕,重視體能的鍛練,春秋末年,兼併之戰頻仍,射箭和御馬之術是非常實用的。孔子生於武士之家,愛好體育,游泳,下棋等。與學生一起,尤善射箭,又喜歡駕車,體魄軒昻健壯,“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12)今山東曲阜還可尋孔子當年敎學生習射的“矍相圃”(16)遺址。據考“矍相圃,孔子射而觀者,如堵牆,處在聖廟西南一百二十步,周二里,高一丈”(13)這是記錄孔子當年的軍事體育課程的生動的文字,《論語·子路》記孔子說的“善人敎民七年,亦可以即戒矣”,“以不敎民戰,是謂棄之。”“冉有爲季氏將師,與齊戰於郎,克之”。有人問打勝的冉有是否在軍旅中學得的本領,冉有答道:“學之於孔子”。文獻記載。孔子能武,主張體育,也有學生在軍事體育方面成材。這裏同時證明,孔子所培養的君子與世代沿襲以至明淸時代的“腐儒”和孱弱書生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說:“六藝治於一也。”(14)六個科目的目標是一致的,因而六科分科而不割裂,獨立而不孤立。禮、樂融成一體,禮也寓於射中。孔子説:“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15)即使在一決高下的時刻,也要講究禮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文明行爲、體育精神。
以六藝作爲課程,到了儒家私學,從課程內容來看是豐富而全面的,代表當年文化科技的最先進的水平,是我們祖先智慧和經驗的結晶,是優化的文化遺產。從課程結構來看,六藝文武兼授,德智並重,已具多育並舉的雛型,它注意循序漸進,階段性和系統性亦初步廓淸;也注意思與行、學與用的結合、知識與技能的結合,還顯示出科學的規律性,孔子在這方面的繼承和發展是作出了卓越貢獻的。
二、中國古代課程的演變
孔子死後,孔門弟子沿用孔子生前整理和編輯的敎材,主要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繼續以“六藝”的課程來培養弟子。秦始皇焚書坑儒,有意根除儒家的影響,使大部份敎材佚失。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獻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着力發掘、重新整理儒家的傳統敎材,大部份是漢初讀書人憑記憶重新編撰而又能流傳下來的,就是《詩》、《書》、《禮》、《易》、《春秋》並稱五經,譽爲經典。這就是漢武帝“五經”立於學宮的統一敎材的政策。漢成帝時,劉向校定《五經》,漢靈帝熹平年間,蔡邕等訂正《五經》,刻石立於太學,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作爲政府官書,使天下經文都以此爲標準。
到了南宋,朱熹把孔子、孟子的言論和著作,以及孔門弟子的論述,輯成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並稱“四書”加以註釋,寫成《四書章句集註》。“四書”和“五經”是儒家的傳統敎材,但在歷代統治者的欽定下,它成了延續二千多年的、佔了壟斷地位的敎科書,一花獨放,影響廣泛而深遠。後來還成爲科舉取士的考試內容,無形中變成知識分子讀書求學的藩籬,淪爲升官發財的敲門磚。
南宋末年,許多學校還增揷《四書章句集註》爲敎材;元朝取士,規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南人的第一場在“四書”中出題,並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爲準繩,在這種情況下,讀書人斷章取義,死背註釋者有之,思想封閉,活吞章句者有之。時代不斷發展,敎材本應以最先進的科技,最新的藝術成就、當代最高的文明去培養未來的國家棟樑,敎材的更新、開拓和深化是正常的歷史軌跡,可惜1,300年延續的封建科舉制度成爲敎育事業的正常發展的頑固阻力。在課程方面,顏元的得意門生,也是淸代著名的敎育家李塨曾作這樣的槪括:“齊高帝建元中置治禮吏,陳有律學博士,隋開皇中,書、算學各置博士,唐亦有書學、算學之設,然於古法千百之十一耳,三物四術幾於晦蝕殆盡矣”(17)從這段精闢的話裏,我們可以看到,歷代敎育家和敎育行政長官在實踐中,在漫長的封建制度統治歲月裏,中國的官學和私學的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不過它不是走向理想,走向先進,而是走向空疏,走向故紙堆。隋、唐開始,開科取士,當年具有打破貴族子弟壟斷官職的世卿世祿制和九品中正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也鼓舞了平民子弟好學進取精神。但久而久之,這種制度越來越暴露它的弊病。爲了走捷徑,許多人不認眞讀書,“購買講章墨卷”“以爲秘笈”,學風受到嚴重的污染,科場作弊屢禁不止,也嚴重地腐蝕着學風,到了明代,不少應舉的人不靠讀書,而靠關節、賄買、鑽營、懷挾、倩代、割卷、傳遞、冒籍、頂名等作弊方法(18),騙取功名。有一首道情寫道:“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敎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三、顏元漳南書院的創新課程
到了明淸,表面上,課程還沿襲孔門大綱。但實質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明末淸初著名的敎育家顏元批評程、朱、陸、王等權威一時的學派。自詡爲眞孔子,而對照他們的課程,則是證其非。顏元說:“而以孔子禮樂射御書數觀之,皆未有一焉。有其一,亦口頭文字而已矣。”顏元特別指出程朱理學的空疏,是“率天下人入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不啻砒霜鴇羽”。他以受害人的深切,在“敢於誣孔子,必不敢背程朱”(19)的大氣候下,顏元敢於獨樹一幟,提出“習行經濟”的敎育主張;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與董仲舒“正其誼而不謀其利”,針鋒相對,提倡“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的敎育內容,斥程朱的“存天理,滅人欲”、“空口講誦,靜坐冥想”,認爲社會上的“程朱之禍”“甚於楊墨,烈於嬴秦”(20)。他慨嘆:“今天下百里無一士,千里無一賢”。因而他強調要培養能“利濟蒼生”(21),能“爲天地造實績”(22)的實學人才。爲了達到這一培養目標,顏元授徒,在課程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凡利國利民、具有實用價値的學科,都被列入課程之內。他六十二歲時(1696淸康熙三十五年)主持漳南書院,其課程設置充分體現其改革敎育的思想,以及大膽創新的精神。
漳南書院的課程,分成六齋,每齋又分許多科目,其結構如下:
文事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
武備齋:課黃帝、太公及孫吳諸子兵法,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並射、御、技擊等科。
經史齋:課十三經、歷代史、誥制、章奏、諸文等科。
藝能齋: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學。
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
帖括齋:課八股舉業。
淸康熙年間出現這麼一個嶄新的課程,令人驚嘆,像漫漫的黑夜中透出的一線曙光,大放異彩。它有以下的特點:
1.敎學內容的廣泛性。文事、武備、經史和藝能四齋,包括了文、理、工、軍四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敎學,計有政治、軍事、文學、經史、地理、天文、數學、法制、禮制、音樂、等文化知識和應用文、農藝、工藝等應用學科、以及射、御、攻、守、水戰、陸戰等等軍事專業技能的培訓。顏元這一個課程大綱比之孔子時代的六藝,豐富得多,也廣博得多。敎學內容的廣泛性,已超過了今天中學課程,近似大學通才敎育的基礎課。
2.課程結構的科學性。它表現在文、理兼修引進了自然科學的基礎科目。如水學、火學、天文、地理等,打破了“四書”、“五經”以及其註釋長期襲斷的局面,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科學的、六齋分科的課程結構模式。
3.知行結合的實用性。顏元以文武兼備、經世致用,爲人才標準,從強國富民爲目標培養人才,主張“實文實行實體實用”(23),他的課程中知識與技能並重,理論與實踐互補。他設諸子兵法以及各種戰法課,又親自帶領學生進行射、御的技能實習;他旣設天文、地理、水學、火學、又以農工技藝培訓學生,使廢除了2,000多年的墨子的“役夫之道”進入了漳南書院的講堂,與經史並列。這是顏元崇實、重行的敎育思想的反映,也是他大膽革新精神的體現。
4.尊重情勢的現實性。顏元主持漳南書院是1696—1697 年間,當年八股取士的科舉考試已腐朽不堪,但大多數知識分子是“唾而難棄”的,因而顏元對科舉的時文制藝、程朱之學雖非常痛恨,但仍設帖括、理學兩齋,以滿足學子實際需要,不以個人的喜惡作開設課程的準則。科舉考試當時還是知識分子的唯一出路。當然,顏元還是寄望社會政事的變革、早日廢棄這些爲知識分子所厭惡的科目,他曾說過,理學和帖括,“暫收之以示吾道之廣”。歷史證明,敎育是受政治、經濟等因素制約的,此後三百年間,康有爲、蔡元培等還要走八股舉業的道路。歷史推進的緩慢,是顏元想像不到的。由於顏元的大膽創新能注意社會客觀現實,開學以後,遠近慕名來學者甚衆。
四、顏元教育思想索源
顏元的漳南書院四個月後即被水淹沒,面對這場天災,他無奈地回鄕了。這短暫的課程鼎新自然是曇花一顯,但它在中國敎育史上留下嶄新的一頁,閃閃生輝。到底他的創新的課程模式的藍本,單純來自復古思想,繼承周朝和孔門當年的“六藝”?還是西方敎育同時發生了啓蒙作用,有它的一份影響?認爲西學東漸、西方課程模式的輸入具有一定影響的有《中國敎育通史》第九章(毛禮銳、沈灌群主編,李國鈞執筆)、《中國敎育家評傳》第二卷(馮天瑜、朱培英執筆)以及姜廣輝的《顏李學派》;而持不同意見的,則認爲顏元“和西方學術沒有接觸,祇能從周公、孔子那裏找出路”,否定西方對顏元敎育思想,特別是漳南書院課程的影響。持這個見解的,見《中國封建社會敎育史》作者楊榮春。以上所舉的著作,都是八十年代第一版的。本文也想湊湊熱鬧,談談自己的淺見。
1.對比“六藝”和“六齋”課程,看顏元的“復古”思想。
顏元推崇孔門的“六藝”課程讚其“實”而斥程朱的“虛”,這是不容置疑的。他說:“妄有《存學》一篇,復明周孔六德、六行、六藝、而於六藝尤致意焉。”(24)但是,話難如此,我們先對照孔子早期和晚期的課程和敎材,再拿漳南書院的六齋課程來對照,三者的發展傾向,並沒有一脈相承的軌跡。孔子輕視體力勞動,認爲學生——君子不必學農、學圃,變成了君子的勞心者。“四方之民,自然襁負其子而至”,“焉用稼”。(25)他視勞動技能爲“鄙事”,責備要學農的樊須是小人。因此,追根溯源,二千多年崇道鄙藝的傳統風氣,孔子實在是始作俑者。而當年儒墨對立,其根本區別之一,是墨家以培養“兼士”爲目標,課程重視培養學生有一技之長“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26)。《墨子》一書,有光學、力學、幾何學等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工藝和軍事技能的敎學內容。它與顏元“六齋”課程更有相近之處。因此,顏元的敎育思想並不是祇復儒學一家,而且兼复了與儒家對立的墨家,或者可以說,是集儒墨兩家實用課程的大成。梁啓超認爲顏李學派“對二千年來思想界,爲極猛烈、極誠摯的大革命運動。其所樹的旗號曰‘复古’而其精神純爲‘現代’的”。(27)這話是非常精闢的,旣符合顏元“現代的”以“實”爲核心的事功主義思想,也客觀地剖析了在程朱理學處襲斷地位的歷史條件下,誰要進行改革,都必須樹一面更古、更正統的旗幟,樹孔子的旗幟,自然最權威、最穩妥了。
2.從顏元“實學”“實用”的教育主張,看他直接和間接的思想源流。
顏元一生學無常師,各家各派的精華,他都如飢似渴地熱情吸納。他年靑時曾信服程朱陸王,後來知識拓展了,在實踐中又碰了釘子,才反過來斥其非;他博覽群書,聯繫實際,學者認爲顏元思想融合了北宋胡瑗的“實學”、王安石新學中的事功思想、張載實學致用的主張,以及南宋陳亮的“立的放矢、實事實功”思想,顏元的思想源流是多元的,也是有明顯的“實學實用”的傾向性的,此足證兩宋“實學”對他的影響頗深。他並不是“祇能向周公孔子找出路”。
顏元的直接師承也是多元的,學者考究對他影響較大的有吳持明、賈珍、孫奇逢、王余祐、刁包、李明性、王養粹、張羅喆、谷申九人,這些飽學之士,其中不少也是崇尙實學,反對虛文的。例如吳持明精於武和醫,著有《攻戰守事宜》兩册;王余祐“博識雄畧”(28),“負文武才”,“務實學”(29)但也有些老師的方向和他後來的見解是背道而馳的,例如孫奇逢“以象山、陽明爲宗,晚更和朱子之說,”(30)那時候,顏元已堅步邁向反理學、心學玄虛的新途了。顏元可貴之處,在於好學不懈,還在於獨立思考,批判繼承的態度。顏元的復古,旣不是獨復儒家的,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博採衆長,共冶一爐,他的課程結構雖曰復“六藝”的精神,但實際上已把六藝發揚光大了。
3.對比明季以來西學東漸的歷史,看顏元六齋課程和西洋近代文明的關係。
17世紀初,利瑪竇來華傳道,帶來西敎西學,其中《山海輿地圖》和《幾何原本》兩書,影響頗大。前者從萬曆十二年到三十六年、即(1584至1608)24年間,翻刻12次之多;後者則由萬曆三十三年徐光啓按利氏的口述而譯成中文出版,以後也屢次重刻,並收入《天學初函》,淸聖祖康熙皇帝還命譯成滿文,以後方中通撰《數度衍》、潘仕成刻《海山仙館叢書》又收入,1865年,曾國藩又重刻發行。利氏死後,要求明朝統治者賜葬地。葉向高回應反對的意見說“僅其所譯《幾何原本》一書,即宜領賜葬地矣。”(31)這反映當時對這一本西方數學書的評價。此外,利氏傳入中國或撰寫的還有《西國記法》、《二十五言》、《畸人十篇》、《辯學遺牘》、《同文指數》、《圜容敎義》、《渾蓋通憲圖書》、《測量法義》、《測量異同》、《勾股義》等書。其中也有些一再重刻,收入中國書籍中。
從那時起,西方傳敎士接踵而來,不但帶進西方文明,還引起中國知識分子學習西藝的興趣,出現了一批西學有成就的中國知識分子。徐光啓、李之藻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他們對西方科學技術的成就非常嚮往,也理解到要國家社會進步,必須學習西方先進文化。1613年,李之藻奏淸全面輸入西學,徐光啓如飢似渴學西學,譯西書,也意識到了西學的實用價値。後來,敎士鄧玉函來華,參與修訂曆法。他著《泰西人身槪說》把人體解剖學傳入中國;艾儒畧傳入《西方要紀》和熊三拔的《泰西水結冰法》,都介紹了西洋醫學和藥物;傅汎際傳入漢譯《邏輯學》等。金尼閣向歐洲多國募捐書籍7,000部,1620年運到澳門存放,然後分批送到中國;學識淵博的艾儒畧帶來他的多本著作,除上述的《西方要紀》外,還有《萬物眞原》、《西方答問》、《職方外紀》、《幾何要法》、《五十言餘》……等。
我們從以上的史料來看,西學傳入中國開始的三十年中,在上層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間,已形成了一股接觸西學,學習西學的大氣候。
在這股大氣候的影饗下,徐光啓堅持三十年硏究西學,翻譯了一部份重要的西書,他統計了宗室人口三十年餘增一倍,統計了春秋以後的蝗災,作了農業改革的實驗,結合學西方科技的心得,寫成了《農政全書》,他又領導修正曆法,製造天文儀器。明末淸初,方以智引西學材料,寫成《物理小識》;1637 年,宋應星寫成《天工開物》……這犖犖大者均是顏元在世之前或與他同時代的事。因此,從上述的簡況看來,顏元沒有直接接觸西方傳敎士是事實,但顏元和“西方學術沒有接觸”的判斷是難以令人信服的。顏元好學不倦,廣採博覽,學無常師,直接、間接接觸西方學術的可能性是不容置疑的。
其次,西書西藝的傳入,對中國傳統課程影響最爲直接的,是艾儒畧撰寫的《西學凡》,介紹歐洲大學的課程綱要,計分:文科、理科、醫科、法科、敎科、道科、他的另一著作《職方外紀》較全面介紹歐洲情況,第二卷還詳細列出各級學校的課程,也對中國敎育產生影響:
(1)小學。爲文科課程,七、八歲至十七、八歲就學,共有四科:古賢名訓、各國史書、各種詩文和文章議論。
(2)中學。爲理科課程;第一年學邏輯學,譯言“辨是非之法”;第二年學物理學,譯言“察性理之道”;第三年學哲學,譯言“察性以上之學”因而初譯形而上學。三科統稱爲“學問”。
(3)大學。分四科、任人選修。一、醫科,主療治疾病;二、治科,主習政事;三、敎科,主守敎法;四,道科,主興敎化。都是數年的課程。四科之外,還有數學,包括代數學、測量學、樂理學、天文學。
小、中學課程完結,要考試,其優者才能晉升。(32)
上述艾儒畧兩本著作中所介紹的大學、中學課程的有關典籍,絕大部份列在金尼閣運來的七千部書籍之中。這可以說是西方先進的科學典籍的一次大規模的傳播,堪稱文化交流史上的壯舉。這是1623年的事。是顏元出生前十二年。西學西藝的傳入,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引起較大的回響,促進了崇道鄙藝價値觀的轉變,也影響到敎育的改革。首先它衝擊了封建敎育的課程。徐光啓設想熔中國傳統儒學與西洋實學之精華於一體,提出一個敎學內容的新主張:主要的精神是以數學爲宗,重經濟物理;由數而達事與理,並至修身之道。他的具體的課程結構是:數學是一切科目的基石,是課程的核心。還有:一、天文氣象學;二、水利學;三、樂律、四、軍器製造學;五、會計學;六、建築學;七、機械力學;八、輿地測量學;九、醫學;十、鐘表。(33)
徐光啓是1633年逝世的。顯見這一課程構想起碼早於顏元在世兩年。
現在,讓我們對照艾儒畧介紹的西方學課程、徐光啓的新課程結構以及顏元的漳南書院的“六齋”課程大綱,其中自然科目的設置,顯見是“西式”的,並非東方的、孔子的老傳統。顏元的課程受西方學術影響的軌跡歷歷在目。徐、顏二位都吸納了西學實用的基礎科學,聯繫中國的傳統,創出實際上是後來張之洞所提出的“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課程大綱。
4.歷史素材證明顏元思想確受西方學術文明的影響。
首先,顏元的好朋友楊計公,“精西洋數學”,顏元常常與之切磋,向他請敎。(34)顏元四十八歲的時候,還從師學天文之學。(35)顏元的學生李塨與顏元並稱顏李學派,他有一段話說:“吾人行習六藝,必考古准今。禮殘樂缺,當考古而準以今者也;射、御、書有其彷彿,宜准今而稽古者也;數本於古,而可參以近日西洋諸法者也。”(36)
這段話談到了對古今中外學術兼收並著的精神。正好說明顏元的敎學思想,是開放型的,求實的。他旣繼承了古代的、本民族的文化精華,又吸取了近代的、西方的科技成就,顏元能做到考古準今,洋爲中用,這種學習態度是正確的。
寫於1989年
註 釋
① 《五經正義》里注疏《詩經·小雅》
② 《大戴禮記·保傅》
③ 原載《中國考古學報》第五册、《殷墟卜辭綜述》第24頁,轉引自《中國敎育通史》第一卷107頁
④ 轉引自羅佐才《孔子思想體系硏究》第94頁。
⑤ 呂思勉《先秦史》,轉引自《中國敎育通史》第一卷,第101頁。
⑥ 轉引自《中國敎育通史》第一卷,第111頁。
⑦ 周德昌《孔·孟·荀敎育思想硏究》第1·39頁。
⑧ 《孝經·廣要道章》
⑨ 《樂記》轉引自周德昌《孔、孟、荀敎育思想硏究》第1·42頁。
⑩ 《論語·泰伯》
(11)《論語·陽貨》
(12)《史記·孔子世家》
(13)《曲阜縣誌》,轉引自羅佐才《孔子思想體系硏究》
(14)《史記·滑稽列傳》
(15)《論語·八佾》
(16)《禮記·射義》
(17) 李塨《廖忘編》
(18) 轉引自陳東原《中國敎育史》
(19)《淸史列傳》
(20)《習齋年譜》卷下,轉引自《中國敎育家評傳》第二卷。
(21) 同上
(22) 顏元:《存心篇》卷四
(23) 顏元:《存學篇》卷二
(24)《習齊記余》卷一
(25)《論語·子路》
(26)《墨子·節用》
(27)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28)《習齋記余》卷七
(29)《先正事畧》卷二十八
(30)同上卷二十七
(31)方豪:《中國天主敎人物史》
(32)轉引自鐘叔河《走向世界》
(33) 轉引自白莉民:《西學東漸與明淸之際敎育思潮》
(34) 姜廣輝《顏李學派》
(35)《中國敎育家評傳》
(36)《恕穀年譜》卷三,轉引自《中國敎育家評傳》第二卷
參考著作和文獻
《基督敎與中國》林治平 宇宙光出版社
《上海格致書院志畧》王爾敏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古今敎育家》上海敎育出版社
《中國天主敎史人物傳》方豪 中華書局
《中國天主敎人物畧》方豪
《中國古代敎育家語錄類編》顧樹森
《西學東漸與明淸之際敎育思潮》白莉民
《中國古代敎育史》吉林敎育出版社
《中國封建社會敎育史》楊榮春
《比較敎育史畧》
《上海縣續志》
《中國敎育史》
《中國敎育史》陳東原
《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陳元暉 尹德新 王炳照
《中國歷代敎育制度》顧樹森
《嶽麓書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紀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