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拍

魯茂

簾外雨潺潺


  “廉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年初三的晚上,下了一場小雨。
  雨,是自然現象,人在不同的處所、不同的心境下,對雨所產生的情懷,自是迥然各異的吧?
  先說“賞雨”,當是最有詩意的啦,古今許多騷人墨客,或跑到名山大川、小樓雅閣,欣賞那煙雨濛濛或溽暑中的淸涼泌人的夏雨,實在是賞心樂事。當然,這要有先決條件,就是自己首先要有屋宇庇蔭,有閒情逸意;如果是寄人籬下的遊子,或孑然一身的流浪漢,那麼,雨祇會增添他的障礙和凄苦的吧?
  再說“聽雨”,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午夜夢迴,忽聽細雨敲窗,或雨打梧桐……,那時,空靈的心境中,祇覺自己與大自然已渾爲一體,頓覺胸懷滌蕩,能把一切俗世的思慮羈絆都暫時擺脫開;但也有在聽雨之際,禁不住壯懷激烈的,如陸放翁的“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那又是一種何等悲壯、蒼涼的意境啊!
  至於“淋雨”,那自然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景:雨大片大片灑下來了,避無可避,祇好被淋得一身濕透啦!但是,也不全是如此,回想筆者在年靑的時候,性子倔強,有時走在路上被雨所阻,往往不耐煩左等右等,如果是在夏日,我就會決然上路,任由猛雨撲向我身。說也奇怪,祇要立定一個“豁出去啦”的決心,雨中的昂首快步,竟也頓覺另有一種痛快淋漓之感,望望瑟縮在簷下的旁人,身上明明已半濕,但仍然不敢作毅然的犧牲,他們不知何時才能回家呢?想到這裡,心中竟產生一種驕傲的情懷呢!

節日的狂想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不少節日,特別是生活在華洋雜處,東西方文化匯點的澳門和香港,節日之多,如百花競放,應接不暇。“三·八”婦女節過去不久,又放復活節、淸明節假期;然後又有四月二十五日的地方例假,接踵而來的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靑年節、端午節……。
  有不少的節日,其紀念或慶祝的意義,由於觀點與角度的不同,可能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呢!
  “復活節”——這個節日對流亡海外的前菲律賓總統馬可斯之類的人,應該最有鼓舞性,因爲垮台的統治者日夕夢寐以求的,就是他的政策之復活也。
  “愚人節”——中國人的愚人節,應該用來紀念古代的周幽王,因爲這位昏君烽火戲諸侯,愚人之程度可謂大矣;後來,連自己的江山也“愚”掉了,可謂“愚”己“愚”人矣!
  “情人節”——在我們中國,應該把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賜死這一天定爲情人節,因爲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是“天長地久”的,保證這個節日永遠都存在。
  “兒童節”——所有的好戰、貪婪、歇斯底裡的皇帝、總統、將軍……,都應該慶祝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因爲他們喜怒無常,迷信武力可以“大蝦細”,經常像小孩子一樣大吵大鬧、胡言亂語,與兒童心態其實相差無幾也!
  至於“乞巧節”,則可改爲“移民節”,因爲有不少移民是把配偶留在港澳,一年一度才能相會一次也。“潑水節”則與“消防節”同日,消防員的任務正是潑水嘛!“立春”則定爲“世界虧佬日”,誰曰不宜?

傲然面對失敗


  我最信奉的格言,是這一句:
  “人生可以失敗,但不可以投降!”
  上面這簡短十二個字,就指導着我的處世做人,當我面臨每個決定或選擇之時,都會以它爲原則。
  這句格言,往往令我能傲然面對失敗,而播下了將來成功的種籽!
  人生誰能長勝?失敗在人的一生中是不能完全避免的。靑少年時代,在求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考試、留級的挫敗;到社會上來做事,也可能會遭遇到工作失誤、一敗塗地的挫折;自己創業之時,更不可能一帆風順,常常要接受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打擊和考驗……。除了極少數的天才和際遇奇佳的人之外,失敗總是不能避免的。根本,按照辯證法的規律來看,失敗和成功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在人生的戰場中,有些人成功,便有另一些人失敗了;而更重要的,是失敗和成功是可以轉化的,祇要經過仔細分析、檢討、不氣餒和不放棄,再接再厲,那麼,成功終可以爭取得來。所以,失敗並不羞恥,而可恥的是投降。海明威在寫他的小說《老人與海》中,也表現了這種思想:明知自己跟大海的鬥爭,失敗的可能性極大,但他仍然堅持奮鬥、甚至掙扎下去,直至最終,雖然漁穫還是被鯊魚啃淸光,但他冷然並傲然地接受了這次失敗。我十分佩服這個老人,每當我工作遇到困難,而且失敗的影子就在面前時,我就會想起這個粗壯堅毅的、滿臉風霜的老人。我感到,人生的價値就在於:我曾經戰鬥過!

阿爺


  舊日,阿爺和孫子,往往是生活中一對最佳拍檔。在公園裡、茶樓上、小學的校門外……,常常都會看到兩爺孫手拉手的在一起,白髮與童眞,互相輝映。
  可是,在今日的都市裡,這種兩爺孫相伴相依、樂也融融的情景是越來越少見了。
  不是今日的爺爺們不再像以前那麼疼孫子了,而是因爲:隨着大家庭的分解,二人世界的小家庭的出現,不少的阿爺和阿嫲已經不是和他們的乖孫住在一起的了,除非做打工仔的兒子,有能力供得起一個一廳三房的大單位(起碼三四十萬圓吧!),同時,還要媳婦肯點頭接納才成呢!
  在以前的日子裡,阿爺和孫子是很親近的:孫子需要爺爺的照顧(當然,這個爺爺一定要不太衰老),爺爺需要孫兒給他一份弄孫的樂趣。所以,舊日小孩子最早聽到的民間故事,大都是出自爺爺的嘴裡,小孩子識得到白鴿巢公園的路,也是爺爺帶熟的。有時,爺爺自己把不多的零用錢省下來,日中就買個雪糕,買件蛋撻……給孫兒吃,逗他開心;偶然上一次茶樓,阿爺祇吃馬拉糕、豆沙包,卻叫了許多蝦餃、燒賣給孫兒吃……。有時,孫兒犯了事給父母打駡,往往是阿爺出面來“保”住的。
  可是,如今呢,一般來說,阿爺和孫子的感情是不那麼濃了,距離似乎也隔遠了。有一次,我到律師樓去辦一件事,聽到有一個男士也在搞法律手續,當師爺問及他的祖父叫甚麼名字時,他瞪目結舌,想了許久,才這樣回答:“老竇個名就重記得,阿爺個名呀……,等我返去查吓先啦!”

墓誌銘


  據說,外國人之中,往往有些富有幽默感者爲自己設計墓誌銘,上面的詞句,往往令人看了忍俊不禁;同時,有些又會令人回味的。
  在對待死亡這件事,我國人是比較嚴肅的、重視的,所以,題墓誌銘多數是隆重其事的,而且語句都很正經,不是哀悼就是含有宣揚忠孝節義的意思,如岳王墳前的對聯:“靑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之句,就是有這般的意味。
  不過,有些西方人士似乎就輕鬆得多了,墓誌銘上,甚至還有自嘲的句子呢!筆者一時興起,亦代擬幾款來以娛讀者吧:
  “高爾夫球世界冠軍”的墓上題爲:祇有這一次的入洞,是沒有獎杯的!
  “音樂家”的墓碑上:沒有文字,祇有一個大大的休止符號!
  “劇作家”的墓碑上,兩個字:“劇終”。
  “打工仔”的墓碑上祇寫着:“收工”。
  “馬迷”的墓碑上應有兩句改自陸游的詩:“快活谷中爆冷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建築置業界巨子”的墓碑上:“實用面積,十尺有餘”!
  “電台DJ”的墓碑上:“慳番啖氣”!

死前一吻


  看得電影多了,漸漸也摸索到一點點瞄頭,這就是:吸引人的劇本,一定是劇情內涵作強烈的對衝的!
  比方說:悲與喜的元素對衝;緊張恐怖與輕鬆諧趣對衝;武俠復仇則與文藝愛情對衝;科學則與神怪和平並存;甚至,色情暴露亦可與道德說敎在同一影片中出現;殘酷戰爭則與人性刻劃共冶一爐。
  先看看一些影片的名字吧:
  《戰爭與和平》、《天才與白癡》、《乞丐——王子》、《美女與野獸》、《最佳——損友》、《警察與小偸》(意大利名片)、《天堂與地獄》(六十年代日本名片)、《書——劍恩——仇錄》、《人——狼戀》……。所有的片名,都是包含了兩個對立衝擊的元素(人,事件或意念)。總之,看來把勢不兩立的兩種元素擺在一起,劇情就有瞄頭,有傳奇性了!
  這麼一衝擊,就爆出了戲劇性的火花!就產生了匪夷所思而又可以合乎邏輯的劇情!就產生了引人入勝的效果!而且,對比鮮明,矛盾尖銳,撲朔迷離……,編導把握了這個奧秘,大有發揮的餘地了。所以,喜劇要笑中有淚;悲劇要淚中有笑;武俠片中旣有鐵漢亦有柔情;殭屍片中旣嚇人又搞笑;某編導拍的鹹濕片,旣有一幕又一幕的床上戲,又有主角在敎堂或監獄中大講勸世文曰:“呢種人渣,卑鄙、無恥、下流、賤格……。”於是,鹹濕片變了警世片了。
  曾看過一部影片,片中男主角對妻子充滿愛恨交織之心,下手謀殺其熟睡中之妻時,卻先深深一吻,再下毒手。這種劇情端的是太富感情衝擊力啦!

世事如棋……


  如果說,世事如一盤象棋,每個人都扮演着一顆棋子的角色,那麼,朋友,你願意做哪一顆棋子呢?
  當然,會有人不加思索地說:任我選擇,當然是當“將”、“帥”啦!
  當“將”、“帥”,固然位尊權重,能夠滿足一些人的領袖慾;但當領袖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世上不少帝王將相,每每在一場政變中死無葬身之地!或在兵敗國亡時,“最是倉皇辭廟日,敎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的滋味也是苦不堪提的。所以,如果想做萬人之尊,就要有過人的英才,有責任感,而且,勇於爭取成功,也勇於承擔失敗!
  也許有人會想做一隻“車”,因爲在棋局中,“車”可以馳騁縱橫,當者披靡,何等威風!可是,正由於“車”的鋒芒大露,因此,每每也成爲敵方衆矢之的,犧牲的機會也是最大的;因此,願做車的人,一定要有敢於冒險犯難,不怕犧牲的精神才可!
  做一隻“馬”也不錯嘛,“馬”走日字,常常迂迴突擊,行蹤飄忽;但如果腦筋不夠靈活,盲目冒進,那麼,往往自陷困境,不能自拔,要想全身以退也不容易了。
  做“炮”呢,隱藏在別的棋子之後,隔山一轟,制敵死命,而且無遠弗屆,似乎犀利無比;可是,也要提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一着,遇到敵方埋身搏殺,馬上便威力盡失了。做“炮”,自衛能力是差了一點。
  當“士”、“象”,祇是幕僚近衛之輩,似乎不夠挑戰性,敗局時,束手待斃;勝利時,自己不能施展身手去斬將搴旗,大被動了。那麼,當一隻“兵”、“卒”又如何?似乎太平凡了吧?
  其實,依在下的見解,做哪一隻棋子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要爭取做勝方的一分子,是麼?

“企街”


  港澳地區流行的一個方言詞:企街,筆者眞想不出用哪一個規範化的漢語去代替。祇說是“站在街上”麼?它的含義又似乎不那麼簡單,因爲這個方言詞是有傾向性的:說起女的“企街”,就極可能暗指她是幹“阻街女郎”、“流鶯”……之類的勾當,站在街頭是爲了拉客;至於男性呢?也似乎很少有“企街”的工作。
  其實,在這個節奏快速的都市中,不論男女,佇立在街頭一段長時期,都是不妙的事。我自己就有這麼的經歷:如果衣衫稍爲隨便,這天又忘記剃鬚、梳頭,呆立在街頭等人,那麼在你身旁的路人就會匆匆投以一種懷疑和不屑的眼光,人家可能猜測你是個斯文乞丐,是個躑躅街頭的失業漢,是個神經不正常的人……。如果你站在人家的私家車旁東張西望,也許人家就會思疑你企圖下手盜竊汽車零件;如果你剛好站立的位置是在珠寶店、鐘錶行、金鋪門口,那麼,受懷疑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好啦,如果你衣履華麗的佇立街頭,那麼,會給人一個初到貴境異鄕客的印象,壞人會把你當成“羊牯”,甚至可能動手對你行騙、拍膊頭、箍頸……。總之,大街之上行人川流不息,每一個人都像大城這個機體中的血管裡的血球,一定要不停流動,停下來,就造成血栓的不正常現象了。如果你抱着陶淵明的心態,走到街上,發現了有趣的事物,便“時矯首而遐觀”、“撫孤松而盤桓”,那麼,可能被控“阻街”、“遊蕩”罪名呢!俗話說:“衆事莫理、衆地莫企”,這句話其實反映了一種怕事、自私的心態,不過,亦側面反映了現代都市的世道複雜和生活緊張,想瀏覽街景,在香江最好坐電車;在澳門也可以利用巴士,這都比企街更穩妥呢!

為何生命太匆匆?


  回憶起自己在唸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國文老師敎那篇《燕詩》,竟然講解到聲音嗚咽,不得不中斷了幾次講授來抹眼鏡。當時十三四歲的我,如何能體會到那位老夫子的感觸呢?不過,時光荏苒,似乎祇是一晃的時間,自己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兩鬢微霜的中年人了;此時再讀這首《燕詩》,特別是讀到“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敎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這幾句,不禁欷歔再三,百感交集了。
  有一位和筆者年齡相若的朋友,他的兒子中五學期考試成績欠佳,不能畢業;對老友來說,這本來是一件遺憾的事,但他卻坦然接受了事實,而且對我表露了心聲。他說:當孩子小時候,自己兩夫婦因爲要搵食,祇能把孩子日夜送給保母照料;後來,從鄕間接來了婆婆,孩子也可以回家來了;但爲了一家生活,不得不找兼職,開夜工;因此,在家中跟孩子歡聚的機會很少。再過了幾年,孩子開始升上中學了,朋友也在一間大公司站穩了腳跟,但波士賞識他的才幹,經常派他長駐外埠獨當一面。這下來,爲了事業前途,他仍然未能好好和兒子共享天倫之樂。
  後來,因爲朋友年紀也大了,公司爲了照顧他,便把他調回本地的總公司,於是他以爲能長聚父子情了;但他大大又託親友安排打算待孩子中學畢業後出國留學,他預料到孩子在外國學成之後,可能就像《燕詩》中所描述的“舉翅不回顧”了。於是,他感到一生之中,能眞正和愛子朝夕相對的時光,竟然是如此的短暫和匆匆,後悔自己爲了多賺幾個錢,而在生命的愛與溫馨方面,留下了太多的空白……。

“有位啦!”


  生活在這人口高度密集,生活節奏緊張,競爭劇烈的大都會裡,你搶我奪的場面是經常出現的!
  最普遍的現象,是“爭位”。
  試看下面幾例吧:
  ——“阿媽!呢度有位啦!”這是假期節日在酒樓人頭湧湧的場合中經常可以聽到的一種呼聲。這呼聲,似驚喜交集,就像久旱逢甘雨一般。
  ——“好囉,B仔有學額囉!”這是今日人口劇增,澳門學額嚴重短缺中的一種呼聲。許多家長夤夜在名校門口排隊,祇爲了拿到一張“報名表”呢!
  ——“爹哋,呢處有個靚車位呀!”今日交通擠塞,市區泊車位實在非常矜貴、難得,駕車人士兜來兜去,一見有個空位,便如哥倫布之發現新大陸焉!
  ——“喂,阿牛,某衙門開多幾個‘位’啦,快啲去應徵啦!”
  由此可見,都市的居民,幾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一聽到“有位啦!”的呼聲,馬上便會精神爲之一振,並磨拳擦掌,準備搶先佔之而後快。
  也許,會發生下面的趣事也不出奇:一家大小到西洋墳掃墓,B仔忽然看到密密麻麻的墳墓之間,有個墳因爲執骨而空空如也,於是,B仔便習慣成自然地大叫:
  “阿爸快來啦!呢度有個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