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地貌槪要
黃少敏(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THE GENERAL CONFIGURATION OF MACAU
Macau is formed by macau peninsula, is lands of Taipa and Coloane, the main topographical features are flatlands and gradual slope. Most of the flatlands are formed by reclaimation, therefore, the flatlands are growing in a high speed. Hence, the flatlands in Macau can be fully utilized. Besides, the gradual slope is low and gentle with a lot of terraces. There is a great potential in make use of the gradual slope. Although, Macau does not have any deep water harbour,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oastal's surface is gool. The area of the beach is large, it can be made use of it in future development, except those area had already set up for the purpose of entertainment and travelling.
關鍵詞:澳門地貌、平地、丘陵、臺地和海岸地貌。
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南端,面臨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等二個離島組成,面積共16.779平方公里。地貌上的特色是:
1.地貌低矮而類型較爲簡單:澳門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平地1)、臺地和丘陵。其中以平地和丘陵爲主,二者分别佔總面積的47.5%及47.3%。臺地面積甚小,僅佔0.63%。三種地貌高度都不大,其中平地和臺地高僅2-25米,即使較高的丘陵,也不超過180米。這些低矮的地貌極有利於澳門城市的開發和利用。
2.地貌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傾斜:澳門南部的路環地貌最高,它以丘陵爲主,高度大部份在120米以上。北部的澳門半島以平原臺地爲主,高度最小,大部份在25米以下,個别丘陵最高也不超過91米。中部氹仔則介於二者之間。這種由南向北傾的現象與鄰區的大橫琴向小横琴,三灶島向大霖,南水向北水傾斜相似。這可能是在氹仔以北爲一向斜軸線所經過,或者是沿海斷塊向北掀斜的結果。南高北低的地形影響到氣候上的差異,如雨量具有向北遞減的趨勢。
3.地貌走向與廣東地質構造方向一致:廣東大陸的地質構造線主要作北東向(華夏式)和北北東向(新華夏式),澳門情況亦大致相同,反映在地貌上的山文線走向、半岛、島嶼和海灣等方向也大多數與構造線一致,說明澳門地貌的發育深受廣東地質構造的影響。
4.熱帶花崗巖丘陵地貌和紅土地貌發育:形成本區地貌的巖石主要是花崗巖,它在澳门的濕熱氣候作用下,發育出具有熱帶特色的花崗巖丘陵景觀,地面上崗巒起伏,石蛋地形十分顯著。花崗巖經過強烈風化後又産生了深厚的紅色風化殼(簡稱紅土),它披覆在丘陵或臺地表面,成爲紅土丘陵。
5.海岸線長,海岸地貌發達:澳門面積雖然不大,但它四周環海,海岸線長達43公里。由於各岸段的地質情況和海洋動力不同,因此發育出兩種海岸類型:侵蝕海岸及堆積海岸,它們都直接影響到海底的深淺起伏,這對澳門港口的開發和航運事業均有重大影響。
一、地貌發育因素
(一)地質構造
澳門在大地構造上屬於東南沿海褶皺帶的南緣部份,它早自下古生代加里東運動之後地殼便逐漸穩定下來,並産生泥盆系或前泥盆系的沉積。到了中生代燕山運動,澳門與廣東大陸一様,發生了大规模的花崗巖侵入活動,而且出現一系列的褶皺和斷裂,如北部的雍陌向斜(珠海市區西北),西南部的三灶向斜和南水向斜,東部的觀音山背斜(九龍新界)和大嶼山向斜,東南部的北尖褶皺等等。這些褶皺都在澳門的東西兩端或南北側,所以澳門很可能被這些褶皺所通過,成爲其中一段。如果再將澳門殘留的變質巖(絹雲母板巖)2)與北側的三鄉,西端的南水、三灶、大霖、平沙等地存在的同類巖石進行分析,更證明了澳門褶皺的存在。但這些褶皺經過長期侵蝕之後均已消失,僅出露了基底花崗巖和局部殘留的變質巖層。
斷裂對澳門的地貌影響很大,根據鑽探記錄,第四紀沉積厚度、變質巖的分佈、花崗巖的蝕變現象和脈巖出露等,推测澳門的斷裂有二組(北東向和北西向),分佈如下3):
(1)濠江-氹仔斷裂:該斷裂北起前山水道,經青洲西側、沙梨頭、南灣、小氹東側至路環石排灣,斷裂走向爲340°-350°,它可能是前山斷裂的南延部份(圖1)。
(2)望厦斷裂:北起珠海拱北,向南經蓮花山東坡,穿過東望洋山延至路環九澳村一帶,斷裂走向爲340°左右。
(3)銀坑-靑洲斷裂:西自灣仔銀坑頂,經青洲、拱北關閘、珠海砲臺山、洲仔村而入海,斷裂走向40°-50°。
(4)鷄頸斷裂:在大氹山東坡鷄頸附近,斷裂走向60°-70°。
(5)西望洋斷裂:西南起於西望洋山,經白鴿巢西側、蓮花山後而入海,斷裂走向與銀坑-靑洲斷裂平行。
1)指狹窄的平原。
2)3)根據華南師範大學朱膺。
(6)路環-橫琴斷裂:推測該斷裂西起大橫琴渡口,向東北經黑沙灣水庫,至澳門水泥廠入海,斷裂走向65°-70°(見48頁圖1)。
此外,據海上地球物理、海底鑽孔資料和地貌分析,在氹仔與路環之間海區,可能存在北東向斷裂,它是西部橫琴斷裂(中心溝)的東延部份。澳門半岛與氹仔之間可能存在北東東向斷裂,它向東可延至九龍大浦灣,向西可延至大霖和南水北側。路環及氹仔西端至灣仔亦可能有北西向斷裂所通過。
斷裂通過的地區,海灣和水道發育有着明顯的影響,因此它對海岸地貌的形成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
新第三紀以後的新構造運動對澳門丘陵區層状地貌的發育有着明顯的影響。
(二)巖性
澳門花崗巖是影響地貌發育的主要巖石,其中又以中生代燕山三期的黑雲母粗粒花崗巖1)最爲重要,它廣泛分佈於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等地。此外局部地默還有花崗閃長巖、肉紅色細粒花崗巖等分佈,它們多呈小巖株和脈狀産出,對地貌影響不大。還有極個别地默,如石排灣南側有絹雲母板巖出露,其範圍雖小,但對追溯澳門地質地貌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三)氣候
澳門縣有熱帶氣候的特徵,不僅氣溫較高,而且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爲22.3°C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爲28.6°C,每年5—10月的月平均氣溫都在24°C以上。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也達到14.5°C。年平均降雨量達2013.1毫米,比香港2224.7毫米略少,而比廣州1706.5毫米爲多。雨量主要集中在4—9月,爲雨季,此時雨量佔全年的83.7%。在這六個月內也是雨日最多,降雨強度最大時期。在此期間,雨日達92天,佔全年總量的67.2%,此時各月平均日降雨強度由15-21.1毫米,日最大降雨量237.4-348.2毫米,比東部深圳303.1毫米和北部廣州284.9毫米都高;每小時最大降雨量由75.6-125.1毫米,也比香港的108.2毫米爲高。
每年4-10月爲暴雨季節,近30年來澳門平均每年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3)共217次,其中4-10月有211次,佔總數的97.2%。
由此可見,澳门氣候不但具有熱帶特默,而且雨熱同期,這對於巖石的風化破壞和侵蝕地貌的發育都特別有利。
另外,由於澳門面臨南海,風速較大,年平均風速爲3.5米/秒,雖比香港6.1米/秒小;但比深圳2.6米/秒和廣州2.0米/秒爲大。特别値得注意的是澳門經常受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4)侵襲,由1955-1984的30年間,進襲澳門的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共63次,平均每年爲2.1次,如果包括受熱帶風暴和臺風等影響的次數在內,共196次,平均每年6.5次。由風所引起的风浪和臺風浪對澳門海岸地貌的發育,產生巨大的影響。
(四)水文
澳門不僅面臨南海,而且又處在珠江口和磨刀門(西江出口)之間,所以水文状況比較複雜,海岸帶除了受波浪、潮流和近岸流作用外,還受珠江來水來沙的影響。
珠江每年输出口外的泥沙共達8336萬噸,其中55%输入珠江口,25%输入磨刀門。這些泥沙除部份就地沉積外,其余大部份隨着退潮流输出外海。珠江口西部的退潮流主要向西南方流出,經澳門海東部,至路環以南。此時它所挾帶的泥沙就會部份沉積下來。
澳門西部海區接洪灣水道(南屛山與小橫琴之間)與磨刀門相連,退潮時磨刀門水流分成兩股,一股向東南方直經橫州口出海,另一股在杜洲附近折向東行,經洪灣水道和澳門海,再與珠江口退潮流匯合。這股水流因受珠江口退潮流的頂托,流速減緩,造成澳門海及其西、南部海域泥沙的大量沉積。
1)朱膺:澳門巖石,華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二期)1990。2)澳門氣象要素値如氣溫、雨量、風等據華南師範大學張茂光。
3)按澳門日降雨量≥80毫米定爲暴雨;≥100亳米爲大暴雨;≥200亳米爲特大暴雨。
4)熱帶風暴風速17.2-24.4米/秒,風級8-9級;強熱帶風暴風速24.5-32.6米/秒;風級10-11級;臺風風速>32.6米/秒,風級>12級
二、地貌分析
澳門的地貌除了平地、丘陵和臺地外,沿海岸帶還發育了海岸地貌,分述如下:
(一)平地
平地在各種地貌類型中面積最大,達7.98平方公里(表1),平地地面平坦,高度很小,大部份在2--5米之間,祇有少数平地有微緩傾斜,高度在20米以下。平地的生成除小部份是海積、海河堆積和坡積外,大部份爲人工塡海堆積而成。據资料統計,由1910年至1986年的76年間澳門土地面積從10.9平方公里增至16.7平方公里,比原來面積增加了53.4%,所增土地全部爲塡海平地,平均每年遞增0.076平方公里(表2)。


平地的面積在三個小區中以澳門半岛爲最大,路環最少。半岛平地面積爲4.8平方公里,計1986年比1910年增加2.6平方公里,比原平地面積增長1.1倍多。平地的迅速擴展大約是近120多年來的事。明代以前,澳門還是近海中的一群岛丘,至少在明萬歷二年(1574年)7)出現了由拱北連接澳門蓮花山的連島沙壩(古稱蓮花莖)之後,澳门才成爲半島而並入廣東大陸。直至150年前,澳門半岛的四周仍有大片水域,如東灣(外港)、南灣、北灣(沙欄仔街至媽閣廟)和淺灣(沙欄仔街以北至蓮花山麓)等,從1863年起塡海至今,上述水域已基本消失或縮小,並造成大片陸地,計北部有靑洲、臺山和筷子基;西部有沙梨頭、新橋和下環;南部有新口岸和南灣街;東北部有馬場和黑沙環等地(見49頁圖2、圖3)。
氹仔的平地面積爲2平方公里僅次於澳門半島,佔該島面積的53%。但就平地的擴展速度看,它居三个小區之首,由1910年至1986年增地達1名平方公里,爲原來平地的9倍多。這些塡海平地主要分佈在大小氹山之間,即西沙、三家村和費馬會一帶,其次爲孝思墳場北側沿岸以及小氹山以西。平地的擴展時間主要是在1920年以後。在1780年的古地圖上氹仔仍爲海中的三山二岛。即東部爲鷄頸山,西部爲菩提山,中間爲觀音巖,其中觀音巖與鷄頸山相連稱爲大潭仔,菩提山稱爲小潭仔,兩潭之間爲海灣,平地極少。1920年以後,由於人工塡海,大小潭仔才逐漸相連8),原來的海灣也被塡塞。
1)由華南師範大字胡守眞量算,底圖爲1986年澳門地圖(1/5000)。
2)包括貯水塘、水庫、沼澤地等。
3)據<澳門塡海史話之一>,澳門日報,1983.2.28。
4)5)6)據繆鴻基等:澳門,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7)(淸)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1988。
8)據1919、1920年澳門地圖。
(二)丘陵
丘陵在澳門地貌中佔有重要地位,面積達7.9平方公里,幾乎與平地相等。它的分佈以路環最多,澳門最少。丘陵的山文線走向以北東一南西向爲突出,它與東部的蓮花山脈、九龍半岛、大嶼山、西部的大小橫琴、三灶島及上下川島等地相似,所以本區丘陵也很可能是粤東蓮花山脈中的西延部份,因受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切割而破碎下沉,成爲低矮的群島。這些丘陵具有熱帶地貌和層状地貌特點。
1.熱帶花崗巖丘陵
澳門花崗巖丘陵的高度不大,多数在50-150米左右,但它有着熱帶地貌色彩,那就是丘陵呈緩坡起伏形態,另外紅土地貌和石蛋地貌都十分顯著。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與花崗巖的巖性、結構、構造和熱帶氣候等有關。
首先是花崗巖的均質性和等粒結構的影響:澳門花崗巖是一種由多種礦物均匀組合的巖石,由此所成的花崗巖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和化學性等方面,都是大致相等的,因此在風化過程中,由外向內也作匀速的圈層状進行,這種風化形式又稱爲球状風化。在以後花崗巖的侵蝕過程也都是匀速的和球状進行,因此所成的丘頂和山坡也就具有圓滑的弧形曲線形態。
其次,花崗巖的晶粒粗大,它促進了風化殼的生成和紅土地貌的發育:澳門花崗巖是一種粗粒結晶的巖石,其中石英、鉀微斜長石、斜長石的粒徑爲1-3毫米。這種粗粒花崗巖的風化破壞速度比細粒和中粒花崗巖要快,特別是在巖石節理發達和氣候濕熱的環境下,更易形成厚層的紅色風化殼(簡稱爲紅土)。
紅色風化殼厚度一般爲2-5米,路環的個別地默在10米以上。垂直剖面由上至下可分爲三層:①紅土層,厚0.8-1米,②網紋層1—1.5米,③碎石層3—8米,以下爲基巖。從機械成份看,表層細粒成份最多,向下顆粒變粗。從化學成份看,越近地面Al2O3、Fe2O3成份含量相對增大,而易遷移成份如K2、Na2O、CaO、MgO和SiO2相對減少。由於土層中存在較多Fe2O3,所以染成了紅色。以上兩默都反映了越近地表巖石風化程度越深,並且造成了風化殼的三個特性:
①透水性弱,由於風化殼上部的紅土層合粉沙及粘土較中下層多,因此孔隙度小,透水性能差,當降雨不久,土層含水很快就達到飽和狀態,致使地面產生徑流(面流),並對紅土進行侵蝕。
②土層膠結性差,風化殼土粒之間的膠結取決於膠結物的性質和膠粒數量,紅色風化殼的膠結物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兩種,後者又包括CaO、Al2O3及Fe2O3等,其中又以CaO的膠結力最強,後二者較弱。但風化殼中CaO的絕大部份被水溶解和流失,特別是紅土層內含量很少,因此當紅土暴露於地面和遇水後,土粒就很快分離,上層也迅速遭受侵蝕。
③紅土脹縮度大,實驗證明花崗巖紅土的脹縮度達15.3。當紅土濕水後,土體迅速膨脹,乾燥時土層又很快收縮,出現垂直裂隙(龜裂),這些裂隙爲降雨時雨水下滲和擴大裂隙創造了條件。
由於紅色風化殼具有上述特性,所以當地面一旦失去植被保護時,紅土侵蝕就會加劇,嚴重的地方產生溝穀,如九澳村南山坡和九澳水庫所見。
最後,石蛋地貌的生成與花崗巖發達的節理有關。花崗巖在內、外營力作用下,會產生垂直的、水平的和斜向的多向節理,它們往往組成立方形節理系統,將巖體分割成碎塊,這些巖塊起初都具有棱角,但經過球狀風化後,棱角首先消失,並且逐漸圓化,最後成爲圓形或橢圓形的石蛋。在澳門常見的是裸露型的石蛋,如海鏡石、賈梅士洞附近石蛋,觀音堂後山、螺絲山、媽閣廟、青洲山等地石蛋,它們大多數是埋藏在紅土中的石蛋,由於紅土被剝蝕而露出地面的。另外,廣泛分佈在海岸帶的石蛋,是因巖石經常受到波浪的衡蝕和海水的腐蝕,致使風化過程加快,所成的石蛋數量也更多。澳門的海岸石蛋地貌以路環三圣灣最典型,這裏由大小不等的石蛋組成岬角,最大的直徑達4—5米,成爲獨特的海岸风光。其它如竹灣和黑沙灣之東西兩岸,同様有着奇麗的石蛋景色。
2.丘陵的層狀地貌
不論澳門半島或離島的丘陵上,都存在多級的地貌剥蝕面,每級剥蝕面的高度雖然不同,但各級地面平坦,或稍有起伏。它是地殼穩定與上昇交替作用下的產物。當地殼穩定時地面被外力夷平,所成的夷平面在地殼上昇時隨同昇起而成爲丘陵的一部份。高度越大的剥蝕面時代越老,它被再侵蝕的時間越長,剥蝕面也就變得更加破碎。但殘留面仍能出現在丘陵頂部,成爲“齊頂丘陵”。澳門的剥蝕面與此相同,按其高度可分爲四級(表3),每級的生成年代可與鄰區的中山、珠海等對比。就地區而論,澳门半島存在二級剥蝕面(1.2)其中以第二級比較明顯,如東、西望洋山、媽閣山的山頂面。它現已成爲风景區或建立敎堂、燈塔和醫院。氹仔各級剥蝕面都有分佈,其中在第二級面上成爲東亞大學的校址。路環各級剥蝕面的面積較大,因此它爲將來丘陵的開發利用提供了較好的地貌條件。

(三)臺地
臺地是剝蝕面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的面積更廣而高度較小。澳門的臺地主要分佈在半岛中部如崗頂、白鴿巢、觀音堂後山、螺絲山以及氹仔地堡街之南。高度20-25米。由於臺地高度小,地面平緩,故利用率很高,僅次於平地類型。
(四)海岸地貌
澳門海岸是華南“X”型海岸的一部份,它是在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構造共同作用下形成。因此,海岸地貌的發育,一部份是依隨北東向構造的,如澳門半島和路環島的海岸走向,內港、南灣、三聖灘和澳門海的排列方向都很明顯地反映出來。另一部份海岸是受北西向構造控制的,如小氹灣、石排灣、竹灣和黑沙灣等。此外,十字門(沿用古書指大小橫琴與氹仔、路環之間的十字形水道)則是“X”型構造交叉的反映。海岸帶各段,因所受的海洋動力強度不同,可分爲侵蝕海岸與堆積海岸兩種。
1.侵蝕海岸及其地貌
澳門的東部及南部海岸,面向南海,地形開敞,波浪作用尤其強烈,故海岸侵蝕地貌十分顯著。波浪對海岸的作用力與波高成正比,而波高主要取決於风速大小。澳門年平均风速爲3.5米/秒,可形成0.8-1.2米高的风浪,但在臺風季節,风速在17米/秒以上,最大可達58.6米/秒(1964.9.5),相當于風力8-17級,掀起的波高可達7米以上,(鄰區香港在1976.9.19日臺風所测得波高達到7.1米)。在常风浪和臺風浪共同作用下,海岸發育帶發育出典型的海蝕地貌,如海蝕崖、洞、柱、海蝕平臺、溝槽等,它们爲澳門的海岸風光增添了不少景色。
其中尤爲矚目的是三級的海蝕平臺,第一級高1米左右的低潮平臺,第二級高3—4米的高潮大浪平臺,第三級高7米左右的暴風浪平臺。後者是臺风時期,波浪在暴潮和增水的驅使下作用於海岸而成(表4),但它每年受作用的次数不多,加上在花崗巖多向節理的影響下,平臺面傾斜度較大,不如3米以下的平臺形態那様明顯。由此可見目前澳門3米以上的海蝕平臺可看成是現代波浪作用下的產物,不應作爲海岸上昇的證據。

1)據中山大學羅章仁
2)曾昭璇:地形學原理(二),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1982
3)4)林振鴻:中國熱帶熱帶地區的地貌問題,廣東地理學會,1982
5)含波浪濺擊高度
2.堆積海岸及其地貌
澳門的西部和北部海岸以堆積爲主,因爲這些岸段主要受到珠江口和磨刀門的输沙影響。這些泥沙除了部份在口門沉積外,其余大部份向口外輸出。當它們途徑澳門海岸時就會發生沉積,造成堆積海岸。堆積地貌按沉積物的機械組成,和地貌特徵不同而分成泥灘,沙灘和連島壩等類型。
①泥灘:它是由顆料細小的粉沙及粘土(粒徑<0.05毫米)組成,水深很小,大部份位於潮間帶,退潮時露出水面,故又稱爲潮灘。
澳門泥灘的面積約9.5平方公里,分佈於五處:澳門半岛西岸,半岛南岸,半島東北岸,氹仔北岸,路環公路以西的路一氹西海灣(表5)
澳門半島西部泥灘:位於靑洲至筷子基一帶,正處於前山水道的下游和濠江上段,該泥灘組成物質較粗,以粉沙爲主,佔總量79.5%(表6),該泥灘是由河海堆積而成,但以河流作用爲主。近年來前山水道被拱北至灣仔公路攔截後,河流來沙雖然減少,但濠江的潮量大減,衝刷力削弱,故由漲潮帶入的泥沙得以大量堆積,退潮後灘面大部份出露。由靑洲至河邊新街以西的江心還出現長達2.5公里的江心淺灘,北寬南窄,對航行妨礙甚大,由於泥灘的堆積,內港航道也深受影響,平潮時水深僅1-2米。


半岛南岸泥灘:包括西灣、南灣和新口岸等地沿岸,這裏處於珠江口與洪灣水道的匯口,因此成爲緩流區,堆積作用十分旺盛。所成的泥灘面積較大,最寬處達1.2公里,它的邊緣已逼近3米深弘線,相距僅200餘米。外港一帶雖有防波堤攔阻,但堆積也十分嚴重,水深除航道爲2—5米外,其余祇有0.6—0.8米,大船難以駛入。
半島東北岸泥灘:位於黑沙環及馬場沿岸,水深0.5-0.6米,堆積物主要來自珠江口及香洲沿岸流。
氹仔北部泥灘:西起契辛峽口,東至孝思墳場以北,泥灘組成物質較粗,粉沙含量達81.4%,它的堆積與澳門西岸泥灘相同,是以河流作用爲主,這與洪灣水道的出口有關。
路氹西海灣泥灘:它是泥灘中面積最大,組成顆細最小的泥灘,粘土含量超過84%,其原因與沉積環境有關。由於該處呈一葫蘆形的海灣,除南(夾馬口)北(契辛峽)有出口外,其餘大部份成爲封閉性的静水沉積環境,灣內旣不受外海波浪影響,本身水流速度也很緩慢,因此漲退潮流帶來的粘粒得以大量沉積。
②沙灘:沙灘是由顆粒粗大的沙粒和中、細礫石組成,灘面高度和坡度均大,高度由2-5米,坡高在2°以上,大者達8°,從其組成物質大小及形態來看,它祇有在波浪動力較大的情況下才能形成。澳門的沙灘主要分佈在黑沙灣、竹灣和路-氹公路東側等地。按沙灘的堆積形態可分爲完全海灘、不完全海灘等類型。
黑沙灣是一種完全海灘,高約5米,它有兩個傾斜面,分別向陸和向海傾斜,組成物質較粗大,主要由沙粒組成,沙子佔總量99.38%(表7)。組成沙灘的礦物成份中,黑色礦物所佔比例很大,其中以綠泥石類礦物含量最多,達24%,此外還有1%爲蛭石,其他碳粒及重礦物(磁鐵礦、鈦鐵礦、鋯石、電器石等)分别佔0.36%及<0.01%(表8)。由於黑色礦物含量多故稱該沙灘爲黑沙灣。黑色礦物主要來自附近花崗巖風化物,如黑雲母和長石等,它們經過化學變化後,都可變成綠泥石類礦物,散布海岸水下,然後在波浪推動下帶到岸上堆積。在現代海灘內側還有一古海灘和古的幹瀉湖,根據古瀉湖—古海灘—現代海灘的排列順序看,黑沙灣的堆積正在加強,故海岸線不斷向海推移。


竹灣是一個不完全的海灘,海灘沙堆疊在花崗巖海蝕崖下,形成祇有一面向海傾斜的形態,沙灘的組成物質粗大,礫石含量達38.6%,其餘均爲沙粒。表示生成海灘的動力較強。
③連島壩
它是古代連接澳門島的沙壩,北起珠海市西瓜鋪,南接澳门蓮花山麓,古稱蓮花莖,(莖以一沙堤亙其間,徑十里,廣五六丈。莖盡處有山拔起,萼連蜷,曰蓮花山,莖從山而名也,萬歷二年,莖半設閘)↑1),它長約2.2公里,其中澳門段長0.7公里,壩寬約20 米,至1940年已擴寬至200-300米,高5—10米↑2),現在兩側已塡海向西至靑洲,東至馬場,成了住宅區和工業區了。連島壩的泥沙主要來自東部香洲海岸,當泥沙流沿海岸帶向西移動時,在西瓜鋪一帶由於海岸的轉折和澳門波影區的影響,波浪動力減弱,從而發生了堆積,並且向南延伸,直至蓮花山麓。加上當時這裏是古前山水道(前山與蓮花山之間)出口處,是一緩流區,所以加促了“蓮花莖”的生成。
三、小結
澳門地貌的發育深受北東向(華夏式)構造和北西向斷裂的影響,這種情況與廣東沿海大致相同。
在各種地貌類型之中平地面積最大,利用率也最高,但大多數平地都以人工塡海而成,表明隨着城市的發展和對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的情況下,人爲改造地貌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目前對平地的使用面積仍感不足,但澳門有廣濶的海灘,可爲將來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地形條件。但泥灘的鬆散堆積層較厚,如澳門東北部黑沙環一帶、南部新口岸外和氹仔北岸,鬆散堆積層厚度在20米以上,路、氹之間更厚達60-90米以上(據鑽探記錄),因此在利用過程中會增加大量的工程費用,丘陵在地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它的高度小、坡度緩和有剥蝕面存在,故方便於開發利用。
澳門的海岸因受珠江口和磨刀門的來沙影響,淤積嚴重,缺少深水港灣。雖然在鷄頸以東及大擔角東側水深條件較好(深度在3—5米),但因波浪強度較大,又無避浪的地形條件,所以爲深水港的興建帶來一定困難。目前澳門政府擬在氹仔一粒米附近建設國際機場,並在海上向東南方築滑行跑道3公里,直達大擔角以北靠近4—5米等深線附近,這様一來可爲大擔角北部造成一個具有避風條件的水深較大的港灣。
黑沙灣和竹灣的沙質海灘,自然環境較好,不論在地貌和水深方面都爲休養地和泳場的建立提供了良好條件。


主要參考文獻
[1][淸]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1988
[2]何大章、繆鴻基:澳門地理,廣東文理學院,1946
[3]繆鴻基等:澳门,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4]彭琪瑞、薛鳳旋、蘇澤霖:香港與澳門,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6
[5]廣東省海岸帶灘塗資源綜合調查領導小組編:珠江口海岸帶和海灘資源綜合調查硏究論文集(一)(二),廣東科技出版社,1984
[6]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硏究所:南海海岸地貌學論文集(第一集),1975
[7]廣州地理硏究所、珠海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珠海自然資源與經濟開發硏究,科學出版社,1989
1)(淸)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1988
2)何大章等:澳門地理,廣東文理學院,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