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蓮系地名考

鄧景濱(澳門大學中文學院)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中間是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周圍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葡文“澳門”。
  上述兩段文字摘自1993年3月31日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十條。未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均以蓮花作爲主體圖案,而蓮花圖案中的三片花瓣則表示澳門由三個地方組成: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
  此後,澳門政府在松山東隧道口設計豎立一座中葡友誼紀念物,並於1995年6月10日落成揭幕,此金屬紀念物命名爲“蓮花”。
  1997年3月,澳門政府環境技術事務辦公室創辦了一份以再造紙印製的環保雜誌(季刊)亦以《蓮花》命名。
  一個旨在推廣蓮花種植、開展與蓮花有關的文化藝術活動的民間社團於1997年7月乘勢創建。此團體名爲“澳門蓮藝文化協會”。隨後,由“荷花老人”王其超、張行言敎授夫婦主理的“中國荷花硏究中心”亦在澳門設立。
  1998年6月29日,連貫珠海橫琴與澳門路氹,全長一千三百公尺、六線行車、造價高達兩億澳門幣的跨海大橋正式動工興建。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跨海大橋由中葡關於澳門與內地大型基建協調小組經過反覆磋商,最後一致同意命名爲“蓮花大橋”。
  …… 
  蓮花,究竟與澳門有何關係?蓮花,作爲未來澳門特區的區旗、區徽的主體圖案究竟有何依據?曾經有人表示質疑。然而,根據筆者的考證,可以絕對肯定:澳門自古以來,就與蓮花結下不解之緣。澳門的一系列與“蓮”有關的地名,蘊含着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現試從如下四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史家記錄的澳門地貌
  澳門的地貌,曾有多部古籍作過生動形象的描述。
  淸代乾隆六年(1741)舉人、山西暴煜於乾隆十六年(1751)任香山知縣。在其編纂的《香山縣誌》卷八“濠鏡墺”將關閘沙徑喩爲“蓮根”,將澳門喩爲“蓮花座”:
  前山南二十里,陸路沙徑,狀如蓮根;彝人居澳中,自名為蓮花座。
  田明曜編纂的《香山縣誌》卷八收錄張甄陶《論澳門形勢狀》一文,內將前山喩爲“荷根”,關閘沙徑喩爲荷“莖”,澳門周圍之大小十字門、九洲洋、雞頸頭、金星山、馬騮州等喩爲“花之瓣”,而澳門則喩爲“荷心蓮蕊”:
  前山如荷根,山路一線直出如莖,澳地如心。此外如大小十字門、九洲洋、雞頸頭、金星山、馬騮洲、星羅棋布,宛如花之瓣。澳夷男婦共有二千餘人,如蟭螟蠕動於荷花蓮蕊之中……
  淸初著名學者屈大均(1630-1696)《廣東新語》卷二“澳門”將蓮花山喩爲“蓮莖”,將澳門喩爲“蓮葉”:
  自香山城南以往(一百)二十里,一嶺如蓮莖。踰嶺而南,至澳門則為蓮葉,嶺甚危峻,稍不戒,顛墜崖下。”
  江蘇陸希言於康熙十九年(1680)隨吳歷入澳學道,撰《墺門記》,內將澳門喩爲橫披水面的“荷葵”:
  遥望如一葉荷葵,橫披水面。迨其莖,則有關焉。
  浙江杜臻於康熙二十二年(1684)奉旨巡視閩粵兩省,二十三年二月蒞澳。其《閩粵巡視紀略》將澳門喩爲蓮之“菂”(蓮子):
  諸島雖為省會之案砂,而周羅環匝,嶴門獨居其中,如蓮之有菂,亦一奇也。
  淸嘉慶六年(1801)的《重修蓮峰廟題名碑》記錄了當時的澳門形貌,亦將“濠鏡澳“喩爲“蓮花”:
  (香山)邑東南百里,重嵐叠巘,巋然秀出,為鳳凰山,蜿蜒曲折,趁南一路,為蓮根;二十里,為蓮花,即濠鏡澳也。
  營地大街、關前街、草堆街三街會館內有《三街會館碑》,碑文將澳門喩爲“蓮花”:
  澳門則如蓮花,其地三面環海……
  二、詩家描繪的澳門形勝
  淸初畫壇六大家之一的江蘇天主敎徒吳歷,於康熙十九年(1680 年)冬蒞澳,寓大三巴,後著《三巴集》,內有《澳中雜詠》三十首,其一云及“濠鏡山形可類花”:
  關頭閱盡下平沙,濠鏡山形可類花。
  居客不驚非誤入,遠從學道到三巴。
  詩末原註:“山色紫黑,形類花朵。”
  康熙番禺詩人汪後來(1678-1752)是武舉人,歷官千總、守備,曾巡視廣東邊海,在《澳門即事》中將澳門地形喩爲“蓮花”:
  蓮花出水地形奇,為問何年借島夷。
  卻怪伏波征戍日,不將銅柱立江涯。
  汪後來又在《初至澳門回柬吳都閫》詩中言及澳門“勢作蓮花”:
  名駒借得不知窮,潦到生涯旅病中。
  口腹累人閔仲叔,山川成癖米南宮。
  聲傳海市浮天白,勢作蓮花拔地紅。
  井澳有門天設險,祇今翻為島夷雄
  道光二年(1822)進士、高要詩人黃德峻於嘉慶十五年(1810)寫了一首《澳門》詩,首句便說“形勝似蓮花”:
  傳聞形勝似蓮花,孤嶼南浮水一涯。
  潮落海門分十字,鐘嗚山寺禮三巴。
  鯨鯢浪靜通番舶,蠣蛤塘寬佔蜑家。
  好是葡萄新酒美,高臺風月不須賒。
  也有詩人將澳門喩爲“芙蓉”(蓮花之別稱)。明代香山詩人黃畿便在《登蓮峰》詩中寫出氣象瑰麗的名句:“芙蓉千丈海中出”。淸代番禺詩人蘇鴻亦在詩中將澳門描繪爲“宛似芙蓉出水浮”。
  也有詩人將澳門地形描繪爲“蓮葉”。雍正七年(1729)武舉人、順德詩人潘憲勳曾寫下《澳門曲》三首。其中第三首末句便說“蓮莖蓮葉似蓬萊”:
  鉗髠欲贖罪難開,漢官番官不愛財。
  東國共傳有聲教,蓮莖蓮葉似蓬萊。
  另一位順德詩人廖赤麟(1775-1823)有《澳門竹枝詞》十首,其第一首次句便將澳門喩爲浮在海面的“蓮葉”和“出水”的荷花:
  波光錯綺漲晴霞,蓮葉形浮出水花。
  一角天開航海徑,果然無外是中華。
  乾隆元年(1736),居於廣州城南濠畔街的南海詩人馮公亮開設白蘭堂詩社。其後曾來澳門,並寫下長詩《澳門歌》,將“濠鏡”喩爲“蓮花座”:
  ……
  濠鏡由來荒僻濱,今成戎蠻貿易津。
  十字門中擁異貨,蓮花座裡堆奇珍。……
  第三任澳門同知張汝霖(1709-1769)在七律《寄椗靑洲飯罷抵澳》末句將澳門地形喩爲“蓮臺”:
  樓船鼓角曉風催,載到廚煙翠一堆。
  山勢不根浮樹出,鐘聲微濁帶潮來。
  已同納秸孥西至,猶見傾葵戶北開。
  一段海霞紅蘸處,粉牆高下簇蓮臺。
  三、形家口中的澳門風水
  形家,即堪輿家,又稱地理家、地輿師、地師,俗稱風水先生。形家根據地形、環境、方位、山水、氣象諸因素,以相度地形凶吉。歷代形家對澳門的風水大都讚不絕口。據王文達《澳門掌故》一書所載,澳門地脈屬贛粵龍脈入海處之一:
  宋代名堪輿家賴布衣……棄官浪遊,沿江西追“龍”南下,至廣東見“龍脈”分為兩支,其一趨向香港與寶安之間,因名該地曰九龍;其一則趨於澳門蓮峰山下,其地岡陵環抱,田畝縱橫,因取名龍環及龍田云。
  龍環遺址現在濠江中學球場處,龍田遺址則在羅沙達街、巴士度街、飛良紹街及文第士街一帶。因龍脈“趨於蓮峰山下”,而蓮峰山貌酷蓮花,故此地便稱爲蓮花地。爲強調其地風水佳勝,便冠之以“寶”、“勝”、“福”等吉祥字眼,故又稱“蓮花寶地”、“蓮花勝地”、“蓮花福地”。
  形家對澳門風水的直接記錄似乎難得一見,但藉着詩人的筆錄,仍可窺見片麟隻爪。
  例如淸代香山詩人吳亮珽在《澳門》二首之二的“十載興衰客慣論”句末加註云:“指形家言澳門爲蓮花地,當十年一消長。”可見風水先生早已有“澳門爲蓮花地”之說。
  風水先生所說的“蓮花地”,是指永無血兵之災的福地。歷史眞乃巧合,澳門開埠至今的四百多年間,中國雖經多次改朝換代及戰爭浩劫,但澳門卻能一一度過危機,不染血兵之災。
  澳門近代名人鄭觀應(1842-1921)頗好形家之道,曾拜師學過堪輿學,亦曾親身考察過風水。他的名著《盛世危言續編》卷十五“雜著”,收錄了他寫的多篇有關風水的文章和信札,如《望氣尋龍訣》、《致王爵棠方伯論考地師書》、《致陳盤溪地師論風水書》、《與歐陽偉南地師書》等。光緒十一年(1885),鄭觀應爲其在澳門下環媽閣街龍頭左巷十號的新居留下《題澳門新居》二首。其一云:
  群山環抱水朝宗,雲影波光滿目濃。
  樓閣新營臨海鏡,記曾夢裡一相逢。
  作者於末句自註:“先榮祿公夢神人指一地曰:此處築居室最吉。後至龍頭井,適符夢中所見,因構新居。”詩中以“山”、“水”、“雲影”、“波光”描繪新居環境之秀麗風光,末句借神人托夢,以形家之風水觀念,道出澳門之地“築居室最吉”。
  鄭觀應在《題澳門新居》之二中更以形家兼詩家的觸覺,盡道新居環境之幽淸祥端,並直呼澳門爲“蓮花地”:
  三面雲山一面樓,帆檣出沒繞青洲。
  儂家正住蓮花地,倒瀉波光接斗牛。
  比鄭觀應早二百多年的順治進士、工部尙書杜臻(?-1703),曾奉淸廷之命與內閣學士石柱巡視粵閩沿海,有長篇七言古風《香山澳》傳世,開篇六句爲:
  香山之南路險巘,層巒叠嶂號熊羆。
  濠鏡直臨大海岸,蟠根一莖如仙芝。
  西洋道士識風水,梯航萬里居於斯。
  ……
  詩中云及“西洋道士識風水”,其實是作者的風水意識透過“西洋道士”而折射出來。連“西洋道士”也認爲澳門利於居住、利於貿易,故不遠萬里而選擇“居於斯”,足證澳門是一塊風水寶地矣。詩中第四句形容澳門的地形如一枝莖部蟠曲的仙靈芝,這較之以“蓮莖”、“蓮花”喩澳門地形更爲別開生面。杜臻在《粵閩巡視紀略》稱澳門“形如靈芝,廣二十里,長半之。正北一石埂貫大海而屬於前山寨,廣十餘丈,長六里,如芝之有莖。”此言直可作爲第四句詩之最佳註腳。
  四、佛家眼裡的澳門凈土
  佛家眼裡的凈土,是充滿祥和寧靜、無災無劫的蓮花世界。可以說,蓮花是佛敎的吉祥物。在中國影響至深、信仰最廣的佛家如來之一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光世音,唐朝爲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簡稱觀音)的造像,均以蓮花爲座。此座臺便稱爲蓮花座、蓮座、蓮臺等。澳門有八座觀音堂分佈於蓮花三島之上,最早的是建於明代天啟七年(1628)的望廈觀音堂(即普濟禪院),已有三百七十年的歷史,足證澳門人對此信仰之悠久普及。信奉佛敎的人,往往將佛家的修行勝境比喩人間的佛國凈土,以引發信徒參禪禮佛,共證菩提。澳門有不少詩聯將澳門喩爲蓮花地或蓮臺、蓮座,將澳門當作想像中的佛國勝境而加以描繪和讚美,使澳門這塊“蓮花地”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媽閣石刻詩中有一首署名“布衣”的五言七律。此“布衣”是否賴布衣?不可考。詩中充滿禪味,將澳門喩爲佛家的蓮花世界:
  古木涵江影,峰奇拏石亭。
  魚龍沾佛法,鳥雀帶仙靈。
  水鏡雲磨碧,山屏雨洗青。
  蓮花開世界,煙靄遍南冥。
  淸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任香山知縣的許敦元,在巡視澳門媽閣廟時,寫了《遊海角石下》詩兩首,其一描繪了海覺石周圍的美景,並將澳門喩爲“蓮花”似的吉祥“佛地”:
  石磴盤紆入,山阿結小亭。
  蓮花開佛地,蓬島宅仙靈。
  老樹千年碧,中州四面青。
  鴻蒙原一氣,天水共冥冥。
  淸代道光癸卯(1843),廣東大鵬協副將、自號翰墨將軍的張玉堂,在澳門媽閣廟留下了拳書“名巖”二字及七律一首。其詩風格豪邁,出語不凡,飄然有道佛之氣,當然亦少不了“蓮花”之語:
  何須仙島覓蓬萊,海覺天然古剎開。
  奇石欲浮濠鏡去,慈雲常擁鱟帆來。
  蓮花湧座承甘露,榕樹蟠崖蔭玉臺。
  謹向名山留妙筆,淋漓墨潑破蒼苔。
  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黎中岳在廟內觀音閣題撰了一副木刻聯,佛味更濃,且不忘“蓮花座”上的“妙香”:
  南海善慈悲,楊柳瓶中生,生意滿
  西方大歡喜,蓮花座上妙,妙香來
  此聯與蓮峰廟天后殿陳子淸撰書的木刻聯稍有不同:前者爲讚頌西方佛家之聯語,而後者則讚頌中國沿海的天后女神。然兩者均與“蓮座”或“蓮臺”發生了關係:
  德可配天,現蓮臺大造
  儀咸奉母,惠鏡海群生
  類似的對聯,在澳門三島的廟宇中有十餘副。或曰“蓮座”、“蓮花座”、“座下蓮花”、“座湧蓮花”,或曰“蓮臺”、“蓮華臺”、“白蓮臺”,或曰“蓮華妙法”、“蓮花說法”等等,通過各種方式將佛家的“蓮花”與“澳門”牢牢地連在一起。
  綜上所述,可見澳門與“蓮花”之緣是多個不同文化層面的融合,其內涵豐厚而悠久,其影響深遠而廣泛:史家從地貌角度指出澳門形似蓮花;詩家旣從陸路上描繪澳門的蓮花莖和蓮花山,又從海面上描繪澳門如“出水”之“蓮花”,依山而築的白色建築物又如“蓮瓣”擁“蓮臺”;形家從風水角度宣揚澳門爲吉祥宜居之“蓮花寶地”;佛家則將澳門視作佛門修行的蓮花勝境……這些文化層面雖各有不同,淵源各異,但將澳門視作“蓮花”卻是一致的。如是,澳門開埠幾百年來,不斷受到這些不同的文化意識的浸淫,其結果必然會將不同文化層面的“蓮花”意念深紮於澳門的土壤之中。澳門有衆多的“蓮”字地名,其主因亦源於此。


  筆者從方誌、史書、筆記、雜誌、掌故、詩集、圖冊甚至石刻、楹聯中蒐集了廿七個澳門“蓮”系地名,其中有作爲特指的局部地名,也有作爲泛指的澳門雅稱。値得注意的是:可以用作泛指的澳門地名,有些是屬於史地書籍的用名,具史輿性;有些祇是文人騷客在吟詠時運用借代手法,以小喩大,將專指的地名轉爲泛指的文學性雅稱,這是需要加以區別的。
  (一)蓮花山
  此名屬專指地名。
  淸代乾隆九年(1744)擔任首屆澳門同知的印光任,曾與張汝霖合著《澳門記略》,其“形勢篇”有云:
  出(前山寨)南門不數里為蓮花莖,……莖盡處有山拔起,跗萼速蜷,曰蓮花山。
  乾隆十年(1745)二月,分巡廣南韶連道薛馧巡視澳門,並撰寫《澳門記》,內云:
  ……斷亘沙堤如長橋,曰蓮花莖。莖末,山又特起,名蓮花山。
  又據王文達《澳門掌故》所載,此山“所以名曰蓮花,除了在地形上它在蓮莖的盡處,突然拔起,宛如花球外,而它亦多奇石,千形百態,舊日其山頂的岩石,遠望之如一位觀音立在蓮瓣上,其他岩石拱托如雲,更像是蓮花盛開。”
  《昔日澳門》明信片集中有多幅蓮花山舊貌照片。其中一幅攝於1890年,內有中葡說明文字,均提及“蓮花山”之名:
  從馬交石砲台馬路眺望螺絲山(近處)及蓮花山(遠處),可見黑沙環海灘全景。
  另一張明信片說明文字爲:
  從漁翁街遠望黑沙環馬路及位於蓮花山的望廈城堡。
  岳銘於1978年仲夏出版的《濠江溯源》,內有作者所撰七律三首。其《銅馬像二首》之一首句便有“蓮花山”一名:
  蓮花山下起倉惶,驃馬悍夷氣囂張。
  澳督有心擴地界,清兵無力保家鄉。
  村夫奮臂斷酋首,壯士從容赴法場。
  為解敵軍攻寨急,挺身就義一肩當。
  蓮花山因座落望廈村,故又名望廈山;又因葡人於1849年在此修築炮台,並派膚色黝黑的來自葡國在非洲殖民地的僱傭兵把守,故又名黑鬼山。
  (二蓮華峰
  蓮華峰即蓮花山之異名。華,讀如花,通花。此名見釋純謙之《重遊澳門普濟禪院與秉上人》詩。釋純謙,字涉川,曾爲廣州海幢寺住持著有《片雲行草》。秉上人即澳門普濟禪院秉機存禪師。詩云:
  數載曾經望廈村,黃花晚節喜君存。
  遠鐘聲徹三巴寺,番舶帆收十字門。
  萬里潮音來有信,一輪蟾影澹無痕。
  蓮華峰上披襟坐,共向清宵話故園。
  (三)蓮葉峰
  蓮葉峰即蓮花山之又稱,因山上巨石似蓮葉而得名。此名見南海詩人黃呈蘭(1705-?)《雲谷詩草》之《澳門》詩:
  蓮葉峰頭抹紫霞,煙開濠鏡百蠻家。
  星占牛女仍分野,地盡東南尚有涯。
  海市遠通門十字,蜃樓高聳寺三巴。
  怪來異域乘潮至,爭說中原盛物華。
  (四)蓮峰山
  蓮峰山是蓮花山之又名。此名見廣東化縣詩人黃秀松寫於1951 年的《冬夜懷龍思鶴先生》詩:
  蓮峰山下一詩人,靄靄風光九十春。
  梅鶴雙清超絕代,魔高十丈存其真。
  首句原註:“公寓居蓮峰山下。”詩題的“龍思鶴先生”自號“雙淸白齋”,能詩,曾任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參謀、廣東茂名縣縣長,晚年居澳門,與夫人劉均皆爲基督敎信徒。
  (五)蓮 峰
  蓮峰,原爲蓮花山之又稱。蓮峰廟內觀音殿前有一石砌荷池,池壁有銘文四句,首句“峰以蓮名”點出了“蓮峰”得名之由來:
  峰以蓮名,池發其馨,
  擢青挺秀,應地之靈。
  此銘文爲鍾士超、李大臨撰題於淸代嘉慶四年(1799)春。
  歷代詩人均有吟詠蓮峰之詩作,如明代景泰丙子(1456)舉人、香山直臣黃瑜有五律《蓮峰瑞雲詩》,其子黃畿(人稱粵州先生)亦有《登蓮峰》七絕一首:
  振衣舒嘯凌崔嵬,紫翠簇簇臨風開。
  芙蓉千丈海中出,文筆一枝天外來。
  “芙蓉千丈海中出”極言蓮峰聳峙海中的雄姿。此兩詩題中的“蓮峰”均爲專指地名。以下各例的“蓮峰”,則泛指澳門。
  鄭觀應在《澳門感事》一詩中介紹了澳門的歷史、風俗和制度。首句點出了“澳門上古名蓮峰”的史實:
  澳門上古名蓮峰,鵲巢鳩佔誰折冲。
  海鏡波平涵電火,山屏煙起若雲龍。
  華人神誕喜燃炮,葡人禮拜例敲鐘。
  華葡雜處無貴賤,有財無德亦敬恭。
  外埠俱謂逋逃藪,各街頻聞賣菜傭。
  商務魚欄與鴉片,餉源以賭為大宗。
  歷查富貴無三代,風俗澆灕官勢洶。
  屋價千金抽八十,公鈔不納被官封。
  昔有葡督極暴虐,竟為義士誅其凶。
  自謂文明實昏瞶,不識公法受愚蠢。
  請問深知西律者,試思此事可曲從。
  1954年,詩人龍思鶴攜其所藏古物來澳展覽,居澳的順德詩人歐陽韶爲勸詩侶龍思鶴定居澳門,便寫了一首七律《龍鶴翁絜其所藏古物來澳展覽,賦此貽之》,末句以“蓮峰”喩澳門:
  六年古澳養疎慵,粵北湖南溯舊踪。
  劫外江山容隱豹,兵中詩酒識元龍。
  當年吟侶欣無羔,希世奇珍幸偶逢。
  聽說移居知有意,蓮峰煙景勝爐峰。
  “爐峰”原指香港的香爐峰,在此借喩香港。末句意謂:澳門風光勝過香港!
  普濟禪院龍華堂內的楷書木刻聯嵌有“蓮峰”一名:
  長壽智燈傳普濟
  峽山明月照蓮峰
  媽祖閣正門刻於道光十九年(1839)的金字石刻聯亦以“蓮峰”喩澳門:
  聖德齊天恩流鏡海
  母儀稱后澤沛蓮峰
  蓮峰下的蓮峰廟、蓮峰學校、蓮峰球場等,均取名於此。
  (六)蓮峰半島
  澳門半島三面環海,北連前山,因有蓮峰而名蓮峰半島。民國饒平詩人甄陶曾來澳寫下《翠樓吟》詞,其上闋有“蓮峰迤半島”句:
  萬里尋幽,一岩託蹟,支那別開天地。蓮峰迤半島,珠海外受廛城市,華夷樓止。溯四百年前,葡帆東指,依稀似,帝秦求藥,遣來方士。……
  此詞摘錄自甄陶之《袖蘭館詞》。
  (七)蓮 山
  蓮花山簡稱蓮山。
  蓮峰廟內觀音殿有嘉慶庚申(1800)的木刻聯嵌有“蓮山”之名:
  鏡海覆慈雲,紫竹風搖千里澤
  蓮山開寶座,綠楊露拂万家春
  媽閣廟內觀音閣正門石刻聨有“蓮山”之名,此“蓮山”已屬澳門雅稱。
  鏡海渡慈航,人登覺岸
  蓮山開法界,座徹禪燈
  (八)蓮 岫
  蓮峰又稱蓮岫。岫音袖,峰巒。蓮岫,即蓮峰。此名僅作蓮花山之別稱,出自明代香山詩人黃瑜《蓮峰瑞雲詩》之首句:
  蓮岫倚空蒼,卿雲忽降祥。
  九霄懸錦綺,五色煥文章。
  遠靄兼山碧,非煙帶日黃。
  虞廷如可獻,將補舜衣裳。
  此詩見於劉熽芬、黃紹昌編纂的《香山詩略》。
  (九)蓮 島
  此名屬澳門雅稱。王文達在《澳門掌故》中曾寫道:“明時,有稱澳門為蓮島,那是以蓮峰為澳門名矣。”
  蓮溪新廟正門石刻聯以“蓮島”喩澳門,充滿祥和瑞氣:
  鏡湖恩曜聚
  蓮島瑞葩重
  鏡湖醫院始創時設址祠廟,並在廟門石柱刻上一聯,聯中嵌有“蓮島”之名:
  一脈分來蓮島秀
  萬株移到杏林春
  漁翁街天后古廟內的天后像前有同治四年(1865)孟春勒石的對聯,聯中嵌有“蓮島”之名:
  蓮島承恩,聖庥曜日
  莆田著蹟,母德齊天
  連勝巷先鋒廟內堂有光緒四年(1878)季春所立的木刻聯亦有“蓮島”之名:
  廟貌重新,馬飲鏡湖塵亦淨
  聲靈顯赫,鴻施蓮島福無疆
  建於淸初的柿山哪咤古廟石刻以“蓮島”喩“澳門”:
  二百餘年赫聲濯靈,澤敷蓮島
  數千萬衆報功崇德,亭建柿山
  (十)蓮花島
  此名屬澳門雅稱。
  山西浮山人張道源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廣州知府,以職事巡歷香山而至澳門媽閣,即景題詩勒石,後踵而詠和者歷二百餘年而不衰,詩中直呼澳門爲“蓮花島”:
  逕轉蓮花島,天然石構亭。
  當軒浮積水,護楫有仙靈。
  海鏡終宵碧,榕垂萬古青。
  鯨波常砥定,風雨任冥冥。
  葡國著名漢學家高士美在《澳門的中國神話》(澳門知識叢書,澳門1951年出版)一書中提到“蓮花島”的雅稱。
  (十一)蓮花仙島
  乾隆三年(1738)仲夏,林國垣與康健生同遊媽祖廟後題詩勒石。此爲媽閣摩崖廿四詩中最早的一首。詩內有“蓮花仙島”語:
  水碧沙明遠映鮮,蓮花仙島湧清漣。
  岸窮海角應無地,路轉林深別有天。
  一任飛潛空際色,半分夷夏雜人煙。
  幽心已托南溟外,獨坐松陰覺妙禪。
  (十二)蓮花三島
  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組成,故未來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用三片蓮花瓣組成含苞待放的蓮花以代表澳門三島,此亦符合自古以來以蓮花喩澳門的習慣,以蓮花三島喩澳門三島亦在情理之中矣。1997年4月7日,澳門近代文學學會會長鄧景濱在《鏡海鈎沉》的發行儀式中,曾以七絕一首明志,其中便有“蓮花三島”一語:
  貝海瓊山何處尋?波光嵐影醉鄉心!
  蓮花三島堪垂釣,漫放銀鈎送月沉。
  (十三)蓮花莖
  蓮花莖因蓮花山而得名。此莖爲蓮花山北的一條沙堤,“徑十里,廣五六丈”。蓮花山如蓮花盛開,此莖則如蓮花之莖,頗爲形象。
  蓮花莖又作蓮花逕、蓮花徑,或簡作蓮莖,均屬專指地名。
  淸代嘉慶香山詩人李遐齡(1766-1823)以詩鳴世,被時人譽爲“白香山後李香山”。他在《觀黃總戎所藏西洋鏡畫》詩中提及“蓮花莖”之地名:
  將軍十幅西洋畫,鏡裡依稀記昔遊。
  橘子圍邊多白屋,蓮花莖外是青洲。
  華鬘細草開春宴,落日微風晚放舟。
  樹影水光都曲省,廿年如夢爪痕留。
  順德詩人張琳(1770-1825)著有《玉華詩集》,內有《澳門竹林詞》七首,其一提及“蓮花一逕”:
  蓮花一逕跨岩疆,險設關門善制防。
  試向青洲林外望,層層樓閣白如霜。
  淸代道光七年(1827),“粵東三子”之一的香山詩人黃培芳訪澳,有《澳門蓮峰寺》提及“蓮花逕”:
  奇闢蓮花逕,蓮峰翠作屏。
  海浮天外白,山擁寺前青。
  薄岸魚龍躍,虛堂草木靈。
  南隅原不盡,一氣接滄溟。
  此詩錄自《粵東三子詩鈔》。又汪兆鏞《微尙齋詩續稿》中有五言古詩《己卯正月十三日偕張闇公蓮峰廟禮佛作》,詩前小序首句云“廟在澳門蓮花莖山麓”,詩內有“蓮莖望嶙峋”句。
  汪兆鏞在《澳門雜詩》中另有一首題爲《蓮花莖》的五言詩,直道澳門之地貌“儼如蓮莖植”:
  北自前山來,沙堤平而直。
  路南一山聳,儼如蓮莖植。
  跗萼連踡中,秀采森嵂崱。
  怪石高逾尋,惜今文字泐。
  徘徊一瞻眺,天然樹封域。
  (十四)蓮莖
  蓮莖是蓮花莖的省稱。淸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曾在《澳門詩》中提及“蓮莖”之地名:
  路自香山下,蓮莖一道長。
  水高將出舶,風顺欲開洋。
  魚眼雙輪日,鰌身十里牆。
  蠻王孤島裡,交易首諸香。
  淸代乾隆年間,香山詩人陳官有七律《望濠鏡澳》,內有“白滿蓮莖屋作花”句,並自註云:
  “夷人皆堊其屋,以取象蓮花云。”陳官另有一首《澳門竹枝詞》,亦提及蓮莖:
  澳門東接大洋邊,十字門開天外天。
  澳頭一直蓮莖路,儂是中間一朵蓮。
  乾隆舉人、順德羅天尺(1685-1764)有《題澳門圖》詩提及“蓮莖”:
  澳口東風未易尋,蓮莖關外大洋深。
  誰當海不揚波日,寫出人來歸市心。
  魚撼腥風疑島動,蜃浮樓氣入春陰。
  天邊不用乘槎去,酒後青山畫裡吟。
  另一位乾隆年間的順德詩人何松亦有一首《澳門》詩提及“蓮莖”:
  路斷前山鎖暮煙,蓮莖關外大洋邊。
  插天樓矗三巴寺,入貢人來萬里船。
  繞諸太平酋長集,沿崖多事炮臺遷。
  日南忝處安居好,猶勝寰中陸地仙。
  道光三年(1823)進士、香山詩人鮑俊於咸豐、同治年間來過澳門,塡了一闋著名的《行香子》,內有“山鎖蓮莖”語。
  上述之“蓮莖”均爲特指地名。至於“蓮花莖”、“蓮花圍”等街名,即源於此。
  “蓮莖”一名,除特指外也有借喩整個澳門的,媽祖閣內正覺禪林殿柱木刻聯的“蓮莖”,當指整個澳門:
  南海香兮,澤播蓮莖開澳表
  東洋蹟著,恩流濠鏡自閩中
  (十五)蓮花地
  此名屬澳門雅稱。
  淸代香山翠微詩人吳亮珽在七律《澳門二首》之二的首句“十載興衰客慣論”中自註:“指形家言澳門為蓮花地,當十年一消長。”足證“蓮花地”之說久矣。
  澳門三大廟宇之一的蓮峰廟,其客堂大門側有一木刻聯,聯語整嵌“蓮花地”之名:
  慈雲密繞蓮花地
  皓月長留貝葉天
  淸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舉人、香山詩人劉世重(?-1702)在其《東溪詩選》中有一首五律《望洋臺》,首句便提到關閘外的“蓮花地”:
  關外蓮花地,蓮花山半腰。
  築城陶甓壘,對岸海門潮。
  怪浪排空黑,驚濤帶日搖。
  望洋人不見,臺畔草蕭蕭。
  道光丁酉年(1837)孟夏,番禺詩人蘇鴻曾寫過一首七律《丁酉四月初六日鄭夢生招遊澳,同遊李容齋、吳淵海、何槐林》:
  中原一線抵遐陬,宛似芙蓉出水浮。
  絕島有天皆化日,夷人無地不巍樓。
  羈縻可想重裳略,密邇應煩食肉謀。
  控制撫綏原匪易,莠良難辨是諸酋。
  原詩第二句有註云:“澳門是蓮花地。”
  鄭觀應在《題澳門新居》二首之二中,曾滿懷深情地將自己居住的澳門喩爲“蓮花地”:
  三面雲山一面樓,帆檣出沒繞青洲。
  儂家正住蓮花地,倒瀉波光接斗牛。
  (十六)蓮瓣地
  此名屬澳門雅稱。
  淸朝雍正年間香山詩人李珠光在《澳門詩》二首之一中,將澳門喩爲“蓮瓣地”:
  無多蓮瓣地,錯雜漢蠻居。
  版籍南天盡,江山五嶺餘。
  一邦同父母,萬國此車書。
  舶趠浮青至,微茫極太虛。
  (十七)蓮 地
  蓮地是“蓮花地”之簡稱,亦屬澳門雅稱。
  淸乾隆三年(1738年),康健生於媽閣廟山徑題詩刻石,詩題《同遊步林國垣原韻》,內有“蓮地”一語:
  島幽滿泗廟親鮮,門憑井麓拱漪漣。
  盤空磴石開蓮地,向日東洋泛海天。
  風度遠航歸鏡水,鶴樓高樹絕虛煙。
  我來面壁尋詩句,浄業同參白社禪。
  抗戰期間,新會詩人吳鳴醫師來澳門設診所,曾作七律《白鴿巢公園》,首句即有“蓮地”一名:
  蓮地到今氣尚溫,步隨殊景已難軒。
  密林狐鼠聲相接,橫野丘墟望欲昏。
  曲徑迂迴多草木,石臺重叠類籠樊。
  詩人去後餘巖窟,如此流風曰國魂。
  蓮峰廟正門前柱曾有紙寫聯一副,以“蓮地”喩澳門,善頌善禱:
  蓮地之靈,千載繁榮千載盛
  峰林之茂,萬年毓秀萬年青
  普濟禪院大雄寶殿有一立於咸豐八年(1858)的木刻抱聯,將“蓮地”分拆倒嵌成“地生蓮”,頗爲別致:
  妙相群瞻,海月澄空濠有鏡
  慧光普照,慈雲擁座地生蓮
  (十八)蓮花寶地
  澳門旣有“蓮花地”之名,爲強調其“寶”、其“勝”、其“福”,便有“蓮花寶地”、“蓮花勝地”、“蓮花福地”之譽稱。此均屬澳門雅稱。
  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毛智漢在《澳門名勝楹聯輯注·序》中寫道:
  澳門雖地域狹小,但素有“蓮花寶地”之譽,開埠四百餘年社會安定,無兵燹之災,名勝古蹟保存完好,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楹聯作品。
  澳門蓮藝文化協會副理事長楊允中博士曾在《蓮花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一文中寫道:
  由於蓮花造型被採用於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蓮花在澳門必將受到更多的重視、愛護,在澳門的公園、水域出現越來越多的“君子之花”,使蓮花寶地更加名實相符,這會是澳門走向更加繁榮的一個信號。
  (十九)蓮花勝地
  澳門知名人士馬萬祺先生在1942年曾寫過一首七律《濠江立業》,詩前有小序:“港陷留澳,立業安身,關心國事,無時忘懷。”詩云:
  故鄉陷敵兩年長,刻苦籌謀復創傷。
  炮火無情摧港島,蓮花有意護牌坊。
  青山留得仇當記,瀚海飄零恨未忘。
  雖是安居觀靜變,深祈國土早重光。
  詩末有註云:“蓮花,象徵澳門。此地常能避過災難,故有蓮花勝地之稱。”
  (二十)蓮花福地
  澳門環境技術事務室出版的《蓮花》總第五期,內有《澳門日報》副總編輯陳樹榮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澳門與蓮花不解之緣》,文中多次提及“蓮花福地”:
  澳門與蓮花結緣,一向被譽為蓮化福地。……讓蓮花福地造福澳門。
  (廿一)蓮 城
  此名屬澳門雅稱。
  澳門因“濠江”而有“濠城”之稱,亦因“蓮花”而有“蓮城”之譽。澳門楹聯學會同寅在悼念其名譽會長何頌恆校長時,寫了數十則輓聯,其一內有“蓮城”之名:
  聯苑譽聲傳玉宇
  杏壇功業耀蓮城
  (廿二)蓮 埠
  此名屬澳門雅稱。
  昔日澳門,因盛產鹹蝦,故有“鹹蝦埠”之名;又因有賭場,往往令遊客輸光輸盡一如衣袋被梳打漂洗般,故又稱“梳打埠”。現澳門以蓮花爲未來特別行政區之標誌,故人們改稱爲“蓮埠”。澳門環境技術事務室出版的《蓮花》雜誌總第五期,有一篇由《華僑報》記者蕭德創撰寫的文章,題目爲《澳門——蓮花之城》,內文多次提到“蓮埠”和“蓮埠人”:
  澳門貴有“蓮埠”譽稱,卻沒有“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藉花香”的自然風貌,作為一個國際都市,實屬遺憾。……
  蓮埠人當倡揚“出污不染”的品德。……蓮埠人當推崇“悉身奉獻”的精神。……
  (廿三)蓮 洋
  蓮洋本指蓮花山下的海面,也特指與蓮花山相對的靑洲島一帶的海面。1957年澳門政府出版的《澳門市街名冊》,在“前言”中有如下記載:
  澳門之中國名稱甚多,其主要者並依使用多寡之次序排列如下:
  澳門、濠江、濠鏡、鏡海、鏡湖、海鏡、海覺、蓮洋。
  上列最後的一個“澳門之中國名稱”就是“蓮洋”,於此作爲澳門之雅稱。此名在其他典籍並不多見。據筆者手頭的資料,僅見於乾隆年間新會詩人鍾啓韶《澳門雜詩》十二首之一:
  抱琴遊鏡海,龡篴帆蓮洋。
  汗漫神仙氣,空明水月光。
  登臺發長啸,倚醉問扶桑。
  北鄉冰天雁,先春半欲翔。
  原詩末有注云:“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矣。其兩傍為內外洋,水分二色,內紅外黑,亦曰紅黑海。中有關曰飛沙。時於珠江饒送公車,即放舟南下。”
  (廿四)蓮 海
  蓮海當指蓮島周圍的海面,借代爲澳門的雅稱。
  1998年8月出版的《澳門手冊》,在《澳門槪況·名稱》中先後兩次提到“蓮海”一名:
  澳門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在明朝,澳門已名為蠔鏡澳、香山澳。後來,又名濠鏡、鏡海、鏡湖、蠔海、海鏡、濠江、蓮峰、蓮洋、蓮海、蓮島等。……
  ……古人把澳門比喻為飄入海洋的一簇蓮花,澳門便有蓮海、蓮島、蓮洋之譽。……
  以上兩段文字均爲“蓮海”的今典,至於其古典出處,待考。
  (廿五)蓮 溪
  蓮溪原是水名,惜已淤積湮滅,徒留其名。王文達在《澳門掌故》追溯新橋歷史時曾提及“蓮溪”:
  何以曰新橋,乃該處昔有溪水灌注其間,為了交通方便,村人架以木橋,而舊橋圯毀,又換以新橋,故曰新橋也。
  ……
  《香山縣誌》稱該水曰蓮溪,俗稱為鹹涌。
  蓮溪之畔,有蓮溪廟,始建何年已不可考。淸道光十年(1830)曾擴建重修,故又有“蓮溪新廟”之稱。廟宇三進,兩疊爲神殿,供奉之神頗衆,而以華光大帝爲主。廟前空地原有同治六年(1868)興建的、由花崗岩石砌成的橢圓龜池,供人放生之用,名曰“蓮溪新池”。六十年代,該龜池被移往白鴿巢公園。蓮溪前地由新橋坊會出錢出力建成了一個籃球場。一九八一年七月又修建了一座六角型的蓮溪亭,由唐平題寫亭匾。一九八三年仲春,譚允猷爲亭柱題刻了一幅楹聯:
  新貌勝有橋,坊衆寄閒花香鳥語
  蓮溪名依舊,迴廊亭外永樂笙歌
  聯語巧妙地嵌上了“新橋”、“蓮溪”和“永樂”(戲院)諸名。一九八六年,蓮溪前地擴建爲新橋花園。
  (廿六)蓮花村
  自拱北入澳,必經蓮花莖。蓮花莖西側,本是雲水相接,海天一色。岸邊有一漁村,因座落蓮花山下,故名蓮花村。其後日漸塡海,海面愈窄。本世紀初,曾在蓮花村之塡海地建了一間“台山炮竹厰”,至1924年該厰爆炸後,蓮花村及其周圍便易名爲台山。蓮花村之名便成爲歷史了。
  (廿七)蓮花洲
  廣州曁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硏究所敎授湯開建在其《澳門諸名淺議》(載澳門文化司署《文化雜誌》1995年總26期第29頁)一文之首段列舉澳門諸名時提及“蓮花洲”一名,但未有任何論述,不知典自何處。姑且記存備考。
  爲方便讀者了解上述廿七個蓮系地名的相互關係,兹列“蓮系地名示意圖”如下,凡兩個地名之間有箭頭者,當指直接的承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