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澳門地名的演變
楊繼波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
澳門,古稱蠔鏡,明代中葉始亦稱香山澳、澳門,直至淸後期蠔鏡才從地圖上消失,澳門成爲蠔鏡澳、香山澳的專屬地名。那麼,蠔鏡澳是怎樣演變爲澳門的呢?筆者查閱了明淸檔案資料及一些歷史文獻,粗加梳理,略陳管見,以求敎於專家學者。
一
在明代中葉以前,澳門地區的地名叫“蠔鏡澳”。據文獻記載,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就已經涉足澳門了,豐富的地下文物證明其文化與珠江三角洲同出一源。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澳門地區歸屬南海郡番禺縣,歷經漢、晉、隋、唐各朝,或歸東官郡,或屬南海縣,或屬東莞縣。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南宋王朝分東莞縣一部分並割海南、番禺、新會海濱之地建香山縣,澳門地區遂劃入香山縣境。先屬香山縣延福里恭字圍,後改屬長安鄕恭常都。在葡萄牙人入據壕鏡之前,中華民族的子孫已經“世居澳地”,成爲當地的土著居民。
蠔鏡作爲地名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是當時人們對這一地域的一種認識,是以其地物或某些特徵來命名的。據《澳門紀略》上卷《官守篇》載:該地“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環。二灣規圖如鏡,故曰濠鏡(蠔鏡),是稱澳焉。”澳是可以泊船的港灣。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因該地產蠔聞名,蠔殼光亮如鏡,因而稱之謂蠔鏡。這兩種說法都與“蠔”有關,故此可以說,蠔鏡這個地名是以其物產特徵或地理特徵而定名的。
蠔鏡作爲地名最早始於何時,尙不淸楚,但明代中葉以前稱蠔鏡這是沒有疑問的了。因爲蠔鏡有着相當深厚的華夏文明的根基,而且一般認爲有人居住就有了地名,這樣蠔鏡的歷史也就相當久遠了。即便是從建置香山縣算起到明代中葉,也應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二
地名的變化,特別是同一地區地名的變化演變,其主要因素有經濟發展、民族遷移、戰爭破壞以及社會變革等等。明代中葉到明末,蠔鏡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昔日的漁村小港,已成爲中西貿易的中心,文化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對蠔鏡這一地名也有了新的認識,香山澳、澳門與蠔鏡澳同時出現,澳門地區此時由一地一名,變爲一地多名。
第一、濠鏡多種稱謂的出現。
環境的變化,使得一些官場中人、文人嫌蠔鏡不雅訓,而有壕滰、壕鏡、濠鏡、濠敬等稱謂(因在檔案中“蠔鏡”多作“濠鏡”,以下行文除引文需要外均作濠鏡)。作爲地名雖有多種說法和寫法,官方文書中在這一時期仍然以濠鏡、濠鏡澳作爲主要地名稱謂,這時的濠鏡僅指澳門本島南端一平方多公里的地域。
在明代檔案中也反映出,濠鏡是當時官方使用的地名。試舉兩例:其一,天啓四年(1624)正月初七兵部擬就的題行稿中,叙述分守廣東廣州海防參將事李相的責任時云:“有警,督兵出海剿捕海倭賊盜,仍往來省城,波羅東洲、官窯上下,緝捕裡水行劫賊船及彈壓香山、濠鏡等處夷船,並巡緝接濟私通船隻。”②其二,崇禎四年(1631)九月兵部題行稿中云:“省會密邇澳地,夷之實逼,處此非粵之利也。其初不過以互市來我濠鏡,中國利其歲輸涓滴可以充餉,暫許棲息。”③
有關明代的史書文獻也有關於濠鏡的記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有《佛郎機傳》云:“自(朱)紈死,海禁復弛,佛郎機遂縱橫海上無所忌。而其市香山澳、壕鏡者,至築室建城,雄踞海畔,若一國然。將吏不肖者反視爲外府矣。壕鏡在香山縣南虎跳門外。……而壕鏡在香山縣内地,官軍環海而守,彼日食所需,咸仰於我,一懷異志,我即制其死命。”
濠鏡地近廣州,而廣州又是當時中國的貿易中心之一,去廣州貿易的商船發現濠鏡地近要冲,且有良好的停船港灣,引起了外國商船的注意。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已知“除廣州港口之外,另有一港名壕鏡(Oquem),即行三日程,海行一日一夜。”①
第二,香山澳作爲泛指香山所屬諸澳或單指澳門區域的地名出現。
香山澳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指香山諸澳,狹義上專指濠鏡澳。以香山澳代指濠鏡澳的現象在明朝末期已經出現。廣東所屬香山縣海濱之地,可稱得上澳的比較多。如浪白澳、濠鏡澳、井澳、十字門等等。統而言之,這些香山縣所轄之澳,都可稱之謂香山澳。直至康熙年間的《香山縣誌》還這樣寫道,“先是番舶泊無定所,率擇海濱地之灣環者爲澳,若新寧則廣海、望峒,香山則浪白、濠鏡、十字門,東莞則虎頭門、屯門、雞栖。”歷史上,浪白澳較之濠鏡澳更早地成爲對外貿易的商船停泊港口。祇不過是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入據濠鏡澳,才使濠鏡成爲葡人在華居住地。加之廣東官府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禁止番商及夷人進入廣州城,中外貿易在各澳進行,濠鏡才成爲中外貿易的中心,來華商船均到濠鏡停泊貿易。“自是新寧之廣海、望峒,新會之奇潭,香山之浪白、十字門,東莞之虎頭、屯門、雞栖諸澳悉廢,而濠鏡獨爲舶藪”④。諸澳皆廢後,香山澳遂專指濠鏡澳。這是澳門除了濠鏡澳作爲地名外,又有香山澳之稱的緣故。《明史·佛郎機傳》載:“自是佛郎機得入香山澳爲市,而其徒又越境商於福建,往來不絕……而其市香山澳濠鏡者,至築室建城,雄居海畔,若一國然。”
崇禎十二年(1639)四月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爲進貢事給琉球國的咨文中載:“福建、廣東乃鄰邦咫尺,而琉球、暹羅、交趾乃貢典相侔,炤依廣東香山澳進貢市絲抽課。”⑤
第三,澳門作爲地名已經出現並與濠鏡澳、香山澳同指一個地域。
澳門最初應是指進入濠鏡澳之門。有兩種說法。《澳門紀略》上卷《形勢篇》載:“濠鏡澳之名著於《明史》,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門,故合稱澳門,或曰澳有南台北台兩山相對如門云”。這兩種說法依據有二:其一,龐尚鵬的《陳末議似保海隅萬世治安疏》稱:“廣州南有香山縣,地當瀕海。由雍陌至壕鏡澳,計一日三程。有山對峙如台,曰南北台,即澳門也。”屈大鈞《廣東新語》卷二《地語》:“自香山城南以往二十里一嶺如蓮莖,愈嶺而南至澳門,則爲蓮葉。”“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對,故謂之澳門。”其二,是因濠鏡澳以南有十字門,人們將濠鏡澳合稱爲澳門。乾隆十年(1745)分巡廣南韶連道薛馧巡視澳門,有《澳門記》云:遵澳而南,放洋十里許,右舵尾,左雞頸,又十里許右樓琴,左九澳,灣峰表裡四立,象箕宿縱橫十字,曰十字門,又稱澳門云。⑥
澳門地名的由來是由濠鏡澳所對應的山而來的,在北則有南台北台,在南則有十字門,從地理位置上看,進入濠鏡澳也應該走“門”,陸路則南台北台,水陸則十字門。從地名學上講,這是地名的復合現象,無論哪一個門,都是與濠鏡澳復合成澳門這個地名。旣不像有的人認爲是從出海口而得名,因“珠江口”所以稱澳門,也不是從“Macao”音釋而來的。
實際上澳門這個名詞的形成還是有一個過程的。諸澳皆廢,濠鏡獨爲舶藪之後,在官方的文書中,在一些著述中,往往出現一些以地理事物——澳加名詞組成的偏正詞組,如:澳夷、澳船、澳商、澳關等等。這個“澳”即指濠鏡澳。這也爲澳門一詞的形成起到了一種促進作用。
然而,這一時期澳門還沒有到代替濠鏡而成爲唯一地名的程度。祇是初步完成由“門”到“澳門”代指濠鏡澳的轉換過程。在官文書中偶爾得到反映。如天啓四年(1624)十月兵部題行稿云:署都指揮僉事高應岳其責任爲“駐劄鹰兒埔營,防守信地陸則雍陌、塘基灣、澳門、前山等處;水則十字門,九州洋、石魚潭、虎跳等處。澳内備倭官兵,俱聽約束”。從這件檔案看,澳門代指濠鏡澳已經形成。但在官方檔案中仍主要稱濠鏡澳、香山澳或香山濠鏡澳。⑦
由此可知,明中葉至明後期澳門地區一地多名的現象已經出現。然而,雖然有濠鏡澳、香山澳、澳門三名同指一個地域,但濠鏡澳應是主要地名,在官方文書中普遍使用。香山澳也在使用,但並未能作爲地名完全代替濠鏡澳。澳門也祇能說在明代末年,已形成代指濠鏡澳的詞義,仍未被廣泛使用。
三
淸朝初年,濠鏡澳、香山澳、澳門出現的頻率不一,同指一個區域,但香山澳、澳門出現的較多,也可以說,淸前期濠鏡澳已逐漸被香山澳、澳門所替代,祇作爲保留其歷史固有的地名而存在。雍正年間澳門一詞廣泛應用,以至於官府文書中大都以澳門替代了濠鏡澳,香山澳也逐漸消失。官修地圖中濠鏡澳、澳門並標,直至淸後期濠鏡澳才從地圖上消失。
先從淸宮保留下來的文字檔案看淸初澳門地名的變化。
淸順治八年(1651)兩廣總督佟養甲疏言:“佛郎機國人寓居濠鏡澳門,與粵商互市於明季已有歷年,後因深入省會,遂飭禁止。請嗣後仍准番舶通市”。⑧
順治十年(1653)四月十二日禮部尙書郎丘等在給皇帝的題本中稱:“查捕道倪即久住香山濠鏡澳之西洋種屬也。”⑨
查康熙元年(1661)的淸代滿文檔案,在廣東巡撫盧興祖的題本中這樣记載:guwsngdung serengge, mederi ba, muke geren, fan i niyalma de hafunambi. hiyang ~^s an hi yan i harangga hoo ging oo serengge, i i niyalmai isara ba. daci i i h~$udai niyalma mederi be doome jifi huda~^same, amiyadari ~^si be sy de, juwe tumen juwe minggan yan funcere difun i menggun bahufi, coohai ciyanliysng de aisilambi(夫廣東者,乃屬濱海,水多,可通番人。香山縣所屬濠鏡澳者,乃夷人之會集處所。先是,夷商渡海來此貿易,市舶司每年可得稅銀二萬二千兩餘,以資軍餉。)
又兵部尚書明安達禮的題本中也這樣記載:guwang jeo i hoo ging oo serengge, i i niyalmai isara ba. daci i i niyalma mederi be doome jifi h~$uda~^sara de, to~^si gaijura ciyanliyang ni menggun juwe tumen juwe minggan yan funcembi(廣州屬濠鏡澳者,乃夷人之會集處所。先是,夷人渡海來此貿易時,可得額徵錢糧銀二萬二千餘兩。)
再查康熙四年(1665)的淸代滿文檔案,在廣東總督陸崇俊的題本中多處記載了香山澳、西洋人的情况,現時其中有關章節引譯如下:hiyang ~^s an oo de tehe si yang ni ba i niyalma,dulimbai gurun de goidame tefi ciyanliyaang bure ba inu bi, geli si yang ni ba i niyalma,ujan acaha bade cisui dosifi,amasi julesi yabure ba inu bi(居住香山澳之西洋人,久住中國以交納錢糧者有之,又西洋人私入交界地以往返行走者亦有之。)
在禮部尙書祁徹白的題本中則有5處相關的記載:
其一:gin mi ge i jaburengge,ming gurun i cung jen i ilaci aniya hiyang ~^sanno de mini sasa si yang ni baci duin iyalma jihe bihe(金彌格供,明崇禎三年,我等四人從西洋來到香山澳。)
其二:li an dang ni jaburengge,bi cung jen i nadaci aniya,si yang ni baci emhun guwang dung ni hiyang san oo de jihe(栗安黨供,我於崇禎七年從西洋來到廣東屬香山澳。)
其三:wang ru wang ni jaburengge,bi ijish~~un dasan i jak~~uci aniya si ya ng nibaci emhun hiyang san oo de jihe(汪汝望供,我於順治八年獨自從西洋來到香山澳。)
其四:go do min i jaburengge,bi ijish~~un dasan i juwanci aniya si yang ni baci emhun hiyang ~^san oo de jihe(果多敏供,我於順治十年獨自從西洋來到香山澳。)
其五:en li ge i jaburengge,bi ijish~~un dasan i juwan ningguci aniya si yangni baci emhun hiyang ~^san oo de jihe(恩禮格供,我於順治十六年獨自從西洋來到香山澳。)
康熙五十四年(1715)八月十六日廣東巡撫楊琳在給皇帝的奏折中寫道:“七月十九日,有香山澳本澳商人從小西洋貿易,船回澳門,搭載西洋人郎寧石(即指郎世寧)、羅懷中二名,奴才於八月初六日傳至廣州。……七月十七日到香山澳,因天氣暑熱,在船日久,請假休息,並製做衣服,往北京天朝效力。”⑩
楊琳在同日報給皇帝的另一奏折中稱:“本年七月十四日,有香山本澳洋船在大西洋貿易回帆,搭載西洋人嚴嘉樂、戴進賢二名,並西洋人書信一封,奴才隨差員傳喚於七月三十日到省”云云。(11)
雍正二年(1724)十月二十六日兩廣總督孔毓珣在給皇帝的題本中寫道:“竊照廣東省香山縣屬澳門,向有西洋人居住,臣到任後,委驗形勢,查點夷漢戶口及西洋船隻”。”(12)
雍正二年(1724)西洋人戴進賢給皇帝上奏折云:“惟望聖恩寬厚,府賜矜全,行令廣東免其驅逐。嗣後各省送往之西洋人,願赴澳門者聽往澳門,願住廣東者容住廣東。”而雍正皇帝在該奏折上批道:“朕自即位以來,諸政悉遵聖祖皇帝憲章舊典,與天下興利除弊。今令爾等往住澳門一事,皆由福建省住居西洋人在地方生事惑衆,朕因封疆大臣之請,庭議之奏施行。”(13)
從以上檔案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幾點認識:一是就澳門地域而言,濠鏡澳已不再成爲官文書的主要用語;二是康熙朝是澳門地名上升爲官方主要用語的轉變期,或濠鏡澳、或香山澳、或用澳門,滿語也是如此;三是雍正朝澳門作爲專屬地名替代了香山澳、濠鏡澳,以致於雍正帝朱批也直書澳門。
再從淸宮與圖檔案的標識上,也可以看出澳門地名的演變與沿革。
康熙年間,廣東進呈的《廣東省全圖》香山縣下標注有前山寨、澳門、濠鏡澳。該圖還有一套是用滿文標識的,其標注名稱與漢文同。(14)雍正年間繪製的《雍正十排圖》以及乾隆朝繪製的《乾隆十三排圖》都在香山縣下注有前山寨、澳門、濠鏡澳。同治二年繪製的《皇朝中外一統與地全圖》亦如此標注。直到光緒年間印製的《皇朝一統與地全圖》才祇標識澳門而無濠鏡澳。(15)
從筆者見到的爲數不多的與圖中,香山澳大槪有廣義項的緣故,少有在地圖上作爲地名標識。至於說澳門與濠鏡澳同時標注,筆者以爲淸初濠鏡澳仍爲主要地名標識,而澳門作爲新出現之地名加以標識,自澳門可以替代濠鏡澳、香山澳後,濠鏡澳就作爲舊有地名標識了。這是僅就官方檔案和與圖方面得到的認識。
四
澳門作爲地名,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就在狹義上成了濠鏡澳的正式地名。後來,澳門又指代整個半島,亦稱澳門半島。再後來,澳門半島、氹仔、路環等統稱澳門,亦稱澳門地區。這是澳門作爲地名所發生的空間的變化。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加緊瓜分中國,葡萄牙政府和葡澳當局認爲變澳門爲葡屬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來,一方面通過外交途徑與中國交涉,一方面在澳門製造事端,擴大在澳門的葡佔地域。1849年以後,澳葡當局相繼佔據了關閘以南地區和靑洲島,氹仔和路環兩島,由一個原僅1個多平方公里的濠鏡澳——澳門,擴展侵佔到達2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的澳門地域。
五
澳門除漢文的地名外,還有外文譯名,有許多學者對此有精辟的論述和科學的考證,本文因談的是澳門地名的演變,也將專家學者對此硏究的成果,撮其旨要,介紹於此。主要依據戴裔煊先生所著《<明史佛郎機>箋正》一書。葡萄牙殖民者侵佔馬六甲後,就探聽到“除廣州港口之外,另有一港名濠鏡”,陸行三日程,海行一日一夜。濠鏡作“Oquem”,即濠鏡的譯音。葡萄牙人入居澳門使之有了很多新名字,如Amaqua、Amachao、Machoam、Macao、Macau等等。其譯名之由來也說法不一。一是說媽閣廟所在地娘媽角的對應譯詞。《澳門紀略》上卷《形勢篇》載:相傳明萬厲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祀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娘媽角者,閩語天妃也。澳門有媽閣廟,其地叫娘媽角,因語音的緣故葡人譯成“馬交”。這與汪慵叟的《澳門雜詩》說明引《澳門紀事》的說法是一致的。“葡人初入中國,寄碇澳口,是處有大廟宇,名曰‘媽閣’,葡人誤會此廟名爲地名。故以初到所見者以名其他,各國歷史稱中國澳門爲‘馬交’,其名當起於此”。一是說當地有個名叫阿媽的神,所以稱澳門爲阿媽港,葡萄牙人亦稱濠鏡爲中國阿媽神名之城。筆者見到19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新輿圖》在香山縣下標注有“媽港又澳門”,說明這也是一種較爲流行的說法。另有一說澳門之音譯地名是由澳門之馬蛟石而來。還有一種說法因停船之“泊口”而得名,等等。凡此種種,莫衷一是。
然而,値得指出的是,澳門的英文名字Macao、葡文名字Macau與漢語中的澳門並無直接的對譯關係,外語譯名其指象亦與漢語本意不同。
綜上所述,從明淸官方檔案記載看,澳門地區的地名最早稱濠鏡,從明代中葉開始又稱香山澳、澳門,形成了一地多名的現象,直至淸雍正朝以後,澳門成了專屬地名,最終回歸一地一名,但此時不是濠鏡,而是澳門了。在淸後期澳門作爲地名與以前相比空間發生了變化。這便是澳門地名的演變過程。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安雙成先生提供滿文檔案並轉寫譯文,謹致誠摯的謝意。滿文檔案均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全宗2。)
註釋:
①轉引自戴裔煊《<明史·佛朗機傳>箋正》第53頁。
②③⑦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全宗1。
④屈大鈞《廣東新語》卷二。
⑤《歷代寶案》校訂本1-08-23。
⑥《澳門紀略》上卷《形勢篇》。
⑧王之春《國朝柔遠記》卷一。
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內閣全宗禮科史書。
⑩(11)(12)(13)中国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全宗4。
(14)(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全宗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