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嚴復的“合群”學說
蘇麗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戊戌維新思潮作爲近代中國首次的救亡啓蒙社會思潮,給時代打下了深刻烙印,它對時代的衝擊,不僅表現在政治和經濟領域,還表現在社會領域。筆者認爲:嚴復的社會學說“合群”論及其中提及的具近代色彩新社會價値觀念,是當時社會啓蒙的另一突破口,爲社會領域的改革提供了依據和動力,也體現了維新思潮對時代影響的深度。
一、維新思潮的另一視角:社會價値觀的重構
鴉片戰爭後,淸朝大門被西方列強敲開,從1842年至1895年,淸政府被迫與各國列強簽定185項不平等條約①。1895年的《馬關條約》使中國陷入亡國滅種的絕境。危難之際,戊戌維新派發起“公車上書”的創舉,揭開維新運動的序幕,並把醞釀已久的維新思潮逐步推上時代頂峰。維新派提出各種變法救國主張,以西方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和自由平等思想對抗封建君主專制和君權神權;以西學對抗中學;以西方古典經濟學的自由放任思想對抗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經濟壓迫;以“進化論”對抗“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封建頑固思想……這些維新主張的共同特點是借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社會學說,否定中國傳統的封建專制制度及其體系。這種特點在社會領域的體現,就是以“群學”的社會學說及其價値準則,尤其是社會價値觀念來審視中國的封建社會,抨擊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敎制度的弊端,以達到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的目的。
在維新派中,對社會理論最有硏究的是嚴復。
嚴復作爲淸政府首批遣歐留學生,在英國學習海軍技術期間,曾大量涉獵19世紀末西方著名的社會學家斯賓塞的學說。在他早期撰寫的政論文《原強》及編譯的《天演論》、《群學肄言》等著作中,便涉及許多社會學命題。《群學肄言》則直譯自斯賓塞的《社會學問題》。嚴復的社會觀揉合斯賓塞與中國古代學問家荀子的學說而成,“斯賓塞爾者,亦英產也,與達爾文同時,其書於達氏之《物種起源》爲最早,則宗天演之術以大闡治化之事,號其曰‘群學’,猶荀卿言人之貴以其能群也,故曰‘群學’”②。
提出社會環境、個體、群體三者的體合關係是嚴復“合群”論的第一個命題。
嚴復認爲,“合群”是指群的“體合”,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個體與社會環境的體合適應,“物自變成形能以合所遇之境,天演家謂之體合……”③;二是個體與群體的體合適應,“群有數者,社會者,有法之群也,社會,商工政學莫不有之,而最重之義,相於成國。”④,“雖然民之隨外緣而爲體合也,有身形焉,有心德焉,身形之合,牽天擊地,鼓於自然,與天所勤,所以厚生者也,至其心德,大抵所居之群制爲之,民之於群也,其心德必然與法制相順,而後居之而安也……。”⑤三是明確個體與群體適應社會環境是社會進化的關鍵,“體合者,進化之秘機也”。⑥
嚴復“合群”論的第二項命題,是進一步硏究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並重點闡述個體對群體的制約及影響。
首先,嚴復指出個體素質對群體有重要影響:“今夫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於群皆至重要也。”⑦,“蓋群者,人之積也,而人者官品之魁也……且一群之成,其體用功能,無異生物之一體,大小雖異,官治相準……一身之内,形神相資,一群之中,力德相備,身貴自由,國貴自主,生之於群,相似如此,此其故無他,二者皆有官之品而已矣。”⑧,嚴復師承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指出群體是由大小各官治相準的個體組成,故個體的優劣直接影響群體的強弱,“夫所謂富強者,質而言之,不外利民云爾,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聽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亂。顧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尤誠優者也。⑨,嚴復指出民力、民智、民德等個體素質的提高有利於群合和國家的富強。
其次,嚴復認爲良好個體素質產生的途徑是:“是以今日要政統於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⑩具體地說,就是經過“浚智慧、練體力、厲德行”三個環節的磨礪。所謂“浚智慧”,就是“讀書得智,是第二手事,難能以宇宙爲我簡編,民物爲我文字者,斯眞學耳”(11),“欲開民智,非講西學不可,欲講西學,非另立選舉之法,別開用人之途,而廢八股、試帖、策論諸制科不可”(12)提出了解世態萬物令知識融匯貫通,廢八股講西學是浚智慧的最好途徑。所謂“練體力”,他說:“且自腦學大明,莫不知形神相資,志氣相動,有最勝之精神而後有最勝之智略……故庠序校塾,不忘武事,壺勺之儀,射御之敎,凡所以練民筋骸,鼓民血氣者也”(13)嚴復論述了智體互動的關係,強調學校與家庭都應重視個人體力素質的訓練培養。所謂“厲德行”,嚴復看來,德行是指“民之心有所主”(14),“夫愛國之於一群,自爲之於一己,二者出於同源……愛國者亦愛其所得爲己之分也……故曰愛國之與自爲,二者異效而同源。”(15)嚴復認爲優秀的德行一是愛國主義信念的確立,二是人人懂得“自爲”。
從上可知,嚴復認爲德智體皆全的個體素質對合群最有利。形神相資的個體得以生發凝聚,則力德相備的群體就能確立。重視個體素質的社會價値及其對群體的影響力、重視群體凝聚的合力對社會進化的作用——這是嚴復“合群”論的一大特點。
嚴復“合群”論的第三項命題,是以近代資本主義色彩的社會價値準則,否定中國封建的社會價値準則。
嚴復硏究社會環境、個體與群體的關係,目的是揭示這樣一個社會現實: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構尤其是維護這種結構體系的綱常名敎、社會習俗及科舉制已極大摧殘了中國人的個性發展,壓抑了個體素質的提高,導致民弱國危:“中國禮俗,其貽害民力,而坐令其曰兪者,由法制學問之大,以至於飲食居處之微,幾乎指不勝指。”(16)“……使天下消磨歲月於無用之地,墮壞志節於冥昧之中,長人虛驕,錯人神智,上不足以輔国家,下不足以資事畜,破壤人才,國隨貧弱……終至危亡而已。”(17)八股制“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錮智慧……其二害曰:壞心術……其三害曰:滋游手……”(18)。
因此嚴復把反封建的矛頭,指向封建倫理道德與社會陋俗賴以存在的封建禮敎制度和封建家族制度,指出這兩種社會體制造就的社會價値觀輕人倫重敎化,輕平等自由重孝治尊親,以綱常名敎作判斷善惡是非的標準,要予以徹底否定:
“今日之東事,橫決大潰,至於不可收拾者,大豈一朝一夕之故,而審其原者準乎?”(19)“神道之威旣重,將人倫之修飾以輕,其論事也,將以合於敎者爲善,不合於敎者爲不善。”(20)“西之敎平等,故以公治衆而尙自由……東之敎立綱,故以孝治天下而首尊親,尊親則薄信果。”(21),“道在無擾而持公道,其爲反比例率,二民己成丁,功食爲正比例率,三群己比例則捨己爲群,用三例者‘群昌’,反三例者‘群滅’”(22)。
在否定封建社會價値觀基礎上,嚴復提出具近代資本主義色彩的社會價値準則:“群學何?用科學之律令,察民情之變端,以明旣往測方來也。肆言何?發專科之旨趣,究動用之所繩,而示之所以治之方也”。(23)“欲知群學者,徒知此猶不足也,必區情之品,畢情之量,而遞言之,即至小小欣壓之端知皆足以貿事實,而後可言學也……夫豈徵實詢事以定其是非也哉。”(24)
這裡,嚴復提出的新社會價値準則是:以科學律令法則作準繩,衡量世情變遷,評判過去,預測未來;以客觀事實作依據,硏究世事的是非得失。即根據科學法則和客觀事實去察看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與根源,作評價社會與人事善惡是非的標準,而不是以封建綱常名敎作判斷是非的標準——這是嚴復“合群”論的另一特點,也是其社會學說的精華所在。
1900年後嚴復曾翻譯法國資產階級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代表作《法意》。嚴在譯作中寫下三百多條案語,用資產階級的價値觀評論中國的歷史和現狀。他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敎下國君“不爲法所拘”,皇帝的意志和封建禮敎就是法律的弊端,反覆論證“法”的重要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値取向。進一步強化了他先前提出的新的社會價値觀念。(25)
與嚴復提出“合群”論同時,其他的維新人士康有爲、譚嗣同、梁啓超等也提出過“合群”思想,如梁啓超說:“一群而立也,小則二三人,多則至千百兆,蓋爲群者,小而一地一事之法團,大而一國之議院,莫不行小數服從多數之律。”(26)不過,他們的群合思想側重於説明建立政治性學會的必要性,而嚴復賦予合群思想更廣的含義。在社會環境,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問題上,他認爲祇有提高個體素質,才能形成群的體合;群合而後群昌,群昌才能在物競天擇的世界中,適應潮流,促成社會進化。這一系列社會關係鏈條中,提高個體素質是基本點,群合群昌是承接點,社會進化是終極點。而串聯起整個社會關係鏈條的,是近代資本主義色彩的社會價値準則。
以嚴復爲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力圖以近代西方的社會學說尤其社會價値體系取代中國封建的社會價値體系,雖然帶有顯然的時代局限,但“合群”論尤其是新的社會價値觀的提出,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突破了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敎下長期沿襲的以“天”爲中心,以傳統綱常名敎爲準則的封建價値體系,代之以“人”爲中心,以科學爲準繩的近代自由資本主義的社會價値準則;它的提出,成爲當時社會領域反封建的強有力思想武器,成爲戊戌維新思潮社會啓蒙的另一個突破口。
二、嚴復“合群”學說的輻射力:社會啟蒙與社會改革的動力
(一)社會啟蒙:人的社會價値的挖掘
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中,人被陷入傳統儒家文化構建的家族制度和禮敎制度的怪圈裡。人不是作爲獨立個體而存在,人永遠處於一種等級關係中。家族制度以父子關係爲基礎,形成父子的上下等級關係。父親居主導地位,是一切事務的管理仲裁者,兒子是絕對服從者。如此類推,家族內的夫妻關係、兄弟關係,社會上的君臣關係、師徒關係、老幼關係……皆構成上下等級關係。在這等級關係中,上級的意志是“綱”,整個社會關係的準則是“三綱五常”,人的個性和意志淹沒在等級關係的準則裡。儒家的禮敎制度建立在家族制度的基礎上,是維護等級秩序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它以禮樂制度培養人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決不允許人的個體素質在禮樂制度的規範和實踐外得以確立,它把人的各種言行方式敎條化,不同等級類別的人,必須有不同的言行方式。人的社會價値祇體現在接受和遵守各種言行方式敎條。人的本質遭到嚴重踐踏。
封建禮敎制度極大束縛着中國人的人性發展,也與維新派的變法救亡大業格格不入。因此1895年嚴復在《直報》上發表《原強》一文,率先提出国家救亡運動之“本”是“開民智,新民德,鼓民力”(27),更強調“民智者,富強之源,此懸諸日月不刊之論。”(28)發出近代中國人掙脫封建禮敎制度束縛,追求人的解放的先聲。
嚴復的探索,也是從人在社會關係中的作用,尤其是個體對群體的作用中起步。這使嚴復理念中的“人”仍不能擺脫“關係”的牢籠,這是時代與歷史局限所使然。但嚴復敢於衝破封建禮敎的社會規範,指出個體素質的完善(其中包括人性的完善)可在封建禮樂制度的規範外實現,並仿效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觀,指出形成與完善個體素質的新途徑。
嚴復對封建禮敎的否定必然導致對人的存在價値的再認識。他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出發,號召人們救亡圖存,與天爭勝,認爲優良的個體素質,是合群與群昌的基點,是社會進化的先決條件,認爲人的價値蘊藏於個體素質裡,優秀的個體素質利於群合與社會進化,對社會貢獻較大,其社會價値也大。因此他提出祇有最大限度提高個體素質,才能最大限度凸現人的社會價値。
嚴復所具有的初步的資產階級社會價値觀,推進了他對人的社會價値的挖掘。以科學法則和客觀需要來評判人的存在價値,和以封建綱常名敎衡量人的價値,兩者的價値取向迴然不同,結果必然天壤有別。在新的社會價値準則下,人的價値不再體現於遵守社會道德規範敎條,而在於把個體調適至合符時代與社會的需要,推動社會的進化發展。這是嚴復所期待的,也是嚴復闡述其社會學說的眞實底蘊。
(二)社會改革:“合群”論對實踐的影響力
戊戌維新期間,中國社會領域曾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不纏足運動,禁食鴉片運動,剪辮易服運動,延年益壽運動……社會領域的改革是整個戊戌變法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新派社會啓蒙的結果,它體現出維新派對人文主義精神的追求,其中,嚴復功不可沒。
嚴復“合群”論對社會領域的改革實踐存在直接或間接影響。它號召整個社會從利於合群的角度出發,破除一切束縛個體素質發展的陳規陋俗和落後的社會生活方式,以群的力量完成救國圖強的大業“是知一切之業能所交換,必有大群而後有大業,旣有其大業而其群乃愈蒸”(29),對婦女纏足和吸食鴉片的社會陋習,他抨擊道:“中國禮俗……其害效最著者,莫若吸食鴉片,女子纏足二事”,認爲如不廢纏足,“則變法者,皆空言而已矣”(30)1898年1月,中國第一所近代女學堂在上海創立,嚴復對此大爲讚賞,他在《國聞報》上發表題爲《論滬上創興女學堂事》一文,抨擊幾千年來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主張男女平權和婦女解放。“夫中國之禮俗,固以嚴男女之防爲一大事者也,六經之中,諄諄敎誨,百家諸子,罔不如一,乃何爲而至於斯乎?”,“……近更於滬上創興女學堂,此後有志之女,若能努力,何患不能比跡於西人。一家無坐食之人,則家纍輕,家纍輕而後人有餘力,以事其事,或者可以挽回頹俗,轉弱爲強乎?“故使國中之婦女自強,爲国政至深之根本。”(31)嚴復對興辦女學堂的關切溢於言表,他呼籲社會支持婦女打破封建枷鎖,自強自立,爲婦女們自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嚴復的觀點是在他面對中國封建的社會體制,直接揭露封建家族制和禮敎制弊端的基礎上產生,這使他的社會理論比其他維新人士的社會學說更能觸及中國封建社會的脈搏,更貼近中國的社會現實,從而對社會領域的改革更具影響力和震撼力。同時,嚴復又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系統接受西方政治社會學說的學者,是傳播近代西方社會學的第一人,濃厚的社會理論造詣和新的社會價値論的初步掌握使嚴復比同時代的人社會領域的改革運動有更深刻、淸晰的認識。可惜嚴復本人的經歷及“中西學之第一人”(32)的地位使他一直是個理論巨人,而非實踐巨人,這一定程度削弱了他對社會領域改革的領導作用。但他的“合群”論在社會領域的影響力是無庸置疑的——
如果說近代社會學說的提出是中國近代社會啓蒙的又一個突破口,那麼,社會領域的改革則是這種突破的具體實踐;如果說在新社會價値準則啓示下,人的社會價値獲得再認識是對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敎制度的否定,那麼社會領域的改革則是這種否定的具體形式並體現了對近代人文主義的追尋;如果說對封建家族制與禮敎制的否定是對整個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個沉重側擊,那麼社會領域的改革則體現了整個戊戌維新運動對時代影響的深度。這時期轟轟烈烈的婦女不纏足運動就是最好的明證。
當然嚴復的“合群”論內容廣泛,並不僅是本文所述的三項社會觀點。而且他的社會學說如同他的其他政治經濟學說一樣,不可避免帶有時代與階級的局限,並在方法論上陷入經驗論和不可知論中,但這絲毫不影響其社會學說的魅力及他本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正如毛澤東所言:他“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求眞理的一派人物。”(33)
註釋:
①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
②⑧⑨⑩(11)(12)(13)(14)(16)(21)(27)(28)(30)《原強》《嚴復詩文選註》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1-22頁,第25-26頁,第5354頁,第54頁,第62頁,第63頁,第55-56頁,第65頁,第57頁,第65-66頁,第85-86頁,第61頁,第57-58頁。
③⑥(22)嚴復譯:《天演論》道言十五,《最旨》論十五,《演惡》論十五。
④⑤⑦(15)(20)(23)(24)(29)嚴復譯:《群學肄言》,《譯序》《憲生》第十四,《學波》第八,《國拘》第九,《敎僻》第十二,《譯序》《情瞀》第七,《學波》第八。
(17)(18)《救亡決論》,《嚴復詩文選註》,江蘇人民出版社,第126頁,第117-122頁。
(19)《原強續編》《嚴復詩文選註》江蘇人民社出版。第103頁。
(25)嚴復譯:《法意》上冊,第111頁。
(26)梁啓超《飲冰室全集》專集之四,第472頁。
(31)《論滬上創興女學堂事》,《嚴復詩文選註》第177-178頁。
(32)《新民叢報》1902年合訂本。
(33)《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