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與澳門

陳樹榮 (澳門歷史學會)

  今年是戊戌變法一百周年,戊戌變法,是戊戌年(1898年)以維新變法振興中國的愛國運動,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運動,是値得硏究、紀念的變法運動。
  戊戌變法前後,中國變法先驅康有爲,與澳門有不少關係,澳門與香港是康有爲最早走向世界的開放之地,澳門是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安置家人的避難地,澳門《知新報》是康有爲維新變法的宣傳重地。澳門是“保皇會”的總部,康有爲維新變法從澳門得到不少利益和支持。

在澳門首見歐俗百戲


  澳門開埠幾百年,長期華洋雜處,東西文化交匯,得風聲之先,不少西方的時髦新玩意,在澳門出現,歐洲馬戲是爲其一,康有爲於1885年在澳門看馬戲而一開眼界。
  康有爲生於1858年,是南海縣蘇村人,從小在鄕間長大,十三歲(1870年),第一次去廣州;十七歲(1874年),讀徐繼畬編的《瀛環志略》,初次獲得一些有關外國的知識;二十二歲(1879年),初遊香港,開始接受西方的事物;二十五歲(1882年),參加順天鄕試落第,藉此遊北京、楊州、鎮江,到上海遊租界,開始大購西書,大講西學;二十六歲(1883年),大攻西學,創不纏足會,奏請禁止纏足;二十七歲(1884年),開始撰寫《人類公理》(即後來的“大同書”);二十八歲(1885年),繼續改寫《人類公理》,兼學算學,是歲鄕試不售,頭風漸愈,以後屢借外遊作消遣,重陽節遊香港、澳門,這一年,對康有爲來說,是首次看到歐俗百戲,在康梁合傳中,有一段記述:
  在香港觀賽珍會,閱歐戲,遂遊濠鏡,觀馬戲,為見歐俗百戲之始,有詩云:
  香江陸海感蒼茫,濠江山川對夕陽。
  若問先生何所見,詭奇馬戲及蠻裝。
  這是康有爲見歐俗百戲之始,在澳門所見的“詭奇馬戲及蠻裝”,自然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這也是康有爲最早的寫澳門的詩,後來還有幾首。亦可見早在距今一百一十多年前的1885年,澳門已上演西方馬戲,這是百多年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項歷史見證。

創辦知新報鼓吹變法


  康有爲推動維新改革,先後七次上書,爭取了光緒帝和帝黨官僚對維新變法的支持,又通過興學堂、辦報紙、立學會,敎育和團聚了社會上的維新進步力量。而每組一學會,必出一刊物爲其喉舌。於是,各種主張變法的團體,蔚然興起,盛况空前;各種宣傳維新變法的報刊,也紛紛出現,風起雲湧。
  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地圖組的《戊戌變法時期成立的學會、學堂、報館分佈圖》的調查統計,從1895年到1898年,維新派在國內外成立的學會有一百零三個、學堂有一百八十五所、報館有六十四間,合計三百五十二所。
  在這股席捲神州的愛國、改革、進步的維新思潮中,澳門《知新報》異軍突起,發行量大,影響深遠,不僅在廣州、香港設有多處分銷站,上海、杭州、廣西、江西、貴州等地均有代理,且遠銷至越南、新加坡、日本、澳洲和美國等地。《知新報》同上海《時務報》、天津《國聞報》鼎足而立,成爲全國維新運動最具權威性的三家大報。

保存了大量歷史文獻


  《知新報》由康有爲、梁啓超創辦於1897年2月22日。爲籌辦這份報紙,康、梁於1896年10來到澳門,經過二個多月的具體策劃,得到澳門富商何穗田等人贊助經費,由何穗田和康有爲的弟子康廣仁(爲戊戌變法犧牲的六君子之一)出任《知新報》總理,社址設在澳門“大井頭街四號”(今日的水坑尾街電動行人天橋旁)。由康有爲的一群弟子撰述,梁啓超經常寄稿,康有爲的著作和學說也在《知新報》上時有推介。他們利用這塊宣傳重地,發揮康有爲的理論,極力宣傳變法並傳播世界上最新的科學資訊,以求變法圖強。
  康有爲創辦的這份澳門《知新報》,利用澳門當時由葡國管治、較爲開放的特殊環境,闡揚康、梁學說,宣傳變法維新,起到深遠而巨大的作用。由於在海外發行,“多載京師或各省近事,爲《時務報》所不敢言者”,無論在選題、内容上,都有它迅速、獨到之處,加上有大量的各國文字的翻譯稿,從而獨樹一幟,風行海内外。
  《知新報》可貴之處,還在於它在戊戌政變之後,仍繼續發行,直至1901年。政變後,内地不少鼓吹改革的報刊相繼停刊,《知新報》仍刊錄政變新聞,登載有關新政文字,痛斥“黨禁”,揭露袁世凱的告密醜行,發表痛悼六君子被殺的《淸國殉難六士傳》,報道澳門保皇會以及康梁流亡海外醞釀“勤王”武裝活動等。《知新報》保存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慈禧政變通緝康有為


  1898年9月21日(淸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初六),掌管實權的封建頑固勢力代表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由光緒帝掛帥主持、康有爲當設計師策劃指導的“百日維新”運動被打入血泊之中。
  在這場宮廷政變中,慈禧太后運用自己的權力,囚禁光緒帝於瀛台,宣佈重新垂簾聽政,下令逮捕康有爲、康廣仁兄弟,從《淸德宗實錄》可知,慈禧當時發出了通緝令。
  “工部候補主事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屢經被人參奏,着革職,並其弟康廣仁,均着步軍統領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
  當天中午,步軍統領崇禮親率緹騎三百人,包圍了南海會館,康廣仁當場被捕。從康廣仁那裡獲悉康有爲已經出走天津,榮祿下令大搜天津和塘沽一帶的客棧,後來才知道就在同一天的上午,康有爲已乘英商“重慶號”輪船前往上海。
  幾經曲折,險死還生,康有爲在上海逗留三天後,所乘的英輪“巴拉勒特號”,於9月27日晨在英國炮艦護送下駛往香港,康有爲避過一場殺頭之禍。

危難時告知新報救援


  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和改革者,康有爲雖身處逆境,仍然態度從容,給西方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獲得了良好的歷史評價。然而,作爲孝子賢孫的康有爲,仍然念念不忘被其禍及的家人特別是年邁的母親。康有爲在其《康南海自編年譜》中,有一段記述:
  “至英兵艦旁之公司船,即函電澳門知新報陳儀侃、劉孝寶、何穗田,告無恙,屬其救家人,又電雲衢書屋、草木草堂,屬即移家澳門。”
  在英艦上避難的康有爲,除寫上述文字交友人迅即轉交,還草與家人遺書,及與諸弟子書,及與徐君勉一書,以家事託之,匆匆數言,交李唐密藏之,康有爲在危難時,立即想到澳門以及澳門《知新報》,相信這是安置家人脫險避難之地,因爲《知新報》爲其創設籌辦,向爲其變法維新之喉舌。

家人避難澳門脱虎口


  9月29日,康有爲避難到香港,仍惦念着家人安危。他在自編年譜中寫道:
  “14日夕到香港,何曉生即同英港督所派之輔政司波君、總巡捕梅君來迎,蓋壁領事先有電告之也。居英巡捕房,有四弟來見,知家人已到澳,而老母未來,憂思甚矣。15日張夫人自澳來見,知母適從港到澳,以畏風浪不來。16日母來抱膝跪哭,幸脫虎口,獨念二叔父介藩公以及二姊四妹並象岡眷屬,乃託陳維昭繞過三水往訪迎之,時逮捕嚴急,親友皆不敢行矣。”
  在封建社會一名重犯往往牽連親屬會被誅九族,更何况康有爲這樣被太上皇慈禧通緝的重犯。
  慈禧太后在得知康有爲已逃出北京的消息後,氣得咬牙切齒,火冒三丈,發佈密令捉拿康有爲,其後幾年間,仍多次懸紅捉拿,甚至不惜重獎至十萬兩,不論生死祇求康有爲的人頭即可。
  然而,“仗義自有屠狗輩”,澳門《知新報》總理、澳門富商何穗田敢於冒風險拯救康有爲家人,及時安置康母來澳,後又安排至香港,在港澳的住宿費用,全由他支付,而且無微不至地予以關懷。
  自稱“世居澳門”的思想家、改革家鄭觀應此時亦不避嫌疑,寫信給何穗田,轉達對康有爲及其家人的慰問,並付上一百元聊表心意。
  還有一位知名敎育家陳子褒,由於他最先告知友人搶救康有爲在廣州的家人,令康母等得以及時乘船避難到澳門,以至康有爲寫信衷心感謝,信中稱陳子褒爲救命恩人。
  “歷歷維新夢,分明百日中”。康有爲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眞理,爲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歷盡艱辛。儘管“百日維新”失敗了,但康有爲強烈的愛國救國行爲,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成爲自己一生中最爲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要變革圖強,難免需付出代價。康有爲變革失敗,不僅自己被通緝,被迫流亡海外十六年,而且還因爲“百日維新”被封建頑固勢力打入血泊之中,而令其唯一的弟弟、澳門《知新報》總理康廣仁犧牲寶貴的生命,成爲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戊戌六君子之康廣仁


  康有爲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後,交康廣仁任總理,具體負責報務,報運興隆,戊戌變法期間應康有爲之邀,特往北京協助推廣變法圖強,危難之時毅然留京保駕,對事業充滿堅毅信心。康廣仁(名幼博)的被捕過程及其視死如歸的出色表現,康有爲在《康南海自編年譜》中,有如下生動記述。
  “是時幼博如廁,本可避矣,館長班恨幼博嘗責之,帶兵往搜,遂及難。車騎塞朱市胡同口,觀者如山,三人各乘一車,至步軍衙門,訊吾何往,答以已出天津,乃拘在押官員之監房,尚有一床一桌,錢維驥流涕震恐,欲尋死,幼博反從容言笑以解之。是時聞交刑部,程式穀曰:‘吾等必死矣。’幼博曰:‘汝年二十餘,我三十餘,不愈於生數月而死,數歲而死者乎?一刀而死,不愈於久病歲月而死乎?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子良曰:‘外國變法,前者死,後者繼,中國新黨寡弱,恐我等一死,後無繼也。’幼博曰:‘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何患無繼哉?’”
  康廣仁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一歲,留下妻子及八歲女兒同荷。可幸事發後,其妻、女及時從南海西樵鄕間逃至澳門,免遭“誅九族”之禍。其後幾經周折,康廣仁乃得魂歸澳門鏡湖義莊,靈柩爲其居澳家人長期供奉。
  康有爲逃難至香港,躲避了廿天,恐被淸政府派人暗算,在取得日本政府同意後,偕同夫人,在宮崎寅藏、宇佐穩來彥的陪同下,於10月19日乘日輪“河内丸”離港去日本。康有爲第一次流亡日本,前後五個月,於1899年4月3日偕容閎等人由橫濱渡海至加拿大,受華僑熱烈歡迎,於7月20日與華僑多人創立保商會,其後易名保皇會。

康有為海外設保皇會


  保皇會全稱“保救大淸光緒皇帝會”或“保救大淸皇帝公司”,亦稱中國維新會,把在海外遙祝光緒帝三十歲壽辰,作爲保皇會創立後的極其重要的第一幕,於1899年8月4日(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廿八日),在各地舉行祝聖壽大會。澳門以及各地保皇會與衆多華僑,在龍旗搖揚中叩首如儀,遙祝光緒帝健康長壽,早日復政保中國。

為光緒祝壽熱火朝天


  澳門《知新報》和日本橫濱《淸議報》,均爲保皇會的宣傳機構。在祝壽活動中,《知新報》鼓其喉舌,極爲鼎力。
  1900年6月11日(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冊《知新報》,有一篇《論恭祝皇帝萬壽之益》,對光緒帝大加讚賞:
  “本年6月28日,為今上皇帝三旬萬壽之辰,海內外諸紳商,類多先期醵資,經營籌備,以待屆時肅儀羅物,上以貢嵩呼之瑞,下以擴普天同慶之義,予小臣病新愈起覘時事得悉內地人心之愉慶若此,外而流寓數十國之華商,其愉慶不約而同也又若彼,乃言曰,皇帝猶殳也,恭祝皇帝聖壽,是猶祝慈殳之壽而稱觴,分也,諸君子儲精蓄敬,望闕臚歡。”
  “皇上自百日維新以來,外人無不交口頌譽,聲名直洋溢於五洲。”
  第二十一冊《知新報》,則有一篇《澳門倡辦恭祝萬壽慶典小啓》,報道全球華人及澳門黃種八萬人、蠔鏡殷商九千戶同賀壽:
  “聖躬,康強如昔時逢壽節,寰宇同春內地如上海及各行省,外洋凡華人足跡所至六十埠,莫不榆錢預醵,葵悃同傾,召梨園子弟,屆時作樂稱觴,守漢家威儀,望闕分班行禮,澳門紳商麟萃,士女屯,合馬蛟黃種八萬人,誰非天朝赤子,總蠔鏡殷商九千戶,類皆詩禮名家,壽祝西王,尚展寓公之敬,慶行”

保皇會總局設在澳門


  保皇會遍及美、加、澳洲有華僑的二百多個城市,共建立總會十一個,支會一百零三個,會員一百多萬人,總局設在香港、澳門。正會長康有爲,副會長梁啓超、徐勤,成爲近代中國有重要影響的團體。澳門保皇會亦是會務蓬勃,擁戴康有爲。《知新報》有一文記述:
  “本埠自設立保皇會以來歷經數月,每禮拜由禮拜三禮拜六兩晚演說,每次到聽者千百人,後至者幾無插足之地,每晚演畢之時,各人起立恭肅,齊聲喝采三嚮,俱祝今上萬壽多福云,然當演之時,各人愛戴聖上之情形,不可言喻,皆聖上德澤入人之深所致矣。”
  《知新報》上還經常刊登讚揚康有爲的文章以及他的奏章。有一篇《古今世界十傑》,舉例日本把康有爲與德皇、俄皇彼得大帝、美國大統領華盛頓、法國拿破侖第一等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