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
傅玉蘭(澳門港務局顧問)
前言
澳門是一個位於亞洲大陸中國領土最南端的一個小城市。開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一向以來,居民中就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的葡萄牙人,有來自其國土的,有在澳門生根繁衍的,也有與亞裔通婚,其後人被俗稱爲土生葡人的混血後裔。然而,佔人口大多數的,還是中國人。中國的文化和風俗、生活習慣等,在澳門的土地上還是佔主導地位。葡萄牙人從1849年起,掌握了管治澳門的權力,使這片小小的土地增添了更多西方文化的色彩。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更何況是一個城市?澳門地方雖小,也還算是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綱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標幟和名稱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變化情況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澳門”在政治上及地理上的槪念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及路環島。爲方便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一、二及三)的“澳門”是指“澳門”半島,不包括第二部分的(四)氹仔島及路環島。
街道資料的整理及分析,主要是基於澳門市政廳1993年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和《澳門街道》以及海島市政廳出版的《海島市街道》。自93年至今的街道的變化,尤其是氹仔島的新住宅群的湧現,帶來無數的新的街道名稱,這些,由於兩相關的政府部門,尙未把資料整理出版,筆者所作的統計,亦祇能至93年止。日後若機會許可,希望能把相應的硏究提高至更新的水平。
一、澳門街道的標幟
一 標幟名稱
澳門街道的標幟,種類尙算不少。有中國傳統嚴格的街巷名稱,如:街、巷、路等;也有借貸爲街巷名稱的,如:里、坊、市、口等;更有受西方文化影響所採用的標幟名稱,如:馬路、大馬路、廣場、前地等。最後還有以石級、斜坡、台等,作爲街道的標幟。儘管,這些標幟所佔的數量不多,但卻具有地方色彩。
1.1 街
澳門的街道中,以“街”作標幟的,佔街道数量之冠,相當符合人們口頭對澳門的慣稱——澳門街,以“街”來強調澳門。隨便拿來以“街” 爲名的例子,有“下環街”、“靑草街”、“馬統領街”等等。但澳門“街”這個標幟,也有五花八門的,用以表示方向和數量的變化等,請看下例:
上街—例:三層樓上街;
中街—例:台山中街;
下街—例:大炮台下街;
東街—例:罅些喇提督市東街;
南街—例:筷子基南街;
西街—例:公局新市西街;
北街—例:叢慶北街;
右街—例:大三巴右街;
前街—例:夜呣前街;
復街—例:醫院複街;
直街—例:竹室正街;
橫街—例:三巴仔横街;
大街—例:營地大街;
正街—例:下環正街;
新街—例:通商新街;
一街—例:和樂坊一街;
二十街—例:青洲坊二十街;
第x街—例:祐漢新村第四街,等等。
除此以外,也有以“街”和別種標幟同時使用的情況,如:
街/巷—例:高尾街/高尾巷;
街/圍—例:德隆新街/手肘圍
街/里—例:果欄橫街/西瓜里
街/里/圍—例:虱乸街/清和里/福隆圍等等。
最後,也還有以“街”作標幟的街道,同時也使用別稱,如:
皇子街/泗
碼頭;
庇山耶街/爐石塘;
通商新街/新填地;
伯多祿局長街/白馬行等等。
1.2 巷
以“巷”作爲標幟的,佔澳門街道標幟數量的第二位。由於澳門土地面積小,街巷也相對“袖珍”起來,“街”一般不大,“巷”也就更小。按《辭海》定義,“巷”是“小於街的屋間道”。澳門人口稠密,房舍林立,屋間道路不少,以“巷”爲名的,例如:有“大纜巷”、“玉盞巷”、“何光來巷”等等,不勝枚舉。
圍繞以“巷”作標幟的,也有增添一些指示性的變化,如數量、方向、位置、新舊、地勢等,請看下例:
二巷—例:叢慶二巷;
第x巷—例:媽閣第三巷;
右巷—例:仁慈堂右巷;
左巷—例:龍頭左巷;
前巷—例:夜呣前巷;
後巷—例:連安後巷;
上巷—例:高樓上巷;
下巷—例:永安下巷;
新巷—例:青洲新巷;
舊巷—例:下環舊巷;
橫巷—例:草堆橫巷;
西巷—例:安仿西巷;
北巷—例:沙梨頭北巷;
斜巷—例:巴掌圍斜巷。
以“巷”作標幟的街道,也有一些是同時使用別的標幟和/或別的名稱的,如:
巷/街—例:蛋巷/永安上街;
巷/圍—例:木匠巷/木匠圍;
巷/里—例:連安圍前巷/鵝里;
巷/路—例:夜呣斜巷/崗頂斜路;
巷/里/圍—例:福寧巷/福寧里/新圍等。
此外,也包括有一些以“巷”爲標幟,但有別稱的街道,如:
小販巷/下環小市
商人巷/十八間
媽閣斜巷/萬里長城等。
1.3 路
澳門以傳統的“路”作標幟的街道出奇的少。筆者把“馬路”及“大馬路”這兩個名稱作爲兩個分開的街道標幟後,以“路”作標幟的澳門街道祇有:
菜園路;
摩囉園路;
得勝斜路;
葡京路(在葡文街名上的意思應為“大馬路”);
兵營斜路/兵營斜巷;
沙欄仔斜路/花王堂斜巷;
崗頂斜路/夜呣斜巷;
黑沙環斜路/馬交石斜坡;
青洲新路/青洲大馬路(葡語為大馬路);
關閘橫路/拱形馬路等。
1.4 馬路
“馬路”在《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爲:“1.城市或近郊的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坦的道路;2.泛指公路。”在英語裡“路”,我們一般可以“Road”、“Way”等譯成“馬路”,“Road”的音也跟“路”相近。“馬路”作爲街道的標幟,不是古已有之,大槪在本世紀初才在中文裡出現,相信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
在澳門的情況是,以葡語“Estrada”這個字(也有極少數用 Caminho 這個字)譯作中文“馬路”的,也是一些原來是澳門市區近郊或邊緣地方開闢的新路,最早的日期是1889年7月26日。澳葡政府爲最早期的一些道路定名,稱爲“馬路”的,都是當時不在市中心區內的人跡稀少的近郊地方,例如:
“西墳馬路”、“亞馬喇馬路”、“關閘馬路”等。
澳門在本世紀的發展,尤其在下半世紀末,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不斷發展,現在已沒有了郊區的槪念。澳門現今稱爲“馬路”的街道也不多,若不包括同時稱爲“大馬路”的,則祇有廿六條。其中二條還有別稱,分別爲:“海邊馬路/劏狗環”及“關閘馬路/亞馬喇士腰”等。
1.5 大馬路
“大馬路”就是康莊大道、寬大的馬路之意。按推理也是受外國文化影響而傳入中國的文字裡的一個街道的槪念。葡語裡的“Avenida”,也就是在澳門譯作“大馬路”的街道標幟。澳門旣是小地方,“大馬路”也就是寥寥可數,若包含同時稱爲“馬路”(但葡文裡是用“Avenida”)及有別稱的,總數也不過是廿八條。
但“大馬路”與“馬路”比較,它出現的日期較晚,最早的祇有一條“靑洲大馬路”,是在上世紀末的1893年1月7日定名。其他的都在本世紀,特別是在三十年代,與及在七十到九十年代間都有產生。這都是因應社會的發展,塡海造地,廣建華廈,具有城市規劃的特點,從而有畢直寬敞的大道的出現,在澳門的情況是,“大馬路”倒較“馬路”更能在城市的不斷發展中生存下來。
澳門“大馬路”同時也用別稱的,最典型的便是“亞美打利庇廬馬路”,更廣爲人知的稱呼法是“新馬路”。此外的,是爲了方便稱呼而省略名字的有:“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大馬路”、“靑洲大馬路/靑洲新路”及“爹美刁施拿大馬路/施拿地馬路”。
1.6 里
澳門以“里”作街道標幟的,也有相當的數量,佔總數的第四位。“里”的原意是“古時居民聚居的地方”(《辭海》),故它在澳門作爲街道的標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同一街道還使用“圍”這個標幟,與在“周圍”聚居在一起的意義相合,故重合使用的情況比單獨光以“里”爲標幟的情況還要多。在稍後的部分,筆者將進一步談及有關的統計數字。
以“里”作標幟的街道,有:“三巴仔里”、“染布里”、“新維里”等等。以“里”和其他標幟同時使用的街道,有如下的例子:
里/圍——例:鐵匠里/圍;
里/巷——例:龍頭里/巷;
里/街——例:西瓜里/果欄橫街;
里/圍/街——例:清和里/福隆圍/虱乸街;
里/圍/巷——例:鹽埠里/鹽埠圍/椰子巷,等等。
同時,也有別稱的情況,如:
手肘里/左堂欄尾;
高樓里/船澳口;
壕里/果攔尾;
鹽里/爛花園;
玫瑰里/聚龍通津/騎樓街等。
以“里”作標幟,跟使用“街”、“巷”、“圍”標幟之間,有一明顯的不同點。“里”沒有使用任何的用以指示街道的方向和位置等的輔助字,如:上、下、左、右、東、南等。
由於“里”,一般都是非常短小巷道,故同一街道同時使用“里”和“街”作標幟的,祇有數條;而與“路”、“馬路”及“大馬路”等較大的街道標幟同時使用的,則沒有。
1.7 圍
以“圍”作街道標幟的,大槪也是澳門的特色之一。根據《辭海》內記載的“圍”字,有“環繞,包圍”、“周圍”的意思。澳門用作街道的標幟,據觀察是周圍圍內的人家,十戶八戶的居住在一起,一般是祇有入口,沒有出口。這也配合“圍”字的意思。
以“圍”作標幟的街道數目不少,佔總數的第三位。除一般直接的使用“圍”作標幟,如:“卜圍”、“沙井地圍”、“老人圍”,等等,也有帶有一些提示性的字,如下例∷
二圍——例:吉慶二圍;
東圍——例:何智英東圍;
西圍——例:何子英西圍;
新圍——例:大堂新圍;
下圍——例:大炮台下圍,等。
此外,也有與別的標幟同時使用的情況,其中如在1.6“里”內提過的,與“里”共同標幟同一街道的情況最多,比本身單獨以“圍”來作標幟的還多。至於其它的標幟,用於“里”的街道上的,也有一些,但數量極少。我們參看下列的例子:
圍/里——例:菖蒲圍/慶樂里;
圍/坊——例:花園圍/叢慶坊;
圍/街——例:手肘圍/德隆新街;
圍/巷/里——例:新圍/福寧巷/福寧里;
圍/街/里——例:福隆圍/清和里/虱乸街等。
最後,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一是加上強調的字眼,二是另有別稱如:
余敦善堂私家圍/余敦善堂里;
瞭望圍/安懷居;
蓮莖圍/蓮莖圍村;
美基內市場圍/味機市,等。
1.8 坊
澳門以“坊”作稱標幟的,若是指一條條的街道,祇有“叢慶坊”。這個“坊”,還同時與“花園圍”的“圍”來標幟同一街道。但是,澳門以“坊”來作一個居民點的區域劃分,然後,再以“街”作標幟的情況是存在的,有“和樂坊一街”及“和樂坊二街”,以及“靑洲坊一街”至“靑洲坊二十街”組成的一個居民區,以“靑洲坊”爲名。但以獨立的街道來看,標幟還應該視爲“街”。在數年前台山區和筷子基還未發展成大廈臨立的高密度住宅區時,那裡有以一組組街道組成的居民區,亦以“坊”爲名,稱爲“巴波沙坊”和“筷子基坊第一街”等,按街數推,至區域界限爲止。
現在與“坊”有近似功能的,有稱作“新村”的居民區,街道劃分也和“坊”一樣。其實舊日澳門有不少村落,是以村爲名,如:“龍田村”、“燒灰爐村”等。現在的“新村”是名符其實新的村落,祇不過是在城市裡罷了。這些新村有兩個,就是“祐漢新村第一街”至“祐漢新村第九街”止,另一爲:“華大新村第一街”至“華大新村第三街”。
最後,還有一個現象是相同的一區街道,就祇直呼其名,如:“黑沙環第一街”至“黑沙環第七街”。
1.9 市
按在某地點集中進行貨物的買賣,一般稱爲市集。在中國的各大城鎭也產生了以“市”來作爲某些街道或地點的標幟。在澳門,也有跡可尋,雖然,在數量上祇有極少數的兩個:
“味基市”:別名“美基內市場圍”,位於澳門花王堂區。在該處及附近地區,有一個具數十年歷史的市場,叫作“美基內市場”,不久前,才以“美基內市場圍”命名。
“下環小市”:別名“小販巷”,屬風順堂區,連貫“河邊新街”與“下環街”,近下環街市。顧名思義,便是一條有交易買賣的街道。
1.10 口
“口”用於指地方時,一般是指某處或某地的出口,或出入的通道口。澳門借“口”作來標幟的,亦有像“市”一樣,現在祇有極少的兩個:
“燒灰爐口”:又名“羅飛勒前地”,它跟附近的以燒灰爐爲名的街巷,都是由很古老以前的燒灰爐村留下來的名字。這裡的燒灰,是指把蠔殼放進爐裡燒成灰。當時的村民藉以作建築材料用,故名。“羅飛勒”是澳門澳督之一,1905年,當局以其名代“燒灰爐口”,但今天人們還是以“燒灰爐口”稱之。
“司打口”:又名“柯邦迪前地”,這裡的口是指“水口”的意思。即可讓船艇停泊上落之處。“司打”是葡語的音譯,有“財政”的意思,因當時這個水口,是鴉片進口唯一必經之處,有鴉片煙倉和稅館等。現時,該處建有一臨時街市。
1.11 台
澳門也有爲數十個的“台”,轉作街道的標幟。這些台的特點和“圍”很相近,一般都是一些沒有出口的巷道(在十個“台”中,有七個都指明爲沒有出口),也許以往地勢較周邊爲高,故稱“台”。在“台”內的,一般有數戶至十多戶的門牌。最多的有卅戶,如:“永聯台”;最少的,祇有一戶,如:“連勝台”。“台”也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標幟名稱。
1.12 斜坡
澳門的斜坡不是很多,以“斜坡”轉作標幟的有七處地方,也許是從葡語“Rampa”譯過來作街名標幟用,這些“斜坡”如下:
水池斜坡
東望洋斜坡
松山晨運斜坡
望廈炮台斜坡
媽閣斜坡
馬交石炮台斜坡
馬交石斜坡/黑沙環斜路
這些“斜坡”都是與山有關,山勢傾斜形成坡道,故直呼之。其中最古老的,要算是“東望洋斜坡”及“馬交石炮台斜坡”,命名於1869年的7月26日,是最早正式定名的地點之二。最後使用“斜坡”的街名標幟,是“媽閣斜坡”於1966年5月10日,之後,政府至今沒有再使用這個標幟。這些“斜坡”中,祇有三個是有門牌的,戶數也不多,其中祇有別稱“黑沙環斜路”的“馬交石斜坡”擁有較多的戶數,共有門牌十五個。
1.13 石級
借用“石級”作街道標幟,全澳祇有五處,甚有本地特色。在葡國本土的城市中,也有以“石級”(Escada)來作街道的標幟。澳門移用葡語的這個標幟,把詞翻譯過來,便成某處倾斜而有石級的街道了。澳門的五個石級是:
田螺石級
灰爐石級
小山石級
太和石級
沙梨頭石級
“石級”一般有數戶到十多戶的門牌,其中“沙梨頭石級”有一些木屋,但沒有編門牌。這些‘石級’,相對澳門的其它街道來說,都有悠久的歷史,起碼全都是在1869年7月26日首批被澳葡政府正式定名的街道中的五處。其中“灰爐石級”,如前所述,都是得名自燒灰爐村,有十多戶人家。“田螺石級”位於白鴿巢公園東北面的“石版里”與“小山石級”之間的“沙梨頭街”附近。“小山石級”距“田螺石級”不遠,中文名稱一直沿用,在葡語裡的名稱,以往的意思爲“小山石級”,現在則爲“牆石級”的意思。
1.14 前地
按張淸常敎授在其《北京街巷名稱的標幟》的硏究文章中,談到標幟地名轉爲街巷時,提出這樣的一些說法:“標幟地名不一定就是街巷名稱,要成爲街巷名稱還須具備一些條件,即:必須形成通道,而且通道兩側有居民和建築,人們以這個標幟地名來稱呼這一通道……。”
澳門的“前地”作街道的標幟地名,是從葡語“Largo”、“Praça”及“Praceta”轉譯過來,因在葡語裡有很多這樣的稱呼法。澳門的“前地”,相對於“石級”、“斜坡”、“台”、“路”、和“廣場”來說,都要多,有廿三處。
“前地”可算是標幟地名轉化爲街巷的最好例證。幾乎所有的“前地”,都有居民和建築,有些多至三十多個門牌號,如“老人園前前地/花王堂高園”。也有一些是祇有兩個門牌號,如“木板前地/板樟空地”和三個門牌號,如“金龍前地”。
唯一的例外,祇有“鮑公廟前地”,按街道名冊上,是注明沒建築物,即無門牌編號。經筆者實地視察,該“前地”現實際祇是一段毫不起眼,短而略斜的單向路,寬度祇容一輛車通過,一旁是連接鮑公廟的南山廟外牆,另一邊是鏡湖醫院外圍的圍牆,沒有門牌編號,但完全不像什麼“前地”。
其實,澳門的前地,一般都是較開闊的,形狀不一的空間,或可說是空地,四周有建築物,可視作寬短的街。由於有超愈一半以上的(十四個“前地”),都已出現在1869年7月26日命名的街道中,已有百多年歷史,滄海桑田,有像“鮑公廟前地”這樣的“前地”,想來又如何怪之有呢?此外,“亞堅奴前地”以往被稱爲“亞堅奴圍”,出現在本世紀初,可算是圍起來的空間。
“亞馬喇前地”以往則稱爲“亞馬喇圓形地”。“圓形地”(Rotunda),也是葡式的叫法,顧名思義是圓形的一塊地,現今的“亞馬喇前地”也還是圓形的,中文稱“前地”,葡文稱“Praça”即“廣場”的意思,但沒有譯作“廣場”。
最後,値得一提的是,像“圓形地”的這個稱呼法在澳門正式的祇有一個“嘉路米耶圓形地”。因在這圓形地的中央,有一燈柱,上有燈三盞,那就成爲人所共知的別稱“三盞燈”了。
1.15 廣場
澳門的“廣場”有七個,空間規模有限,包括有:
友誼廣場
如意廣場
耶穌會紀念廣場
香山廣場
永寜廣場
順景廣場
關閘廣場
這裡,“廣場”的槪念,跟外國大城市的廣場或中國首都的“天安門廣場”相比,簡直是不同一碼事。大槪澳門的地方小,“廣場”的規模也應按比例相應縮小吧。
“廣場”在澳門是新生事物,這裡最早出現的,也祇是在1989年的7月3日。以往的同類型空間,都稱爲“前地”,而自1986年12月9日後,再沒有以“前地”來稱呼這些新的空間,現全都稱爲“廣場”了。當然,這裡的“廣場”,由於都是城市規劃下的產物,每個“廣場”的設計,都可算是經過精心思考,花木點綴,彩石鋪陳,每一處都可體現到設計師們匠心獨運的意念,集現代城市美化和多功能用途於一身,這,又豈是昔日的“前地”可比擬呢?就連名字也有氣勢得多!
此外,這些“廣場”跟“前地”的另一大分別是,大部分的“廣場”都沒有門牌號碼。其中祇有“香山廣場”和“關閘廣場”有門牌。
1.16 雑項
在沒有標幟的澳門街道中,如沒有跟其它有標幟的同時指稱同一條街道的,大槪祇有“海景花園”和“聚龍舊社”了。
“海景花園”其實是介乎“前地”和“廣場”間槪念間的一處露天空間,位於“廈門街”和“長崎街”之間,靠近“友誼大馬路”,植有花木和設有兒童嬉戲的設施,於1991年2月11日憲報刊登定名作實。可惜這三數年間,在外港不斷進行的塡土造地活動,此處對開的海面,早已高廈臨立,故此,實際上是“花園”猶在,“海景”無存了。
“聚龍舊社”位於“玫瑰里”與“西瓜里”之間,入口在“果欄街”六十號和“關前正街”二號之間,有數個門牌號。它應與稱爲“聚龍通津”(又名“玫瑰里”及“騎樓街”)的一條長街有關連。“聚龍舊社”是一條古舊的窄巷,巷內的一間“聚龍社”內便有碑記載1819年的舊事,並指該處舊日爲一“海浸之地”,由此可想像澳門地貌的變化。社內奉祀社公,是當時之土地廟。自1869年7月26日由政府定名至今,這條小巷就一直維持祇用“聚龍舊社”四字爲名。
二 標幟的數量、分類及配搭
澳門街道的實際總數爲八百四十一條,這包括了所有具或不具標幟的街道,即包括:街、巷、路、馬路、大馬路、里、圍、坊、市、口、台、斜坡、石級、前地、廣場和其餘祇有名稱但不具標幟的街道。其中,具有兩種或以上標幟或有別稱的街道,爲數一百八十三。這樣,要把不同標幟和別稱都算在一起的話,澳門的街道在中文裡的稱呼總共有一千零廿四個。這裡要強調“在中文裡”的意思,是葡文裡,每一街道祇有一名。故從葡文角度看澳門的街道及其名稱,實際上也祇是八百四十一之數。
現在,請看下表:


表內的統計數字需要說明一下。首先,街道標幟內的單標是包含“標幟同但提示詞不同”和“標幟同但街名有別”的兩種情況,舉例:“水井斜巷”/“細井巷”,標幟同是“巷”,但有指示字;“十月初五日街/泗孟街”,標幟同,街名不同。這些街道旣然是每個組合祇是一條街,筆者祇視作單標,每個組合祇作一個單元處理。
此外,値得注意的是,“里”和“圍”的配搭,即同一街道同時又稱“里”又稱“圍”,例如“大頭針圍/大頭針,幻覺圍/高樓里”等所佔的數量,比祇得一個標幟的“里”或一個標幟的“圍”的街道還要多。若不管同一條街同時使用“圍”和“里”作標幟的話,在澳門的“圍”或“里”的街道標幟,各自都有百多個。
至於這裡的比例數字,由於很易受不同的配搭和定義範圍的影響而產生變化,祇宜作粗略的參考。筆者試舉一例,假如把全澳所有以“里”作標幟的街道拿來作一個比例計算。結果便會跟這裡的很不一樣。這個例子,意在說明,由於澳門的街道複合使用名稱和標幟的情況較普遍,使統計和比例的情況複雜化,比例的計算要針對目的和要求,才有意義。
故此,筆者反倒有興趣從另一角度,就是街道標幟和街道名稱的複合使用方面,作一個分析。
如在本章開始時提過,澳門在同一條街道上使用兩種或以上的標幟,與及使用別稱的情況,發生在一百八十三條街道上。換句話說,祇一街一名一標幟的,有六百五十八條。
街道不同名稱和不同標幟同時使用的情況,茲分析統計如下:

從上表可看到,同一街道使用不同名稱和不同標幟的情況佔最多,其次便是使用同一名稱和不同標幟的情況。祇使用一個標幟,但名稱是省略的叫法,出現的原因是一方面是爲方便,約定促成,如:“營地大街/大街”;另一方面也因爲這些街道的名稱大多數是從葡語譯過來的,難叫難記,例如:“罅些喇提督馬路/提督馬路”,省略些叫,也就更方便易記。
此外,在分析統計時,筆者發現了一些有趣和令人感到疑惑的現象,我們且看看下列的一些街道:
咸蝦里/咸蝦圍
咸蝦圍/咸蝦里
工匠里/沙攔仔圍
工匠圍/居安里
乾草里/賣草地圍
乾草圍/賣草地里
它們是六條不同的街道,但第一、二雙街道的名字配搭剛好相同,分開來看是同名的街道,很易找錯路。第三、四雙,“工匠里”卻不跟“工匠圍”配搭去指同一街道。最後的兩雙也是近似的配搭,偏偏就剛好相反,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三 標幟出現的時代背景
澳門街道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許多的街道的標幟,早於澳葡政府在1869年7月26日爲澳門當時的街道定名時便已在使用;並一直沿用至今。試舉例:“惠愛街”、“山水園巷”、“崗頂斜路”、“西墳馬路”、“銀針里”、“吉慶二圍”、“下環小市”、“司打口”、“東望洋斜坡”、“沙梨頭石級”、“媽閣廟前地”、“聚龍舊社”等等,這些使用不同標幟的街道,都在上述日期被政府正式定名使用,實際上,它們出現的年份,肯定大部分早於這個日期。
此外,“坊”這個古老的標幟,如現存的“叢慶坊”,雖祇記載出規的日期是1905年,但肯定它使用的歷史比這更長久,祇是那些以“坊”爲標幟的街巷早隨歲月的流逝而消失。筆者試舉一例:在“關前正街”附近的“聚龍舊社”內,有1819年立的石碑,記戴有“……泗勝坊乃闔澳咽喉之地。”,這裡的“泗勝坊”便是是“關前街”附近一帶的故稱。也即表明,在澳門“坊”是古已有之的街道標幟。較近的和又已消逝的,有在前面提過的“靑洲坊”,還有在其附近的“和樂坊”等。
澳門的標幟,祇有“台”、“馬路”和“廣場”是出現較晚的街道標幟。其中,最早出現的“台”爲“和平台”,日期爲1964年9月28日;最早出現的“大馬路”爲“靑洲大馬路”,日期爲1893年1月7日;而“廣場”則爲“香山廣場”和“關閘廣場”,同在1989年7月3日公佈。
四 標幟的特徵及街道的佈局走向
澳門自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已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塡海造地,土地面積的增加,不單出現了新的標幟,還使舊的標幟在使用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另一方面,街道的佈局和走向,也有所發展。
澳門初爲小漁港,經濟發展不大,居民(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多聚居於下環區,內港一帶,沙梨頭、大炮台山腳、龍嵩街、風順堂區及南灣一帶。明顯的沒有城市規劃,街道都是彎彎曲曲無定向的,各標幟的街巷,闊窄長短,沒有劃一的標準,差別看來不大。“街”一般比“巷”、“里”等稍寛稍長;“圍”一般有入口無出口;“口”一般都是近水的地方,舊名稱爲“水口”;“坊”是一個居民區,內有街道;“市”是一集中貿易的地點;“斜坡”是山上的斜路;“石級”和“路”或“斜路”顧名便可思義,至於“前地”也就是一些建築物前的空地,“廣場”是更爲闊大的空間,等等。
在數次塡海工程後及陸地上市區的發展,街道的規劃和走向較有秩序了。本世紀以來出現的澳門街道明顯更爲寬闊筆直,如:“賈伯樂提督街”、“鏡湖馬路”等,對比以往用同一標幟街道,面積和形態都有改變。此外,在城市規劃的影響下,產生了一些街道排列方正整齊的居民區,如:台山區、靑洲區、祐漢區,等。
從整體佈局上看,澳門這個由小島沖積形成的半島,是東北至西南走向的,比較自然地,街道的走向都以這兩個方向爲主,如“罅些喇提督大馬路”,“關閘馬路”、“荷蘭園正街”等。西北和東南走向的街道,其中最顯著的是“高士德馬路”,“美副將大馬路”、“新馬路”等。
除舊區和新區街道的排列佈局有別外,澳門的街道還有兩處呈圓形向外作放射狀的街道網,其一是在大炮台東北面,有一個街道從四面八方匯集的點,這些街道包括:“西墳馬路”、“賈伯樂督街”、“鏡湖馬路”、“新勝街”、“高園街”等;另一處是接近“高士德馬路”中段的“嘉路米耶圓形地”,也就是著名的“三盞燈”了。
二、街道名稱的來源特點及反映的社會狀況
一 街道名稱的中葡特色
澳門跟其它城市相比,街道名稱的來源有相同和不同點。它們用的不外乎是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動物、傳說、神話、四周事物、宗敎、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等爲名。不同的特點,則形成了這個城市的自身的特色。萄萄牙人在澳門生活了四百多年,爲澳門街道的名稱帶來許多西方文化特色,也是澳門街道名稱的最大特點。
在本文第一章第二節內,筆者曾提過澳門的街道,在葡文裡,每一街道祇有個名稱。那麼,它與中文的街道名稱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呢?筆者通過觀察分析,就中葡文名稱之間的關係歸納出以下的幾點:
1.1 葡文音譯
例:賈伯樂提督街 Rua do Almirante Costa Cabral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Avenida de Almeida Rebeiro
咩路馬楂度街 Rua de Álvarode Melo Machado
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 Av. do Conselheiro Ferreira de Almeida
庇山耶街 Rua de Camilo Pessanha
一般這些譯音的街名旣長又難記,很自然地,人們都會省略著的叫,如:把“賈伯樂提督街”稱爲“提督街”;或用別的叫法,如:“亞美打利庇廬大馬路”爲“新馬路”,“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稱爲“荷蘭園正街”等。故,此是中文名稱比葡文名稱多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値得強調的是,在澳門使用的是粤方言,絕大部分音譯街名用的都是粤語,形成極具地方語音和用字色彩的街道名稱。在本文所引用的例子中,就有不少具有這個特點。
1.2 中文譯音
例:俊秀圍 Pátio de Chon Sau
香山廣場 Alameda Heong San
觀音堂街 Rua de Kun Iam Tong
政府採用原有的稱呼法,按中文的聲音直譯葡文。這樣,一般情況下,葡國人祇懂發音和街道的標幟,但不知道它們名稱的含意。
1.3 葡文意譯
例:商業學校街 Rua da Escola Comercial
公局市前地 Largo de Mercado Municipal
西墳馬路 Estrada do Cemitério
這些街道明顯是政府先定了葡文的名稱,然後再把意思譯成中文。
1.4 中文意譯
例:爛鬼樓新街 Travessa do Armazém Velho
缸瓦巷 Travessa da Louça
蠔里 Beco da Ostra
這些是從原有中文的稱呼轉譯爲葡文對應的意思,當然,像“爛鬼樓”這樣地道的廣東口語,葡文祇能譯作:“舊貨倉”的意思了。
1.5 半音半意
例:望廈炮台斜坡 Rampa do Forte de Mong Há
高利亞海軍上將大馬路 Av. do Almirante Magalh~æs
Correia
高可寧紳士街 Rua do Comendador Kou Ho Neng
這種情況可出現在自葡譯中或自中譯葡的時候。上例:“Rampa”是街道的標幟“斜坡”,“Forte”是“炮台”,“Mong Há”則是粵語“望廈”之意。第二例:“Av”是“大馬路”,“Almirante”是“海軍上將”,“Magalh~æs Correia”是人名;最後一個“Rua”是“街”,“Comendador”是一個勳銜,這裡譯作“紳士”,“Kou Ho Neng”即“高可寧”音譯,是以往澳門的一個巨富。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看到,這些街名都是一半音譯,一半意譯的。
1.6 音義不相關
例:三層樓斜巷 Calçada de Francisco Antóio
十字巷 Travessa do Muro
虱乸街 Pátio de Felicidade
這裡是各自有自己的意思,二者間無相關聯繫。“三層樓”葡文裡是以一個葡人的名字作名稱;“十字”葡文裡意思是“牆”,而“虱乸”是“快梁”的意思,難道讓跳蚤叮也開心快樂嗎?
1.7 音義相近
例:舢舨巷 Travessa de Sampana
“Sampana”的發音與“舢舨”的發音近似,意思也是解作“舢舨”。這樣音義相近的街名極少。
二 街道名稱的來源及反映的社會狀況
各式各樣的街道名稱,反映了我們社會的狀況,是一本有價値的社會學參考書。我們嘗試通過澳門的街道,看看它們的來源和所反映的事物。來源和反映的事物往往是不可分的。
2.1 來源於大自然
澳門街道名稱最基本的來源,便是來自大自然山川、草木、禽鳥、動物、海產、河鮮等,我們可看下述的例子:
山川:峽谷巷等
草木:青草街、菖蒲圍、玖瑰里、樹木巷、蕉園圍,等等。
禽鳥:鵪鶉巷、鴨巷、雀里、山雞巷、鷹圍、牡雞斜巷,等等。
動物:豬里、羔羊圍、蟒里,等等。
海產:海蛤里、蠔里、鮮魚里,等。
水果:柚果里、椰子巷、龍眼圍、西瓜里,等等。
這是比較典型的農業社會的命名法,反映了社會自然樸素的一面,澳門也是經歷了數百年才發展成今天稍具規模的城市模樣,這些小街小巷,就是當年居民質樸的反映。
2.2 平民生活情況
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況,往往可通過街道的名稱反映出來:
生活用品:匙羹里、刀里、鞋里、大頭針圍,等等。
物品:缸瓦巷、擔桿里、玻璃樽圍,等等。
食品:鹹魚里、鹹蝦里、芽菜里、米街,等等。
買賣:柴船尾街、果欄街、賣菜街、賣魚巷,等等。
職業:剪髮匠巷、苦力圍、轎夫巷、工匠街,等等。
從中,我們可了解到舊日,甚至到今天,在這些街巷裡人們從事的活動。
2.3 居民的來源
從一些街道的名稱,我們可估計居民的來源,例如:
以姓氏為名的:鋰家里、趙家圍、何光來巷等。
以外來人名為名的:摩囉園路,白頭馬路等。
其中,“摩囉”在粵語的意思是指依斯蘭敎的信徒,他們以往聚居在此處,故以“摩囉園”名之。“白頭”是指瑣羅亞斯德敎(又名“祅敎”現還有一“白頭墳場”,是這些敎徒下葬之處。
2.4 地理情況
澳門的許多街道,都可反映地理情況,甚至滄海桑田,今天已成掌故矣。筆者在此舉數個例子:
山邊街
田畔街
大碼頭街
新填巷
“山邊街”是山邊的路,“田畔街”以往有田和村舍,“大碼頭街”現在距碼頭已較遠了。“新塡巷”對現在來說,已是差不多一個世紀,不再是“新塡”了。
2.5 歷史情況
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歷史,但有些街道的名稱,卻就是記載了歷史的事實:
得勝馬路
紅窗門街
十月初五日街
“得勝馬路”是爲紀念澳門葡人在十七世紀成功擊退荷蘭人入侵爲名。“紅窗門街”是昔日澳門有城牆圍繞時的其中一個城門出口,因閘門窗髹成紅色,故俗稱“紅窗門”,其後城牆被拆去,該地仍以“紅窗門”爲名。最後,“十月初五日街”是爲紀念葡萄牙人革命成功,在1910年10月5日成立共和國的歷史。
2.6 宗教情況
澳門的宗敎五花八門,道、佛、儒、天主、基督以及其他林林種種的都有,像前述的“摩囉園路”及“白頭馬路”就已記錄了兩個宗敎的存在。當然,我們在澳與宗敎有關的街道,主要是反映佛敎、道敎和天主敎的,如:
哪吒廟街
觀音堂街
耶穌會紀念廣場
主教巷
三巴仔街,等等。
2.7 經濟情況
這和前述反映平民的生活情況息息相關。以職業和買賣爲名的街道,已反映出澳門昔日的小農和小手工作業的經濟模式。除此以外,我們還可找到像:
漁翁街
菜圍路
船廠巷
貨倉街
工廠街,等等。
這些街道的名稱,代表了經濟的不同領域,與及澳門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歷史的反映。
2.8 政治情況
澳門街名中,如:
議事亭前地
公局新街南街
兵營斜路,等等。
反映了澳門政治的側面。“議事亭”本是昔日中國官員與澳門葡人進行事務商討的地方,今天則是“市政廳”所在之處。“公局”即“議事公局”的簡稱,“公局新市”即“市政新街市”的意思。“兵營斜路”是昔日軍隊駐紮之處,反映了一定的軍事情況。
2.9 文化情況
文化的範籌可以是很廣泛,譬如:“福隆新街”是昔日的花街柳巷,反映了中國式的“娱樂”文化;“盧九街”、“慕拉士大馬路”反映對先人的紀念;“顯榮里”、“福安街”反映人們的良好願望;“長崎街”、“北京街”是對別個城市的榮譽;“天神巷”、“夜呣街”是中國的民間傳說,等等,實在是不勝枚舉。
此外,在其它章節裡,特別是對上的一節,筆者已介紹了葡萄牙文化對澳門街道的影響,這也是街道名稱的一大來源。
2.10 雜項
最後,也有些是比較特別的街道名稱,値得一提:“幻覺圍”、“老饕巷”、“家冷巷”、“荒字巷”、“愕街”、“扊扅圍”、“暗圍”、“煩懣圍/里”、“聚龍舊社”、“爛鬼樓”,等等,都不特別屬於哪一類,反映的是人們的感覺、嗜好與及一些瑣碎的東西。
三、街道名稱的變革情況
澳門現存的街道名稱,一部分是由於城市的新建設而產生,但大部分都是由舊日不斷積存、改變而繼續生存下來。當然,也有一部分的街道已死亡,那就是,已不存在或名稱已不再用。按對《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作統計,已不存在的街道有一百六十六條,其中的三十條已改別的街名,這些舊的名字已不再用了。
街道的變革方式和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數點:
3.1 改名
即舊名不再用,現在祇用新的街名。例如:
病人院街——即現在的馬忌士街;
窮圍——即現在的大三巴巷;
監牢街——即現在的蘇雅利醫士街;
火藥局斜巷——即現在的得勝斜路;
薩拉沙博士大馬路——即現在的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和友誼馬路;
黑姪巷——即現在的千年利街,等等。
這些街名原名都不太雅觀,什麼“病人院”、“窮”、“監牢”、“黑姪”等,“火藥”則殺氣騰騰的,而“薩拉沙”誰人都知道他是葡國的大獨裁者,這些名字,看來都不太受歡迎,改名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改名有時也因行政的原因:如“萬安台”是通過市政例會更改爲“萬安巷”。
3.2 合併
有些街道,由建設或行政關係,跟其他街道合併了。例如:
長安圍——現已併入花園圍內。
鯉魚井——即現在墨山巷之一部分。
3.3 改為私家産業
一部分街道,由於各種原因,現在改爲私家產業,例如:“由義圍”、“柴船尾巷”、“蓬里”。
3.4 被佔用
由於其它的建設,一些街道被佔用了,例如:
盾圍——現為郵雷廳所估用;
二龍喉馬路——現為東望洋士多鳥拜斯大馬路及亚馬喇馬路所佔用;
利字里——原坐落在燒灰爐與西灣街之間,即現兒童遊樂園所佔用。
3.5 坐落處不明
由於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一些現已不存在的街道,曾坐落於一些現已不太淸楚的地點。例如:
谷字巷
圍基巷
三多里
叢林里,等等。
總結來說,街道的變革,原因不外乎是由於城市的建設發展,使舊的一些街巷消失。此外,有爲名稱不好而改。另一方面,如在本文前面的章節裡提過,城市的新建設,帶來新的名稱;更有因爲譯音的難記難讀而作別稱;也還有沿用舊日的街名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街道產生變革的原因,也能說明了問題。
四、氹仔及路環的街道
氹仔位處澳門的南面,舊日是由三個海島經自然沖積和人工塡海而成的,這三個小島名爲雞頸山(又名雞頭山)、觀音岩和菩提山。氹仔的面積已由本世紀初一點九八平方公里擴展爲至1992年止四點一平方公里,是兩倍於原來的面積。
氹仔昔日人口不多,村落較分散,居民則較集中在島南面,一般稱爲舊市區。
氹仔與澳門聯繫交通不便,祇靠渡海輪行走澳氹兩地。路、氹之間有一連貫公路,建成於1968年,較澳門與氹仔間的直接交通更早更方便。澳氹大橋於1974年通車後,情況有了改善,在其後的廿年間,氹仔的發展可算是一日千里,無數廣廈湧現在平地和山間,加上94年第二條連接澳氹的大橋建成,以及95年國際機場的啓用,還有正在計劃中的大型建設,氹仔可說是澳門經濟發展的未來新路向。
路環較諸氹仔的發展,明顯地失色得多。位於氹仔南面的路環島,雖面積遠較氹仔和澳門大,由於地貌以山爲主,面積約爲七點二平方公里。
路環人口少,多集中在島的西南端,開發也較晚,至今還沒有多大發展,唯一的現代化投資,是政府在島的西北部塡海造地,預算建一個貨櫃碼頭住宅工業綜合的發展區,現一般稱爲聯生工業村,用以吸引投資。
除此以外,路環一般祇作爲澳門居民周末休憩及從事水上活動的地方,有郊野公園、健康徑、海灘及高爾夫球場等設施。
由於在本文前述的章節裡,對澳門的街道標幟和名稱已作介紹,在這裡,筆者擬對路、氹的街道祇作簡單的介紹分析,不欲贅談。況且,路、氹的街道也實在不多。我們先看下表:

從表中可看到,氹仔的街道要比路環多。有一百一十三條。其中以“街”爲標幟的佔數量最多,佔總數差不多一半。“公路”祇一條,名爲“七潭公路”在葡文裡,“公路”與“馬路”用字相同,同爲“Estrada”。沒有以“里”作標幟的街道,“前地”則相對各街道的數量比例來說是相當多。“圓形地”比澳門和路環都要多,有四個。這裡的村,是一條條村的意思,現存的還有兩條,名爲“三家村”和“卓家村”。這個“村”的標幟用法,相對於澳門來說,還可以保留下來,證明城市的發展落後於澳門。氹仔現在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有相當數量的街道還沒有整理在街道名冊內。
我們看看路環。路環的現有街道爲八十一條。“街”和“巷”的數目一樣多,“圍”的數目較氹仔多一倍。有一個“里”。“前地”的數目比例相當高,佔街道總數的十分一強,相信是空間較多之故。路環沒有“大馬路”,這裡的“公路”是指“路氹連貫公路”,實際上也不完全屬於路環。
至於街道的名稱,路氹的街道與澳門一樣,有舊也有新,有中式,有葡式,各種來源也有,茲舉數例:
氹仔:水鴨街、蟻圍、花朵圍、汕頭街、打鐵圍、永福街、宋玉生博士圓形地、客商街、買賣街、律政司街、兵房斜巷、米也馬嘉禮前地,等等。
路環:九澳聖母馬路、天后廟前地、水井圍、打纜前地、民國巷、田畔村、玖瑰巷、草圍、陸軍路、雞公圍、船舖街、計單奴巷,等等。
我們從中可看出它們所代表的社會狀況和來源。此外,路氹也有一些街名是非常有趣的,如:氹仔的“跛腳梯”、“松樹尾”、“賊仔巷”、“雞毛圍”等,在路環的有:“肥胖圍”、“美女巷”、“情人街”、“賊仔圍”和“水泉公地”,等等。
結語
本文從探討街道標幟和名稱的角度出發,對澳門的街道作了一個簡略的分析,包括它們所用的標幟和名稱,其數量、種類及配搭;出現的時代背景、特徵和佈局;它們的來源特點及變革情況等等。
澳門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事實深刻地反映在街道的標幟和名稱上。與此同時,葡萄牙人的存在和葡萄牙文化在這數世紀間的傳播,爲澳門的街道文化增添了不少異國色彩。城市和社會的發展與時日並進,各種各樣的街道標幟和名稱,將隨時代的演變,或綿延不斷的使用下去,或湮沒在浩瀚的歷史煙海中。然而,無論在哪一個時刻,同時代的有心人,都可從中獲得啓示,了解到它們反映的歷史和社會狀況,用以總結生活,勉力向上,回饋社會。
澳門的街道,留下我們無數的腳印;澳門街道的標幟和名稱,留給我們寶貴的生活見証。
參考資料
書目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澳門市政廳,1993;
《澳門街道》,澳門市政廳,1992;
《海島市街道》,海島市政廳,1994;
《澳門總覽》,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1;
《澳門地理》,黃就順等著,澳門基金會出版,1993.10;
《澳門風物志》,唐思著,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12;
《澳門》繆鴻基、何大章、雷強、鄭天祥、黃就順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5;
《澳門歷史》鄧開頌,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9;
《澳門史略》元邦建、袁桂秀,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1988.7;
《澳門四百年》費成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9;
《澳門人口》鄭天祥、黃就順、張桂霞、鄧漢增,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9;
《澳門記略校註》印光任、張汝霖原著,趙春晨校注,澳門文化司署出版,1992年。
文章
《北京街巷名稱的標幟》張淸常;
《明淸以來北京城區街巷名稱變革所涉及的一些語言門題》張淸常;
《解放後北京街巷名稱系統演變的社會語言學透視》張凱、儲誠志、王永場。
詞典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硏究所詞典編輯室,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2.4;
《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7.1;
地圖
《澳門市區》-“澳門總覽”內附圖;
《澳門市區》-澳門日報繪,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1993.12;
《氹仔離島》-澳門日報繪,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1993.12;
《路環離島》-澳門日報繪,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