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紅樹林

鄺幸泉(澳門培道中學敎師)

一、澳門紅樹林的分佈及種類



  1.分佈
  (1)路氹連貫公路的西北角。首段——由氹仔賽馬會西北處的壹號碼頭起,經基組,到排角,岸邊就有小規模的紅樹。次段——經過十字公園的海邊馬路沿岸,而伸至路氹公路,這片美麗的紅樹林岸靠周家村、後背灣、嘉謨山敎堂、星星公園、氹仔市政公園。
  這塊從陸地向海洋過渡的沼澤,西側是大、小橫琴,受西江磨刀門淡水的影響,東側是珠江口,受伶仃洋水系等滋潤,屬於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紅樹林植物成爲生長在這澤地上茂密的灌木叢林,形成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80年代,紅樹林生長發育最旺盛期,面積曾達約10公頃,這是由於1968年路氹路建成,此地區海面祇有緩和的海浪,淤泥積聚,鹹、淡水匯聚,受海水潮脹潮退的影響,構成適宜於紅樹林植物生育的天然環境。這片澳門最大的紅樹林,曾是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棲息地,連同岸上1921年建成的歐陸式建築物及“住宅家具博物館”,已被列爲澳門八景之一——稱“龍環葡韻”。
  1992年,因東側建造國際機場,爲淸除淤泥,減低成本,將沙泥用泵抽排堆置到公路西側的紅樹林區,於是紅樹林逐漸被淹埋塡平。
  (2)路環的石排灣塡海區——聯生地段,有三個小面積的紅樹林區;此外在荔枝灣的沿岸亦有小規模的紅樹林生長,但這區環境污染相當嚴重。
  (3)鴨涌河中山公園滂,位於半島與大陸拱北關交界處,亦見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紅樹林植物。

  2.紅樹林群落種類
  在澳門以路貫公路的西北角上生長着的紅樹林面積最大,具有群落的代表性,海島市政廳土地工作處,及澳門大學與國內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曾作過較系統的硏究,下面主要以該林的情况加以介紹
  (1)植物種群
  澳門紅樹林生物群落中,林木由十多種植物組成,歸納分析可分爲海灘紅樹林,和海洋半紅樹林(或稱後紅樹林)兩大類,其內各含主要植物見下表


  據1993年澳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調查海灘紅樹林內主要樹種比例爲:桐花樹(屬紫金牛科)佔57%,白骨壤(屬馬鞭草科)佔21%,秋茄(屬紅樹科)佔20%,老鼠勒佔1%,以前三種伸延向海中的能力最強,有鞏固淤泥的作用,是造陸地的先鋒樹種,這些植物均受潮水漲落的影響,及鹹淡水的滋潤。由於此片紅樹林被人工抽灌淤泥的干擾,秋茄未能如一般紅樹林群落那樣,成爲首位優勢數量樹種。
  紅樹林樹種具有三個生物學特點:
  第一、胎萌現象。其種籽在脫落離門母體植物之前已經萌芽,即其胚軸成熟後,直接從母體脫落,撒播落在母樹的周圍,直接由胚軸繼續萌發,長出幼苗。如果適逢潮汐,也可隨潮水傳播到其它海岸灘涂,擴展其分佈範圍。
  第二、泌鹽現象。紅樹林的各部份器官均能耐受海水鹽份,通常澳門夏季海水的鹽份約爲2.3%,紅樹具有泌鹽的功能,使其具備適應高鹽生活環境條件的要求,如果不具有,則不能生存繁植,這是紅樹林長期歷史發展適應性的結果。
  第三、根系發達。具有氣生根和支柱根,進行呼吸作用和固沙固土的功能。
  (2)動物種群
  澳門紅樹林生物落中,由百多種動物組成,現按動物分類次序列出如表


澳門紅樹林群落還有許多動物、植物種類尙未被認識,微生物種類更是空白,有待今後進一步調查硏究探索。
  紅樹林內的浮游植物(如一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把大陽能轉化爲化學能量貯存起來,林內的魚、蝦、蟹等海灘動物,以藻類等浮游生物有機體爲食,將化學能轉化爲其自身營養和能量。
  紅樹林內的食物鏈,通過食物的關後,直接或間接地把生活在此同一環境下的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聯結成爲一個整體。再進一步,各條食物鏈交叉,互相依存,相互制約,形成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複雜綱狀聯繫,稱爲紅樹林的食物網。
  生活在紅樹林中的各種動物糞便,及動、植物等殘骸,則成爲紅樹林內植物的天然有機肥料,林內植物有了充足的養份,枝葉及根生長發育繁茂,反過來又成爲海灘動物的天然保護傘。

二、澳門紅樹林資源的三大效益



  下面從社會、生態及經濟等三方面加以闡述。

  1.社會效益
  首先是綠色的防浪林。紅樹林是人工用石砌成的防浪堤壩前的一道自然構成的屛障,它降低颱風所造成的損壞力,減輕風浪對堤防陸地的侵襲,保護着居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多年來不斷地自然繁衍,向外灘拓展,在氹仔的海邊馬路東、西兩翼,擴展寬度已離原岸邊石堤百米以外,中央最遠達三百米,這條綠色的長城,東西全長約兩哩。紅樹林起着調節海洋氣候,提供居民充足淸新的空氣的作用。
  第二是旅遊的勝地。“十木百鳥多魚蝦”是對這個美麗景觀的槪括描繪,紅樹林是在潮退時顯現,潮漲時被淹沒,旣有亞熱帶雨林四季長靑的特質,又有多姿多彩的奇特根系。上百種各種色樣雀鳥,是由於其樹冠稠密,林內食料豐富,能提供寜静優越棲息、尋食和繁殖環境,人類不輕易進入其內捕獵,所以無論定居或是遷徙的鳥類,都喜歡投入這個世外桃源。林下底棲居住的蟹、貝、魚、蝦形態奇特,共有卅多種,令人嘆爲觀止,如入入仙境,立體層次,旅遊者可盡情享受。山的背面就是澳門著名的“新陶陶”、“熊貓”和“木偶”等餐廳。氹仔的這角美景,是澳門旅遊業的寶地,國際機場、世界貿易中心、火車站及工業區建成之後,將會更顯出其旅遊魅力,紅樹林自然順理成章地成爲澳門一景。

  2.生態效益
  紅樹林是河口海岸的第一性生產者,維護着海岸帶及島嶼內生態平衡,擔當着主持的角色。它的葉片、枝幹、花果等凋落物,平均掉落量每日每平方米爲二點三克,而且物質循環速度快,夏季高溫階段,落葉分解期僅需三十天。落物碎屑含豐富的有機質,提供給蟹、貝、魚、蝦及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的營養。而這些海產動物又是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如雀鳥、蛙、蛇等脊椎動物飼料。沼澤泥土中的微生物則是上列消費者等的分解者,其分解後營養元素,又反饋給紅樹林作養份,供給樹木生長和發育,構成複雜的食物網鏈。
  紅樹作爲基礎生產者,經過一級、二級,以至多級的消費者,最後由分解者完成自然界由元素開始,又回復到元素的物質循環過程,同時在過程中將熟能量從一級轉移到另一級,完成能量變換以及訊息傳遞。
  紅樹林是處於陸地與海洋之間的生態位,屬於過渡類型的特殊沼澤群落,此生態系統中,紅樹林是能流、物流和訊息流的基質,起着第一生產者的作用。如果基礎受損害,可以說是“釜底抽薪”,自然生態平衡會破壞。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就當前或長遠的觀點看,自然都會給予不同程度的“回報”。所以大規模塡海造地時,應該進行考查論證,評估其對生態環境的正、負面作用。澳門開展對紅樹林的硏究,較之鄰近地區起步較遲,長期以來被認爲是無價値的濕地,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目前紅樹林區成爲傾倒廢棄物品及排放污水沙泥的場所,由於九十年代中期澳門地產樓宇等經濟市道不境,而暫緩了這片寶地的厄運。
  近十多年來,隨着人類對紅樹林有了新認識,全世界發表的論文已有八千多篇,普遍認爲這是一種寶貴的海岸資源。自一九九一年以來,澳門報刊上相繼登載了許多又關文章,提出過許多希望,促有關部門注意嚴加保護和管理。澳門大學大力支持開始了硏究,以求利於今後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唯長遠生態效益與眼前經濟效益相比,考慮生態被列爲次要,故保護紅樹林成效甚微。
  3.經濟效益
  紅樹林有八大用途:
  (一)家用——五十年代初期,路氹居民用砍伐的紅樹林作煮飯柴火。紅樹林中有些樹種木質優良,可用作傢私木材。
  (二)建築——木料韌性強的樹種,可用作建築房屋,架設橋樑,及鋪設鐵軌的枕木。紅樹林耐腐蝕,路氹漁民曾用爲造船材料及工藝雕刻品。
  (三)工業原料——紅樹林是造紙漿原料。紅樹的樹皮含有百分之七至卅的豐富單寜(因不同樹種而不同),所以是提取單寜的優質原料,單寜是工業製革所必需原料,在維尼龍漁絲未面世前,還是漿漁網防水的配料。
  (四)藥用——澳門擁有的優勢樹種白骨壤,它的葉經硏碎後可治療膿腫,樹皮膠可作避孕藥。另外,老鼠勒的葉可治風濕骨痛,果實與根搗碎成糊狀可治跌打刀傷,植株的各部份都可作爲止痛、消腫、解毒藥。
  (五)農用——五六十年代以路氹居民常利用白骨壤的幼嫩枝葉作爲蔬菜、稻榖等農作基肥,這種有機質綠肥,對改良土壤肥力和土質,保證作物增產豐收,有明顯的肥效,優於無機化學肥料。魚籐是優良的無公害植物性殺蟲藥。
  (六)食用——桐花樹、秋茄、白骨壤等樹的種籽,含有豐富的澱粉,直接或經加工處理後可供人畜食用。
  (七)養殖——紅樹林凋落的碎屑,含豐富的有機物質,是養殖魚、蝦、蟹、貝的適宜飼料;同時,林下的枯枝落葉,又是魚、蝦產卵和棲息庇護場所。紅樹林還是養殖蜜蜂的良好基地,林內蔭涼爽,氣候適宜於蜜蜂生長和繁殖,紅樹林的花粉和蜜露是蜜蜂取食的佳品。
  (八)監測海水污染——紅樹生長在珠江出口西岸,受潮汐的滋潤。檢测紅樹林成份含量,可反映江水和海水是否受污染,及污染達到何等程度,所以紅樹可作爲檢查污染的指示性植物。
  紅樹林旣然對社會、生態及經濟有着重要的價値,是十分値得澳門人關注的林木。
  參考文獻
  1.潘港珍,“紅樹林保護海洋動物”,刊載於1993年5月17日澳門日報。
  2.張裕、梁華,“紅樹林的哀鳴”,刊載於1993年5月18日澳門日報。
  3.梁華,“鏟除紅樹林將禍及下一代”,刊載於1993年11月29日澳門日報。
  4.鄺幸泉、EASTON,“澳門紅樹林存在價値”,刊載於1993年8月21 日澳門日報。
  5.鄺幸泉、EASTON,“澳門紅樹林的保護和管理”,刊載於1993年10 月25日澳門日報。
  6.梁華,“澳門天然寶庫——紅樹林”,刊載於1993年7月16日澳門日報。
  7.夏耘,“紅樹林命運能否改變”,刊載於1993年6月5日澳門日報。
  8.李金平,“植物演替的見證”,刊載於1993年4月6日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