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學校——《知新報》
鄒秀英(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硏究生)
《知新報》是戊戌變法時期在海內外頗具影響的報刊,它的知名度當時可與上海的《時務報》、天津的《國聞報》媲美,除了因爲它與《時務報》的密切關係外,還在於它所處的澳門獨特地理方位帶來的言論上的大膽與開放,這使得《知新報》在中國南方承擔起了輿論先鋒的作用,在它之前尙無先例,在它之後,長時間內也乏後繼。衆所周知,《知新報》由康有爲親自籌劃,梁啓超兼理筆政,康廣仁具體操辦,何廷光出資支撑,在澳門一隅創辦出影響南中國風氣的大報,這與參與者的資質和愛國救國的熱情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硏究《知新報》,重印《知新報》,其深遠的意義不僅在於藉此加深對上述人物以及當時社會思潮的理解與把握,更可以激發後來者關懐國家民族的熱情與信心。《知新報》創刊百年慶之後一年,又將是戊戌變法百周年紀念。近代中國的風雨歷程,可通過《知新報》一頁而了解一段。近代中國先進人物如何通過自己的聲音、自己的筆來唤起民衆,挽救危亡民族,是我要着力硏究的領域,筆者下文將通過對《知新報》的個案硏究,發現和理淸辦報者的思路和操作特點。
一、特殊學校——對辦報初衷的探討
處於特定歷史時期的人或事,容易被打上特定的烙印,這種烙印會引導人們的視線按單一的方向追尋歷史。以往,人們對《知新報》的認知多從宣傳變法的政治角度入手,認爲該報是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喉舌。這些外在的光環使人們忽略了對《知新報》自身內容的全面評估,也忽略了具體操辦者康廣仁的重要設想:報紙的功能類似於學校①也是開啓民智的便捷有效的途徑。基於此,在創刊公啓上他們這樣聲明:“……查《時務報》所譯西報,詳於政而略於藝,本報擬略依《格致匯編》之例,專譯泰西農學、礦學、工藝、格致等報,而以政事之報輔之……”②他們也是依據公啓中的設想進行實際操作的,政論作爲必不可少的報眼,放在刊首,但所佔篇幅不超過內容總量的四分之一,其餘篇幅充實以世界要聞和農礦工藝格致篇目,以科技和自然景觀風物作介紹爲主,力求在增廣視聽之餘,使閱讀者能夠按圖索驥地實踐。特別是自第二十冊始,增加了插圖,包括實物圖、操作流程圖等,使讀者的動手慾望大爲增強。考察《知新報》百餘冊中的科普文章不難找到諸如《考求照骨》③《樹膠至用》④,《去水毒法》⑤,《玻器說色捷訣》⑥等操作性很強的科普譯文。在變法失敗後,國內輿論最爲沉悶的階段,《知新報》也風格依舊地出版發行,這誠然是由於身處澳門的特殊原因所致,更見出辦人一以貫之的辦報風格,不因世易時移而驚惶失措。變法失敗後的一段時間內,《知新報》加大了對失敗原因的探討,對弊政譏諷的力度和篇幅都有增加,但依然刊有《果實功效》⑦、《烏煙新制》⑧、《鳥糞大利》⑨等與民生關係密切的非政治性文章,這是現代報紙觸立人格的體現。政治啓蒙和文化科技啓蒙同步前行,不偏不廢,這樣的辦報宗旨給《知新報》以勃勃的生命力。
爲甚麽《知新報》要使自己成爲特殊的學校?
顯而易見,維新時期的報刊主要由社會精英把持筆政,主持常務,救國拯民的民族主義色彩爭取了大量讀者,但報人同時也注意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報刊想影響哪些層面的人?以現代傳播學理論來解釋就是:報刊設定的主要受衆是哪個社會階層?按當時的情况看,看報的和辦報的多數是同一批人物——社會精英階層,這種圈內傳播的效應遠不能達到開民智啓民心的辦報目的。《知新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這樣的尷尬。除了嚴肅的政論,嚴謹的科學知識外,還選取了時效性和趣味性兼顧的譯文,使稍有文字知識的受衆也能看懂,擴大了報紙的發行量,也起到了學校敎育的一些作用,如果將報紙按欄目分柝後再重新組合裝訂,我們就可以得到諸如:《知新報》政論文選;《知新報》農學文選;《知新報》礦學文選;《知新報》社會新聞選;《知新報》醫學常識等一些特色的“敎材”。和同期的報紙相比,其容量和知識面的涵蓋範圍都屬於上乘,其關心的對象從國計民生,從世界戰略到個人衛生,可以滿足各個層次受衆的需求,這是報紙必備的品質,但以當時的中國報刊業水凖來看待《知新報》,它無疑是優秀的,具備了超前素質。馮自由在《革命逸史》初集中説:“是時廣州香港各報祇記載瑣碎新聞及轉錄滬報消息,絕不知新學爲何物。嗣丁酉(1897年)上海《時務報》,澳門《知新報》相繼出版,競言新學,香港各報稍稍和之,廣州報紙始敢略談時事……”⑩。便是官方也有明令下屬閱讀《知新報》的,其中,廣西洋務局《飭全省閱知新報札》,江西布政司《飭令省閱時務知新商務各報札》,貴州學政《通飭全省敎官士紳購閱時務報知新報札》,杭州府太守《飭屬購閱知新報札》分別刊登於《知新報》第十五、二十七、四十二、四十八冊上,足見其影響力之廣泛。由於《時務報》不久停刊,影響南方風氣的也祇餘《知新報》一家大報。《知新報》堅持到1901年才停刊,前後歷時將近四年,是戊戌變法時期出刊時間最長的維新報刊。
二、敢言《時務報》所不敢言
《知新報》初擬名爲《廣時務報》,由於內外各種原因,最終以《知新報》的面貌出版發行;又由於兩家的主要籌劃者都是康梁維新人士,所以相似之處頗多。但《知新報》力求有助於多識,科技文章居多,且以挑戰的姿態提出“言《時務報》所不敢言”。這是在澳門出版的最大自由之處,不受淸政府管制,放言時政旣可吸引廣東、香港、澳門的讀者,也可以影響內地輿論、警策地方政府。其能夠放言之處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表現得更明顯:
第七十一冊刊鐵香書室來稿《與友人書》,痛陳變法失利,“二十餘省維新之機,由是大窒,外國狂喜,而市牛酒相慶”,但仍表達了對前景的樂觀態度,“……無容灰心爲也”;
第七十二冊《俄彼得中興記》,借此提倡淸府革新,以求有俄式的中興;
第七十三冊《氣節說》、《讀慶元黨案書後》、《書今上口諭軍機章京譚嗣同語後》,指斥守舊,盛讚爲變法而獻身的名士,稱光緒帝是“四千餘年後起之堯舜”;
第七十四冊《論中國變政並無過激》、《八月六日朝變十大可痛說》,爲變法聲辯,爲失敗沉痛,言詞殷切,震聾發聵;
第七十五冊《淸國殉難六士傳》,激賞爲變政捐軀的志士;第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八十、八十四、八十五諸冊,不斷地登載康有爲在政變前的各種奏稿,立場鲜明地支持維新運動,反擊政變後的各項倒退措施。
與此同時,《知新報》還密切關注流亡海外維新人士的活動,並做及時的報道:
第九十二冊報道《康南海在鳥威士晚打埠演說》,文稱康有爲在加拿大倍受歡迎,華人志士、當地官员及西人男婦等各階層人士紛紛宴接這位革新的名流;
第一一五冊《照錄梁孝廉卓如復金山中華會館書(檀島來稿)》。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此時,曾經爲《知新報》主辦的康廣仁已經命斷菜市口,但後繼者仍堅信變法祇是暫時受挫,滿懐信心地維護着一批幸存者的言論陣地,在內地維新報刊遭禁的情况下,《知新報》的優勢得到了發揮。
所以,筆者認爲,初創時以《時務報》姐妹刊形象出現的《知新報》,經過戊戌考驗後,已經成長壯大爲遙領輿論風氣南方大報。失去了模擬和依賴的對象,反使它更能保持自己的特徵,在此後六十餘期的編排中,我們可以發現它的言論日益活躍自由,它所轉載的中外新聞也更能貼近生活。在痛惜戊戌變法失敗之後,開始了理論層面的探討,把政治行爲的得失和人才消長、人種優劣、政治體制諸方面聯繫起來分析硏究,顯示主辦者綜合素質的提高。
政論猶如《知新報》的旗幟,戊戌變法後能在海內外引起反響的政論祇有《知新報》上刊登的較集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知新報》的各地代銷處把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悄然輸送到讀者手中,長時間內未被淸政府覺察,這樣的幸運爲戊戌變法失敗的陰鬱氣氛帶來一線陽光。
但是,由於大批主理筆政者退出《知新報》,以後刊出的一些政論文章的力度和深度有所減退,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三、《知新報》其他幾個鮮有特色
就目前國內史學界和新聞界硏究情况,人們很少歸納《知新報》政治傾向、科技啓蒙之外的特色,其實《知新報》本身所兼具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傾向也不容忽視:
其一、對生活質量的關注是貫穿該報始終的特色。也許是由於地處澳門,辦報者直接受到歐洲風氣的影響,我們可以覺察到《知新報》的科技譯文中有相當多的部分與生活有關,涉及到空氣污染、飲用水質量、牛奶的實用價値、睡眠的條件、接種防疫等各個方面,這些至今仍然屬於市民關注和討論的熱門話題,在當前,對於初創階段的《知新報》而言,關心這些生活問題顯然是先進的也是親切的,它也因此容易被廣大讀者關心和接受。
其二,對婦女解放的理論和支持是該報的又一大特色。婦女解放運動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尙不能說已大功告成。《知新報》自第十九冊登載《澳門不纏足會別籍章程》起,不間斷地刊載廣東各地區有關不纏足的章程;此外,還關注外國女權運動進展狀况,譯介婦女可立以主動提出離婚的域外“新”事物:《法議院准婦女充爲律師》(11)、《英婦女欲得議院權》(12)等女權運動消息,更引起讀者的高度重視。中外婦女當時大致的狀况可以通過《知新報》窺知一斑,這對於硏究者無疑是有價値的。
其三,關注世界商務動態,呼籲中國的商務活動與世界規範接軌。《知新報》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經濟情况的譯介和分析是引人注目的,其篇幅容量有時不亞於政論,把經濟作爲重點來分析報道,在同期的同類報刊中還不是很明顯,《知新報》不僅大量譯介歐美商業行情,而且專門撰文論證中國設商會,開公司與世界接軌的必要性(見《擬粤東商務公司所宜各事》(13)、《香港紳商演說商務匯述》(14)等文),至今讀來仍覺編選者目光高遠,今天的世界形勢不外乎此。
其四,重視讀者反映,給普通民眾以說話的渠道。《知新報》非常注意讀者來信式的信息反饋,發揮報刊的輿論功效,爲普通民衆提供了非官方的說話渠道,登載了諸如《廣東省城七十二行商民籲留方岑伯稟》(15)、《廣東高雷兩府人民公啓》(16)、《廣東高雷兩府人民與本館書》(17)、《澄海林君任致本館書(並祭六君子文)》(18)等來自民間的聲音,雖不佔報刊的主流,但也有效地引導了普通民衆關心國事身邊事、積極參與公共輿論活動。這正是《知新報》作爲紙上學校,開啓民智的成功之處。
限於篇幅,本文不能過多展論述《知新報》的其他特色。總之,該報從形式到內容都具備了近代報刊應有的特質,當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今人閱讀該報評價歐美各國的文章,會覺得它一廂情願式的親美或親日傾向有些幼稚,這也是中國走向世界之初的蹣跚之處。時至今日,我們仍需以史爲鑒,靈活調整與世界各國往來的方式方法,一味苛責古人不是我們的傳統。
翻看舊報刊,百年歷史在眼前走了一個來回。不管世事如何變幻,作爲一段歷史時期中的人物群體認知水平的寫照,《知新報》爲今天的硏究者提供了思考的起點和分析的憑據,筆者不揣淺陋談了個人的幾點認識,僅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註釋:
①原文“夫學校未興,雖海艦倍於英,鐵路多於美,陸軍強於德,亦將以窮其居而敗其因而已。蓋船則駕駛無人,路則工料俱乏,軍則敎習器械具仰外國,日逐其未,當爲者昧之。今日之報,亦學校之一端乎?……”,《汪康年所友書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P.1670.
②《時務報》第十五冊,《廣時務報公啓》。
③《知新報》第二冊。
④《知新報》第三冊。
⑤《知新報》第三十六冊。
⑥《知新報》第五十一冊。
⑦《知新報》第六十八冊。
⑧《知新報》第六十九冊。
⑨《知新報》第七十冊。
⑩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華書局,P.113,1986.
(11)《知新報》第九十七冊。
(12)《知新報》第九十八冊。
(13)《知新報》第二十四至二十五冊。
(14)《知新報》第七十九至八十冊。
(15)《知新報》第七十七冊。
(16)《知新報》第七十九冊。
(17)《知新報》第十八冊。
(18)《知新報》第一零六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