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社團發展——過去、現狀與展望

楊仁飛 (廈門國際經濟技術硏究所副硏究員)

  澳門帶着中西方文明交匯的明顯色彩,已經歷了其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在多姿多彩的歷史過去之後,到現代,澳門仍表現出其獨特之處,社團發展歷史之久、尤其是社團數目之多可以稱得上世界絕無僅有,因此我們不能不放眼去重視澳門的社團。
  應該說近代澳門歷史非常離不開社團歷史。沒有澳門的社團史,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恰似魚兒離不開水一樣。
  澳門社團在近代表現爲澳門人,尤其是澳門中國人的聚合力,慈善、敎育、文化、工商社團則就是這種聚合力量的集中表現;在現代,在表現上述的聚合力之外,還體現爲現代澳門人的功利性與分散性,表現爲一部分人對政治的熱情關注與參與,表現爲對功名利益的追求,這就是澳門社團的複雜性所在。因此我們從過去,慢慢的來看澳門社團的變化。

一、十九世紀以前的澳門社團


  早期的澳門社會基本上是分成華人與葡人社會,雖然道兩個社會一直存在相互之間的交往與聯繫,文化的融洽雖有開始,但比較緩慢,一般的老百姓都按自己的生活方式過着較平靜的生活,因此社團也是一樣,是在兩種社會裡産生並發展起來。
  澳門有史以來的最早的社團乃與慈善活動有很密切的關保。葡萄牙商人來到澳門以後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居住地,形成自己的生活圈。一些商人在澳門建立自己的另一個家,娶東南亞及中國的女子爲妻或爲妾,繁衍出一代一代的澳門人;而隨葡萄牙商人一起到澳門來的天主敎傳敎士,懷着“開化”中國人的宗敎熱情,對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及其子女進行宗敎禮儀活動,也向當地的中國居民宣傳敎義。由於早期澳門環境比較差,澳門有一批生活很艱苦的普羅大衆,這其中有中國居民,也有不少是來自歐洲的商人與其後代。一是爲着便於開展宗敎宣傳活動,二是爲了起到扶弱濟貧的作用,天主敎在澳門開設了最早的天主敎慈善組織——“仁慈堂”。它創建於1569年,其經濟來源早期靠商人及外國在澳門的居民贊助,後一直得到澳葡議事會及後來的澳葡政府的支持。
  至於澳門中國人生活區域內,明淸政府對居民實行里甲與保甲制度,宗社、廟宇成爲規範百姓行爲與百姓心靈慰藉之所,在這種制度下,百姓是沒有結社的自由,而具有聚合力的民間最大組織莫過於宗族了。澳門的早期居民多是從廣東及福建遷居而來,超姓、蔡姓、沈姓等漸成爲澳門的大姓大族,這些宗族組織雖起到扶助團結族人的作用,但從社團的意義上來說,不能算成爲是社團組織。
  但早期澳門的中國人是否成立過社團組織呢?答案是有的,這就是明末淸初在澳門普濟禪院由一批反淸志士組成的結社。明朝於1644年滅亡後,不少志士匿居山林,不願爲淸廷做事,有一些則秘密結社籌思反淸大計。澳門當時就聚集了一批抗淸志士,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爲普濟禪院的開山祖師大汕和尙、文人屈大均、明朝遺民何鋒、何衡等,他們在禪院內相聚,圖有所作爲。大汕和尙經常奔走在廣州與澳門之間,聨絡海外志士,後不幸被俘,在押解廣州途中病故。由於大汕和尙的死,使得澳門的抗淸組織大受打擊,活動也就減少,屈大均當年削髮爲僧時,在澳門寫下“寓普濟禪院寄東林諸子”詩,抒發出反淸志士壯志未酬的感受,“但將安居便死心,寫將人物報東林;蕃童久住諳華語,鸚鵡初來學鴦音。兩岸山光涵海鏡,六時鐘韻雜風琴,祇愁關禁年年密,未得閑身緃步吟。”
  從這一時期的澳門社團發展來看,澳門自己的社團組織規模較小,發展不大,這與當時的社會體制有很大的關係。

二、十九世紀後期澳門華人社團組織的初起


  自1840年起,中國受到列強的欺侮,國運漸衰;而已在澳門生存了幾個世紀的葡萄牙人開始有目標地擴大在澳門的勢力,隨着殖民統治的到來,西方式文明與“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澳門經濟與産業結構漸改變,使澳門産生了較爲早期的行業工會與商會組織;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居民面臨社會地位的巨大變化,沒有政府保護的中國居民不得不團結起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從而産生了一些以慈善社團爲名聚合中國居民力量的組織,保護自身的經濟與生存安全,其代表性的組織有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與同善堂。這些社團組織的出現,反映出澳門中國居民的覺醒。
  在這一時期,與澳門政府形成明顯對抗的組織曾經存在過,出現在澳門的望廈村。這是與澳門當局向當時的望廈等中國居民居住區擴張有直接的關係。史料記戴,“道光二十八年,澳葡兵頭亞馬留竟由澳門城牆之水坑尾門,開一道路徑往龍田村背後,直出馬交石、黑沙灣面而達關閘,因此龍田等村之田園土地悉遭蹂躏;琴山及金鐘山之墳墓亦被掘發”早已引起當地居民的憤慨;後葡人漸漸推進到望廈村,勒令居民向澳葡政府交納稅租,這引起長期向淸政府納稅中國居民的反抗,因此一些村民在望廈的觀音古廟成立“望廈鄕民知守義團”,不讓澳葡擾亂,以維護鄕梓。這個鄕村組織一直到光緒十三年仍有活動,據《香山縣志續編》記載,“光緒十三年正月,外人逼索望廈等村燈費地租,編列門牌,村人鳴鑼聚衆,外人懼卻走。”可見當時知守義團的力量。到1908年後,望廈村居民才解散義團。
  與經濟相關切而産生的行業性組織有1840年就成立的上架行會館。上架行俗稱三行,原指木匠、搭棚、打石三個行業,後來由於行業分工的越來越細,屬於建築行業的分成做木、搭棚、打石、油漆等工種,各工種分別成立了自己的工會,如木藝工會。木藝工會設會址於上架行會館,認魯班爲祖師爺,其行語乃是“引繩削墨成材地,蹈矩循規入妙門。”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澳門的工商各行業都有了自己的工會組織,工會的發展相當快,全澳有近百個工會組織。
  澳門近代行業工會的興起,反映出澳門工人隊伍的不斷成熟與壯大,也反映出工人的團結與自救、自助的心願。
  澳門近代社團的發展不能不提到華人慈善組織的出現。因爲這一時期成立的鏡湖醫院慈善會、同善堂後來發展成爲澳門民間最重要的社會性福利組織,也是澳門上流社會的核心所在。這兩個機構的出現是在澳門近代以來澳葡政府對華人不重視的情况下産生的,代表了澳門華人在經濟實力壯大之後謀求自身醫療、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一種努力。因爲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澳門沒有一家規模很大的綜合性醫院,華人看病多到一些私人中醫家中或藥舖去看病,沒有一家貧民性的醫院,一些富商看到不少貧人流離失所,有一些死後沒人收殮,爲顯示華人社會的團結與發揚互助精神,澳門一些有識人士,借鑒香港華人的做法,成立了一個慈善醫療的組織,這就是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與同慈堂的由來。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成立於1871年,由沈旺、曹有、德豐、王六等一群人發起,得到全澳華人的支持,當年就籌集經費近七萬元,由此可見此舉深得民心。同慈堂成立於1892年,是一個救弱扶貧的團體,下設施棺木工善會、保產善會、施藥劑善會、賑恤善會等。

三、本世紀初澳門各種社團的發展


  澳門華人經濟在六、七十年代的經營以後,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開始受到澳葡政府的重視。而華商長期沒有自己獨立性的組織,爲體現本行業的實力與社會上的地位,更好地團結行業同人,1912年,澳門華商蕭瀛洲等向澳葡政府註冊,成立澳門商會,該組織成爲調解商業糾紛的權威性民間組織。該會章程規定“凡秉公斷結,視爲與官廳判斷無異,無論如何不得上控”,由此可見這是一個行業性的組織。日後發展成爲最重要的工商社團之一,起到溝通政府與民間的渠道作用。
  澳門中華敎育會是澳門文化敎育界最早的専業性組織,是一個全澳性的社團。它成立於1920年,初名爲澳門敎育會,宗旨是團結澳門敎育界的力量,硏究敎育問題的發展,推動澳門社會與家庭敎育,加強與內地敎育團體的聯繫。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澳門的工會組織與工會運動曾有相當大的發展,這與這一時期澳門群衆反帝愛國熱情高漲有很大的關係,但由於澳葡政府的鎭壓,對澳門工會組織及澳門社團的發展有很深的意義。
  1922年因澳葡警察毆打華人的消息傳出後,澳門工會聨合起來搞抗議澳葡的暴行引發了一場轟動全澳的工運潮。在這一次罷工中澳門共有數十個工會參加了運動。經過幾次交涉,最後以澳葡政府賠償被毆打工人撫恤費,澳門工人結束了罷工。然而,在罷工結束後,澳葡政府對澳門的社團進行了嚴厲的整束,1922年,澳葡政府下令解散一些工會組織,對澳門民衆的結社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凡會章未經政府批准之工會,須立即關閉,作爲懲戒。唯該等工會雖章程未依法批准,現可以正式呈請批准,而政府復查得此會在上月28、29號暴動未有直接或間接負責者,則不在解散之列;會章經政府批准之工會,而與上述暴動有參與或直接負責者須關閉;有法若與此例抵觸者,全行撤銷。”當時澳葡政府一下子撤銷了68個工會。止後,澳門政府對社團的登記與註冊檢查比較嚴格,規定除宗敎慈善團體之外,凡政治性的社團不准公開成立與活動,一些社團祇能用公會,不能用工會兩字,這對以後澳門社團的發展的一定的影響。

四、中國近代資産階級的政治團體在澳門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澳門與祖國大陸的政治聯繫越來越密切。資產階級的先鋒人物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難以在內地展開活動,而將目光轉向當時受英殖民統治與葡國管治的香港與澳門,希望在這些受西方文明影響比較深的前沿地區,能在政治理念上尋求到更多的支持者。因此無論是中國改良派的先驅人物鄭觀應,戍戌變法的領袖人物康有爲、梁啓超,還是後來的資産階級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都對港澳的民衆有着深厚的感情,對港澳所能發揮的作用都相當重視,他們在澳門分別成立政治性的組織與社團,如保皇會、同盟會澳門分會、澳門戒鴉片會、不纏足會。尤其是保皇會與同盟會澳門分會都是政治性的社團,是一種秘密結社活動,不是公開可以活動的社團與組織,這是具有一定的特獨性。
  從這一段歷史來看,資産階級改良人物,早在1900年前,在澳門已有較多的活動,澳門一些開明的紳士也參加了中國的改良運動,後來在澳門創辦了改良派的機關報《知新報》,這一家報紙在中國歷史上有着重要的歷史地位,不僅對中國的資産階級改良起到宣傳作用,還鼓勵影響澳門社會風氣的改變與社會的進步,並更大程度上激發起澳門華人的愛國之心。當時與改良派相關的社團爲澳門不纏足會與戒鴉片會。澳門不纏足會成立於1898年,是由《知新報》總理何廷光、澳門紳商吳節薇、張壽波、張、陳桐若、陳尉秋等發起,針對澳門華人社會對保守的現狀,制定了較爲實際而易被人接受的章程。“澳門不纏足會别籍章程”旨在開風氣、治玩疾,解放婦女。
  澳門戒鴉片會是中國戒鴉片總會的分會,也是改良派影響下改革澳門舊習的一項產物。該會設在澳門的《知新報》內,發起人張壽波、何廷光、陳繼嚴、陳士庸、李盛名、麥致祥、梁福田、鄭仲賢等。儘管道兩個會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但卻開創了澳門社會新風氣。
  改良派直接對澳門社團産生較深影響的有澳門孔敎會。這個成立於1910年的澳門専業性團體,其當初有不少人物受到改良思想的影響。在這一年澳門一些尊孔人士,如陳純甫、曹子良、李朝宗、鲍少勤等人發起成立,其主要動機是受到康有爲尊孔思想的啓發,後澳門當時許多紳商也參加進來,如盧廉若、陳綏之、邵憲章、楊勤甫、鄭逸洲等人,將澳門孔敎會隸屬於北京的孔敎總會的支會。
  除改良派在澳門有組織外,資産階級的革命人士也把澳門當作了中國大陸革命的凖備基地。孫中山先生的故鄕就在離澳門不遠的香山縣,他早年經常來往於港澳,對澳門的情况比較熟悉,而且在澳門的鏡湖醫院執業行醫,在草堆街設立中西藥局,在澳門已創下一定的基礎。1905年,澳門同盟會的澳門支部成立,以南灣41號作爲該會的秘密機關,在白馬行開設“濠鏡閱書報社”作爲公開活動場所,並以當時的新興學校培基學校爲陣地進行革命的宣傳。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該組織負責人還在澳門發動民衆進行剪髮大會,組織靑年參加廣東北伐軍。

五、抗戰前後的澳門社團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澳門的社團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特點,即是澳門的氏族組織開始成立,並成爲聯繫澳門民衆鄕情的一種自助性的組織,先後成立的宗親會有譚怡堂,後正名爲澳門譚氏宗親會。何族崇義堂成立於1933年秋,梁族聨誼會成立於1936年的11月,初名也爲梁族宗親會。這些鄕親社團的宗旨是團結鄕親的力量,達成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作用,更多地爲一般的民衆的民生服務。
  在中華民族最爲艱難的時刻,澳門的社團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支持參加抗日戰爭,一些新的社團也紛紛成立,以實際行動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傳統的社團則在澳門艱難歲月中,擔負起救災、救貧的重任。
  1937年前後,爲適應當時的形勢需要,澳門一些熱血人士紛紛成立愛國的抗日組織與團體,如有澳門工商界和上層人士組成的“澳門各界救災會”,當時的國民黨澳門支部成立“澳門各界抗敞後援會”,澳門《朝陽日報》、《大衆報》等新聞單位聨合發起成立學術、音樂、體育、戲劇四界救災會;岐關車路公司的職工成立“岐關職工同樂會”及“旅澳靑年卿村服務團”,澳門婦女界也成立“澳門婦女慰勞會”,其他人士也成立了各種救災會、讀書會、互助社、劇社,以救亡愛國之心與實際行動表達澳門同胞的心聲。
  在澳門艱苦時期,澳門一些社團則分擔了政府的一些職能,澳門同善堂、鏡湖醫院慈善會、澳僑賑濟會及一些敎育機構一起開展施粥、施衣、救濟難民的工作。1942年,澳門商會、同善堂、鏡湖醫院發起成立“協助難民回鄕會”,爲難民回鄕籌措經費。
  當然在這種民族危難時刻,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現出愛國之情與行動的。最爲明顯的是澳門新聞界當年出現了抗日愛國的團體與爲侵略者充當幫凶的團體,形成明顯的對比。澳門記者聨合會,是澳門早期的新聞團體,成立於抗日戰爭初期的1937年12月。由何曼公、文非一、陳仲靄、陳天心、陳少偉、許國潮等人組成理事會,以《民生報》爲會址,該會積極開展工作,在各愛國報紙上加強宣傳抗日救亡,還組團到中山縣進行宣傳。1942年因敵偽勢力的施壓,一度終止了活動。而與此相反的是,由日本特務人員浸透的《西南日報》要求加入“澳門記者聨會”遭拒絕後,他們另拉人馬,重新組織社團,將記者聨會改名爲澳門新聞協會,要求澳門記者重新進行登記,由於漢奸把持了協會,主張抗日進步的報紙與報人都拒絕參加。抗日戰爭結束,該會停止活動。

六、五六十年代澳門社團的政治性對立


  抗戰結束後,澳門進入和平時期,許多難民開始大量離澳,返回廣東等地,原先受到抑止的社團開始恢復起來,也有一些新的社團成立。但這一時期由於台灣勢力尙可以在澳門活動,而一些親中愛國的新社團成立,從而在澳門社團歷史上出現了政治傾向對立的情形,親北京與親台的勢力進行較量,最後以台灣社團不能在澳門活動而告終結。
  1945年以後,澳門政府對社會的政策是不論是親共産黨,還是親國民黨的勢力,祇要不是以旨在推翻葡萄牙統治爲目標的,一槪可以批准成立。在這種政策下,從1945年起到1965年,澳門傾向台灣的社團相當多,有119個之多,其中社會團體有17個,宗敎團體3個,商業團體10個,聨業社團33個,文化敎育社團4個,康樂性的社團10個如此等等,這些社團不少是國民黨直接成立的,有的是政治立場上傾向國民黨。
  與此同時,由於新中國的誕生,澳門許多居民心向祖國,政治上表現出對共産黨的新中國的擁護,紛紛成立愛國、愛鄕的社團。1950年前後,成立的社團先後有澳門工人聨合總會、澳門中華學生聨合會、澳門婦女聨合會、澳門街坊聨合總會等。在祖國政治經濟上強大的大環境影響下,澳門原來一些中立的組織或團體也轉向愛國。1966年之後,澳門的親台組織大興團體被勒令停止活動,澳門的華人社團基本上都是親向新中國的。

七、澳門社團發展的現狀


  隨着澳門經濟建設、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內地改革開放的擴大與深化,特別是澳門基本法的起草和通過,澳門居民關心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不斷提高,人們通過參加與組織各種社會團體,積極參與澳門社會活動,爲推動澳門各項事業的進步,發揮着越來越大的功能與作用。
  根據澳門政府於1976年3月22日頒佈有自由結社法規定,凡年齡在18歲以上具有公民權的公民無需事先取得許可,祇要其活動不違背法律或公德,均可行使集會結社權,成立社團無需事先取得批准,祇需將其有組織及章程連同刊登的政府公報及報紙呈交有關政府部門備案,憑所發收據即可取得法人資格。
  澳門基本法規定,“澳門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保障了澳門居民在1999年之後享有結社的自由權。
  在澳門因應現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進步,不同的人群參與社會的自覺性明顯有提高,因而出現了不同形式的各類社團,從內容到形式都在改變和進步。澳門社團有政治的、經濟的、文化、敎育、宗敎、社會、娛樂的,除此之外還有形形色色的志願組織、興趣小組及自發形成的小團體。據統計,澳門目前有大小的社團起碼超過460多個,成爲澳門社會的一大特色。
  澳門社團,包括論政團體、經濟利益益團體、勞工團體、街坊居民團體、社會公益團體社會活動團體、専業團體、敎育團體、醫療團體、醫療衛生團體、體育團體、宗敎團體、文藝團體氏族同鄕會等。
  在進入過渡期後,澳門居民積極參與,紛粉成立基本法關注小組,積極開展對基本法各條文的时論,向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和諮詢委員會表達意見和建議,據當時澳門有關注小組29個,對澳門基本法的起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澳門傳統的社團如慈善組織、工人聯合總會、街坊總會等社團長期爲工人、居民爭取社會福利及合理的權益作了很大的努力。
  近年來澳門靑年一代對社團表現出極大的熟忱,具有一定文化知識、靑年擔當社團領袖,一些靑年團體紛紛成立是澳門社團發展的一大趨勢。目前澳門一些大的社團紛紛成立靑年委員會或靑年部,使社團充滿了生機。目前澳門有靑年社團近百個,附屬於社團的靑年組織有20個,靑年中心有30多個、學生會組織30多個。
  澳門政府有條件地支持一些社團的活動,對一些活動支持一定的經費,對推動澳門民間社團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澳門同胞素有愛國愛鄕之熱情,在祖國現代化建設時期,與內地政府部門、民間社團的聯繫大大加強,紛紛到家鄕投資及參與當地的文化敎育事業,爲祖國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八、澳門近年來社團發展的特點


  1.公民意識加強、政治參與度提高。主要表現在對基本法的關注、對九九之後前途的關心和積極參與今年立法會與市政議會的選舉。過去澳門居民的政治參與度很低,隨着基本法的起草與澳門政治形勢的變化,爲澳門公民意識的提高與積極參政創造了機會。一些大的社團和基本法協進會則借宣傳基本法,大力宣傳公民意識和政治參與。如澳門中華敎育會出版基本法常識書本,以此作爲各會員學校的必讀敎材。澳門工會聨合總會和街坊會聨合總會號召澳門居民參與登記及爲本會未來候選人助選。澳門工會聨合總會於96年3月發動會員及居民參加3月15至4月15日的選民登記,發出“我們應該珍惜選民資格,關心澳門事務,行使公民權利和履行公民義務。”街坊總會於96年4月配合基本法頒佈三周年,與澳門基本法協進會一起,做基本法的宣傳工作,他們根據坊會的情况,以各種方式進行宣傳,以提高居民對基本法的認識;澳門福建同鄕總會發動會員參與選民登記;許多社團這幾年陸續開辦會訊與其他通訊刊物,借此一方面聨絡會員,另一方面向社會推介其負責人,及其推選出來的立法會與市政議會議員所作的政治參與工作,從而擴大影響。澳門這幾年登記的選民逐漸增加,已從1989年的1萬多人,增加到1995年底的3萬4千人,到1996年4月補選結束時,登記的選民達到10萬人。
  2.靑年社團迅速發展,専業性的社團也在壯大。據澳門敎育司與澳門政府最新統計數字,目前向政府註冊的靑年團體有16個左右,其中有澳門靑年文化協會、澳門靑年協會、澳門童軍總會、澳門靑年商會總會、澳門朝陽學會、澳門協靑靑年會等;許多社團下都設有靑年委員會或靑年中心,目前約有60個左右,主要有澳門街坊總會靑年委員會、工聨總會靑年委員會、澳門中山同鄕會靑年部、澳門福建同鄕總會靑年委員會等;各大中院校都有自己的學生會或校友會,正式向政府註冊的學生會祇有5個。另外以靑年爲主的専業性社團及政治性社團發展相當快,目前澳門文學團體10個、戲劇團體14個、音樂團體15個、綜台性文化専業社團32個、美術社團13個、攝影團體4個,政治性的社團5、6個。其中比較活躍的靑年團體有澳門童軍總會、澳門靑年商會總會、街總、工聨的靑年委員會、澳門中華學生聨合會、澳門中山同卿會靑年部等。
  3.福建社團勢力的崛起引人注目。澳門有福建籍人士約有10萬餘人,多住在北區,以近三十年來的新移民爲多,最初經濟條件较差,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現總體實力壯大,出現一批受人重視的工商人物,如有寶盛集團的顏延齡、金龍國際貿易公司的陳金明、澳門新雄星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星、寳龍集團的許健康。隨着經濟力量的壯大,福建籍的澳門人開始組織鄕親社團,最近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已決定成立參加立法會選舉的組織,正式推選出代表參選。如何正確對待這新崛起的力量,是一個値得重視的問題。
  4.與台灣有一定關係的社團勢力有發展的趨勢
  從特定的意義上來說,與台灣有一些關係的勢力對澳門社團有一定的滲透。目前在澳門成立的、與台灣有一定聯繫的社團有澳門台灣大専校友會、澳門台灣工商總會、澳門台灣總商會、學勤社、中山學會、松山學會、中國華僑協會澳門分會、怡社、新澳門學社等,目前澳門天主敎中學中有七成的敎師是台灣畢業生。
  5.専業性社團紛紛成立。八十年代以來澳門社團的數目大大增加,使澳門一下子湧現出許多新興的社團組織。這些社團都比較年靑,而且大多爲澳門的専業人士,有文化敎育界、有學術界、有政府的公務人員、有新聞機構的從業人員。如近幾年成立的有澳門語文學會、澳門電腦學會、澳門管理専業學會、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澳門筆會、會計師公會、工程師學會、澳門經濟學會、澳門歷史學會、澳門公共行政管理學會、澳門翻譯學會等等,不勝枚舉。
  八十年代澳門的専業社團如此發展,其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澳門從八十年代以來經濟發展,澳門的國際地位與過去有明顯的不同,而且現代社會強調發揚年靑人的才能,爲使自己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不少受過高等敎育的専業人士走到一起,成立組織,作爲他們參與澳門社會的一種手段與橋樑。
  6.傅統社團的功能不斷擴大,正走出社會救助、賑濟的單一角色,開始向多服務性方向發展。過去澳門社團提出愛國愛澳、搞好會員福利,現在許多社團都提出“團結互助、參與社會、關注民生、服務社群”的宗旨,在改善會員福利方面,加強了老人、靑年、兒童娛樂活動和服務;着重加強了對敎育的支持力度,街坊總會1995年開辦了澳門坊衆學校,以服務社會、培養人才爲宗旨;在參與社會方面則表現在對澳門過渡期事務和政府政策的關心,對許多問題多發表意見。另外,開拓功能,爲社區服務,如街坊總會在與政府社會工作司聨合在望廈社區中心及建立大廈會員制度,出版大廈通訊,反映大廈居民的心聲,爲居民生活與安全提供意見,關注屋村的各種問題,每月定期舉行居民會,接受投訴,扶持救急救難。工聨則更加強調“積極參與社會、努力爭取權益、繼續擴大團結、促進穩定發展”,到1996年3月,工聯工會參與各政府機構的代表人數有立法會的3人、諮詢會3人、市政議會1人、過渡時期委員會1人、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8人、社會保障基金行政委員會2人、司法委員會1人、經濟委員會1人、衛生委員會1人等共29人;工聯的社會福利事業進一步擴展,司打口工人托兒所、工人醫療所一所分所先後開幕,關心工人的職業生活,維護工人合理和權益。

九、澳門社團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急功近利的傾向比較明突出。目前澳門許多新成立的學術或其他社團,一般規模較小,人數少,活動也少,組織比較鬆散,一人參加數個團體的現象比較普遍。當然多數人出於一種參與社會的需要,但亦有一些人其主要動機是爲了“出位”,即在較短時間裡,使社會對之有一定的認識,追求名利過於迫切,缺乏群衆基礎,年靑的社團負責人缺乏社會的經濟和聲望,爲了出名有的隨意發表意見,引起公衆的注意。
  2.一些社團的政治色彩雖然漸濃,但距政黨政治還很遠;很多社團的層次較低,政治意識較低,尙不願被人稱作是政治性的社團;多數社團人才缺乏;有政治和社會聲望的領袖人物不多,一些社團的負責人缺乏號召力,在政治上有作爲的人物較少。
  3.傳統社團靑黃不接現象比較嚴重。有五十年歷史以上的傳統社團,大多出現負責人年齡偏老的問題,一些社團的負責人也認識到管理結構上存在不足之處,如何吸引靑年一代參與和投入,是値得重視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