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珠江三角洲·九十年代
——在區域合作中共謀發展
楊允中
當代世界是個競爭世界,又是一個合作世界,爲了適應競爭與合作,人們必須具備現代意識,包括機遇利用意識。本文謹着重就利用澳門與利用九十年代以及發展粵港澳經濟大三角問題發表一點不成熟看法。
澳門的發展遠未達到極限
作爲一個相對獨立的超小型經濟體系,澳門經濟具有歷史發展的特殊性,澳門產業結構至今帶有明顯畸型性,但它又是特殊社會歷史條件演變的必然產物,故又有其基本合理性。1982年至1990年間澳門經濟年均增長爲7.96%,本地生產總値增長2.5倍,人均產値增長3.57倍。1991年人均GDP推算應爲11,700 美元,與亞洲“四小龍”相比雖低於香港和新加坡,卻高於台灣和南韓,在遠東以至亞太地區均屬較高的發展水平。總體觀察,澳門經濟還是充滿活力、前景廣闊的。
六十至七十年代是澳門工業的高速發展並奠定基礎時期,形成以紡織品配額、廉價勞力供應、普遍優惠稅制爲依賴的勞動密集型生產形態,經八十年代的經濟多元化發展,出口加工業雖然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爲主,隨着生產組織方面的局部自動化、電腦化、專業化爲標誌的枝術進步水平的提高,在推行產品高檔化、非配額化、市場多元化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進展,即逐步形成勞動密集型爲主,技術、資金密集型爲輔的生產形態。
澳門的服務業經八十年代的擴充強化,如今已成爲整體經濟結構中最具優勢的行業。進入九十年代,據一般推測,僅旅遊業即已達到GDP的35%以上,隨着經濟轉型的推進,服務業即第三產業在澳門經濟中的比重繼續提昇是有目共睹的趨勢。
澳門下一階段的發展前景要澳門人用自己的智慧去構思、去設計,澳門發展素質與效益的提昇,要澳門人自己主動地一步步地爭取,但九十年代對於澳門是不宜延誤的歷史性時期。澳門人要強化充分利用周邊資源與國際資源的地域開放意識,澳門人也要強化充分利用九十年代,爲跨入二十一世紀更大飛躍作好過渡的時間意識。
進入九十年代澳門應堅持質量型增長模式——堅持產業結構合理化,堅持技術進步,堅持“科技立區,人才立區”。
當前澳門通過重塑發展模式需要逐步建立的是新型經濟,是結構合理化與高度化程度逐步提昇的經濟。發展趨勢是:由傳統經濟向較高科技經濟、文化旅遊經濟、系統金融經濟、信息經濟、人才經濟等組成的現代經濟體系轉換,這就是說,澳門要逐步建立的是第二代產業系統。在這個經濟系統內各種資源與生產要素能夠合理配置與自由流動:
a.正確、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存量,包括順其自然地利用現代博彩業。
b.適時而不遲疑地推動產業轉型,促進二元結構的迅速轉換:
——原有產業(製衣—紡織、電子玩具等)向高檔高質化、非配額化方向開拓,爲此,要着力克服對配額、關稅優惠、廉價工源、勞動密集型粗放式生產形態、家庭式小生產管理的依賴偏好;
——堅決而有效地引進、培植適宜新產業、新工藝,開發各類競爭力強的產品系列;
——促進中高科技爲主的新型工業開發區的盡早設置;
——在興辦第二代產業的同時加速培養第二代企業家,第二代管理人才。
c.在服務業逐步凸顯的九十年代,強化綜合性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是盡快建立並完善具當代國際水準的諮詢顧問服務行業,不妨講,缺乏一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經濟學家爲政府論證,是當前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d.積極擴大城市功能,提高國際形象。要積極而有效地支持國際機場等基礎設施依期完成並爭取溝通珠江三角洲腹地的鐵路、高速公路早日建成。上月份通過朱森林省長到訪,澳粵雙方就廣珠鐵路、廣珠高速公路延伸至澳門達成了原則協議,爲使兩項工程進入實質性興建還需雙方進一步主動爭取。
e.充分參與國際分工,強化在區域合作架構中的地位、作用。在積極利用香港的多功能國際經濟中心地位的同時,主動加強同珠海和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全面合作,其中盡快建立粵港澳三方面高層間的正式聯繫協調制度是必要的,把全面合作的突破口選在哪裡的論證盡快取得共識也是至關重要的;主動而策略地通過葡國同歐洲共同體建立多邊、多層、多渠聯繫,使澳門進一步成爲聯繫中國和歐洲共同體、聯繫東方和西方經濟關係的熱線接觸點和活動基地,爲此應強化澳門作爲大型展覽、接待基地的功能。
h.積極而實際地探索提高澳門經濟發展質量和居民生活素質的措施,使經濟增長保持較快節奏、較好質量,同時確保社會各個層面合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確保社會得以協調發展。
澳門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結構性調整的重要階段,它的固有優勢有待充分發揮,它的巨大潛力有待全面發掘。今後的發展機會不能認爲越來越少,而恰恰相反,可以講目前達到的境界絕不是極限。祇要充分依靠同珠江三角洲等鄰近地區的全面合作,充分利用同歐共體等發達經濟接軌的優勢,積極推進科技興區,走質量型增長道路,那麼澳門經濟就存在擴大發展的空間,其前景就會是繼續光明的,質量與效益就會不斷提升,小中有大的澳門經濟應該引起內外的共同重視與認同。總之,澳門是一個有很大利用價値的地方,對澳門人本身是這樣,對葡國和中國也是這樣;九十年代不宜延誤,充分利用九十年代無論對現階段行政權還是對1999年之後的特別行政區都具極大重要性。澳門不應該被看低,澳門人也不應該自己看低自己。
粵港澳應主動在區域合作中共謀發展
1.國際經濟發展的共同性趨勢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國際經濟整體變動趨勢是:隨着區域一體化、集團化勢頭增強,區域經濟整合程度急劇提高;隨着各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轉移,國際分工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隨着各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有了新的提升。
面對西歐、北美區域集團化迅速發展的挑戰,並爲適應區域內部經濟活力增長的需要,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將比以往更爲迅猛地擴展是可以預期的。九十年代,一方面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和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PECC)爲軸心的泛區域合作將更具官方色彩與規範化,但可能依然處於較鬆散的協調合作階段;另一方面,由於各國間雙邊合作日益頻繁與加強,次區域合作將得到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報告,1991年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增長率分別爲零和2.1%,而亞洲各國仍能保持5.8%的領先增幅,形成全球經濟中一枝獨秀的可喜局面①。亞太區1991年貿易額已佔世界貿易總額1/4,其中出口佔25.1%,人口佔22.5%,較30年前增長一倍以上,平均增長率爲16.8%,超出世界貿易增長率4.3個百分點。關貿總協定1991年報告指出,全球進出口總額比上一年度增長1.5%,但亞洲七大經濟貿易實體(中國及“四小龍”、馬來西亞、泰國)仍保持健康增長,中國出入口總額分別增16%和19.5%,另外六個經濟實體則分別增長14.5%和1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倍以上。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份《世界經濟長期展望》報告認爲,世界經濟重心正堅定地向亞太地區轉移,到2040年,全球一半產品將會印上“亞洲製造”的字樣③,亞太區所擁有的巨大發展潛力正逐步轉化成泛區域性經濟優勢。
遠東亞太區多邊經濟合作格局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多重性經濟成長三角正在加速凝集形成中,其中南北兩區均有所突破或醞釀着突破。擁有亞洲“四小龍”中三條龍(香港、台灣、南韓)的東北亞,即北區,總體優勢遠遠超過以新加坡爲龍頭的南區。世界三大貨櫃港全部集中在遠東地區,其中北區又三者有其二(香港、高雄)。與此同時,滬閩台、粵港台、粵港澳等華人經濟成長三角更有條件先行一步,及早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合作,振興中華、促進統一的共同願望和民族凝聚力有朝一日勢將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由於地緣、血緣聯繫緊密,八十年代已建立穩固基礎的粵港澳經濟大三角,其面積和人口均相當於統一後的德國,在遠東亞太區總體經濟合作中是個穩定程度最高、前景最光輝的成長三角。
經濟一體化是粵港澳經濟發展的共同需要。經濟一體化既具有靜態效應,又具有動態效應。所謂靜態效應是指經濟一體化在資源配置、生產效率和消費者福利這幾個方面對區域內外的國民經濟的影響;所謂動態效應是指經濟一體化在經濟增長率方面對成員國經濟的影響。從產業結構理論觀察,“四小龍”中香港、新加坡是一種類型,台灣、南韓是另一種類型。前者(澳門亦屬同一類型)作爲港口型經濟、海島型經濟,沒有條件也不需要建立“大而全”的產業結構,而宜重點開發具相對優勢或潛在優勢的產業。對彈丸之地,自然資源極度貧乏的港澳地區來說,通過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整合,可及時獲得廉價的勞動力、土地、食品、淡水等各種資源及國內市場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廣泛藉助廣州及內地的基礎工業及高科技硏究成果。對於深化改革開放的珠江三角洲而言,通過與港澳的經濟整合,則可更多地獲得資金、信息、管理技術、國際市場及其它服務。中國要走向世界,港澳地區是最鄰近、關係最密切的國際市場。珠江三角洲與港澳經濟聯成一體,就成爲向全國內陸輻射與同國際經濟接軌的前沿地區。即使中國最終正式恢復關貿總協定正式成員資格,港澳之特殊作用仍是不可取代的。
八十年代,香港經濟實現了向發達經濟的提升,澳門經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質的飛躍,以廣州爲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變化更是深刻而巨大,成爲沿海地區“黃金海岸”的發展龍頭,初步形成了穗港澳三個中心城市鼎足而立、外圍城市競相爭雄之勢。在三地加速發展過程中,日益全面而有效的經貿科技合作是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應該說,珠江三角洲同全國一樣,繼續深入改革開放的形勢是不可逆轉的;珠江三角洲與港澳兩地加速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也是不可逆轉的。
2.形成中的粵港澳經濟協作區特點
1)這個經濟協作區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不同,係由實行不同社會與經濟制度的地區間進行的區域合作。中共十四大總結十四年改革開放經驗及時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口號,爲三地發展緊密型合作增加了新的推動力。
2)這個經濟協作區有關三方在地理上連成一體,歷史上存在過緊密聯繫基礎。隨着三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通訊條件的迅速改觀,由逐步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綱絡聯結在一起的三地經濟,將有可能發揮越來越大的系統效益和整體合成效益。
3)這個經濟協作區是由同一民族,而且是習俗、語言完全相同的三個華人社會所組成,通過港澳,廣東省還保持着同全球華僑、華裔的龐大聯繫綱,從史緣、親緣等條件看,都具有任何其他推行經濟一體化國家和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
4)三地進行結構性合作的互補性高。十多年來,從“三來一補”爲主體,進入到以“三資”企業爲主體;從流通領域的合作發展到生產領域的合作;從個別行業局部合作發展到各個經濟部門的整體合作;從經濟合作發展到文化敎育、科技、基礎設施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合作;從民間合作發展到半官方、官方合作,合作領域擴展的迅速和合作層次深化的及時都是引人注目的。今後,重點是利用廣東科硏力量,合作開發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尤其重要。國家決定在珠江三角洲八市六縣建立的高技術產業帶,以電子信息、現代生物、新材料、高級精密加工、機械電子一體化、輕紡等高科技產業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這是粵港澳三地實行結構性經濟合作的新激素,是加速三地建立緊密型合作最佳組合的新動力。
總之,擴大三地之間的全面合作適應中國加速開放的需要,既有利於內地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並提高投資效率,也有利於三地資源的節約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
3.建立與鞏固經濟大三角需明確的幾個原則
a.結構升級原則
香港、澳門、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程度不同,但都有不斷合理化與高度化的必要,即使香港已具有較爲現代化的產業結構,金融、航運、資訊等系統已臻世界一流水平,發展對土地、勞務、能源需求不高的高附加値製造業及適宜的高科技仍是當務之急。
b.優勢突出原則
在產業佈局上,不僅粵港澳三方中任何一方,即使作爲區域性合作的整體也不宜企求面面俱倒,發展“大而全”,協作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基點都應相應突出自身優勢,擺正自己所處的位置。
c.平等互利原則
三地之間相互關係的基點當然是“平等互利,共同受益”,這個原則是任何區域性經濟合作的參與者都需要堅持的。
d.水平合作與垂直合作相結合原則
由香港、澳門及廣州所組成的不等距三角形,特別是以廣州爲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體,在二十一世紀初葉,可能形成一個“超級城市組合”或“超級產業系統”。因此,在產業政策的制定及結構重建、調整方面上應互相主動配合。穗、港、澳有關當局,要有一個通盤的佈局,進行水平式和垂直式兩種分工與合作。三方有必要進行方向一致的合作,共同採取扶植優勢產業,從當前發展水平觀察,香港的輻射與集聚效益是最大的,在金融、貿易、航運、信息、管理等功能上對澳門、珠江三角洲構成垂直合作關係,或者說後者對其依附性很大;從發展趨勢上,珠江三角洲的高科技和人力資源優勢將在若干年後形成經濟優勢,造成香港、澳門對其依附性越來越大的局面。粵港澳經濟大三角現階段的龍頭是香港,而下一世紀之後隨着新興高科技帶動整體製造業及服務業的蓬勃,以廣州爲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將是經濟大三角的心臟地區,甚至不出意外可以構成全球性的高增長中心區域之一。所以三地間合作關係是水平合作爲主,垂直合作爲輔;當前以垂直合作爲主,從長遠看以水平合作爲主。
在粵港澳經濟大三角格局中,澳門雖小但小中見大,內部資源有限但外部資源充足可資利用,是一配角又發揮其不能被取代的作用。澳門是一個地區性的成長極,也是遠東亞太區擁有獨立發言權的一員。可以毫不誇大地講,在未來的經濟發展走勢中,全球看亞太地區,亞太地區看中國,中國看沿海走廊,而沿海走廊中已居領先地位的廣東及同香港、澳門所組成的經濟大三角系統,是一個具多重優勢的華人區域經濟合作實體。在九十年代,這個經濟大三角也要不失時機地進行轉型,亦即轉入一個結構更合理、效益更突出的發展新階段。藉助香港的有力推動和珠江三角洲的有效支持,澳門通過發撣其結構性優勢不僅能爲三地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作出積極貢獻,而且也必然加快自身發展速度,提高自身的發展效益。相信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粵港澳經濟大三角,將有可能走在亞洲的前列而成爲遠東以至國際上的一個大型增長輻射基地。
(1992.10)
註:
①轉引自《香港商報》,1992年4月21日。
②轉引自《信報),1992年4月20日。
③轉引自《明報》,1992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