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纖協定的逐步廢除與澳門紡織成衣業的轉型
劉本立
舉世矚目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全球多邊貿易談判,由於各國矛盾和分歧太多,無法按期於1990年底完成,有關談判被迫要延至1991年初在日內瓦繼績進行。這次“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共有15個議題,其中最爲澳門關心的,便是即將在1991年7月31日屆滿,爲期五年的第四屆多纖協定如何逐步被廢除,將世界紡織品貿易重新納入關貿總協定體系內,這對本世紀末及下世紀初的世界紡織品貿易格局將有重大的影響。
參與多邊貿易談判的各國和地區成立了紡織品及成衣談判小組,就上述議題進行磋商,按原訂計劃在1990年7月中就各項取締多纖協定的建議擬定出“輪廊性協議草案”,供同年12月3日至7日在布魯塞爾召開關貿總協定成員國部長級會議進行最後協商表決。在最後階段談判中,雖然各國已基本同意逐步取締多纖協定,但由於美國與歐洲共市對削減農產品補貼問題上有嚴重分歧,加上各國對多纖協定逐步被廢除的過渡安排以及服務貿易問題也有紛爭,有關談判未能如期結束。
多纖協定的演變趨向與澳門紡織品出口的關係
多種纖維協定簡稱多纖協定或MFA,是在關貿總協定主持下,由主要紡織品進出口國家及地區就國際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的協議。多纖協定於1974年1月開始實施,有效期爲四年,其後又經過三次延長,第一次從1977年1月延至1981年12月,第二次從1982年1月延至1986年7月,第三次由1986年8月延至1991年7月,又稱爲第四屆多纖協定。
在第四屆多纖協定中,管制的紡織品範圍有所擴大,除原有的棉、毛、人造纖維外,植物纖維及混成絲兩類紡織品也列入管制的範圍內,祇有純紡織品仍不受限制:其次,給予紡織品進口國家有較大的限制自由,對驟增的入口項目可賦予限制,單方面限制年限由原來的一年改爲二年。
多纖協定現有54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協議成員的紡織品貿易額約佔世界紡織品貿易額的80%。澳門是多纖協定正式出口成員,與18個主要紡織品進口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歐洲共市12 國、瑞典、挪威、奧地利和芬蘭)簽訂了雙邊紡織品協定。澳門受限紡織品的出口配額,一般是根據多纖協定所定的基本原則,通過澳門與紡織品入口國家所定的配額、分配內容、年增長率、使用彈性條款等進行談判,最後以簽訂雙邊紡織品協定的形式確定下來。因此,多纖協定存廢與否,對澳門紡織品出口以至整個澳門經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多纖協定訂立的原意是保證國際紡織品貿易有秩序地、公平地進行,並逐步取消貿易障礙,同時避免進口國中個別市場或個別產品會遭受進口干擾。但是,這個原是過渡性質的協定,卻因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情緒高漲,結果不但延續至今,而且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限制範圍不斷擴大,成爲國際貿易中最大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它背離了關貿總協定的無條件最惠國待遇、非歧視性和禁止數量限制的自由貿易原則。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儘管多纖協定對世界紡織品貿易並無好處,但多纖協定對發達國家單方面無理限制畢竟具有一些約束力,對保障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紡織品出口有一個合理增長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對於澳門來說,雖然紡織品出口發展較早,但與其他主要紡織品出口國家及地區相比,其出口規模就顯得細小,長期以來澳門紡織品出口較少受到歐美國家的歧視性限制,使澳門受限紡織品對這些地區的出口配額每年都有一個不太低的合理增長。隨着澳門生產成本日益上漲,而紡織成衣提高生產檔次的進展卻相對緩慢,靠廉價取勝的競爭優勢已逐步消失,澳產紡織品出口變得愈來愈依靠出口配額制度來保障進入海外市場的權利。若將來世界紡織品貿易完全自由化,澳門紡織成衣業“靠配額吃飯”這條路子將走不通,如繼續保持現有較低層次的發展模式,勢必處於極爲不利的境地。
經過十多年的實踐,世界主要紡織品進出口國家和地區均認識到多纖協定對國際紡織品貿易的發展並無好處,在這次關貿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中,取締多纖協定已成爲大勢所趨,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將紡織品貿易從多纖協定的管制體系逐步過渡至重新納入關貿總協定的體系內,各紡織品進出口國及地區對此都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及方案。
代表衆多出口國的國際紡織及成衣局(成員包括中國、香港及澳門)認爲,應通過取消多纖協定種種不合理限制,提高紡織品進口配額的增長率,使多纖協定逐步失去作用。國際紡織及成衣局建議,以多纖協定作爲基礎,用六年半時間作爲完全取消多纖協定的過渡期,放寬配額的增長率首年不少於6%,第二年爲8%,第三年爲11%,第四年爲15%,第五年爲20%,第六年爲25%。對於這個建議方案,美國及歐洲共市已基本同意設有一個過渡期的安排,逐步放寬對紡織品的進口限制,但美國及共市認爲過渡期至少要有十年時間,不同意過快放寬配額的限制。
在1990年12月3日至7日舉行的“烏拉圭回合”部長級會議上,儘管各國利益、立場並不一致,但大部份國家對取締多纖協定的過渡安排已接近達成一個折衷性的方案,贊成以十年時間(即至2001年),逐步放寬對紡織品及成衣的貿易限制,最終取締多纖協定。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美國及歐洲共市之間對削減農產品補貼問題上堅持各自立場,使談判陷於僵局,從而阻礙制定把紡織品納入關貿總協定的具體措施及具體時間表。
澳門紡織成衣業的處境及轉型間題
近二十多年來,澳門工業及出口結構高度集中於紡織成衣產品,並一直成爲澳門最重要的工業支柱。雖然在八十年代上半期,由於非紡織品行業如玩具、絲花、電子等產業的興起,這類產品的出口大幅度增加,使紡織品佔澳門產品出口比重曾由1979年的87.13%下降至1985年的68.89%,但非紡織品的出口始終無法取代紡織品在澳產品出口中所佔主導地位。
進入八十年代後期,內外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國家投資環境進一步完善,這些地區均具有土地、人力資源充沛,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配合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法規,很適合勞力密集工業的發展,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愈來愈強。與此相反,隨着澳門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依靠低廉勞力密集生產的方式受到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所面對的發展困難與日俱增,一方面是澳門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落後於南朝鮮、台灣、新加坡及香港,另一方面在傳統的低增値的產品出口方面,澳門產品競爭能力又比不上東盟國家及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按照經濟發展規律,澳門產業結構要進行優化調整已是無可避免的。
可惜的是,由於澳門工業體系以中小型廠爲主,這些廠商往往受發展規模的制約,轉型升級的難度比較大,加上對澳門前途問題仍有顧慮,使投資策略以穩健、保守居多,一般多着眼於短線的投資,不大願意進行回報期較長、風險較高的新投資。因此,大多數廠商較多從短期或眼前的利益考慮,一般採取保持原有發展格局的權宜之計,爲減低生產成本,將一部份簡單勞力密集的生產工序轉移到內地珠江三角洲一帶進行,而對澳門原有的生產體系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並沒有抓緊時機積極朝較高層次、較高技術、較高增値的方向發展。應當指出,由於澳門政府過去對澳門工業轉型問題缺乏長遠及明確的產業發展策略,更談不上適當運用政府部份資源去積極引導澳門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也是澳門工業向較高層次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述情况下,紡織成衣產品在澳產品所佔的地位更顯重要,這是由於該類產品受出口配額及產地來源的規限,其主要生產仍必須在澳進行及非經澳出口不可。自1986年起,澳產品出口愈來愈依重紡織品尤其是受限紡織品出口。據統計,紡織品在澳產品所佔的比重由1985年的68.89%上升至1989年的72.46%,受配額限制的成衣及紡織品佔澳產品出口比重由1982年的61.7%提升至1989年的75.3%,與此同時,受限成衣及紡織品佔澳產紡織品出口比重也由1982年的47.1%上升至54.52%。根據1989年澳門貿易統計顯示,澳門紡織品出口總値達到95.61億元(澳門元,下同),其中受限織品出口總値達71.98億元。還有,在澳門有約半數的廠家從事紡織品有關行業,紡織成衣業僱用了約65%的本澳工業勞動人口,總數達5.3萬人。
對澳門來說,多織協定生效初期無疑是制約了澳門紡織成衣業的發展。但是,隨着近年來澳門工業生產成本上升,當與鄰近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內地、東盟國家等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澳門一般檔次成衣及紡織品的競爭力明顯下降,而澳門所擁有的出口配額益愈成爲維持澳門紡織成衣業以至整體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最後階段的談判情况看來,在未來十年內,世界紡織品貿易逐步納入關貿總協定體系內已勢在必行,換句話說,多纖協定的最終結果將被完全廢除,屆時配額制度將不復存在,紡織品貿易將全面自由化,這個重大轉變對今後澳門紡織成衣業的發展路向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初步分析,假若今後澳門紡織成衣業繼續保持原有發展模式,生產低檔大路貨的紡織製衣廠勢必陷入困境,估計會有不少製衣廠無可避免會把生產移到內地、東盟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就像電子、絲花、玩具業一樣。這意味着至今仍着重於生產檔次並不高的製衣廠必須尋求新的發展路向,若不抓緊在廢止多纖協定的過渡期內把生產結構轉向較高檔次、較高增値的紡織成衣產品,在激烈的自由競爭之下,將無法擺脫被淘汰的命運。
無論澳門政府或紡織成衣業的廠商,都必須認識到在沒有配額限制的情况下,汰弱留強是必然的發展規律,若不利用在取締多纖協定的過渡期內積極提高生產檔次及改變銷售策略,大力拓展中、高價成衣市場,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必定處於被動挨打的困境。由於紡織成衣業是澳門的工業根基,今後能否順利升級轉型關係到澳門工業能否繼續向前發展的問題。正因爲如此,澳門政府及有關廠商更要從澳門紡織成衣業的長遠發展利益來考慮,爲提高澳產紡織成衣在國際市場上的長期競爭能力,主動地針對產業、產品,市場結構的薄弱環節進行優化調整,逐步擴大優質、高增値的紡織成衣在澳產紡織品所佔的比例,盡量避免與其他低成本地區所生產的中、下價紡織品進行競爭。澳門工業整體發展策略來看,由於澳門工廠以中小型居多,要短期內實現向高科技產業轉型是很難辦到的,這是因爲資金、人材、技術等發展條件尚未具備,務實的做法應該是通過重點搞好現有核心工業——紡織成衣業的升級轉型,將澳產紡織成衣朝時裝化、名牌化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方式所需資金、所冒風險比發展高科技產業要少得多,比較符合澳門的實際情况。此外,當紡織品貿易達至自由化時,由於內地紡織品出口將不受限制,澳門可以進一步加強與內地互利互補的合作,發展不同檔次具有競爭力的紡織品出口,把內地土地、原料及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與澳門信息靈通、反應敏捷、國際貿易渠道廣闊的優勢更好地結合起來,澳門從中亦會得到好處。
應該承認,澳門紡織成衣業升級轉型的過程中會碰上一些困難及障礙,但這些問題通過努力是可以解決的。近年來,澳門有部份紡織成衣製造商已開始重視產品升級換代的問題,在發展品質、設計俱佳的成衣產銷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功的例子旣有大廠也有小廠。回顧過去,澳門紡織成衣業的發展規模是從小到大,其發展的歷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到今天已有一定的擴展實力,升級轉型的條件是具備的。因此,祇要澳門政府及有關廠商齊心協力,把紡織成衣業升級作爲今後發展一個重要的戰略部署,依靠澳門對國際市場的深切瞭解、自身的管理經驗及應變能力,不斷根據市場的需求情况對產業、產品、市場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可以預見,澳門紡織成衣業邁向更高的發展層次是有着廣闊發展前景。這旣是大勢所趨,同時,又是該業繼續向前發展的希望所在。
(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