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神庙香火冷落

  澳门庙宇,建筑大都有传统的形式,唯草堆街与高尾街夹角的女娲庙却与普通民居相似,除了龙母诞、中元节香火较盛外,平时善信鲜至,近年更乏管理,庙门常关,香客裹足。
  这样一幢庙宇,不会引人注目,唯是追寻它的历史,发觉其建筑演变、街道形成,以及民情变化,却是蛮有趣的。女娲庙奉祀的女娲,是神话的古帝。相传古时发生天崩地裂,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因而世间痴男怨女竟妄想求女娲娘娘补“情天”。往昔澳门花事灿烂,一般青楼女子多前往膜拜,该庙香火因而曾一度旺盛。
  该庙正门原向大三巴街,今门前之空地原是神殿故址,并无路通草堆街,庙后与布店相连,铺向草堆街。1914年冬,布店发生火灾,烧毁相连屋宇数间,并波及背后之女娲庙正殿,成为废墟,只余偏殿。当局清理灾场后,不许重建屋宇,并开辟街道,延长草堆街。女娲庙只得半壁,经过修葺,从旁辟户,加奉吕祖,名为“灵严观”。
  观门有石刻门联:“灵通镜海恩波远;严镇莲峰德泽深。”尽管赞颂神恩与地利,但是在澳庙宇中香火却是最冷落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