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沙栏仔街聚沙成栏
沙栏仔街、沙栏仔里、沙栏仔斜路,都是以沙栏仔命名的街道,甚至多年前附近工匠街的街市,也俗称为沙栏仔街市。所以,这一区也泛称“沙栏仔”。
“沙栏仔”这个街名很趣怪,缘何而起呢?据知在澳门还未大规模填海造地以前,内港海边一带尚属海浸之地,以沙栏仔为界,北有北湾,南有浅湾。这道界线为自然形成的沙滩,栏隔两湾,故称“沙栏”,又以其小,广州话又叫“仔”。至清同治年间填筑了北湾、浅湾后,沙滩也遭掩盖了。今之沙栏仔街于1869年间命名,是澳门逾百年的古老街道之一。
沙栏仔斜路又名花王堂斜巷,斜巷上有天主教堂“花王堂”。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9月22日晚上,澳门发生历史上罕见大风灾,这幢教堂遭雷电击中燃烧,一时火光烛天,照耀沙栏仔及沙梨头,这一带居民避灾时,借着火光映照,在水深风烈中,才能认清路途,不致履险遇溺,减少伤亡。花王堂斜巷之存在,可说是这场风灾的见证。
沙栏仔区内,旧楼已陆续拆卸重建新厦,古老的色彩已逐渐消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