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水坑尾街宛若水坑
水坑尾街近天神巷的地段,变化很大,记得在四五十年代,两旁还是两三层高的旧楼及古老大屋,路中有数棵巨大榕树,可是今天不少旧宇已改建成高厦,古榕已为小株影树、夹竹桃所代替,车辆来往穿梭不断。
看着这街景,实难理解街名“水坑尾”之由来。原来这条街道处于松山与柿山之间的谷地,每当下雨,两边山坡收集的雨水,顺势下泻,汇聚谷地,宛如水坑,坑水流向南湾,流至地尽处,故名“水坑尾”。往昔“澳城”之一道城墙,横亘在水坑尾街与荷兰园马路交界附近,中有一闸门,被称为“水坑尾门”。
昔时,水坑尾街一带,包括美丽街、天神巷、伯多禄局长街、板樟堂街在内,统称“水坑尾坊”,多是华洋绅商聚居,店铺林立,颇为繁盛。时过境迁,数十年前,住户居多,水坑尾街一带很静寂,直至近年,商号栉次鳞比,也是交通要道,又告热闹。
路中辟有花园,美化街道;架设天桥,方便行人横过马路。这一段路,俗称“大井头”,因辟有大井,故名。该井水质清冽,在澳门还未有自来水之前,供附近一带居民饮用,后经填塞,“大井头”之名才在老居民口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