凼仔地貌百年变迁

  众所周知,凼仔是个海岛,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它原是由3个小山岛经填海成陆连结而成的。这3个小岛就是今天的鸡颈山(又名鸡头山)、观音岩及菩提山。
  百年前,渔船可由观音岩及菩提山之间的狭窄海道,直航入鸡颈山下排角,即今市区的地堡街北帝庙附近,而现今的西沙一带仍为海浸之地;其后,泥沙淤积,形成泥滩,居民到海边捕捞或上山斩柴,为了方便行走,投石于泥滩上垫脚,日积月累,堆石成路,也自然形成一道“堤坝”,将观音岩与鸡颈山连接起来,俗呼“大凼”,而将菩提山叫做“小凼”。直至1919年的旧地图上,“大凼”和“小凼”仍分离为两个小岛。七八十年前,这两个岛又因自然堆积及人工填海,把这两个小岛相连,才形成今天的凼仔。
  凼仔面积,1910年为1.98平方公里;之后,在现今凼仔码头及市区海边,陆续围海造地,扩大了凼仔土地,至1985年,面积已扩展为3.79平方公里。现今,凼仔已大兴土木,新楼矗立,兴建国际机场,更改变了数十年前的荒凉地貌,遂成为澳门的“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