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還珠樓主四公子李觀鼎
要評介李觀鼎,並不容易。他在八十年代中期從北京來到澳門,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國內發表,要全部讀過,恐怕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且不是三四千字可以說得了。後來,想到北京大學數學系敎授、系統工程硏究所所長程慶民的一段話,抄錄於後面,作爲對李觀鼎的槪括介紹:
他既擅長教學,又潛心科研;既耽於文學,又精於語言;既熟悉古典,又通曉今文;既懂得中國,又淹通外域;既熱愛創作,又鑽研理論;古今中外、文史哲美、詩詞歌賦、戲曲評彈……博聞強記,觸類旁通。他既是教授,又是作家;既是學者,又是演員;既鑄長篇大論的專著,又寫短小精悍的雜文;既點校《居易錄》,又評撰《文苑春雨》。近年來他的著作,諸如《簡明古漢語語法》、《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中國散文的源流及其發展》、《詩歌與美學》、《風格論》等等,學識淵博、立論嚴謹、目光犀利,都是既見功力、又見師心的逸品。(《北京書畫家訪問團藝術專集·歡迎新時代的雜家——送還珠四子李觀鼎南行》·澳門文化司署一九八五年五月出版)
李觀鼎就是中國大名鼎鼎的第一代武俠小說家還珠樓主的四公子。他除了“繼承父哲,以勤養慧”之外,“自從十八歲他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受敎於著名學者一代宗師的游國思敎授、吳組湘敎授、王力敎授、高名凱敎授、朱光潛敎授、宗白華敎授,就有志在中國語言文學和美學的領域內,做一名繼往開來的園丁。”(程慶民語,同上文。)
程氏的話,並非溢美之詞。李觀鼎在國內的專著有《文苑春》(十四萬字)、《美學初步》、《美的追求》(各十萬字);編著方面有主編《古典文學作品選》、《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歷代名詩今譯》,並參加編寫《中國文學家辭典》等。他的著作,多數屬於理論性的,如《中國遠古神話的藝術魅力》、《散文風格論》、《詩歌的美學特徵》、《中國畫的美學特徵》等。
李觀鼎到澳門之後,常在《澳門日報》副刊、《澳門筆匯》、《澳門寫作學刊》上發表作品,主要是文學理論,其次是新詩。由於他的學術根基深厚、立場客觀、態度認眞,就成爲澳門幾個出色的書評家之一,大大地加強了澳門文學批評的力量。
綜觀李觀鼎的書評,不難發現有三個特點:一、愛護和支持文學園地的幼苗嫩蕊;二、從實體中發現問題,把它提高到理論的層次來討論;三、從實際出發,不對作者苛求,不作偏激的批評,也不作捧場話,可讚者,擺事實,講道理;須評者,語淺意深,點到即止,絕不氣勢凌人,一派打手作風。
《澳門現代詩刊》創刊號出版,吃了幾招當頭棒喝,編者之一的筆者,悶在肚裡,也笑在肚裡。就在這時,我們在《澳門日報》的副刊上,讀到了李觀鼎的《生機勃勃的詩苗——讀<澳門現代詩刊>》。他的文章,開宗明義的說:
這本詩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編者別出心裁為青少年習作者開闢的欄目《詩苗》。且不論藝術技巧的高低生熟,透過這部分作品及其抒情主人公,人人可以看到小作者們的氣質大體不凡。確乎是一支澳門詩壇的生力軍。
李觀鼎當時不是五月詩社的成員,但憑他的銳利觀察力,初步看出了“詩刊”的創刊目的(也是五月詩社的創社目的)之一,就是帶出澳門現代詩譠的“新生代”。現在,事實已經說明詩社正朝着這方向邁進。李文最後的一段話,對當時的編者是一種鼓勵,對現在或以後的詩社的年輕理事者們,未嘗不是一種鞭策:
最後,應該感謝詩刊編者對於“詩苗”們的發現和栽培,如果沒有這種發現和栽培,小作者們才能的施展、顯耀,恐怕不知要推遲到甚麼時候了。
對新鮮事物、對年輕人沒有深情的人,恐怕不會說那樣的話了。
在澳門,文學批評比較弱,起不了推動文學創作進步的作用。廖子馨矢志做文學批評工作,發表了一些作品,後來結集成《論澳門現代女性文學》。出版之後,李觀鼎寫《開拓者的足跡》(《澳門日報·鏡海》一九九四年第四十一期)給予評介。他把廖子馨稱爲文學批評的“開拓者”,引起廣泛的注意。廖子馨涉足澳門文壇的日子還淺,但她面向的角度,正是未有人眞正向那一隅做工作的地方,李觀鼎以出衆的膽色把她一“捧”,突出了她在澳門文壇的形象。李觀鼎從以下三個要點來討論廖子馨的文學批評:
子馨運用的是比較文學的方法。這“比較”,並非一般語義學、修辭學意義上的比較,而是一種特殊的觀念,一種研究工作的基本立場,一種跨越各種界限,在不同參照系中考察文學現象的科學手段。應該說,子馨的論文在許多方面表現了這種“比較”的自覺意識。
首先是時空方面的突破。時間上,論者將澳門現代女性文學劃分為本世紀初、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三個歷史進程”,在較大的時間跨度裡,通過歷時比較,突出了八十年代以來的文學成就。空間上,論者將研究的範圍拓展到香港、台灣,乃至整個神州大地,從分别比較中,一步一步地接近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其次是作家作品方面的突破。傳統的文學研究較多注意文學大師、經典名著之間的關係,子馨的比較卻未受此限。在她看來,作家作品之間衹要有比較的價值,存在可比性,足以得出有意義的結編,即可加以對舉。事實上,論中出現的林蕙與冰心,林中英與丁玲、張愛玲,周桐與郭良蕙、瓊瑤,玉文與聶華苓這些在地位和成就上並不相稱的作家作品間的比較,確乎不同凡響。論文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環境中女作家筆下“女人內心和價值取向”的鑑別,完全來自這種於“比”中見同求異的審視,故而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是比較內容的突破。子馨的研究有着較為寛泛的內容,其注意力從影響比較進入平行比較,從單一比較進入綜合比較,從表象比較進入質態比較,從形式比較進入內容比較,從技巧比較進入情趣比較,於多層比襯和廣泛“踫撞”之中,全面地觀照研究對象,使其中美的內蘊和潛因盡可能多地發掘出來。
李觀鼎針對這三個觀點,洋洋灑灑評論,寫了五六千字,最後,點出廖文不足之處:
這裡,我還要指出,此書以大量篇幅論述女作家筆下的散文、小說,卻很少提及詩歌創作,其研究對象似乎不夠完整。大家知道,澳門城小詩多,其中詩壇巾幗不讓鬚眉,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湧現一批新生代女詩人,她們以富有現代氣息的高質多產的詩篇令世人矚目。雖不能說詩歌就是澳門文學主流,但它在小城文學領域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批評家不能因個人的原因而拒絕對現象作出說明。論者以“澳門現代女性文學”為研究對象,而論中詩歌創作幾近闕如,論題的籠蓋面便大為縮小了。這也是我讀此書感到的一個遺憾。
李觀鼎是一個嚴肅的學者。從行文裡可以理解到,他每逢評論一本作品,都必定先細心閱讀全書,掌握其主要特點之後才加以評論。由於他學識豐富,對不同體裁的作品,給予不同的評論,而語氣和筆法也略見不同,他可說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評論家。例如,他評論林中英的散文集《人生大笑能幾回》,標題是《笑的成熟》(《澳門日報·鏡海》一九九四年第十六期),開頭就寫一段輕鬆的“開場白”:
讀罷林中英散文集《人生大笑能幾回》,掩卷即產生以文字作出反應的衝動;立論設題,腦海裡笑情笑意層見叠出,於是便提起筆來作“笑”的文章。這“笑”的印象,乃由篇首《對蒙娜麗莎笑容的辨疑》引發,又於全書字裡行間積漸深化;而作者原來芳名湯梅笑,正好以“笑”代指之。若說“一石三鳥”未免有些“殘忍”,那麼“一舉‘三’得”便是拙題的用意了。
李觀鼎曾經寫過《散文風格論》,上自先秦至今日的巴金的散文,都在他討論之列。因此,對於評論林中英的散文集,他寫來便顯得縱橫捭闔,得心應手了。他說:
散文的“散”,一在取材廣泛自由,宇宙之大,纖塵之微,人情事理,花鳥魚蟲,皆可入篇;二在形式靈活多樣,寫景抒情,叙事議論,嘻笑怒駡,濃淡輕重,不拘一格。寫這樣的文章看似容易,實則標準很高。正如作者在《硬寫》一文中所說的:“存於腦內的寫作题材過多,亦非妙事一椿,因為要面對選擇的困惱。”
接着,又說:
林中英作品的散漫,還表現在她觀察描寫的角度上。那是自由的、富於變化的多角度:有時宏觀掃描,有時微觀窺探;有時正面切入,有時側面勾勒;有時特寫放大,有時概括微縮;有時首尾聯起“長鏡頭”,有時攬取瞬間成“剪影”。正是在這不時變換的角度裡,作者讓我們看到豐富的生活: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既有現實的,也有歷史的;既有傳統的,也有新潮的;既有企求的,也有摒棄的。無須繁瑣舉例,細心的讀者祇要翻一翻《文藝是甚麼》、《薯仔的格》、《如歌如潮》、《多情城市》、《故事》、《街道,在回憶中》諸篇便知端的。
從上面的一段話裡,我們可以讀到生動活潑,好像文學作品的語言一樣的評論,而不是生硬的理論文字,沒有相當的理論修養和文學修養是寫不出來的。在論到林中英散文的眞摯時,作者的筆法莊諧並舉,引人入勝:
古語有云:“真者,精誠之至也。”真摯,作為一種思想、感情、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作者體悟宇宙人生真諦,進而達至身心自由曠達的美妙狀態,作家筆底的人、事、景、物,都一一熔鑄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主觀印象和感受,足以引起廣大讀者的同感和共鳴。於是乞兒也好,財神也好;讀者也好,抽獎也好;颱風也好,花草也好;風箏也好,木屐也好,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固然有客觀之物,但打動讀者的主因卻是融於其中的作家感受的真美。
李觀鼎語言之所以那麼活潑精煉,關鍵在於他不單純是做理論工作的人,而且是一個詩人。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詩作,隨手拈來,都是在語言上無懈可擊之作,以下是其中的一首:(發表於《澳門日報》副刊·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
火柴
一
火的讚歌裡
最早的 音符
光的畫幅上
最初的 一筆
二
默默地 守在
小小的匣中
靜候 一個
閃光的 時刻
三
情真意摯
祇須 輕輕一擦
即慷慨獻身 以生命
爆出 火花
四
稍縱即逝
卻 閃耀在
最需要的
崗位
五
休看它 長僅寸許
莫笑它 光微如豆
火熱的心腸 能把
死灰色的靈魂 照透
六
點亮了 千萬顆心
希望 便在
燭天的火拒上
延 續
李觀鼎的詩,是繼承“五四”傳統的地道新詩,在形式上略爲吸取一點新體制,但詩的整個精神面貌是相當保守的。保守不等於落後,這在於他喜歡這種風格。詩是文學中的文學,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學。作品與作品之間,難以比個高下,祇看誰可以創出個人的風格而已,讀者接受與否,又是另一回事。
作爲學者的李觀鼎,他的詩保持着“五四”傳統風格,那是極其自然的事,許多國內學者都沿着這條路子走着,但有些學者對西方傳入的現代主義詩風採取抗拒、抵制態度。李觀鼎對現代詩,不但無敵意,而且對其理論作過考察或硏究,從他的書評《陶里追蹤——讀<逆聲擊節集>》所論的內容來看,他對於西方文學理論,是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的,以下是其中的一例:
以現代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歐美“新批評”學派,他們所建立的一系列詩歌語言理論,在言及現代詩的特徵。例如,克林思·布魯克斯認為,現代詩歌語言都承受着語境的壓力,因而其意義永遠是變形的,因而是“反諷”的;艾倫·塔特認為詩歌語言是充滿“張力”的語言,“張力”是詩歌語言內部各矛盾因素對立統一現象的總和;威廉·燕卜蓀還提出了“複義”這個概念:“不論如何細微,祇要使一句話有可能引起不同反應的任何語義上的反應”,指出“複義”是語言發展的正常形式。
現代詩就是運用這種無序的、反常的、反諷的、悖論的或者張力的、複義的語言傳達某種詩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又是含混模糊的,正如美國詩評家羅伯特·潘·沃倫所說的,“詩以一種不明確的,而不是以一種明確的愉快為其宗旨。”陶里的詩論不僅有細膩的具體分析,而且有精闢的理論抽象,他在《偽裝了的情感符號》一文中為現代詩歸結的“四性”,即“語言的無序性、事物的變形性、意象的反常性,和題旨的含糊性”,可以說是對現代詩的言簡意賅概括了。
從上面的兩段說話,可以看出李觀鼎的博學和客觀的治學態度;他精通現代詩詩觀,但並不因此而放棄自己原有的詩風格。他可說是一個眞正的的學者,一個保持自我風格的詩人,不愧爲一代宗師的後人。
本文校對時,獲悉李觀鼎的論文集《鞭鼓集》將由曁南大學出版,那必然是李氏對澳門文學理論作出貢獻的有力一舉了。
原名:李觀鼎
出生年:1939
原籍:四川長壽(北京出世)
現職:澳門大學講師
著作:鞭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