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澳門的醫療衛生事業
馮浩明*
進入八十年代,本澳的醫療衛生事業,堅持多元化、多層次發展方向並繼續有所前進,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介紹:
一、政府提供的醫療保健服務
澳門政府的醫療保健政策,由衛生司負責具體執行。而衛生司則分別制定了初級衛生保健網絡與及以仁伯爵綜合醫院爲主的次級醫療兩方面向澳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一)初級保健網絡:從1985年開始,澳門衛生司逐步在本澳及路環、氹仔以地區劃分方式設立“衛生中心”。至目前爲止,全澳已有8間衛生中心(氹仔、路環雖然各有一間衛生中心,但行政上則統屬於離島衛生中心),而第九間衛生中心亦準備在新口岸地區籌建。
每間衛生中心均有全科醫生、護士及行政人員,向市民提供較全面的初級保健服務:兒科保健包括疫苗接種及定期的生長發育評估;婦女保健有產前的監護,產後檢查及提供避孕諮詢的家庭計劃門診;成人保健爲13歲以上的市民提供保健檢查,常見病的預防及治療;口腔保健則主要爲學童作口腔衛生及牙齒的保健和治療。各衛生中心的服務範圍還包括各種各基本的護理服務及臨床檢查。
按照衛生司的政策,所有本澳的合法居民均可以到所住地區內的衛生中心獲得完全免費的醫療服務。甚至由衛生中心醫生所簽發的較複雜檢查項目(如臨床化驗,X光、超聲波掃描等)需要到仁伯爵醫院進行的,亦不需要繳費。
衛生中心工作的主要爲全科醫生,當遇到較危重或疑難病例時,可轉介到醫院的專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和治療。但收費與否則按照醫院的政策。
(二)仁伯爵綜合醫院(山頂醫院)是澳門政府唯一的綜合性醫院。該院由最早期的軍醫院,經歷了120年,其間多次的改建和擴建,到1993年正式成爲目前擁有三座大樓,400多張病床的現代化醫院。
按官方透露的資料,仁伯爵醫院在1994年底共有200多位全科及專科醫生,400名護士,近70名診斷及治療技術人員,與及近700名的行政、技術人員。服務範圍包括17個部門及32個科室。
仁伯爵醫院向澳門居民提供的醫療服務是按項收費的。但是符合以下條件者得享有完全免費的待遇:
所有政府公務員及其直系家屬;全澳的學生和敎育工作者;腫瘤患者、傳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及成癮性藥物依賴者;年齡超過65歲的市民及13歲以下的兒童孕婦;由社會福利處發出享有免費醫療證的貧民或慢性病患者。
此外,澳門地區目前尙未具備的醫療檢驗、治療技術及手術,經衛生司醫生委員會批准,亦可到澳門以外地區接受檢查及治療,醫療費用以至交通費、膳食費均由衛生司負責。
二、鏡湖醫院
澳門另外一間綜合性醫院——鏡湖醫院是屬於私人性質的慈善醫院。由於孫中山先生曾在此行醫及其設有贈醫施藥的慈善服務而在澳門居民中享有聲譽。
鏡湖醫院目前有病床近五百張,多個主要科室均配套齊備,部分科室更購置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在某些方面補充了仁伯爵醫院的不足。
鏡湖醫院的收費,門診分免費及自費兩類;住院則分頭等、二等、三等收費。三等病床屬慈善性質,祇收取象徵性的小額費用;二等則主要爲用者自付性質;頭等病房設備較豪華,但收費亦較昂貴。
近年來,澳門政府透過直接撥款及購買床位的方式向鏡湖醫院提供資助,而撥款的金額亦逐年有所增加。
三、民間社團、機構所附設的診所
本澳有不少的醫療機構是由民間的社團、機構或宗敎組織所設立的。其中較具規模的有:
(一)同善堂診所——以前主要免費提供中醫、中藥及跌打門診。近年增設了西醫部,還添置了X光、心電圖及化驗設備。其經費主要由同善堂向社會人士募捐得來。
(二)工人醫療所——由工聯會設立,目前共有四間分診所。主要向本澳的廣大勞工階層提供收費低廉的西醫門診和檢驗服務。近年更增加了牙科、針灸、物理治療等項目,使其服務範圍更多元化。
(三)街坊總會及坊眾會醫療所——本澳多個坊眾互助會均附設有醫療診所,其中有中醫、亦有西醫。而澳門街坊總會屬下亦有一所中醫診所以及一所物理治療診所。
(四)協同診所——由基督敎團體開設,具有慈善性質的診所,近年亦逐步發展擴大,除一般門診外,也有化驗、物理治療等項目。
(五)其他——例如明愛屬下的淸安醫所;澳門歸僑總會附設的醫療診所等。
四、私人執業醫生
本澳的私人執業的西醫大部分畢業於中國,少數爲來自葡國的醫生。目前,全澳註冊的西醫共有408人。(在仁伯爵醫院及鏡湖醫院工作的醫生,如果沒有私人執業開診,便不需要作註冊登記,故本澳的實際醫生數目遠遠超過此數目)。
五、中醫、中藥
傳統的中醫、中藥在以中國居民爲主的澳門社會,仍受到普遍的歡迎和接受。按照在衛生司的註冊資料顯示,大學文憑的中醫祇有10人,中醫士則有140多位。另外還有針灸師2人及按摩師13人。中醫的數目與西醫相比雖然少,但加上中草藥、中成藥等,中醫中藥在本澳的醫療保健體系中亦佔有一定的地位及影響。
意見及展望
槪括而言,本澳目前的醫療保健事業有下面的特點:
澳門政府透過衛生司,向本澳居民提供醫療服務。尤其是初級衛生保健網絡的設立,不但對市民提供了常見病、慢性病的治療及預防,同時亦不斷加強了對老人、孕產婦和學童的預防保健工作。近年來,衛生司與敎育司合作,對四歲的初入學兒童及六歲的小學一年級學童進行較全面的身體檢查及疫苗接種的評估;對兒童口腔牙齒保健的加強和推廣,並增設了營養諮詢門診等,提高了本澳市民的健康水平。
設立初級衛生網絡的原意,是可以用較低廉的醫療成本,向市民提供較全面的,以預防爲主的醫療保健服務。因爲次級醫療系統(醫院)的醫療成本,不論是住院的費用或是門診病人的成本,均比初級衛生系統貴。而事實上,自本澳的初級衛生系統投入服務後,對仁伯爵醫院的門診及住院的壓力均有所減輕。
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本澳居民人數的增長,到仁伯爵醫院各科室、急症室與及各衛生中心求診者的數目逐年增加,而市民對政府醫療服務的要求亦不斷提高。其中較多市民抱怨的是頗長的專科門診預約時間。由於仁伯爵醫院採用專科門診制,病人想看專科醫生要先經由衛生中心的醫生診治及轉介,憑轉介信才可以到醫院掛號預約。個別的專科如眼科、心科、腫瘤科等,由於醫生數目較少,預約的時間往往需時長達一兩個月或更長,令求診者感到十分不便。
在衛生中心預約輪候的時間較短(不同的中心略有差別),但由於其基本設施及技術設備,主要是針對慢性病及預防爲主的保健服務,所以其服務能力和範圍亦有所限制。
在輪候速度,開診服務時間方面,鏡湖醫院、工人醫療所等醫療單位和眾多的私人執業醫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鏡湖醫院的各科門診,基本上不需要預約輪候而可以即日就診。其他醫療機構亦如是。而私人執業的醫生在開診時間上就更爲彈性,爲在辦公時間以外看病的市民提供醫療服務。在收費方面,雖然有個別的醫生收取較昂貴的診金,但大多數的私人執業西醫祇收取居民可負擔的費用。而且,還有工人醫療所,歸僑總會診所等也在夜間開診,方便市民和勞工階級,且收費亦相當低廉。這也可以說是澳門醫療衛生系統的特點之一。
作爲政府開設的唯一綜合性醫院,仁伯爵醫院雖然號稱有30 多個科室,但其中部分科室祇有一、兩位醫生,一旦有醫生放假休息,就會造成服務停頓或半停頓的狀態。而醫院方面,對例如心臟手術,血液透析,腫瘤患者的放射性治療,較先進的診斷設備如核磁共振掃描機(MRI)等,均寧願採用付費外送就醫的方式。市民雖然可以得到資助醫療費用,但卻要奔波跋涉,對患者及家屬均十分不便。最近,政府宣佈仁伯爵醫院即將設立血液透析中心,購買核磁共振掃描機,並考慮選址建做放射治療中心等,如果眞能在短期內落實,對本澳居民是個好消息。
此外,近年來社會輿論多次要求政府設立善終服務。對那些嚴重疾病的末期患者,提供一個有足夠醫療設備,而又可以較爲舒適、靈活的住院服務,免使這些病人及家屬在病人的最後日子徬徨無依。政府方面似乎傾向於資助民間的社團設立善終服務,而澳門明愛中心亦曾表示有意開辦。如果眞能成事,必會受到市民的歡迎。
在財政支出方面,澳門政府的免費醫療覆蓋面廣泛,在醫療福利方面是頗受外界好評的。但目前本澳市民到仁伯爵醫院和各衛生中心求診的數目,實際上祇佔居民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部分衛生中心的服務能力已接近飽和。如果更多的市民依賴醫院及衛生中心的服務,相信政府便要在人力、設備以至醫藥費用方面的支出有較大的增加,而使財政負擔加重。所以,政府有必要考慮其他的方法(例如社會性的醫療保健計劃)以應付這方面日後的負擔。
本澳目前私人執業西醫和中醫主要來自中國內地的醫科大學,但來源廣泛,學歷亦頗參差。衛生司近年來對所有註冊醫生都作了重新的審核,規定祇有五年制或以上的學位文憑畢業者才可以獲准註冊,從而保障了執業醫生的專業水平。但對於涉及病人權益、醫療糾紛的投訴等,由於政府未設立權威性的訟裁機構,而令市民在這方面的權利未能得到維護及保障。
在醫療人力資源方面,本澳的全科醫生主要是在中國畢業;專科醫生則來自葡國。衛生司在1989年開始培訓系統內的本地專科醫生,但對於政府系統以外的專科醫生,由於培訓、資格審定等尙有爭議而未能立法。在1999年前後大部分葡國專科醫生將會離澳返葡,因此增強培養及承認本地區的專科醫生是個緊迫的問題。
在護理人員的培養方面,本澳目前有鏡湖醫院的護士學校,衛生司屬下的技術學校培訓護士和醫療技術人員,還有專科護士的培訓等。但每年畢業的護理人員,遠遠未能滿足近年急促發展的醫療體系及補充流失的員工,所以近年均需要向海外及國內招聘外勞。這種局面相信短期內不易改變。
澳門衛生司前幾年頒下了“醫藥分家”的法令,但由於部份醫療團體及執業醫生的反對,暫時採取自行決定可分可不分的“雙軌制”。但本澳市民相當容易便可以隨便在某些藥房買到應由醫生處方的藥物,卻是必須正視的。衛生司在1995年底向全澳市民推廣“安全使用藥物”的宣傳活動,希望藉此提醒市民愼重使用藥物,但政府加強在這方面的稽查和執法亦非常重要。
除此以外,因應位於氹仔的國際機場的使用,市民要求在氹仔設立具有急症室功能的醫院的呼聲也日見緊迫。在未來的一兩年內,政府在上述提到的這些方面尙需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澳門衛生司黑沙環衛生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