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夢成真
——澳門航空業發展追記
張翠微
1995年12月8日上午10時半,澳門歷史掀開了其最光輝燦爛並令人難忘的一頁。這一天,於任期內最後一次蒞澳的葡國總統蘇亞雷斯和有史以來蒞澳的中國最高級政府官員、國家副主席榮毅仁,與澳督韋奇立將軍及中葡澳重要官員共同主持剪綵,拉開了澳門國際機場莊嚴隆重的開航儀式的序幕。幾代澳門人期盼已久的藍天夢終於成爲現實!
六年前的1989年,也是在12月8日,下午2時半,當時的澳督文禮治按動電鈕,引爆雞頸山頭,將縈繞在幾屆澳督腦海中的建設澳門機場的意念付諸於開山塡海運砂築島的大型工程實踐。
百年藍天夢
澳門人的藍天夢,最起碼可追溯至上個世紀。1891年1月18 日下午,鮑德曼兄弟發明一種降落傘和新型汽球,從澳門著名的新敎公墓騰空而起,倆人精彩驚險的表演令當時在場的觀眾驚異得鴉雀無聲,以此引發了澳門人飛向藍天的夢想。
二十世紀初,澳門人開始將目光投向藍天。1915年,旅美華僑譚根駕駛水上飛機在黑沙灣上空做的飛行表演轟動濠江。1922 年時的澳督接受了一位香港出生的法籍人士查理斯建議,成立了澳門航空運輸公司,該公司的12架水上飛機成爲首次降落在澳門的飛行機隊。
1927年,爲加強澳門地區的防護任務,葡國政府派遣三架飛利牌水上飛機由里斯本來澳。並於1928年成立澳門海軍航空中心。1933年中心撤消後,飛機及設在氹仔的地面設施交由澳門港務廳管理。
三十年代,美國泛美航空公司首先在澳門經營民航業務,於1935年11月30日開闢港澳航線,將該公司經營的舊金山/馬尼拉/香港航線延伸至澳門。該航線全程長10,300公里,空中飛行需時約一周。使用的飛機爲最高時速可達130浬的“菲律賓飛剪號”水陸兩用機。該航線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於1941年12月停辦。1948年時的澳督爲重振澳門的經濟將澳港航線恢復,由“澳門小姐”號飛機每日定期飛行,菲律賓航空公司開闢的泛太平洋航線,由澳門飛往美國需時三日,使用的飛機是“56-CD超空皇后”。1948年7月16日,“澳門小姐”號在飛行途中被匪徒劫持,除一人被救,其餘機上人員全部遇難。澳門的航空業暫處低潮。
自五十年代開始的本澳歷屆澳督,都一直未曾放棄在澳門建設一座機場以發展自己的航空事業的追求。在1952年的澳督施政方針中,曾提及建設一個航空基地。十年後的澳督曾邀請民航總局的技術人員對機場建設進行可行性硏究,並首次提出建在路氹島東邊的設想。1976年時的澳督還認爲雞頸山應是最理想的風水寶地。
1974年,澳督李安道收到葡國領土協調部的指導性計劃,其中提及在澳建設機場,當時的葡國總理蘇亞雷斯和中國有關當局接納了這個設想,隨後中葡澳三方對有關設想進行硏究。
1979年10月,澳督伊芝迪在里斯本三次會晤中國駐葡國大使楊淇良,表達了澳門政府準備在離島建設機場的願望,希望獲得中方的支持。次年5月,由伊芝迪邀請的葡國著名工程師專程自里斯本來澳,探討機場建設的可能性。
1981年初,澳門政府開始同20個國際企業接觸,磋商興建機場,並於12月27日,正式成立FAG七國財團,爲機場建設進行全面硏究。FAG着集團的硏究工作包括:中國民航局CAAC負責協調與中國方面有關的工作;葡國公司CONSULPLANO負責城市及工業區整理的設計;德國航空公司LUFTHANSA顧問,負責對空運市場作一般性硏究;STRABAG負責硏究投資的費用;HLT硏究工業發展問題。
1982年6月19日,澳督高斯達與FAG集團簽署在澳門建機場可行性硏究的合約。澳門機場的建設還開了第一步。經近17 個月的硏究,耗資638萬元澳門幣後,1983年10月28日,FAG集團將硏究報告遞交給澳督高斯達。該報告書建議本澳宜先建小型機場,再考慮逐步擴大;地址選在路氹之間的塡海地。
將建設機場的設想和硏究變爲闢山塡海的實際行動的澳督文禮治,於1987年3月成立了澳門國際機場辦公室,成爲澳門民航局的前身。
1989年3月8日,澳門政府與當年年初成立的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簽署機場興建及經營批給專營合約。文禮治代表澳門政府,專營公司副董事長何鴻燊等代表公司在合約上簽字。正在澳門訪問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周南出席了簽約儀式。文禮治在簽約後表示:興建國際機場是澳門過渡期發展的一個歷史標誌;周南副外長的出席則反映中國對澳門安定繁榮政策給予關懷和支持。同年12月8日下午二時半,輕型飛機環繞低飛,由文禮治按鈕引爆的雞頸山頭,標誌着澳門國際機場進入全面施工階段。
在完成了炸山運砂、淸淤塡海的前期準備工程後,專營公司於1992年將機場飛行區工程分爲人工島、南北聯絡橋和航站區等三部分,分別承包給中國港灣建設總公司(中港)和偉龍/西門子公司。其中,中港承包前兩項,佔機場總投資73億澳門元的四分之三,偉龍/西門子承包航站區,主要是客運大樓工程。
以總經理劉紹堯爲首的中國港灣總公司,組織了四個工程局(廣州航道局、一、二、三、四航務工程局)、兩個設計院(三、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兩個硏究所(天津港灣工程硏究所、三航局科硏所)參與施工。施工高峰期內派員工3000人,各類工程船舶300 餘艘,大型機械設備工百餘台。經過三年的艱苦奮鬥,於1995年3月18日主體工程全部竣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了四個月,按合理工期則提前了六個月。工程質量受到業主、監理工程師的一致好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成爲中國在海外承建的最大工程。中國交通部部長黃鎭東親自蒞澳出席3月18日的竣工慶典活動。
葡萄牙偉龍建築及工務公司澳門分公司與香港西門子公司合作承包了機場客運大樓及導航設施等工程。合約於1992年9月18日簽署,完成期限爲三年,即1995年8月中。由於時間緊迫,對工程的正常程序做了修改。經十個月的艱辛工作後產生了符合專營公司的財政預算的設計,並於1994年1月18日與專營公司簽署附加合約,總値達2.25億美元,比原計劃節省了2500萬美元。1995年5月,佔地面積達45,000平方米的寬敞的機場客運大樓,與停機坪、陸上基建一併完工,並於當年6月22日舉行了竣工典禮,比原計劃的8月提前了兩個月。
至此,澳門國際機場的三項主要工程基本完成;1995年6月18日,機場成功試飛,經幾個月內裝修之後,於11月9日開始了商業飛行。
中方支持與合作
澳門國際機場的規劃與建設自始至終都得到了中國方面的充分支持與合作。僅以解決噪音問題爲例,早在建設工程開始之前,1988年11月底,珠海專家就提出飛機在路氹間起飛,嗓音和廢氣對澳門和拱北都有較大影響。但澳門政府對此反應遲鈍。直至由此引至供砂不足使航站區工程受到阻延,澳府才意識到噪音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於1990年夏天向中方提交了專家對澳門機場噪音問題的硏究報告。中方派專家進行硏究,雙方展開磋商。同年11月19日至21日,中葡專家在澳門舉行會議,集中討論澳府遞交的環境衝擊硏究報告。此次會議未達成任何協議,但雙方對於改善方案意見日漸接近,中方認爲澳府保障珠海不受污染態度積極,並表示將會將澳府提出的改善方案帶回北京進行深入硏究分析。1991年3月14日至16日,中澳機場專家在北京進行第二輪會議,經三天熱烈深入的討論終於達成共識,於3月16日夜挑燈夜戰,連夜簽署會議紀要。宣佈澳門機場嗓音問題解決辦法獲得通過:澳門方面保證將來澳門航機將不會飛越珠海上空,以免對珠海造成噪音污染。澳門代表團團長韋高信政務司表示,將會修訂飛機航線及起降程序,而跑道原方案不變。至此擾攘近兩年的嗓音問題獲得解決。韋高信認爲,會議達成共識,顯示中方以具體行動支持興建澳門的機場;中國副外長田增佩在接見參加會談的雙方代表團員時對澳門方面採取的友好態度表示贊賞。
除此之外,中國方面在包括機場批地、跑道、航站區施工,到供砂、融資、航協談判、空域管理範圍受權等所有環節,都給予了全力的支持與合作。國務院港澳辦、外交部、交通部、民航總局等部委領導人及新華社澳門分社、中葡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及外交部駐澳簽證辦事處歷屆領導都曾多次親蒞機場工也視察指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中方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澳門國際機場的落成和啓用。
適應澳門航空事業的發展,1994年9月13日,澳門第一家自己的航空公司——澳門航空公司正式宣告成立。這家由中葡澳三地公司共同投資四億元澳門幣組建的航空公司的服務宗旨是:從事運輸旅客、貨物、郵件一行李等項空中運輸服務的運營,或任何其他與空中運輸或民用航空有關的活動。
澳門航空在成立一年以後,於1995年10月17日,與台灣有關航空公司草簽,並於同年12月6日獲中葡聯合聯絡小組審議通過的《澳台通航協議》意義非比尋常。正如中國民航總局港澳台辦主任馬曉文所言,這一事件本身體現了中葡雙方互相尊重、充分信任的友好關係,也體現了高度的政治智慧;起到了“一國兩制”的示範作用,對內地的航空事業起到推動作用。
同年12月8日澳台航線首航,澳門航空、台灣長榮、復興的班機都客滿。澳台通航轟動兩岸,台灣有關官員表示,台澳航線順利開航蘊含兩岸直航意義,是兩岸直航中程階段的一個重要步驟,具有歷史意義,且可促進台灣、澳門與大陸三地的交流與實質關係。
澳門國際機場的建成,架起了澳門通往世界各地的空中橋樑。至今,澳門民航局已與世界24個國家草簽了航空協議,其中與巴西、芬籣、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新西蘭、葡萄牙、瑞士、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的雙邊航協已正式簽署;與德國、丹麥、瑞典、挪威、南非、俄羅斯、巴基斯坦、阿聯酋、越南、澳洲、美國、南韓的航協也正準備正式簽署。
澳門機場1995年11月9日開始商業飛行,這天上午十時許,澳門航空的NX002航班,空中巴士A321直衝雲霄,飛往北京。當晚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首航儀式。澳門人的藍天夢終於成爲現實。對於自那天開始以來機場的運作,澳門民航局主席紀樂士認爲“總的來說是正常的。”
到1996年1月18日止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進出澳門機場的班機共844架次,旅客共61,542人次,轉運貨物213,600公斤。使用澳門機場的航空公司已達12家,即:中國的中國航空、北方航空、西北航空和澳門航空及台灣的長榮航空與復興航空、新加坡航空、馬來西亞航空、葡萄牙航空、泰國航空、大韓航空與韓亞航空。
前景值得樂觀
澳門國際機場的落成,是中葡友好合作的又一豐碩成果,也是實現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戰略思想,爲澳門地區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澳門機場的啓用必將改善澳門的投資環境,爲振興澳門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不僅推動澳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有利於澳門的平穩過渡和長期繁榮穩定。”
“澳門機場的開幕是中葡友好關係中最卓越的成就;代表中葡兩國之間良好的了解。肯定會爲本地區在經濟、社會以至文化層面的發展帶來豐碩的成果。”
“機場爲本地區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代表着澳門人夙願得償,並爲鞏固本身自主及特色邁出重大的一步。”
榮毅仁和蘇亞雷斯在機場開幕禮上的上述講話,爲澳門國際機場的建成和啓用的偉大及重要意義作出了最簡明扼要的總結。
展望澳門機場的遠景,紀樂士表示樂觀。1996年民航局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吸引包括美國、日本各大航空公司在內的更多的、優秀的航空公司的班機飛來澳門。年內並爭取與本澳周邊一些國家,如柬埔寨、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印度等國商談航協之事。於1995年底離任的原澳門機場專營公司董事局主席安炳度臨行前透露:1996年專營公司的財政預算爲8億元澳門幣,將用於投資開發建設9個公務飛行停機坪,8個客貨機停機坪,並計劃於4月份以後開始興建客運碼頭。
1996年澳門機場的客運量將達180萬人次,至1997年6月預計可達270萬人次。1996年的貨運量預計達10萬噸至20萬噸。自1997年以後,機場的發展將會如澳門的民航局聘請巴黎機場的專家和顧問起草的“總體規劃”的指數:2001年客運量達400 萬人次;2006年達500萬人次。到第二階段的2011年達至約730萬人次。貨運量2011年達30萬噸。1996年底至1997年,機場的飛機流量爲每日54架次。2011年達每日170架次。澳門機場的跑道可起降、機庫亦可容納最大的波音747-400型飛機,因此機場初期先使用一級和二級(50至124座和125座至179座),即空中巴士A320和波音737型的短程飛機。
澳門的機場使得澳門人夢想成眞,圓了澳門幾代人的藍天夢,並帶來了巨大的希望,有着燦爛的前景。人們相信,在澳門各界的共同努力和中葡雙方繼續攜手合作下,把澳門機場建成爲服務一流的現代化機場的目標,也肯定會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