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 Q”的命名看“阿 Q”的讀音

  寫罷《阿 Q 讀音辨析》一文,又在香港和大陸的報刊中看到三種有關“阿 Q”命名由來的說法。雖然其觀點各有不同,但對於阿Q 的讀音卻是一致的——“Q”應按英文字母的發音去讀。
  其一見香港《新晚報》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九日《星海》版。徐重慶先生在《讀書札記二則》中寫道:
  魯迅取“阿 Q”這個名字,我認為是受了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的啟迪。《堂·吉訶德》英文為“Don·Quixote”。阿 Q 則取了“Quixote”(吉訶德)之第一字母。在《阿 Q 正傳》中,他還塑造了一個叫小 Don 的,就是那個“小 D”,此名則又取之於“Don”(堂)。
  徐重慶先生之說言之成理。首先,阿 Q 的“Q”與小 D 的“Don”,均取自《堂·吉訶德》之英文名。其次,魯迅在《寄<戲>週刊編者信》中曾說過小 D“大起來,和阿 Q 一樣”。旣然小 D 和阿 Q 均來自 DOn·Quixote”的名字(Don)和父姓(Quixote),那麼,作爲子名的小 D,長大之後當然會像父姓的阿 Q 啦!這正符合魯迅的原意!
  也許有人會問:魯迅究竟有沒有看過《堂·吉訶德》這部書?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魯迅還寫過一篇題爲《眞假堂·吉訶德》的雜文,文中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中國的江湖派和流氓種子,卻會愚弄吉訶德式的老實人,而自己又假裝著堂·吉訶德的姿態……。真吉訶德的做傻相是由於自己愚蠢,而假吉訶德是故意做些傻相給別人看,想要剝削別人的愚蠢。”這“吉訶德式的老實人”的傻相,與阿Q 的麻木不仁,不正好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其二見一九九二年第二期的《南京大學學報》。史雙元在學報上發表了一個大膽而新穎的觀點:阿 Q 一名源於英文 A Queue,其讀音爲〔akju〕,與“阿 Q”的發音一模一樣,意爲“一條小辮子”。作者還列舉了魯迅《頭髮的故事》、《風波》等小說,說明魯迅對辮子這一細節是極其關注的,因爲它旣能體現淸末民初的髮型特徵,又能揭示封建意識對農民的毒害和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是一石三鳥的巧妙構思。
  其三見《魯迅硏究年刊》一九七九年號著名歷史學家侯外廬在《祝賀與希望》中所說的:
  三十年前,我提出:為甚麽魯迅用英文母“Q”作為“阿 Q”的名字呢?……我的看法是,“Q”即英文“Question”(問题)的第一個字母。魯迅選擇它,說明他在《阿 Q 正傳》中反映了中國社會一系列的重大問題。例如:阿 Q 本身有沒有弱點?如有,如何改造?這就是“國民性”的問題。為甚麼阿 Q 歡迎辛亥革命?為甚麽地主豪紳“相約去革命”?為甚麽假洋鬼子“不准”阿 Q 革命?為甚麼阿 Q 終於死在地主豪紳的槍彈之下?……等等,讀過《阿 Q 正傳》的人不約而同地會思考這許多有意義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在《阿 Q 正傳》中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敎訓,塑造了阿 Q 這樣一個農民的藝術典型,通過他的活動,提出了重大的時代課題: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農民問題,農民仍然遭受地主豪紳的沉重壓迫,那麽,中國的出路何在?中國應該往何處去?這不就是“Question”嗎?
  當然,上述的三種說法未必人人讚同,但它們所提出的“阿 Q”的“Q”,或取自 Don·Quixote 中父姓的第一字母,或取自‘AQueue’中的“Q”,或取自Question的縮寫,其對阿“Q”的讀音卻是一致的:阿 Q 的“Q”必須按英文字母的發音去讀!相信這一點應該再沒有人反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