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阿 Q 的“Q”
魯迅的《阿 Q 正傳》被譽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中篇小說。阿 Q 的形象,早已通過二十八種外文譯本,走向世界,成爲世界文壇的不朽藝術典型。
阿 Q 自一九二一年在魯迅筆下問世之後,其洋名“Q”,一直被人們接英文字母的讀音去讀,並無異議。但近年來,筆者卻從內地的書刊中看到了兩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見解。
第一種“新”見解認爲:中國現在正式使用的字母不是英文字母,而是由官方規定的漢語拼音字母;故阿 Q 的“Q”,只能按漢語拼音字母的讀音讀如普通話的“欺”。
第二種“新”見解認爲:阿 Q 的“Q”絕不能按英文字母的讀音去讀,因爲阿 Q 本是阿 Quei 的“略寫”,而 Quei 則是“貴”或“桂”的英語音譯;由於魯迅不知阿 Q 是阿貴抑或阿桂,便以阿 Q 代之,故 Q 必須讀如“貴”音。
第一種“新”見解顯然屬於無稽之談。新文學運動初期,以英文字母代稱人名、地名的現象十分普遍。魯迅在《阿 Q 正傳》中亦指明 Quei 是“照英國流行的拼法”;故其略寫“Q”也應按作者的原意、歷史的習慣,用英文字母的讀音去讀,而絕不能按照在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行的漢語拼音字母的讀音去讀。
第二種“新”見解則是片面化和絕對化的產物。它抹煞了文學典型和生活原型的區別。不管生活原型是否眞的有那麼一個阿貴(桂),一旦作者將他命名爲“阿 Q”,就必須嚴格接照文學典型的命名去讀。這應是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魯迅爲什麼要在小說中用英文字母給一個中國人命名?這個問題早在一九二九年就有人直接問過魯迅。當時,黃埔軍校出身的葉永蓁把他的自傳體小說《小小十年》送給魯迅修改,並請魯迅爲他寫一篇序。魯迅高興地答應了。一次,葉永蓁問魯迅:“阿 Q 是中國人,為什麽要取外國名字?”魯迅答道:“阿 Q 光頭,腦後留着一條小辮子,這 Q 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嗎?”說畢,魯迅和在場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來。
可見,魯迅將其小物命名爲阿 Q,是有着深刻的象徵意義。它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人幾度留辮、剪辮,又留辮、又剪辮的可悲可笑的社會現象;也暗示了當時中國人心靈中尙有一條仍未剪去的長辮子。它旣是愚昧落後、麻木不仁的象徵,也是封建壓迫、民族屈辱的象徵。
時至今日,每當人們一提起阿 Q,就會從字母的外形聯想到一個剃了光頭、拖着長辮的愚昧麻木的中國人典型;一提起阿 Q 精神,就會想起到自輕自賤、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如果硬要將阿Q 讀如“阿欺”或“阿貴(桂)”,把阿 Q 精神變成“阿欺精神”或“阿貴(桂)精神”;那麼,魯迅獨運匠心所創造的阿 Q 形象,豈不是因爲失去了它的聯想價値和象徵價値而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