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的讀音和釋義
“喪亂”的爭論
第一屆全澳學生朗誦比賽前夕,有一間中學選了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參賽;但對詩中“自經喪亂少睡眠”的“喪”字讀音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有人主張讀平聲,有人主張讀去聲,莫衷一是。
同年六月二十一日,澳門某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認爲“喪亂”的“喪”應讀平聲。隨後,該報又陸續刊登了五篇文章,其中兩篇是前文作者所寫,仍堅持應讀平聲;其餘的三篇,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異議①。
本來,這種學術討論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澳門這個學術硏究風氣比較淡薄的商業化城鎭,更顯得十分難得。可惜,“由於篇幅關係”,未能充分展開討論,便於八月十一日“暫告結束”了。
綜觀以上的六篇討論文章,筆者認爲:主張讀平聲的只囿於當代辭典的注音,未能從古今音發展的角度,提出更有力的分析;主張讀去聲的,雖然廣徵博引,證明了去聲之讀古已有之,但亦不能推翻前者的讀音。同時,筆者還發現一個十分奇妙的現象:主張讀平聲者,其依據固然來自《辭源》修訂本(以下簡稱《辭源》);但主張讀去聲者,也從《辭源》中找到有力的依據(詳見下文分析)。爲甚麼會出現這種奇妙的現象?爲方便讀者共同探討,兹將《辭源》有關的注釋引述如下。
《辭源》的注釋
翻開《辭源》修訂本第一冊第五三一頁,可以看到“喪”字條下有兩個注音,一是去聲,一是平聲。
讀去聲時有兩個釋義:(一)失去;(二)死亡。
讀平聲時也有兩個釋義:(三)哀葬死者的禮儀;(四)死者的遺體。
再翻開下一頁,可以看到“喪亂”詞中的“喪”字注爲第二個音,即平聲。詞的釋義是“死喪禍亂”。
主張讀平聲者,根據“喪亂”詞的注音,絲毫不爽。
主張讀去聲者,也根據“喪亂”詞的釋義,將“喪”解爲“死喪”(即死亡),按“喪”字條下的“死亡”義應讀去聲,故“喪亂”之“喪”亦無可置疑應讀去聲(當然,主張讀去聲者還有一個更有力的依據,這就是淸朝的杜詩硏究權威仇兆鱉,在他的《杜少陵集詳注》中,均將“喪亂”的“喪”注爲去聲)。况且,在“喪”字的平聲條下,並沒有一個釋義是“死喪”或“死亡”的。
由此可見,《辭源》在“喪”字條和“喪亂”詞中的注音、釋義方面確實有自相矛盾和不夠精確之處。即:
若“喪”的“死亡”義讀去聲,則“喪亂”之“喪”亦應讀去聲,那麼,“喪亂”條的注音便錯了;
若“喪亂”詞的注音是正確的,這個“喪”應讀平聲,那麼,“喪”字條“死亡”義注去聲便錯了。
究竟“喪”字條和“喪亂”詞條的注音、釋義哪一個是正確的呢?怎樣才能使兩者不會自相矛盾呢?本文要探討的,正是這個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單憑《辭源》本身的注音和釋義是辦不到的。讓我們暫且放下《辭源》,另尋途徑,先去追溯一下“喪”字音義的源流吧!
“喪”字的釋義
漢字的語音,像它的字義一樣,是發展變化而不是靜止不變的。而語音的變化,往往與字義的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
附圖一是“喪”的甲骨文。中間是一株桑樹,表音;隱藏在桑葉叢中的“D”形,是意符,像器皿;意謂失去了器皿,作動詞用②。“喪”字在金文中已產生訛變,參見附圖二:表音的桑樹已失,故加上了“亡”字作聲符,並兼作意符。此“亡”是“亡失”的亡,即“亡羊補牢”的亡,仍是失去、喪失之意。小篆基本上保存了金文的字形,參見附圖三。許愼的《說文解字》根據小篆的字形釋爲“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③後來的文字學家均將此“亡也”釋爲亡失、喪失,這是對的;但“從哭”之說則是小篆字形的誤導,不確。
可見,“喪”的本義是“亡失”、“失去”,作動詞用。再由失去器皿引伸爲失去生命,即“死”、“死去”、“死了”,仍作動詞;又再由此引伸出作名詞用的“死亡”,“死者的遺體”及“哀葬死者的體儀”等。這些本義和引伸義一直沿用至今。
分析至此,我們可以指出《辭源》在“喪”字釋義方面的錯誤了。誠然,《辭源》將動詞的“失去”義、名詞的“哀葬死者的禮儀”義和“死者的遺體”義分別放在“喪”字條下的第(一)、(三)、(四)義項,這是對的,並且也符合《辭源》在“體例”中所說的:“多義詞的解釋一般以本義、引伸義、通假爲先後,分別用(一)、(二)、(三)……爲序號。”但是,動詞的“死”、“死去”和名詞的“死亡”這兩個釋義,《辭源》卻把它混同爲一了。正是這個“混同”,導致了“喪”字條釋義的錯誤。因爲作動詞“死去”義的“喪”,和作名詞“死亡”義的“喪”,是有不同的讀音的。那麼,這兩個詞義相似而詞性不同的“喪”應分別讀甚麼音呢?讓我們繼續下面的分析吧。
“喪”字的讀音
漢字的讀音,可以分爲四個時期。
當代語言學家對語音的分期,已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即:兩漢以前爲上古音時期;南北朝至兩宋爲中古音時期;元朝至淸末鴉片戰爭爲近古音時期;五四運動至今爲現代音時期。各期之間的相隔時間爲過渡階段。在這四個時期中,上古音與中古音之間的變異較大,近古音與現代音的差異較小。
上古音的“喪”,無論是本義或引伸義,作動詞或作名詞,均讀一個音:桑,平聲。故甲骨文中以桑(樹形)作聲符,是十分貼切的。根據淸代以來的語言學家顧炎武、段玉裁、江有誥、朱駿聲、黃侃及當代語言學家王力、丁聲樹等人的硏究成果,由唐作藩編著而成的《上古音手冊》,今音爲平聲的“喪事”的“喪”,及去聲的“喪失”的“喪”,在上古音時期均同讀一音:聲紐爲“心”,韻部爲“陽”,平聲,與上古音“桑”同④。
中古音的“喪”,有了變化。因爲自東漢之後,出現“讀破”的現象,又稱“圈讀之法”。所謂讀破,就是用改變字的讀音,以表示同一個字的不同詞性或意義的一種方法。爲了區別“喪”字的兩種不同詞性,當時的“喪”字亦出現了兩種讀音,作名詞“死亡”、“死者的遺體”、“哀葬死者的禮儀”等義時,仍讀平聲;作動詞“失去”、“死去”等義時,則讀破爲去聲。這正如“衣”、“冠”、“風”、“王”等字一樣,作名詞時分別解爲“衣服”、“帽子”、“風”、“大王”,均讀平聲;而作動詞時則分別解爲“穿(衣)”、“戴(帽)”、“吹(風)”、“稱(王)”,均讀去聲。據北宋陳彭年等人編纂的《廣韻》,意爲名詞的“死喪”的“喪”,讀“息郎切”,同“桑”音,屬“唐”韻,平聲;意爲動詞的“亡也”、“失也”的“喪”,則讀“蘇浪切”,屬“宕”韻,去聲⑤。
近古音和現代音的“喪”,上承中古音不變,即:作名詞用的“喪”讀平聲,作動詞用的“喪”讀去聲。這可以分別參證淸代張玉書等編纂的《康熙字典》和民初方毅等人編篡的《辭源》、舒新城等人編篡的《辭源》(附表)。
綜覽附表,我們可以再次證實前文的分析。上古音時期,“喪”只有一個讀音,平聲。中古音、近古音、現代音則有平聲和去聲兩讀。在平聲的釋義中,“喪”的含義是指與人死有關的事,如哀葬死者的禮儀:凶禮、持服、治喪、居喪、奔喪、弔喪等:也指與人死有關的物,如死者的遺體、死者的靈柩等。這裡的“喪”都是作名詞用的。在去聲的釋義中,“喪”的含義是指其本義“失去”及其近引伸義,如失位、喪命、喪偶、喪親等。這裡的“喪”都是作動詞用的。
値得一提的是,台灣省出版的《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已明確地將“喪”字的名詞義和動詞義分別列出,這是好的。同時,把屬於名詞義的“死亡”、“喪禮”、“服喪”、“靈柩”等列入平聲條下;把動詞義的“失去”、“折損”、“敗”等列入去聲條下,這也是十分正確的。但它將動詞義的“死去”(如“喪父”、“喪母”、“喪親”等)和“自殺”列入平聲條下,則是錯誤的;應該列入去聲條下。
“喪亂”的正讀
“喪”的音義旣明,“喪亂”的讀音亦可迎刃而解了。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喪亂”一詞的含義及詞性:若屬名詞,則“喪”字應讀平聲;若屬動詞,則“喪”字應讀去聲。
讓我們從實例中去探討一下“喪亂”的詞性吧。先看《詩經》中的五例“喪亂”: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小雅·常棣》)
“天方薦瘥,喪亂弘多。”(《小雅·節南山》)
“喪亂蔑資,曾我惠我師。”(《大雅·板》)
“天降喪亂,滅我立王。”(《大雅·桑柔》)
“天降喪亂,餓饉薦臻。”(《大雅·雲漢》)
這五例“喪亂”,均作“死亡禍亂之事”解,當屬名詞,故應讀平聲。《辭源》在“喪亂”條下所引用的例句,正是上述的第一、五句。
再看杜甫詩中幾例“喪亂”:
“市朝今日異,喪亂幾時休。”(《晚行口號》)
“關中昔喪亂,兄弟遇殺戮。”(《佳人》)
“喪亂聞吾弟,饑寒停濟州”。(《憶弟二首》)
“自經喪亂少睡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以上四例“喪亂”,均可解作“死亡禍亂之事”或“死亡禍亂之際”,亦屬名詞。
據此,“辭源”將“喪亂”釋爲“死亡禍亂”,是正確的;將“喪亂”的“喪”注爲平聲,也符合傅統的正讀。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曾明確地指出:“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這段話說明了兩個事實:一是上古音“喪失”的“喪”,確是讀平聲的,後來才“俗讀”(這裡應爲“讀破”)爲去聲;二是“死喪”的“喪”應讀平聲,這與“喪亂”的“喪”音義俱同,故“喪亂”的“喪”也應讀平聲。
“喪亂”的又讀
在分析了“喪亂”的傳統正讀之後,我們還必須看到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自中古音時期以來,“喪亂”的“喪”,也有讀作去聲的。
中古音時期的南宋理學家朱熹,在他的《詩集傳》中對《詩經》各例的“喪亂”,均注爲“息浪反”,即去聲。
近古音時期的淸代著名學者、杜詩硏究專家仇兆鱉,在他的《杜少陵集詳注》中,也將杜甫詩中各例“喪亂”的“喪”注爲去聲。
現代音時期,“喪亂”的“喪”,不但辭書有注爲去聲的,如中華書局出版的《學生成語詞彙》,便把“喪亂”放在“喪”的去聲條下⑥;而且,不少當代的學者,亦將此音讀作去聲,例如——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四日,啓功敎授在澳門主講的“書法講座”上,答覆一位聽衆的問題,提到了他的絕句中的“腸斷羲之喪亂書”的時候,便將“喪”字讀作去聲,並說:“這‘喪亂’的‘喪’,我是以仄聲入律的。”
一九八六年一月三日,在“澳門文學座談會”上,李德超博士在宣讀他的講稿時,也將張穆《澳門覽海詩》中的“生處在南國,中歲逢喪亂”的“喪”讀作去聲。
可見,“喪亂”的“喪”,確有讀作去聲的,而且由來已久,影響頗深。可惜,這種讀音在中古音時期和近古音時期的辭典中,均未見收錄,故未能成爲正統的讀音,而只作爲一種流傳民間的“俗讀”或“又讀”而已。
結論和說明
綜上所述,本文可以歸納出如下的結論。
一、“喪”字的讀音,作動詞“失去”、“死去”義應讀去聲;作名詞“死亡”、“死者的遺體”、“哀葬死者的禮儀”義應讀平聲。
二、“喪亂”是並列式合成詞,作名詞用;“喪亂”之“喪”正讀應爲平聲。但鑑於讀去聲者亦由來已久,且影響頗大,流傳甚廣,故可作爲“又讀”處理。
三、《辭源》“喪”字條的注釋有誤,應予修改:將去聲條下的第二義項“死亡”改爲“死去”;將“死亡”義改爲平聲條下的第三義項;原第三、四義項順延爲第四、五義項。這樣,“喪亂”詞的注音和釋義就不會與“喪”字條下的注釋相矛盾了。修改後的注釋爲:
去聲有兩個動詞釋義:(一)失去;(二)死去。
平聲有三個名詞釋義:(三)死亡;(四)哀葬死者的禮儀;(五)死者的遺體。
最後,還想說明一下:筆者於年前曾以“曾鳴”的筆名,寫了《要正確對待辭書》一文,提到了“辭書,是治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並不是絕對正確的萬能鎖匙。無論古今中外的任何一本辭書,都只能反映某個時期、某些學者的觀點。有時,某些專家經多年的精心硏究,對某個問題提出了科學的創見,糾正了傳統的謬誤,可惜辭書已經出版,未及採用;有時,辭書的編纂者雖已知道專家的最新見解,但囿於傳統的觀點,不予採用。這兩種情况也正是辭書有誤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在翻閱不同的辭書時,發現有不同的解說,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關鍵就在於如何對待:是執着某些辭書不放,把它當作唯一正確的‘天書’;還是進行必要的考證和具體的分析,以求得比較正確的結論?”筆者根據當時的認識,曾讚同“喪亂”之“喪”讀去聲。近幾個月來,筆者陸續翻閱了一些有關的書籍和資料,且得到白思群、任傑等文友提供資料,一方面發現了《辭源》“喪”字條確有謬誤之處,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弄淸了“喪亂”的“喪”的讀音。故特撰此文,作爲《要正確對待辭書》一文的補充和修訂,並以此文就敎於同好,請讀者不吝指正!

注釋:
①這六篇文章均刊登於1985年的《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思放《從‘喪’字的讀音談到‘讀破’》(6月21日)
白思群《試談杜詩‘喪亂’一詞》(6月29日)
思放(‘喪亂’一詞的讀音》(7月5、6日)
任傑《也談‘喪亂’一詞》(7月10日)
曾鳴《要正確對待辭書》(7月23日)
思放(談談怎樣正確待辭書》(8月10、11日)
②參閲康殷《文字源流淺説》第494頁“喪”字的解説
③引自許愼《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版第35頁
④參閱唐作藩《上古音手冊》第114頁
⑤參閱陳彭年《廣韻》,廣文書局影印版第160、408頁
⑥參閲中華書局出版的《學生成語詞彙》第6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