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知識性的錯誤

  偶翻舊報,看到一篇題爲《花間漫步》的文章,內有一段寫道:“‘月月花香月月賞,季季香花季季香。’這一句正好寫出了‘玫瑰的特性’。原來玫瑰在短短的五個月內便開四次花,眞眞不可估計。所以她因此而命名爲月季花。”
  顯然,作者誤把玫瑰花和月季花視爲一物了。玫瑰、月季雖然與薔薇同屬薔薇科,其花形、葉貌極其相似,枝莖也都多剌,但它們卻是同科不同種。尤其在花期方面,兩者更是區別甚大。玫瑰花期較短,開於仲夏;月季花期極長,幾乎一年四季都可開花,正如宋代宋祁的《月季讚》所云:“花亘四時,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固常守。”所以月季花又有四季花、月月紅、鬥雪紅、長春花等別稱。文章所引的“月月花香月月賞,季季香花季季香”,正是月季花的特性而非玫瑰花的特性。
  月季原產中國,早在一千多年前便被廣泛培植。宋代趙垣庵有一首描寫月季花的《朝中措》詞:“開隨律琯度芳辰,鮮艷見天真,不比浮花浪蕊,天敎日月常新。薔薇顏色玫瑰態度,寶相精神;休敎歲時月季,仙家欄檻長春。”詞中以薔薇的顏色、玫瑰的風姿來形容月季,可見在當時已是三種不同的花卉。
  爾後,月季由中國傳入西歐,歐洲人便將月季、玫瑰和薔薇三種花卉統稱爲玫瑰,英文叫 Rose。於是,一般人亦因此而將它們誤爲一物。記得大陸有一影片《淚痕》,主題曲是:“在我的心靈深處,開着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它灌漑栽培。啊,玫瑰,我心中的玫瑰……”歌詞的確很美。可惜在歌聲中,女主角手裡拿着的並不是玫瑰,而是一朵紅色的月季花,因此受到了觀衆的非議,說影片在“愚弄觀衆”。
  類似這種誤將月季當玫瑰的知識性錯誤,我們不時會在某些文章中看到。例如——
  “在烈日下,小花貓一雙又亮又圓的大眼珠直盯着我……”
  “春天盛開着紅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黄色的桂花……”
  “靜謐的夏夜,繁星滿天,明月高懸……”
  “除夕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着田野……”
  這幾個句子,乍看之下,頗爲流暢,似無不妥,但實際上都犯了知識性的錯誤。強光下的貓眼,應眯成一線,而決不會圓瞪着。“八月桂花開”,春天的花園不可能有“黃色的桂花”。“月明星稀”,若是“明月高懸”,就決不會“繁星滿天”;若是“繁星滿天”,也不會“明月高懸”。至於除夕的晚上,亘古至今也從未出現過“皎潔的月光”的奇蹟。
  知識性的錯誤,不僅初學寫作者會犯,甚至有些名家,偶一不愼,也會鬧出笑話。如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箱子巖》一文中,竟然將“一輪圓月”懸掛在五月初五端陽節的夜空上,其實農曆初五的夜空,只能是“一彎新月”。又如當代著名學者趙撲初,在《片石集》的《木麻黃讚》中,亦將“東坡詩裡,千載記初名”的石鹽木,誤爲木麻黃(詳見拙著《語林漫筆》的《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一文)。
  無疑,這些知識性的錯誤,不但會使讀者誤非爲是,而且也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特別是一些以狀物爲重點或緣起的文章,如果連描寫的對象都弄錯了,那麼,藉此而引發的聯想、比擬或感慨,便成爲空中樓閣,失去依據。所以,寫文章,務必要了解和熟悉描寫的事物,盡量避免知識性的錯誤。
  寫文章如何才能避免知識性的錯誤?這裡有兩個祕訣:一是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對描寫的事物要有透徹的了解;二是決不寫自己不知道的,或一知半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