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不論”?

  有讀者來信詢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不是舊體詩格律的普遍規則?如用在對聯方面,是不是也可以通用?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原意是指格律詩七言句的第一、三、五字(五言句中的第一、三字)的平仄可以不論,第二、四、六字(五言句中的第二、四字)的平仄一定要講究。
  這兩句口訣,對初學詩的人來說,頗有好處。因爲它立論於音樂節奏上,觀點鮮明,大致可行;且簡明扼要,容易記憶,故流傳甚廣。但由於格律詩對平仄尚有一些特殊要求,故僅靠這兩句口訣是不夠全面的。
  大體說來,“二四六分明”除了某些拗救句中可以變通外,一般情況是適用的;但“一三五不論”則必須排除兩種情况:
  一是避“孤平”。七言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平”聲和五言句中“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個“平”聲,決不能“不論”;否則除了末字的平聲外,只剩下一個“平”聲,那就成了“孤平”,這是格律詩的大忌。
  二是避“三平尾”和“三仄尾”。七言句中“平平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不能“不論”;同理,五言句中“仄仄仄平平”和“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也不能不論。否則,最後的三個字就會變成“三平尾”和“三仄尾”,這同樣是格律詩的大忌。
  對於對聯來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規則更不夠全面。
  對聯的平仄格律雖然是從格律詩發展過來的,但它卻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對聯的字數已打破了格律詩只是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的局限。對聯的句式,可以是一字,也可以是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等。而它的平仄按節奏點而定。例如,澳門楹聯學會與柳州楹聯學會合辦的“羊年有獎徵聯”,其中 A 式的出句,便不能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去套。這出句其共九個字,分爲五個音節:
  盼/一統/河山/九龍/舞綵
  出句中一定要論平仄的地方,均在節奏點上——即每個音節的末字。換言之,出句一定要論平仄的字分別是盼、統、山、龍、綵;它們在句中的位置分別是是一、三、五、七、九。應對的下聯,也必須在一、三、五、七、九的位置上與上聯平仄相反!
  當然,如果對聯的句式與格律詩的句式相同,而且前六個字都是雙音節詞,即兩字頓節奏;那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還可以大致適用。
  整體而論,對聯的平仄口訣不宜採用上述的兩句口訣,而應改用如下的口訣:
  對聯平仄音節定,節奏點上要分明;
  出句平仄交錯出,對句未字必須平。
  口訣的後兩句是說出句節奏點上的平仄要交錯出現,對句節奏點上的平仄要與出句相反,且最後一個字必須用平聲收結,而出句的末字則必須用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