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無弦琴”詩證
筆者曾在《<陋室銘>之“素琴”辨》中針對香港版《中國語文》第一冊和內地初中《語文》第三冊的注釋,分別將劉禹錫《陋室銘》的“素琴”解作“樸素、無裝飾的琴”和“不加裝飾的琴”而提出自己的見解:《陋室銘》之“素琴”應是“無弦琴”;並於文中提出了兩條詩證。
此後,在閱讀詩文的過程中,陸續發現了更多有關“無弦琴”的詩句,進一步證明:將《陋室銘》的“素琴”解作“無弦琴”,是有充份的例證的!
謹將有關“無弦琴”的詩證羅列於後,以饗讀者。
“無弦琴”源於陶潛。《晉書·陶潛傳》:“(陶潛)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此段文字及陶潛之詩句,均已證明陶潛喜歡撫弄“弦徽不具”的“無弦琴”!後人亦因此而將“無弦琴”用作意趣高雅、不同流俗的典故。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庾信在《卧疾窮愁》一詩中首先使用了這個典故:“有菊翻無酒,無弦則有琴。”
作爲文學典故的“無弦琴”,在唐詩中使用極爲廣泛。
王昌齡《趙十四兄見訪》:“但有無弦琴,共君盡尊中。”
與張籍齊名的王建《送于丹移家洺洲》:“素琴苦無徽,安得宮商全?”徽,是繫弦的繩。素琴沒有繫弦的繩,也就是沒有弦。旣然素琴沒有弦,當然奏不出“宮商”(代指樂聲)了!
飄逸瀟灑的詩仙李白,有多首詩提到了無弦琴。其一是《贈臨洺縣令皓弟》:
陶令去彭澤,茫然元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
釣水路非遠,連鰲意何深?終期龍伯國,與爾相招尋。
其二爲《戲贈鄭溧陽》:
陶令日日醉,不如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溧里,一見平生親。
其三爲《贈崔秋浦》三首之二:
崔令學陶令,北窗常晝眠。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
見客但傾酒,為官不愛錢。東皋多種黍,歡爾早耕田。
白居易也有多首提及無弦琴的詩,其一爲《訪陶公舊宅》: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榮利,老死此丘園。
其二爲《丘中有一士》:
行披帶索衣,坐拍無弦琴。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陰。
其三爲《夜涼》:“舞腰歌袖拋何處?唯對無絃琴一張。”
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奉和襲美夏景沖談偶作次韻二首》有云:“墟中有酒文園會,琴上無弦靖節家。”
司空圖《書懷》有句:“陶令若能兼不飲,無弦琴亦是沽名。”
聶夷中《題賈氏林泉》:“有琴不張弦,泉星列梧桐。”
到了宋代,不但詩中有用“無弦琴”之典故,甚至在詞中也常有所見。
宋初著名詩人楊億《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華陰學霧還成市,彭澤橫琴豈要弦!”
北宋一代文豪蘇東坡有《和蔡准郎中見邀遊西湖》詞三首之二:“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弦,中有酒,醉飮眠時遣客休。”
江西派首領黃庭堅《晚發咸寧行松徑至蘆子》:“聊持不俗耳,靜聽無弦琴。”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念奴嬌·龍山何處》:“愛說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勞聲切!”
直至淸代曹寅的《宋牧仲中丞見招奉和二韻》中仍有“無弦琴”典故:“中丞獨儒雅,示撫無弦琴。”
……
綜上所引,可見“無弦琴”之典故,源於陶潛,自北周直至淸代,均沿用不輟。“無弦琴”又稱“手空揮”。司空圖在《歌者十二首》中提到:“五柳先生自識微,無言共笑手空揮。”這“手空揮”可否視作撫弄無弦琴時的手勢?素以精通音樂稱著的白居易在詩中也提到“坐拍無弦琴”,是否坐著而用手輕拍?又據淸代曹寅詩“示撫無弦琴”,是否直至淸代仍有“無弦琴”的實物在?……這些都有待日後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