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讀音和數量

  本澳某報有一篇題爲《容易讀錯的姓名》的文章,介紹了十七個容易讀錯的姓氏的正確讀音。可惜,這些讀音都是採用普通話直音的方式,如果用港澳通用的廣州話去讀,某些姓氏就會錯讀了。例如——
  “查”姓,文章說“應讀扎”,其實粵語應讀如“渣”。
  “任”姓,文章說“應讀人”,粵語應讀如“淫”。
  “解”姓,文章說“應讀謝”,粵語應讀如“懈”。
  “郝”姓,文章說“應讀豪”,粵語應讀如“確”。
  “闞”姓,文章說“應讀看”,粵語應讀如“勘”。
  “華”姓,文章說“應讀化”,粵語應讀如“話”。
  文章所列舉的姓氏,有兩個是有兩種讀音的;但文章卻將其中的一個讀音視作“誤讀”,這是不對的,應予澄淸。例如——
  “費”姓,文章說“應讀秘,易誤讀爲消費的費。”其實,“費”姓因其來源不同,本有兩種不同的讀音。一是讀“費”的本音,源出嬴姓。但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費(山東魚台縣西南),其次子若木,繼承封地,子孫便以“費”爲姓。春秋時楚國有費無極,西漢有經學家費直,三國時蜀漢有大將軍費褘,明有航海家費信,淸有學者費密、畫家費丹旭,其姓均讀“費”的本音。
  二是讀破爲秘密的“秘”,源出姬姓。春秋時,魯桓公的第四子季友,曾助其兄魯莊公之子班登位爲君;後班被慶父所殺,他又助班之子申登位爲魯僖公。魯僖公讓季友作宰相,並將費邑(山東費縣西北)封給季友。季友的後代就以此封邑爲姓。由於此邑(費)讀如秘密的“秘”,故季友後代的“費”姓也就讀如“秘”了。
  “蓋”姓,文章說“應讀葛,易誤讀爲掩蓋的蓋。”其實,“蓋”姓也是有兩讀的。一是讀如“葛”,又讀如“鴿”,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王驩被封於蓋邑(山東沂水縣西北),子孫便以邑名爲姓。二是讀如掩蓋的“蓋”,魏國時蓋樓氏改姓爲“蓋”。
  此外,文章首段還提到了“台灣《聯合報》一九八五年的調查統計,中國姓氏共有四千一百二十九個”。但據筆者所閱資料,應不止此數,謹錄之以饗讀者。
  一九八五年八月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由徐俊元等人編著的《貴姓何來》,收集了五千零九十三個姓氏。
  一九八七年七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由陳明遠等人編著的《中國姓氏大全》,收集了五千六百多個姓氏。
  由台灣鄧獻鯨編著的《中國姓氏集》,共收錄姓氏五千六百五十二個。
  目前收錄姓氏最多的仍是台灣省出版的《中華姓府》,共收錄姓氏六千三百六十三個。其中單姓三千七百三十個,雙字複姓二千四百九十八個,三字複姓一百二十七個,四字複姓六個,五字複姓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