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發發”的讀音
——《漢語大字典》“發發”條目獻疑
香港版的《預科中文》有《詩經·蓼莪》一詩,詩中有“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句。對於“發發”二字的讀音,敎科書並無加注,而辭書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讀法。
一種主張將“飄風發發”的“發發”讀如“撥撥”。《漢語大字典》第四卷二七六三頁注曰:
(二)bó《集韻》北末切,入末幫。月部。
【發發】形容疾風或魚躍的聲音。《詩·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飄風發發。”高亨今注:“發發,疾風聲。”《詩·衞風·碩人》:“施罛濊濊,鱣鮪發發。”唐杜甫《題張氏隱居二首》之二:“霽潭鱣發發,靑草鹿呦呦。”
該書將“飄風發發”與“鱣鮪發發”的“發發”均注讀“撥撥”。一九八一年版的《辭源》則將兩個含義不同的“發發”分別注上不同的讀音,見第三卷二一五三頁:
【發發】風吹迅疾貌。《詩·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傳》:“發發,疾貌。”
【發2發2】衆多貌。一說魚躍聲。《詩·衛風·碩人》:“施罛濊濊,鱣鮪發發。”《傳》:“發發,盛貌。”《釋文》:“馬(融)云:魚著罔尾發發然。”
該書第一個“發發”按字條第1種注音讀如“髮”,第二個“發發”按字條第2種注音讀如“撥”。
上引兩部辭書,對“鱣鮪發發”的“發發”注音一致,均讀如“撥撥”;但對“飄風發發”的“發發”,注音則不同;《漢語大字典》注如“撥撥”,《辭源》注如“髮髮”。究竟這兩種讀法,哪一種正確?
筆者認爲:《辭源》的注音是正確的;《漢語大字典》將“飄風發發”的“發發”注讀如“撥撥”則是缺乏依據的。
也許有讀者會提出疑問:《漢語大字典》不是淸楚地注明該讀音源自《集韻》嗎?何以說是“缺乏依據”?
不錯,《漢語大字典》的確在“飄風發發”的詩證前,注明是“《集韻》北末切”(即“撥”音);可惜在《集韻》中提到的“發發”卻並非指“疾風聲”的“飄風發發”,而是指“魚躍聲”的“鱣鮪發發”。
翻開宋刻《集韻》,“發”字有三個讀音。
一是“廢”音。“發矢也。《詩》:“‘獻爾發功。’徐邈讀。”
二是“髮”音。“《說文》:‘發也。’一曰舉也。”
三是“撥”音。“《說文》:‘鱣鮪鮁鮁。’或作‘發’,亦從‘魚’。”
第三個讀音的例句意謂:“鱣鮪鮁鮁”的“鮁鮁”,或寫作“發發”,亦可寫作從“魚”的“鱍鱍”。換言之,當“發發”與“鮁鮁”、“鱍鱍”同義,即解作“魚躍聲”,則讀如“撥撥”。
至於解作“疾風聲”的“發發”,應與“”同音。“
”,讀如“髮髮”,與“飄風發發”的“發發”同音同義。這在宋刻《集韻》卷九入聲月韻中可以得到印證:因爲“髮、發、
”都是在同一小圈範圍內的同音字,而“
”即被注爲“風疾貌”。可惜,《集韻》未能替與“
”同音同義的、解作“疾風聲”的“發發”另作注釋,以區別“魚躍聲”的“發發”;因而導致了《漢語大字典》的失誤。
其實,讀如“撥撥”的“發發”,其釋義只限於“魚躍聲”或“盛多貌”,並不包括“風疾貌”或“疾風聲”。這不僅在宋刻《集韻》可以印證,而且在《集韻》之前的《廣韻》,《集韻》之後的《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甚至《辭海》、《辭源》、《漢語大詞典》以及台灣的《大辭典》等重要辭書中也可以得到證明。請看——
《廣韻》中的“發”字注一個讀音:與解作“疾風”的“”同讀“髮”音。旣然當時的“發”只有一個“髮”音,“發發”也只能讀如“髮髮”,不能讀如“撥撥”。
《康熙字典》“發”字條下首注“髮”音,內有釋文:“發發,疾貌。《詩·小雅》:‘飄風發發。’《箋》:‘寒且疾也。’”又注“撥”音,並引詩證:“《詩·衞風》:‘鱣鮪發發。’《傳》:‘盛貌。’馬融曰:‘魚尾著罔發發然。’《韓詩》作‘鱍’,《說文》作‘鮁’。”
《中華大字典》先注“髮”音,再注“撥”音。而“撥”音條下只有“鱣鮪發發”一條詩證。
《辭海》“發發”條下有兩讀。一讀“髮髮”:“象疾風聲。《詩·小雅·蓼莪》:‘飄風發發。’”二讀“撥撥”:“象魚躍聲。亦作‘鮁鮁’、‘潑潑’。《詩·衞風·碩人》:‘鱣鮪發發。’《韓詩外傳》引作‘鮁鮁’。《呂氏春秋·季春紀》高誘注引作‘潑潑’。”
《漢語大詞典》的“發發”有二讀。一讀“髮髮”:“風吹迅疾貌。亦象疾風聲。《詩·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飄風發發。’鄭玄箋:‘發發,疾貌。’……”二讀“撥撥”:“衆多貌。亦說象魚躍聲。《詩·衛風·碩人》:‘施罛濊濊,鱣鮪發發。’……”
《大辭典》“發發”條下有兩讀。一讀“髮髮”:“風吹迅疾的樣子。也作弗弗。《詩·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飄風發發。’”二讀“撥撥”:“魚著網時尾部跳動發出聲音的樣子。《詩·衛風·碩人》:‘施罛濊濊,鱣鮪發發。’釋文:‘馬云:魚尾著罔發發然。’”
通過對古今及海峽兩岸重要辭書的對照分析,可以淸晰地顯示出一個結論:
“發發”,在北宋《廣韻》中只注一個“髮”音,在《集韻》中則只注“魚躍聲”的“發發”(音撥撥)而漏注了“疾風聲”的“發發”(音髮髮)。此後的重要辭書,除《漢語大字典》外,均將“風疾貌”或“疾風聲”的“發發”注讀如“髮髮”,而將“盛多貌”或“魚躍聲”的“發發”注讀如“撥撥”。《漢語大字典》將兩個“發發”統讀爲“撥撥”,顯然有違於中古音、近古音和現代音的實際情況。
附記
根據“古無輕唇”的規律,“發發”的聲紐在上古音時期應為重唇音,與“撥撥”相同。但到了中古音時期,“發”與“撥”的讀音出現分化,“發發”也出現了讀破的現象:解作“疾風聲”的“發發”讀如輕唇音的“髮髮”,解作“魚躍聲”的“發發”則讀如重唇音的“撥撥”。《集韻》之後的《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大辭典》、《漢語大詞典》均保留了這種音隨義轉的分讀。《漢語大字典》貿然將兩讀合併為“撥撥”,似乎有失客觀,不甚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