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太守”與“去國”
范仲淹《岳陽樓記》首段“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的“守”,其讀音頗有爭議。有人認爲應讀如“手”,全句意爲:滕子京被貶去戍守巴陵郡。有人認爲應讀如“秀”,全句意爲:滕子京被眨到巴陵郡當太守。
筆者認爲:此“守”字讀音,應以“秀”音爲妥。
“守××郡”,是古漢語常見的句式,意謂“在××郡當太守”。故“守巴陵郡”的“守”,應讀如“太守”的“守”,不宜讀如“戍守”的“守”。
需要說明的是,宋代及其後,已改郡爲府、爲州,改“太守”爲“知府”、“知州”。滕子京當時擔任的是“岳州”的“知州”,但作者仍沿用古稱,將“岳州”稱作巴陵郡,將“知州”稱作太守。這種沿用古稱的習慣是古文中常見的現象。
《岳陽樓記》另有“去國懐鄕”句,其“去”字讀音也有爭議:有人將“去”解作“被驅逐”而破讀如“許”,有人將“去”解作“離開”而按其本音讀如“來去”的“去”。
將“去”解作“被驅逐”,表面上可以成立:因爲前文有“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遷客”即是被貶之官員;後文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亦符合“遷客”之心態。所以,單獨一個“去國”,似乎可以解作“被驅逐出國都(或朝廷)”。
但再作深入分析,卻又不然。請看原文“去國懷鄕,憂讒畏譏”八字,這是對偶句。“懷鄕”、“憂讒”、“畏譏”都是主動語態,何以僅得“去國”是被動語態?此外,這八字又是互文。“去”的不僅有“國”,還有“鄕”;“懷”的不僅有“鄕”,也有“國”。同樣,“憂”的有“譏”、“讒”,“畏”的也有“讒”、“譏”。這裡的“去”與“懷”、“國”與“鄕”、“憂”與“畏”、“讒”與“譏”,關係均是並列互用的。若僅僅把“去”字單獨解作被動語態,變成“被逐出國都,被逐出故鄕”,那就不合文理了。
爲此,筆者認爲“去國懷鄕”的“去”,不宜解作“被驅逐”而破讀如“許”,應該解作“離開”而直接按本音讀如“來去”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