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避”和“途”

  假日整理家中的剪報,拜讀了思放先生的《簡化漢字和古今字》(載《澳門日報》新園地版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六、廿七日)。文章介紹了部份源於古字的簡化字,這對於那些“抱有好古心理”而又盲目反對簡化字的人,確有一定的啓迪作用。
  也許是行文匆忙之故吧,文中出現了兩處疏忽。雖說是瑕不掩瑜,但爲免以訛傳訛,特予拈出,略加澄淸。
  在該文的第五段,思放先生介紹了“辟”字的本義和後起的“避”字和“闢”字之後,便說:“現在‘避’字和‘闢’都簡化爲‘辟’,恢復了古字。”
  說“辟”與“避”、“闢”是一組古今字,這是正確的。但說“避”和“闢”都簡化爲“辟”,卻是不確的。因爲內地的簡化字只將“闢”字簡化爲“辟”,而“避”字則沒有簡化。只要翻開以簡化字爲字頭的《漢字正字手冊》(上海敎育出版社)和《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就可以淸楚地看到“避”字並沒有被簡化爲“辟”。
  在該文的第八段,思放先生介紹了“涂”和“塗、途”這組古今字,並說:“表示‘道路’之意的‘塗’、‘途’二字,現已簡化爲‘涂’,恢復了古字。”
  這裡也出現了與前段相類似的疏忽。不錯,“塗”字確已簡化爲“涂”;但“途”卻沒有簡化爲“涂”,“途”的道路意也沒有被簡化爲“涂”。只要翻開《現代漢語詞典》的“途”字頭,便可淸楚地看到它的第一個義項就是“道路”,接着還列舉了“路途”、“旅途”、“長途”、“道聽途說”、“半途而廢”等含有道路意的詞語和成語。可見,該文提到的“表示‘道路’之意的‘塗’、‘途’二字,現已簡化爲‘涂’,恢復了古字”的說法是不確的。
  恢復古字,確是大陸簡體字的一種來源。除上述的“闢”簡化爲“辟”,“塗”簡化爲“涂”外,還有:雲-云,電-电,氣-气,灑-洒,從-从,衆-众,網—网,禮-礼,等等。
  此外,大陸簡體字也有源於俗字的,例如:體-体,竈-灶,頭-头,懷-怀,燈-灯,滬-沪,醫-医,聲-声,等等。
  也有源於草書的,例如:壽-寿,興-兴,應-应,盡-尽,書-书,東-东,爲-为,等等。
  也有源於當代流行的新字,例如:開-开,奮-奋,鞏-巩,滅-灭,驚-惊,護-护,態-态,叢-丛,等等。
  上述是簡體字的四種來源。
  如果從簡化的方法來看則有如下的四種方法。
  一是簡化偏旁。例如:劉-刘,難-难,筆-笔,環-环,等等。
  二是局部刪除。例如:務-务,號-号,處-处,鄕-乡,等等。
  三是同音假借。例如:穀-谷,麵-面,醜-丑,後一后,等等。
  四是另造新字。例如:龜-龟,歸-归,響-响,靈-灵,等等。
  有關漢字簡化的論著,澳門大學中文系程祥徽敎授所著的《繁簡由之》是相當出色的一本。該書有王力先生的大序,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已印行十多版,深受專家好評和讀者歡迎,値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