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是“洌”還是“冽”?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有一名篇《醉翁亭記》被選入香港出版的中學《中國語文》(第七冊),其中“泉香而酒洌”的“洌”字,不同出版社的課本有不同的寫法。有的寫作“洌”,有的寫作“冽”;“洌”、“冽”互見,莫衷一是。例如,昭明出版社(葉作仁、呂思齊合編)、現代敎育硏究社(余景山、許錫慶合編)、華英出版社、文風圖書公司等出版的《中國語文》課本,均作“冽”字。
其實,“泉香而酒洌”的“洌”,其偏旁應該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洌”與“冽”,讀音相同(均讀如“列”),字形相似(只有一點之差),但字義卻截然不同。
洌,從水,意謂淸醇。《廣韻》釋曰:“洌,水淸也,潔也。”冽,從冰,意謂寒冷。《廣韻》釋曰:“冽,寒也。”如“山高風冽”、“寒風凜冽”。
假如將兩字的字義分別代入句中,我們就會淸楚地看到:“泉香而酒淸”的文意確比“泉香而酒冷”好得多!
再者,古代的酒通常稱作“濁醪”,而淸醇不濁者,則被譽爲酒中佳品,故“酒淸”應該比“酒冷”更加符合歐陽修的本意。
證之以元代刻本的《醉翁亭記》,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刻本。文中也是“泉香而酒洌”,句下有兩行小注:“一作泉洌而酒香”,無論是“酒洌”還是“泉洌”,均作“洌”。
由此可見,“泉香而酒洌”的末字,應該是三點水的“洌”,而不是兩點冰的“冽”。
類似“冽”與“洌”右邊偏旁相同,左邊部首分別爲“二點水”和“三點水”的字例倒也不少,這主要有兩種情况。
第一種情况是各從部首取義,“二點冰”,本是“冰”的本字,作部首後則有寒冷、凝結之義。“三點水”本是“水”的象形字,從水之字多與水有關。故一冰一水,意義分明。其中有些是音、義俱異的字例。
,音侵,冷氣入心;沁,音滲,如水滲入。
冷,寒也,與熱相反;泠,音玲,涼也,淸也,杭州有西涼橋,還有著名的西涼印社。
冶,音野,冶煉;治,音字,治理。
,音共,凝結;洪,音紅,水勢浩大。
,音括,冰也;活,如水流動,有生命的。
,音各,冰貌;洛,音絡,水名。
,音勁,寒噤;涇,音京,水名,涇渭分明。
凁,音賴,寒冷;涑,音束,水名。
凊,音秤,冷、涼;淸,音靑,水澄。
凅,音固,寒凝,閉塞;涸,音確,水乾。
,音請,寒貌;淫,音吟,浸淫。
凕,音冥,寒貌;溟,音明,大海。
,音弄,寒貌;濃,音農,與“淡”相反。
,音鐸,簷冰;澤,音擇,水積聚之地,沼澤。
也有讀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字例。
、汀,均讀如亭的高平聲。
,冰貌;汀,“水之平也”,或
指水邊平灘。
、洞,均讀如動。
,冷;洞,水流,又指洞穴。
、均讀如針的高去聲。
,冷、冷滊;浸;水名,淹沒。
、滲,均讀如沁。
,寒貌;滲,慢慢地漏入或漏出。
凌、淩,均讀如棱。凌,冰,戰慄;淩,水名,侵犯。
凇、淞,均讀如鬆。凇,掛在樹上的冰花;淞,水名,吳淞江。
、淬,均讀如翠。
,寒也;淬,以水急凍。
、涵,均讀如咸。
,寒也;涵,水澤多,包容。
凓、溧,均讀如栗。凓,寒也;溧,水名。
凔、滄,均讀如蒼。凔,寒也,涼也;滄,水色深綠。
凘、澌,均讀如斯。凘,隨水流而下的冰;澌,水盡,盡。
、瀝,均讀如礫。
,寒貌;瀝,液體一滴一滴地落下。
第二種情况是讀音、意義完全一樣。其中有一個是本字,後來或多一點,或少一點,出現了俗字,與本字一起流通。這旣是古今字,又是正俗字,也是異體字。
冲、沖,水流冲刷。從水爲正。
决、決,水流溢堤或破堤。從水爲正。
冸、泮,古代諸侯舉行鄕射所設的學宮稱泮宮,西南爲水,東北爲牆,一半有水,一半無水,故曰泮。從水爲正。
冺、泯,水盡貌。從水爲正。
冾、洽,古水名,潤澤。從水爲正。
凈、淨,春秋魯國都城北城門護城池之名,其門則曰“淨門”。以池名淨,從水爲正。
凄、淒,雲雨起也。從水爲正。
凉、涼,水氣淸也。從水爲正。
凑、湊,水上人之聚會也。從水爲正。
减、減,古水名。從水爲正。
、潔,淨也,淸也。從水爲正。
在這十一組正俗字中,傳統均以水旁爲正,目前台灣、港澳也是以水旁爲正。大陸則將其中的沖、決、淨、淒、涼、湊、減等七字,改用“二點水”的俗字作爲簡體字、正字,將“三點水”的傳統正字作爲異體字取消了。無疑,在書寫時是省了一點(也僅僅是一點),但卻失去了字源和字理,頗有因小失大之憾。筆者欣賞“漢字優化”的主張,而不讚同片面的一味苟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