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沈”與“沉”
讀罷舒蕊小姐十月十七日的《下沉與下沈》,誘發了探求“沈”字始源的興趣。
沈,早在甲骨文已經出現,其字像投牛羊於水中之形。這是古代祭祀水神的一種儀式——向水中投下牛、羊、貍等祭品以讓水神享用。故古籍中常有“祀河曰沈”、“祭川澤曰沈”等語。
作爲祭品的牲口,在河川中的最後命運,當然是要“沈”下去供水神享用;故“沈”也成了“浮”的反義詞。在先秦的著作中,均只有“沈”字而沒有“沉”字——因爲當時還未有出現“沉”字。例如:
《周禮》:“以貍沈祭山林川澤。”
《詩經·菁菁者莪》:“汎汎楊舟,載沈載浮。”
《左傳》:“施氏逆諸河,沈其二子。”
《呂氏春秋》:“行秋令,則天多沈陰。”
作爲“沈沒”義的“沈”字,不僅在中國使用,而且在當代的日本、朝鮮也在使用着。他們沒有“沉”的字形,只有“沈”的字形。“日本常用漢字表”也只有“沈”而沒有“沉”。常用的日本漢字詞彙有“浮沈”、“沈默”、“沈滯”等,均用“沈”字。
可見,“沈”是古字、本字。它的使用旣有歷史性,又有廣泛性。
但後來爲甚麼又有“沉”字的出現呢?原來,“沉”字最初是以“沈沒”義的“沈”俗字身份出現,是從隸書形變過來的。它比起出現在甲骨文中的“沈”字最少也要晚出一千多年。由於當時的“沈”字,除讀如“尋”音,表示“沈沒”義外;還讀如“審”音,作地名、國名和姓氏用。所以,爲了減輕“沈”的負擔,有人便着意讓“沉”表示“沈沒”義,讓“沈”專表地名、國名和姓氏。然而,堅持正統的人,包括歷代的語言學家,甚至當代的文字學家,仍堅持“沈”字有兩讀和兩解。請看:
上海書店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源字典》淸楚地注明:“沉,‘沈’俗字。”
台灣出版的《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沒有“沉”的字頭。只在“水部”篇末的附錄中有“沉(沈俗字)”的說明。
大陸最新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有一個“異體字表”,表中的正字字頭只有“沈”而沒有“沉”,並將“沉”放在“沈”字條下的異體字中。
可見,“沉”一直以來被視爲“沈”的俗字。當然,“沉”這個俗字使用也很廣泛;特別在大陸,已在廿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被昔日的“文字改革委員會”定爲“正字”,取代了“沈浮”義中的“沈”字;而“沈”字除作姓氏外,還兼任了“瀋”的簡化字。
於是,目前便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台灣、日本、南朝鮮,在使用着“沈浮”的“沈”;大陸在使用着“沉”;而港澳則各取所需,有跟大陸用“沉”字,也有按傳統使用“沈”字。
筆者認爲,這種混亂的局面絕不是一個好現象。筆者殷切地期望:在整個漢字文化圈中能夠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拋棄一切成見和偏見,嚴肅認眞地硏討一下漢字使用的各種問題,以使這種具有四千多年歷史,有多個國家使用着的優秀文字,能夠更好地發揮她的巨大作用,更有效地爲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