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與“捲”

  新編的中學《中國語文》第四冊,節錄了香港知名專欄作家阿濃的早期作品《委屈》,其中有兩句寫道:
  “她說要買一隻風箏給我,還有一大捲玻璃線。”
  “放學回家時,我看見檯上有一個漂亮的風筝,還有很大的一捲線。”
  句中的“捲”字,引起了爭議。
  有人認爲,“捲”是動詞,不能作量詞;作爲量詞,只能用“卷”。阿濃用錯了字!有人認爲,應持愼重態度,不要輕言別人錯,最好查過辭書、找到依據才下結論。
  於是,翻開了“以確定詞匯規範爲目的”的《現代漢語詞典》。在617頁可以看到“卷(捲)”的第五項釋義:“量詞,用於成卷兒的東西:一~紙/一~鋪蓋。”注釋中的“~”代“卷(捲)”。可見,“卷”、“捲”均可用作量詞。因爲內地已將“捲”字簡化爲“卷”字,也許有些人只看慣了簡體字,從而對“捲”字的量詞用法產生了懷疑。
  再翻開繁簡字兼收的《漢語大字典》第三卷,“捲”字上聲條下的第四義項也赫然印着:“量詞。用於成卷兒的東西。如:一卷紙;一卷鋪蓋。”
  也是繁簡字兼收的《漢語大詞典》,在第六卷的“捲”字上聲條下的第八義項同樣作了如下的注釋:“量詞。用於卷成筒形的東西。”
  台灣出版的《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在“捲”字上聲條下的第二義項,作如下注釋:“量詞,筒狀物一束曰一捲。例:兩捲稿紙、三捲字畫。”
  至於用例,古代已有不少。如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七回便寫道:“我的燒去也還罷了,總是你瞎倒亂,平白的把翠環的一捲行李也焼在裡頭,你說寃不寃呢?”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寫道:“靠馬石臺還放着一筒竹箱兒合小小的一捲鋪蓋一箇包袱。”
  從漢字發展的歷史來看,“卷”與“捲”其實是一組古今字。在“量詞”這一意義上仍有相通之處。據上述辭書所載,可淸楚看到“捲”作量詞確是由來已久,毋須置疑。藉此,筆者再次感受到這一治學原則的正確性:未有確證,不要輕言別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