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他宗教
第一節 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
瑣羅亞斯德教的創始及其在波斯的發展過程
瑣羅亞斯德教是流行於古代波斯及中亞細亞一帶的宗教,相傳創教人就是瑣羅亞斯德(Zoroaster)。瑣羅亞斯德在古波斯語中作查拉圖士特拉(Zarathustra),意即“象老駱駝般的男子漢”或“駕馭駱駝的人”。關於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在古希臘作家的記載中,說法不一;他的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600年之間。根據瑣羅亞斯德教的傳統說法,瑣羅亞斯德生於公元前628至公元前551年。瑣羅亞斯德約於二十歲棄家隱居潛修,至約三十歲時稱受到神的啟示,對波斯多神的傳統古代宗教進行改革,創立了瑣羅亞斯德教。這教約在公元前588年,得到了大夏國王維斯塔巴(Vishtappa)的支持,開始興旺起來,不久到公元前六世紀末維斯塔巴的兒子大流士一世(DariusI)執政時(公元前552年後),曾被定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國教,約從公元前558年至公元前488年數十年間,這教在波斯帝國大行其道。至公元前四世紀,波斯帝國被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瑣羅亞斯德教趨向沉寂。但在公元前後,瑣羅亞斯德教經過希臘化之後,出現了希臘與波斯的混合神祇,又重新活躍起來。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瑣羅亞斯德教中的一些神祇如太陽神等,成為地中海地區最普通的信仰之一。至公元三世紀,波斯帝國創建薩珊王朝,瑣羅亞斯德教重新興起,成為國教。薩珊王朝的每一位君王,都兼任這教的教主,自稱為這教至尊神的祭司長、靈魂的救世主;薩珊王朝諸王,並在公元五世紀結束之前,編纂了這教的聖書《阿維斯陀》(Avesta),使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有了一個完善的内容。公元六世紀,薩珊王朝亡於穆斯林。最初穆斯林領袖哈里發容許瑣羅亞斯德教徒繼續保持自己的信仰,但不久即以強大的武力逼令瑣羅亞斯德教徒改信伊斯蘭教,不願遵從的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徒被稱為迦巴爾,意即異教徒。瑣羅亞斯德教傳入中國的經過
瑣羅亞斯德教約在公元516年至公元519年之間(甚或更早)傳入中國的北部,主要的傳播者就是以擅長貿易見稱的粟特諸部。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的史籍里又名祅教、火祅教、拜火教、火教或波斯教等。祅,乃是中國古代對瑣羅亞斯德教所信奉諾神的統稱。“祅”字,最早見於梁大同九年(公元543 年)的《玉篇》:“祅,阿憐切,胡神也。”但有的研究者卻認為這個字是唐朝人附加在《玉篇》里的。一般相信,瑣羅亞斯德教於魏晉南北朝時,由波斯及鄰近波斯的滑國經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國、疏勒、於闐等地傳人中國,受到北魏、北齊、北周、梁等朝的信奉當時瑣羅亞斯德教的神在中國被稱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天神火神等,到隋末唐初改稱為火祅,表示這是從外國傳人來的天神。瑣羅亞斯德教在北齊的時候,在當時的京都(今河南臨漳縣)建有許多火祅廟從北魏開始,歷北齊、北周諸朝,都在鴻臚寺中設有火祅教的祀官唐朝更在長安設有祅祠四所、洛陽設有祅祠兩所,且在絲綢之路上各地都設有祅祠,並設薩寶府官,分薩寶祅正、祅祝等等級别,多由波斯人或少數民族的瑣羅亞斯德教信徒出任,對促進民族團結和對外貿易方面,起了很積極的作用。至公元854年唐武宗時曾被禁,至唐宣宗時得到解禁;以後歷五代、兩宋在中國民間仍有流傳,北宋末南宋初時在汴梁、鎮江等地還有祅祠,證明這教當時仍然流行。公元十三世紀以後,這教在中國的活動似已趨終止,基本上可以說是絶跡了。
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
瑣羅亞斯德教以波斯古經(音譯阿維斯陀)為聖書。這教的最高神祇叫做阿胡拉·瑪兹達,意為智慧之主,即是善神,代表着光明、生命、創造、善行、美德、清淨等,亦代表着天則、秩序和真理而善神的對手名叫阿里曼(或安格拉·曼紐),即兇神或惡魔王,代表着黑暗、死亡、破壞、惡行、謊言、不淨、惡濁等。善、惡二神各自有自己的僚屬神和守護神,即大、小天使和魔衆等,著名的有太陽神米特拉神及散佈疾病、死亡和玷污大地的埃斯瑪等。瑣羅亞斯德教神學認為善惡二神本是孿生兄弟,他們反覆鬥爭,但最後統一光明與黑暗兩個王國的必定是善神,因此,瑣羅亞斯德教仍是一個一神論的宗教。另有一些被視為這教的異端派系的神學理論主張,在善惡二神之上,還有一個最高的實體—即善惡二神的父親和主宰佐爾文,而這一個名字的意思就是“無限的時間”。從哲學上說,瑣羅亞斯德教是主張善惡二元論的,因此這教認為人在光明與黑暗、善與惡之間有選擇的自由意志,人是自己命運的決定者。瑣羅亞斯德教將人的活動分為三類:思想、語言和行為,而每一類又分為善惡兩種這教主張善惡會有報應、故此強調靈魂轉世、末日審判、淨罪、靈魂復活和真理或光明的王國的永恆存在等。瑣羅亞斯德教的禮儀之中,首重禮拜“聖火”,因為這教認為火是善神的兒子,象徵清淨、光明、活力、敏銳和生產力,更象徵神的絶對和至善,而火又是人類的“正義之眼”,所以禮拜火對這教教徒來說是首要的義務。瑣羅亞斯德教視水、火、土為神聖,故反對水葬、火葬和土葬,這教教徒實行天葬,即俗稱鳥葬,整個葬禮過程會有專責的祭師二人主持。瑣羅亞斯德教主要禮拜“聖火”,但也禮拜日月星辰,因此中國人認為這教是拜天的。
瑣羅亞斯德教傳入澳門的經過
瑣羅亞斯德教自公元六世紀以後,在波斯漸趨没落,祇在今天伊朗的南部耶斯德和格爾孟等地,尚有流傳。有一部份不願改信伊斯蘭教的教徒,在公元八世紀初的時候,從波斯遷徙至印度西部海岸古甲拉特(Gujarat)等地區,與留在波斯的迦巴爾失去聯係,直至公元十五世紀中葉以後才恢復交通。至公元十七世紀,這群在印度居留、發展了八、九百年的瑣羅亞斯德教徒在孟買(Bombay)附近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社團,被稱為帕西人(ThePar-sees)。作為瑣羅亞斯德教教徒的帕西人,大約在公元十八世紀的七十年代由於葡萄牙人的引領,終於從印度西部海岸古甲拉特地區和孟買從海路傳入了澳門和廣州,亦即自南宋以來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沉寂以後的再度傳入。瑣羅亞斯德教的這次再度東來中國,與前一次不同的地方是這次乃經過航海在中國南方登陸,活躍而上次是從陸路至中國的北方再活躍於我國當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各個城市;與前一次相同的地方是這次仍以貿易為最大的動機。原來當時在印度的帕西人,雖然財雄勢大,擁有著名的塔塔財團,但已先知先覺地判斷了孟買的貿易會漸趨没落,於是頗想另謀發展的出路,因此終於隨葡萄牙人來到了澳門和中國南方沿海地區進行貿易。
在澳門的歷史上,著名的瑣羅亞斯德教教徒有下列幾位:
1.Jamsetjee Jeejebh0y,公元1779年孟買來澳門,是一位富可敵國的商人。他在公元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時從澳門遷徙至香港,成為當時香港怡和洋行的最重要貿易伙伴之一;著名的怡和洋行老闆威廉·渣甸,嚴格說起來,最初不過是他在中國的生意的代理人而已。
2.Pestonjee Cowasjee Darabsha Setha Esqre。公元1794年,印度孟買的Cowasjee Pallanjee公司在廣州開設分公司,主要經營鴉片、香料和絲綢貿易;Pestonjee Cowasjee就是這公司創辦人的兒子。Pestonjee Co-wasjee在公元1841年6月香港英屬歷史上第一次的政府土地公開拍賣中投得七號碼頭地段;後來他成為當時有名的航運家,據說大約在公元1836年至1861年這段期間,他父親和他的公司幾乎壟斷中國(廣東·廣州)—澳門·香港—印度(孟買)的商貿航綫。Pestonjee Cowasjee並且是四位最早從澳門遷徙至香港的瑣羅亞斯德教教徒之一,他移居香港的時間應該就在公元1841年6月左右。
3.Dhunjeebhoy Ruttonjee(Bisney)他也是最早從澳門移居香港的四位帕西商人之一,時間也在公元1841年6月左右。同樣地,他在上面提及過的土地拍賣中,投得了十號碼頭地段但他主要從事掮客事業。
4.Hirjibhoy Rust0mjee他也是最早從澳門移居香港的四位祅教徒之一,時間也是在公元1841年6月左右。同樣地,他也在上面提到的土地競投中買得土地。其他資料不詳,待查。
5.FramjeeJamsetjee公元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時活躍於廣州商界,也是最早從澳門移居香港的四位瑣羅亞斯德教教徒之一,時間也在公元1841年6月左右,也在該次歷史性的拍賣中投得土地。但公元1846年以後似乎就不再活躍於香港商界了,有可能已將生意遷回澳門或廣州。
6.Dorabjee Naorojee原居澳門,公元1852年移居香港,後來在香港獲得很大的成就,他就是香港天星小輪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同時約在公元1870 年左右他成為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多座酒店的主人。
7.Hormusjee Naorjee Mody原居澳門,公元1858年移居香港。初從事鴉片貿易,後改行從事股票買賣,獲致極大的成功。他更是香港大學創辦時最重要的捐款人。
其他著名的瑣羅亞斯德教教徒兼商人還有Pestonjee Framjee Cama,Framjee Merwanjee Talati等等,不過他們後來都移居香港,並在香港建立驕人的事業。根據公元1837年的Chinese Repository的記錄,當時已有一批瑣羅亞斯德教教徒居住於澳門和廣州大概在每年的十月至四月貿易旺季,他們便住在廣州,暑假則居於澳門,主要從事鴉片貿易(當然,也有以澳門為基地,遙控廣州的鴉片販賣生意的)。但自英國人在香港開埠,這群精明非常的帕西人就預知澳門在經濟發展方面將非香港的敵手,於是自公元1841年6月有四位帕西人從澳門移居香港後,至公元1860年左右,先後共有十七位富有的帕西商人將他們的生意從澳門搬至香港,約佔當時香港所有商號的百分之二十三。總之,在公元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瑣羅亞斯德教和它的教徒,曾在澳門活躍過,並對澳門的經濟、貿易等,起過一定的影響。
目前澳門已無瑣羅亞斯德教的活動,但這教在公元1829年建立的瑣羅亞斯德教墳場(位於澳門松山,近松屋酒店處,澳門華人俗稱它為白頭墳場;請參看附照)則仍然完好無缺地存在。另在澳門更有一條馬路與這個宗教有關,那就是Estradados Parses,中文名字為白頭馬路;大概因為這教的祭司皆以白布圍頭、穿白袍,所以又有“白頭教”這個俗稱。
因為澳門的瑣羅亞斯德教來自印度盂買,所以筆者懷疑它與後來在公元1851年於印度盂買愛爾菲斯吞學院由一部份教徒所創建的“瑣羅亞斯德教徒指導協會”(波斯文Rahnumãi Mazdayasnãn Sabhã)這個印度帕西人瑣羅亞斯德教改革教團脱不了關係。瑣羅亞斯德教在再度東來傳人中國南方後,俗稱白頭教。公元1842年,這教在香港政府處登記創立港澳白頭教慈善基金會。1931年於香港灣仔創建祅祠(按現已拆),設立白頭教中心現今港澳地區瑣羅亞斯德教的事務,都由港澳白頭教聯合會負責,目前這教在港澳,祇有一名祭司。
第二節 巴哈伊教(Bahaí)
巴哈伊教的起源
巴哈伊教是在公元1844年在伊朗的希拉兹展開的,創始者為薩葉德·阿里·穆罕默德,又名巴孛(TheBab,或譯作巴普);巴孛一名,在波斯文中含有智識之門的意思。巴孛就在公元1844年5月23日創教,當時稱為巴哈伊運動(或譯作巴海運動、巴比運動);巴哈伊這個名詞,在波斯的語言里,含有帶光者的意思,巴哈伊運動,即有光明的運動的意思。巴孛傳教六年,其間經歷了無數的宗教和政治的逼害,終於在公元1850年7月9日於塔布里兹殉教。
巴孛死後,巴哈歐拉(Bahaullah)於公元1852年8月就在德黑蘭的一個監獄中繼承了巴孛的遺志,繼續推廣巴哈伊教。巴哈歐拉,波斯語的意思是上帝的榮耀他在公元1844年起就成為巴孛的追隨者和得力助手。巴哈歐拉在公元1863年起被流放出伊朗,在此之前他完成了兩部最重要的巴哈伊教聖典:《隱言經》和《毅剛經》。被流放後的巴哈歐拉,致力於重新團結和組織那些在波斯大舉屠殺巴哈伊教徒後逃亡至伊拉克的餘衆。在隨後的近三十年的流亡、傳教甚至被監禁的生涯中,他反而成功地將巴哈伊教傳播至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在公元1882年,巴哈歐拉完成了巴哈伊教的管治教規,即《亞格達斯經》(意為至聖經書)。到公元1892年,巴哈歐拉壽終,將發展巴哈伊教的重任傳了給長子阿博都巴哈(Abdu'I-Bah'a)。
在巴哈伊教的歷史上,阿博都巴哈為三個偉大中心人物的最後一個。阿博都巴哈在波斯語中的意思為光榮的僕人。他是巴哈伊教三位偉人中唯一親訪過西方的人物。在公元1912年10月至12月他短居巴黎時,發表了很著名的《巴黎片談》(“Paris Talk”),宣揚了巴哈伊教的教義,使這教廣為西方人士注意。公元1918年,他發起了一個全球性的傳教運動;自公元1911年起,他以六十七歲的高齡先後訪問了倫敦、巴黎、美國、加拿大等國共四十餘個城市在公元1921年,他又訪問過利物浦、牛津、愛丁堡、布里斯托和倫敦等城市,也到過史特加、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埃及的塞德港。公元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當時全球已有卅個國家接觸到巴哈伊教了。
巴哈伊教的教義
巴哈伊教的教義約有十二要點:一、人類平等;二、真理是獨立的;三、各種宗教的根本基礎是同一的;四、宗教的目的是為了團結人類五、宗教必須與科學及理論相符六、男女平等;七、破除一切偏見;八、世界和平;九、普及教育十、解決經濟問題,消除極端的富饒與貧困十一、推廣一種共同的世界語;十二、要成立一個公正的國際裁判所。此外這教崇尚“九”這個數字,這主要是因為在巴孛的著作中曾提到或用隱語提及與九字有關的年數為該教重要的年數,那可能是“上帝將使顯現的那位”降臨的時候。(一說因為九是最大的數字。)巴哈伊教相信巴哈歐拉所賜與人們的,是内心的歡樂與幸福;因為上帝的愛在人的心中,故人們是歡樂的、幸福的。而死亡,並非一切的終結死亡,是靈性的重生,所以巴哈伊教徒歡迎“歡樂的死神”。巴哈伊教又強調靈魂不滅,認為靈魂在肉體死亡後能繼續生存;如生前作惡,死後靈魂將會受到懲罰,得到永恆的痛苦,所以這教非常重視倫理與道德。最後,巴哈伊教相信上帝的顯示者能行神跡。巴哈伊教傳入澳門的經過
巴哈伊教,在阿博都巴哈逝世後,教務由他的兒子守基阿芬弟(Shoghi Effendi)接掌,於公元1921年起,指導了全球巴哈伊進行一連串大規模的世界性傳教活動,而中國,正是這教宣揚的一大目標。據公元1917年4月28日阿博都巴哈發表的一篇宣示就已說到:“一定要把巴哈伊教傳到中國去,……中國是個屬於未來的國家……”巴哈伊教最早於公元1917年傳至中國東北,其後在公元1923年4月起,傳至北京、天津、濟南、南京、上海、蘇州、杭州、武漢等等地區,為時將近一年。約於公元1924年的春天,一位來自美國的巴哈伊教徒羅德女士(Miss Martha L.Root)至中國廣州傳教,經過一位與她相識的朋友廖祟真先生的介紹,得以與孫中山先生相見,向孫中山先生介紹巴哈伊教,頗為孫中山稱許;廖崇真又充當她的傳譯,協助她傳教。至公元1930 年9月,羅德女士再至廣州,仍由廖崇真先生協助傳教,在九月六日、七日,上廣州市政府無綫電播音台演講,九月二十三日的《廣州市政日報》上,有一<羅德女士演講專號>,將她的演講辭中譯稿(俱為廖崇真先生譯述)刊出,包括<國際新教育>、<世界語運動>、<什麼是巴海Bahai運動?>等。這兩次就是巴哈伊教在中國早期最重要傳教活動了。
約在公元1924年3月底,巴哈伊教已由羅德女士傳至香港。公元1935年,巴哈伊教在中國又譯名為大同教。至公元1980年,全球華人教徒一致同意,正名為巴哈伊教但在台灣間中仍用大同教一名。公元1987年1月31日,在中國的《光明日報》上,就有一篇由車寧慈署名寫的介紹巴哈伊教的文章《“二十世紀的泰姬陵”——蓮花廟》(按文章中仍稱巴哈伊教為大同教)。
在公元1953年的時候,巴哈伊教的教主守基阿芬弟展開他策劃的十年全球宣教運動,澳門成為被巴哈伊教選擇為傳教的其中一個地區。根據可靠的文獻記載,最早到澳門傳教的巴哈伊教徒名為法蘭西斯·希拉太太(Mrs.Frances Heller),她來自美國的加州,當時為公元1953年10月;第一次她是從香港到澳門來,祇逗留了一日;第二次是當她從印度開完會回來後,在同一個月的二十日她來到了澳門,從此她就成為巴哈伊教在澳門的一位先鋒了,她決定在澳門傳教。不久,她認識了夏童容女士,在公元1955年1月,夏女士成為澳門的第一位中國婦女巴哈伊教徒。在公元1953年12月8日,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余勒先生和太太(Carl amd Loretta Scherer)兩人至澳門,成為希拉太太傳教的伙伴。這三位就成為最早在中國的土地上定居的巴哈伊教傳教先鋒。公元1954年7月15日,嚴沛峰成為第一位信奉巴哈伊教的澳門居民(按直至公元1954年9月30日始獲正式批准)。至公元1964年3月底之前,澳門的巴哈伊教徒共有三十位(其中一位在香港入教),包括中國人和葡萄牙人,其中Manuel Ferreira在公元1954年11月8日進教,是在澳門最早信奉巴哈伊教的葡萄牙人。
從巴哈伊教的行政上說,澳門在公元1957年前是隸屬於美國巴哈伊總靈體會的亞洲傳教委員會;至公元1957年,東北亞巴哈伊總靈體會成立,澳門就屬這個靈體會管轄。公元1958年4月21日,澳門成立它的第一個巴哈伊地方靈體會。至公元1962年,巴哈伊教開始向氹仔、路環兩島進發。公元1963 年,巴哈伊教的世界正義院成立,成為巴哈伊教的最高行政機構。公元1976 年1月28日,巴哈伊教正式在葡國注册,成立葡萄牙巴哈伊總靈體會,至公元1982年,澳門的巴哈伊教乃向政府注册。公元1974年4月,香港巴哈伊總靈體會成立,澳門的巴哈伊教奉命歸香港管轄,一直至公元1989年4月30日,澳門始成立澳門巴哈伊總靈體會。
澳門目前還有澳門、氹仔、路環和漁民社區四個地方靈體會,都歸澳門巴哈伊總靈體會管理。八十年代時,澳門約有巴哈伊教徒數十人,目前據說已發展至三千人。
第三節 伊斯蘭教
據公元九世紀中葉曾到過中國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的遊記所載,廣州有穆斯林的蕃坊,且有回教教長一人,教堂一所,各地穆斯林商賈多聚集在廣州,由中國皇帝任命伊斯蘭教判官一人,依照該教的風俗,治理教徒的訴訟。現在廣州有回教清真寺,名懷聖寺,又名光塔寺,南宋詩人方信儒《南海百咏集》中的《咏番塔詩》後記中提到“番塔始建於唐時,日懷聖寺塔”,可見回教在唐代已傳至嶺南。宋時廣州海外貿易盛況空前,回教的流播更勝從前。明時,廣東多有“土生蕃客”後裔,其中順德、南海、番禺皆有蒲姓回教徒家族,另在廣州亦有著名的薩、傅、楊、張等族,清初以來有保、端木、蘇、蔡、安、白、李、時等姓這些都是從中國各地遷粵的回教家族,此外亦有從廣西肇慶向廣州靠攏的回教信徒。
回教何時傳入澳門,現在並無確實的證據可依,但估計應在明季以前,即最初引領葡人來澳的火者亞三,極有可能就是一位回教徒而明清間來到澳門貿易的諸蕃中,其中就頗有來自東南亞流行回教的地區,例如爪哇。回教徒是以擅長貿易見稱的,故就在明清間從中國内地或海外來到澳門,是毫不出奇的。據我們所知,在抗戰前夕的肇慶,有一次回教徒的大遷徙,其中一部份就逃到了澳門,以避戰禍公元1949年以後,則有少數回族從中國西北各地移居澳門。目前澳門的回教徒約有數百人。有組織澳門伊斯蘭會,但活動不算太活躍。
第四節 澳門神慈秀明會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另一日本新興宗教神慈秀明會也傳入了澳門;目前,它們在提督馬路設有一教堂,名為澳門神慈秀明會。神慈秀明會雖起源自日本,但目前世界上有兩個總會,一在日本,一在香港,兩者並無從屬關係,相對獨立;在香港的總會信徒以華人為主,名為香港神慈秀明會總會,澳門的分會,屬香港總會。換言之,原屬日本,起源於東瀛的這個宗教,卻是由香港人傳入澳門的。神慈秀明會信奉明主樣、神光(大光明)和財神大黑樣,主張捨財積德以淨靈,達到建設地上天國的真義。神慈秀明會創教者即明主樣,據他的自白,其神格源自觀音菩薩,為一神人合一的教主,自公元1926年起已獲觀音的神命教世,公元1931年6月15日於日本房州鋸山山頂,在黎明時分奏上《天津祝詞》,接受神的天啟,公元1955年2月10日歸天,享年72 歲,繼任者為小山秀美子女士,稱為會主樣,而首任會長則為小山莊吉先生。神慈秀明會初為世界救世教的其中一個教會(名為秀明教會),至公元1970 年3月1日獨立。公元1970年6月2日獲日本政府承認為正式宗教團體,公元1970年12月23日改稱為現今的教名,從此四出傳教,發展迅速。
第五節 摩門教等宗教
摩門教
摩門教其實源自基督教,但一般來說,此派為正統基督徒視為異端。該教的先知斯密約瑟乃美國人,本是長老會的信徒而心志則稍傾向於循道會,至公元1820年春及公元1823年9月21日他自稱數度確切地見到異象,接觸到神的使者摩羅乃,獲授《摩門經》。後乃創立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俗稱摩門教)。約在八十年代中以後,這教會自香港傳至澳門,並開設教堂,有頗不俗的發展。新世界會社
據傳,新世界會社或又名“天父的兒女”、“上帝的兒女”等,又有一說謂二者並非同一組織,祇是有着頗密切的聯繫而已。後者曾在世界多個地方(包括中國大陸和香港)被明確列為邪教,甚至遭到禁制和驅逐。新世界會社一向被正統基督教會視為異端。
新世界會社,公元1968年起源於美國。其後漸次傳至歐亞各地,目前該會在全世界約有兩萬多信徒。該會教義基本上屬基督教,相信耶穌的救恩,以傳達其教義為己任,與正統基督教不同的地方是該會容許信徒同時信仰其他宗教,並且相信世界末日將於公元二○○○年之前來臨,因為人類將一手摧毀地球,於是耶穌將再降生人世以拯救世人,所以該會信徒主張最重要的教義乃幫助他人,教人改善生活方式等等。
新世界會社於公元1981年傳人澳門。初時由十多名英美人士在路環島黑沙村向村民租地開闢會址,全盛時期有教徒四五十名,會社内有平房四棟,另有馬槽,養有馬匹、騾子、兔子、火雞、白鴿、牛和羊等動物,更設有籃球場和機動遊戲機中心等。在澳門的新世界會社負責人英籍的米高曾強調該會奉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符合基督教精神,並以此反駁謂其為邪教的指責。
據知至公元1991年12月,該會已轉名為“澳門騎朮中心”,大部份教徒已離開澳門,留下的八名原成員則宣稱已停止傳教,祇教授騎術,每小時收費250元,週末及假日會加價,但加入“澳門騎術中心”成為會員的及小童會得到半價的優待。
新使徒教會
澳門的新使徒教會,信徒多為居澳的菲律賓人;這一派大約在八十年代中以後傳人澳門。
基士
教
基士
教全名為國際基士
知覺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起源於印度,相信婆羅門教和圍陀哲學,或可視為古印度宗教思想的公元二十世紀新版本。相信輪迴與再生。創會者為世尊A、C、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布巴(公元1896年-1977年),其道漸盛於六、七十年代。約於八+年代末,基士
教亦自香港傳人澳門。
阿南達瑪迦
阿南達瑪迦(Ananda Marga)意即喜悦之路,乃當代印度瑜伽上師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Shrii Shrii Anandamurti,又名P·R·沙卡)於公元1955年所創,組織全名為阿南達瑪迦瑜伽靜坐協會,為一國際靈性(宗教)及社會服務組織,宗旨有二:一、自我了悟;二、社會服務。在自我了悟的靈性修持方面,阿南達瑪迦綜合了古瑜伽(TANTRAYOGA)的鍛錬方法(包括靜坐、瑜伽體位法、靈性哲學之研究及道德原則之遵守等完整之系統),並使之適合於現代的社會,經由有恆的鍛鍊這些方法,可使人從身心的束縛中得到解脱,從而獲得最高的喜悦。
社會服務方面,則給合了教育、救難、社會福利及文學藝術等項目,期使社會能經由瑜伽理念的實踐,而為全世界人類提供一個進步和諧的環境。阿南達瑪迦的社會服務工作是全面性的,它包括了救難、教育、社會福利及文學藝術等項目。阿南達瑪迦設靈性導師,男的稱為達達(Dada),女的稱為弟弟(Didi)。阿南達瑪迦約於八十年代中經香港傳人澳門,但不久即離開,直至公元1992年始再傳人澳門,目前有一名來自美國的弟弟及她的兩名來自台灣的助手。由於語言不通的緣故,加上要喫長素,著紅袍等等與澳門人習慣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使這教目前在傳播方面,寸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