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思泰《早期澳門史》文獻源流考

  《早期澳門史》爲集體作業的結晶,由吳義雄等執譯,經章文欽先生校注。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漢語本已超出譯作之範疇,爲一譯注本,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原書的學術價値。尤爲値得稱道的是校注者章文欽先生以其一貫嚴謹的治學態度勘正了原文中的某些謬誤,包括印刷錯誤,進而使中譯的可讀性優於原文。
  本文欲對龍思泰撰寫《早期澳門史》的主要參考書來源作一探討。就總體而論,其資料可分以下幾類:
  1.西方文字,以葡、拉丁、意大利、西班牙、法及英語爲主的刊著(參見1832年版自序中所列)。
  2.中葡間官方文移的葡譯(散見各種文獻及葡國、澳門各機構,尤其市政廳及澳門歷史檔案室。部份漢語原件見國家檔案館所庋藏的“Chapas Sínicas”)。
  3.葡語原檔(散見各種文獻及葡國各大圖書館及檔檔案館、尤其海外歷史檔案館、外交部檔案館、國立圖書館,澳門各機構,尤其市政廳及澳門歷史檔案室)。
  4.私人葡語手稿(北京主敎薩賴瓦(Joaquim de Sousa Saraiva)的手稿)。
  對於私人葡語手稿的利用,龍思泰在1832版自序中坦然承認:“耶穌基督的北京主敎薩賴瓦(Joaquim de Sousa Saraiva)閣下,在居留澳門期間,供職於王家聖若瑟修院。他直到1818年臨終之前,一直進行令人難以置信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苦心孤詣地搶救了大量與澳門有關的瀕與毀滅的資料。它們都是原始紀錄的資料,但在數百年的時間裡,被損壞、丟失和蟲蠹,弄得殘缺不全,正在化爲塵埃。由於主敎閣下的恩准,使我得以把自己積累的資料與他有價値的手稿摘錄相對照。這些手稿摘錄爲拙著增色甚多,以致拙著在許多方面,可以被看作事實的依據所在。甚至連議事會的檔案也不能更好地展示事實的原貌。”
  薩賴瓦(Joaquim de Sousa Saraiva)主敎的手稿在湮沒百年之後,於1964年由白樂嘉首次以《澳門敎區月刊》單行本形式刊行。其題目爲《往昔之聲-名城澳門史實彙集》。1987年澳門文化司署據原刊本發行一影印版。
  19世紀葡國澳門史學界大家,如庇禮喇的《澳門歷史記事》(1868 年澳門版),《澳門中國海關》(1870年澳門版)及本托·德·弗朗薩撰寫的《澳門歷史補遺》(1888年里斯本版)無不受惠於此手稿。前者擁有一他人贈送的抄本,後者所查閱的是議事會中一鈔件。
  就目前學術進展而論,薩賴瓦(Joaquim de Sousa Saraiva)主敎手稿抄本在葡國藏有兩種。一藏埃武臘公共圖書館及檔案館,Cod CXVI2-5,二存里斯本國立圖書館以《澳門回憶錄》爲總題的大檔第9445號及9446號。兩本的邊注稱“致所有讀者:請勿以爲文中的語法及書寫錯誤是我的過失,本文僅從尙存澳門聖約瑟修院的原件全文鈔出。此外,我無時間對其加以糾正。本材料原爲準備撰寫澳門史之用。”據此,原件存澳門聖約瑟修院。目前下落不明。文德泉神甫從未提及此書稿是否尙存。埃武臘本保存狀況優於國立圖書館本,故白樂嘉排印本所採用的是埃武臘本。
  此爲一編年體手稿。1553年起始,截止於1748年12月10日。
  僅將有關早期澳門史的數條譯出,以饗讀者。
  《往昔之聲一名城澳門史實彙集》
  “1553年-直至是年,葡萄牙人與華人在上川島上進行貿易。大量船隻從麻剌加來此港。條件是,貿易完畢,返回麻刺加或前往日本。華人從未允許葡萄牙人上岸起造居屋,祇允許它們搭造些類似聖方濟各沙勿略神甫在內與世長辭的那種棚寮。”
  評注:或許“1553年-直至是年,葡萄牙人與華人在上川島上進行貿易。”爲導致龍斯泰堅稱Tamão位於上川的張本。從目前接觸的葡語文獻(晚近論著在外)而言,不見Tamão位於上川說。因此,可以初步下論龍氏首倡之Tamão位於上川說實無準確葡語文獻爲支持。查葡語文獻,“1553年-直至是年,葡萄牙人與華人在上川島上進行貿易。”一語已見之1621年澳門大三巴學院院長耶穌會會士卡布列托爾·德·馬托斯(Gabriel de Matos)的一份文件內。“此地原屬中國國王,但現在屬於葡萄牙國王及在這裡居住的葡萄牙人。之所以成爲他們的憑據是廣東官員將此地給了他們而中國國王覈准了日期。此事原爲口頭傳說,後見之出版的史書。直至1553年,葡萄牙人與華人在上川島進行交易。華人於1555年將他們由此移往浪白滘並於1557年遷至澳門。官員將此港給他們進行貿易。”
  “1554年-是年年初,因華人對我們的狐疑,將我們及貿易遷至浪白滘港。此地位於上川北方6里格處。直至1557年向我們出讓我們現在所在的澳門地或澳門島時,貿易一直在此進行。”
  評註:此條爲我們提供了一重要日期。1554年年初,葡人改泊浪白滘。換言之,萊奧內爾·德·索札與汪柏的接觸應在此日期之前。檢之漢藉,得以驗證。其時總督爲鮑象賢。《明實錄》“(三十二年)九月戊戍,改刑部右侍郎鮑象賢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又《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海寇》:“嘉靖三十三年,提督兩廣兵部侍郎鮑象賢等討平廣東海賊。”
  “1557年-是年,廣州官員及商人從中國皇帝處獲准將葡萄牙人安置於澳門島,後通過上諭對此加以確定。本城議事亭中尙有此類上諭的石碑牌匾。
  據文獻記載,主要是華人發來的札諭,以及連綿不斷的傳說,中國皇帝將澳門島給了葡萄牙人居住,讓他們與其子民交易。當時皇帝深知葡萄牙人安分、忠誠,允許我們前往當時的貿易中心廣東各地進行交易。最早爲葡萄牙國王設立商站的是費爾南多·佩雷斯·德·安德拉德(Fernando Peres de Andrade)。後中國皇帝確定了澳門港對我們的讓與,其原因爲我們擊潰一危害中國沿海、島嶼,騷擾華人船隻的叛逆盜賊。中國皇帝對此龍顏大悅,爲擊潰上述盜賊的我方船隊軍官頒發一“Chapa de Ouro”,以示感謝。此賊大名仍殘留一島嶼稱謂中。他率衆潛逃該島。人稱“老萬山”,爲入澳門諸島之門戶。此事除了在議事亭中有案可稽外,廣州華人檔案中亦有文件備考。此事發生於1557年12月2日星期五即耶穌會聖方濟各沙勿略神甫在中國上川島與世長辭的同一日期。”(11)
  評註:據葡國傳統的論據,葡人入居澳門的過程如下:
  “是年,廣州官員及商人從中國皇帝處獲准將葡萄牙人安置於澳門島,……中國皇帝將澳門島給了葡萄牙人居住,讓他們與其子民交易。”
  試比較漢藉所載:“世宗初,內府供應減正德什九。中年以後,營建齋醮,採木採香,採珠玉寶石,吏民奔命不暇,用黃白蠟至三十餘萬斤。又有召買,有折色,視正數三倍。沉香、降香、海漆諸香至十餘萬斤。又分道購龍涎香,十餘年未獲,使者因請海舶入澳。(12)
  註釋:
   ①關於葡學術界對此著作的態度,參見吳志良(站在超民族的地位一龍思泰及其<葡萄牙在華居留地史綱>》,《東西交匯看澳門》,澳門基金會,1996年,第71-74 頁。此書曾有一葡譯本,但未公開發行,收入(澳門問題備忘錄》,內部版,殖民地部,官印局,里斯本,1921年。
   ②關於此主敎的生平,著作及其在澳事跡,可參見阿卡西奧·費爾南德斯·德·蘇札《唐若阿金·德·蘇札·薩賴瓦一澳門史考(D.Joaquim de Sousa Saraiva A Contribuição para a Históoria de Macau)》,澳門基金會,1998年。
   ③三洲環。
   ④《往昔之聲一名城澳門史實彙集》,澳門文化司署,1987年,第11頁。
   ⑤關於此問題,參見本文作者《萊奧內爾·德·索札與汪柏》一文,載《澳門硏究》,第7期,第122-143頁。
   ⑥《往昔之聲一名城澳門史實彙集》,澳門文化司署,1987年,第11頁。
   ⑦通常作費爾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Fernão Peres de Andrade)。
   ⑧關於此問題,請見作者《從Chapa de Prata到Chapa de Ouro》一文,載《澳門硏究》,第10期,第95-116頁。
   ⑨關於“老萬山”名字的起源,《澳門記略》稱:“後有萬姓者爲酋長,因呼今名。”參見趙春晨《澳門記略》,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第14頁。“香山海洋得澳門爲屏衛,向時如老萬、如曾一本、如何亞八之屬,不敢正目而視,闔境帖然。若撤去澳夷,將使香山自守。”參見《霍勉齋集》,卷之19,呈揭,第84頁。該文亦收入盧坤《廣東海防彙覽》,卷3,險要,第28頁。
   ⑩此誤。聖方濟各沙勿略神甫在中國上川島逝世的日期爲1552年12月2日至3日凌晨。
   (11)《往昔之聲一名城澳門史實彙集》,澳門文化司署,1987年,第11頁。
   (12)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第1993-1994頁。此條取自於1583年成書的《明會典》,應較爲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