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伯多祿何局之長?
澳門一街稱“伯多祿局長街”。伯多祿何局之長?這也許是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問題。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局長大人”的葡姓葡名。查其全名爲Pedro Nolasco da Silva。伯多祿即是Pedro之粵語對音。按西方子從父名的習俗,伯多祿的姓名與其父名隻字不差。其父亦稱Pedro Nolasco da Silva。其家族爲澳門本世紀初望門。伯多祿爲道地的“土生”,1842年6月6日在澳出世,1912年10月12日卒於本澳,享年70。早年求學聖若瑟修院,後入華政廳任翻譯。櫐至廳長。此君在葡中關係史上曾爲一重要“幕僚”,惜其功績埋沒不彰!早年《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尙未最後拍板時,他於1887年曾以翻譯身份陪同葡萄牙特命全權公使羅紗入京談判換文事宜。1909年曾任香港澳門勘界會議葡方代表團“繙譯官”。中葡談判難產後,雙方會簽的“會勘澳門及其屬地界務第九次會議簡明議案”中載中方欽差大臣高而謙對其溢美之詞如下:“伯多祿通達中、葡、法三國語言,遇事口譯襄助良多,勘稱嘉美。”曾在數所學堂執掌敎鞭,著述甚豐且主編數份報刊。仁慈堂史簿留名。1903年起,獲選先後擔任今市政廳副主席及主席之職。任內多有建樹。遍查舊檔不曾見其擔任甚麼局長之類的官職。原來,今市政廳於本世紀初稱“議事公局”,其主席便以局長相稱。這一歷史稱謂“石化”在市政廳周圍一組地名中,如公局市前地、公局市場巷(公局市橫巷、公局市橫街)、公局新市東街、公局新市西街、公局新市南街及公局新市北街。所謂新市即在其市政廳主席任內舊市翻新者。澳門尙有一馬路名爲“卑度路街”,其葡語名稱爲Pedro Nolasco。這位“卑度路”與“伯多祿”實爲一人。1882年11月15日,在其弟Miguel Aires da Silva的倡議下,當時總督決定將內港新塡地一新闢道路命名爲“卑度路街”。這位倡議人的大名也留在了不遠的一條街道上。這便是“美基街”。“美基”爲葡語Miguel的譯音。1942年4月22日,應其後人之請,市政廳決議將醫院街(俗稱白馬行)易名爲“伯多祿局長街”,以資紀念這位生於斯長於斯卒於斯、政績斐然的“議事公局局長”。